◎王美薇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文學翻譯是指將一種語言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行為。文學翻譯與文學接受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相對而言,文學接受者對文學翻譯的影響更為明顯。當然,文學翻譯不應該是語言表象的簡單技術變化,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表象,深刻理解原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然后在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jīng)歷中找到最適合確認原著內(nèi)容的方法。同時,我們必須使用與原作風格相適應的文學語言,正確無誤地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文學翻譯研究過程中,讀者的接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讀者接受理論,即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后進入發(fā)展高峰。由于這一理論起源于聯(lián)邦德國南部的康斯坦茨學派,因此也被稱為“康斯坦茨學派”。該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中國。它傳入中國后,對中國翻譯理論的實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接受理論的核心是受眾,接受的方式是接受。重點是不同主題的翻譯作品被外國讀者接受的程度。接受理論被西方學者定義為“一種新的文學研究方法”。接受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閱讀是讀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回應作者的過程,作者通過文學作品影響讀者;閱讀是體現(xiàn)文學作品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的重要途徑;讀者的閱讀過程受到雙重約束,一個來自作品,另一個來自自身;讀者接受包括社會接受和個人接受。一般來說,接受理論主要闡述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是伊瑟爾和姚斯。姚思提出,期待的視域一般包括三個層次:文體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蘊期待。這三個層次對應著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期待的視野是接受者對過去欣賞中獲得和積累的藝術作品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價值的理解。接受者的期望范圍并非一成不變。每一種新的藝術欣賞實踐都不僅受到原有期待視野的制約,而且也發(fā)現(xiàn)了讀者期待的新視野。因為任何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誕生,不僅會給文學文本本身帶來新的期待視野,也會給譯者帶來新的創(chuàng)作啟示。伊瑟爾是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其研究重點是文學作品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和互動,以及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動態(tài)作用。他認為,文學文本中的“不確定性”和“空白”作為“召喚結(jié)構(gòu)”,在閱讀過程中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促使他們參與文本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構(gòu)成,成為文學作品的共同創(chuàng)作者。此外,他還提出了“隱藏讀者”的概念,認為讀者的能動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而且還潛在地影響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是在作品的文本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設計的。
與其他強調(diào)完全保留原作者寫作風格的翻譯理論不同,接受美學關注的是讀者的反應,以讀者的接受為目標。文學作品的翻譯為文化交流服務。譯者的翻譯水平往往可以決定翻譯的質(zhì)量,但文學作品翻譯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的反應和接受程度。文學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外國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這些外來文化為另一個民族的讀者所熟知。如何使這些外來文化為翻譯讀者所接受,是翻譯應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優(yōu)秀的翻譯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刻理解異域風情。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歷程和坎坷經(jīng)歷。
修辭學是通過修改和調(diào)整句子,使用特定的表達方法來提高語言表達功能的一種方法。修辭格——修辭格是一種具有特定結(jié)構(gòu)、特定方法和特定功能的長期言語模式,在組織、調(diào)整和修改語言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過程中,得到社會認可并滿足一定聚類系統(tǒng)的要求。它也被稱為修辭格、大小寫、詞形等。語義修辭——詞語的逃避用法、意象意義和情感色彩。語義修辭是增強語言感染力、提高言語表達效果、塑造語言形象的重要手段。
擬人化(олицетворение) ——擬人化是一種修辭手段。借助類比,被描述對象的情感色彩可以更加生動;描繪生動形象;更有表現(xiàn)力。在俄語中,擬人化是指將人類符號轉(zhuǎn)移到非生物上,或“基于相互相似的原則,將自然界和動物世界中的各種現(xiàn)象視為人類有意識的生活和活動的同一事物”,以增強藝術的生命力和力量。
夸張(гипербола)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進行擴展或縮小的一種方法。俄語中的夸張也是藝術夸張。它不依賴于其他意象,而是依靠自身的夸張,即高度夸大生活中某些特殊現(xiàn)象的外在大小、表面效果和結(jié)果,從而更清晰地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烘托氣氛,增強文本的感染力,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
明喻( сравнение)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段,意味著兩個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之處,并用一個事物來比較另一個事物。根據(jù)比喻結(jié)構(gòu)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顯性與隱性特征,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明喻、隱喻、轉(zhuǎn)喻、隱喻和轉(zhuǎn)喻。其中,明喻的特點是將所描繪的事物(本體)與其相似的事物(具象體)進行類比,從而解釋一種現(xiàn)象或創(chuàng)造真理。它包括兩個前提:本體和隱喻之間必須有相似性;要有喻詞。比喻推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具象對象能使一般事物形象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還可以使事物生動、生動,突出特色,渲染氛圍,進一步突出側(cè)面裝飾的事物。
這出戲是根據(jù)普希金提供的一則軼事改編的。故事發(fā)生在俄羅斯的一個小城市。在一位粗魯腐敗的市長和一群流氓但實際上是傻瓜的官員的統(tǒng)治下,這座城市變得腐敗。這群貪官污吏得知京城派使節(jié)私自巡邏時,大家都慌張得不知所措。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突然聽說,一個名叫赫列斯達科夫的人(劇中的主角,無所事事,賭博,游蕩到一個偏遠的小城市,不僅損失了所有的錢,而且由于拖欠房租和餐費而被困在旅館里)住在城里唯一的旅館里。因此,他們誤以為他長相非凡,事實上,由于賭博和流浪,他辭職回家了。經(jīng)過這里的赫列斯達科夫成為一名帝國特使。市長立即在家里舉行盛大的歡迎會,并不斷賄賂年輕人。在市長和其他人的奉承下,年輕人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壞念頭,于是向市長的女兒求婚。市長認為只要他和他有關系,他就可以在首都獲得晉升和財富,所以他高興地答應了。然而,該名年輕男子因擔心騙局被曝光而匆忙逃離。當市長官邸處于激動的高潮時,郵政局長手里拿著一封信進來了。這封信是年輕人寫給他在彼得堡的朋友們的。在這篇文章中,他嘲笑了那些把自己誤認為帝國使者的傻瓜,并給每個官員起了一個尷尬的綽號。當市長和官員對此保持沉默時,真正的欽差大臣來了。幕布落下時,大家都驚呆了。
1.Да отсюда,хоть три года скачи,ни до ка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не доедешь.
耿濟之譯:從這里出發(fā),哪怕走三年也走不到外國去的。(P7)
盧育照譯:你就是從這兒坐馬車跑上三年也無法到外國的呀。(P9)
(第一幕第一場)
скакать:乘車、馬疾馳
這是市長在得知欽差大臣即將到來時與法官和視察員對話中的一句,法官認為欽差大臣的到來是為了調(diào)查他們所在的城里是否存在造反的情形。但實際上,由于市長們所在城市距離邊境線較遠,欽差大臣的到來并非這個原因,所以市長這樣說。
скакать本意是乘車、馬疾馳,從詞匯的翻譯來看,盧育照的譯文更加貼合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在二者的譯文中都可以看出使用了夸大的修辭手法。借助于три года這個時間,從而進一步對距離上進行了夸張的描述,引人聯(lián)想,可以進一步烘托當時官僚大臣們的緊張氣氛。因為劇本中所涉及的乘馬車三年也足以到達邊境線了。
就修辭手法來說,兩位譯者的譯文均采用了夸大的修辭手法。都與原文達到了對等。其中盧育照將短句合并,譯為一個長句。而耿濟之的譯本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將文本進行了直譯。從讀者接受角度來看,中文句式一般習慣追求簡潔明了,所以筆者認為此處耿濟之的翻譯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更符合讀者接受理論,易于目的語讀者的接受。
2.《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 , говорит в эмпиреях барышень много , музыка играет, штандарт скачет...》- с большим, с большм чувством описал.(P361)
耿濟之譯:他說:“親愛的朋友,我的生命在愉快中流駛。女郎很多,音樂齊奏,軍旗招展……”他用極大,極大的感情描寫著。(P13)
盧育照譯:他說“,我的生活快活極了,如同置身仙境,仕女如云,樂聲悠揚,軍旗招展……”寫得十分熱情,十分熱情。(P12)
течь:流動,流向,流 скакать:跳躍,跳著跑
(第一幕第二場)
這是郵局長在與市長交談中給郵局長讀的一封信,這封信是一位上尉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在信中用游戲的筆法描繪了跳舞時的情形。
течь本意為流動,當人們讀到這里聯(lián)想到的一定是河水的流動,因為生活是無法流動的。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 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將生活的日常比作河水流動,屬于比擬中的把物作物。將愉快生活的喜悅之情表達得更加的生動、形象。
скачет скакать:本譯為人或者動物跳躍,跳著跑。這里與 штандарт軍旗連用,賦予軍旗這一物以人性化的特征,是典型的擬人化的修辭。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文本的表達效果。
в эмпиреях這個詞語本譯指生活在幻想之中,這一諷刺語言的運用使得諷刺意味極強,借此極其有利地抨擊了上層官僚的丑惡嘴臉。
從整個句子來看,兩位譯者在翻譯中都運用了增譯法。其中,耿濟之運用了直譯的手法,保留了句子的原有結(jié)構(gòu)。比如:барышень本譯為不愛勞動的女子,耿濟之將其譯為女郎,這很貼合詞語本身意義,盧育之將其譯為仕女,運用了意譯法,就語境來說,筆者認為盧育照的譯本更加貼合語境,比如 :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以及барышень的翻譯,因為這封信是一位中尉用游戲筆法寫給其朋友描繪舞會情形的,再結(jié)合當時官僚社會的丑陋,所以盧育照的翻譯更加符合語境,因而更加符合讀者接受理論。
3.Скверная комната , и клопы такие , каких я нигде не видывал: как собаки куают.(P380)
耿濟之譯:極壞的屋子,那些臭蟲,我在哪里也看不到,像狗一樣地咬人。(P34)
盧育照譯:這房間糟透啦,我在別處還未見過這么多的臭蟲:咬起人來,像野狗似的。(P33)
本體:клопы 喻體:собаки 喻詞:как
(第二幕第八場)
這句話出自赫列斯達科夫,在市長前來覲見他時,他抱怨所住環(huán)境的惡劣,借此擺出大人物的氣場,開始在眾人面前裝模作樣。
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明喻句子,本體是клопы臭蟲,喻體是собаки,喻詞是как。
借助這一短句,通過這一比喻,可以更好地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使得人們可以更加深刻感受所描寫的這個環(huán)境,進而使這部戲劇的描述更具有感染力。
兩種翻譯都運用了比喻的翻譯技巧,而且都是直譯,這是很好的翻譯。隱喻的修辭手段被用來進一步襯托主人公的批判性形象。在句法上,耿繼之的翻譯更接近原文,而原文是根據(jù)原文的句型翻譯的。短句的翻譯更接近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更符合讀者接受理論。
《欽差大臣》是俄羅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喜劇,也是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戲劇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當時俄羅斯舞臺上的粗俗喜劇和傳奇戲劇是對立的。它在繼承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戲劇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一部以主要社會矛盾——官僚集團與人民之間的矛盾為基本社會沖突的社會喜劇,形象典型生動,情節(jié)緊湊,諷刺深刻尖銳,躍居當時世界戲劇的前沿。這部作品不僅標志著20世紀30年代俄羅斯喜劇發(fā)展的巔峰,也為整個19世紀俄羅斯戲劇的創(chuàng)作指明了一條現(xiàn)實主義道路,標志著果戈理的現(xiàn)實主義諷刺藝術已經(jīng)完全成熟。同時《,欽差大臣》中的許多固定用語,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都生動感人,表現(xiàn)力強,技法簡練,內(nèi)容簡潔。因此,它們很快傳播開來,并成為人們熟悉的習語,在口頭、文學和政治作品中被廣泛使用?!稓J差大臣》中生動迷人的成語極大地增強了該劇的諷刺意味。這些習語幫助讀者了解100多年前俄羅斯的社會面貌。本文主要對文本中涉及的修辭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在他的作品中,作者主要使用對比、反諷和隱喻等修辭手段。從修辭學的角度,結(jié)合讀者接受理論。文章還分析了《欽差大臣》的兩個中文版本。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兩位譯者都非常重視修辭的運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
簡而言之,譯者翻譯文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這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文本背后隱含意義的解讀。同時,目的語讀者可以對源語文化有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從而進行跨文化交際。在翻譯項目中,兩位譯者都忠實于原文,譯文易于被目的語讀者接受,這有助于減少文化差異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更好地闡釋讀者接受理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