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良
《茗史》二卷,明萬邦寧撰,成書于天啟元年(1621),僅存抄本?!端膸烊珪婺繀矔贰独m(xù)修四庫全書》分別據清抄本影印。是書采擷歷代茗事掌故,卷上44則,卷下41則,另附《茗史贅言》九品。《茗史小引》后有點茶僧圓后識語云:“惟咸《茗史》,羽翼陸《經》,鼓吹蔡《錄》,發(fā)揚幽韻,流播異聞,可謂善得水交茗戰(zhàn)之趣矣。浸假而鴻漸再來,必稱千古知己;君謨重遘,詎非一代陽秋乎?”不無過譽之嫌。
萬邦寧,字惟咸,號須頭陀。其籍貫,歷來多認為是四川夔州府奉節(jié)縣(今屬重慶)。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萬邦寧《茗史》二卷。”舊抄本有注文云:“奉節(jié)人,天啟壬戌進士?!保端膸烊珪偰刻嵋ぷ硬俊ぷV錄類存目》著錄:“《茗史》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萬邦寧撰。邦寧,奉節(jié)人。天啟壬戌進士。是書不載焙造煎試諸法,惟雜采古今茗事。多從類書撮錄而成,未為博奧?!碑斀駥W者多從其說,如陳宗懋主 編《中 國 茶 葉 大 辭 典》、蔡 定 益《香 茗 流芳:明代茶書研究》、方健《中國茶書全集校證》等,都是沿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說法。也有認同奉節(jié)說,同時注意到作者在書末《茗史贅言》后自署“甬上萬邦寧惟咸氏”,故稱“兩地不知何是祖籍,何是其居住地。待考”。如鄭培凱、朱自振主編的《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等。筆者較早關注這一問題,經查閱方志、譜牒文獻,確認萬邦寧籍貫為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qū)),并在《晚明茶書的出版?zhèn)鞑タ疾臁芬晃闹校瑢⑺c屠隆、屠本畯、聞龍、羅廩并列為寧波茶人群體的中堅。然限于體例,未及詳細申說。今特撰此文,加以考辨。
按萬氏為有明一代甬上世族之一,自明初即有所謂“三世四忠”(萬斌、萬鐘、萬武、萬文);明代后期,萬表、萬邦孚、萬泰等祖孫三代才兼文武,皆一時人望,黃宗羲稱其“有事則顯忠節(jié),無事則顯儒術”。萬泰子斯年、斯選、斯大、斯同等兄弟八人,更以學問、節(jié)行為世所重,號稱“萬氏八龍”,成為浙東學派的翹楚。因此,黃梨洲先生由衷嘆賞“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明州萬氏,無愧為國家之世臣也”。
萬邦寧乃甬上萬氏第九代,祖父萬表,字民望,號鹿園,又號九沙山人,累官都督同知,為抗倭名將,又為王陽明私淑弟子,有《玩鹿亭稿》等行世,是一位儒將。父謙甫,萬表庶長子,萬歷元年(1573)貢生?!跺┝喝f氏宗譜》卷五《世傳四》載:“曾伯祖考[盛一府君]諱謙甫,字來章,別號凝齋,茂一府君庶長子也,充郡庠生。萬歷改元,選貢任江西萬年縣簿。娶張氏,兵部尚書文定公邦奇女。繼娶王氏。子邦寧,庶出。合葬應嶴水家山?!本砦?叔父達甫,字仲章,號純齋,歷官廣東海防參將,又與羅洪先、王畿、錢德洪游,晚年與焦竑、馮夢禎、屠隆等結詩社,有《皆非集》傳世。堂兄邦孚字汝永,號瑞巖,官至福建總兵、左軍都督府僉事,曾入朝抗倭,有詩集《一枝軒吟草》。
至于萬邦寧的生平事跡,略見于《濠梁萬氏宗譜》卷六《世傳五》:“叔祖[嘉三府君]諱邦寧,盛一府君之子,字惟咸,別號夢庵。娶唐氏,繼娶俞氏,子二:復、晉。生于萬歷乙酉(1585)九月初十日,卒于順治丙戌(1646)九月廿四日,享年六十二歲。府君攻于詩文,善作行草,所著有《玉樹壇稿》?!弊谧V卷十四《家集錄》著錄其著作還有《佛頂山院記》。另康熙《鄞縣志》卷十六《品行考·列傳·明三》亦載:“邦寧字惟咸,后改名象,字象王,邦孚之弟。能詩文,好禪理,恒與雅士名僧游,亦矯然出塵之品。一子名晉,字方晝,精于篆刻,不幸早亡。”卷二十《修辭考·著述》著錄其“著《象王詩文稿》”?!昂枚U理,恒與雅士名僧游”,與《茗史小引》中自稱“須頭陀”亦正相合。
值得注意的是,《茗史》書前有五則友人所撰的《茗史評》,而這五則評語的作者,均為鄞縣人,同屬寧波文人群體,可佐證萬邦寧籍貫鄞縣的真實性。
一是“崙海董大晟”。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引《鄞縣志》載:“董大晟字揚明,博學工文。著《海曙樓賦》,淵泓得體,不滯不詭。又有《雪月風花賦》,并為世所稱?!薄娥详扰f傳》著錄其《嘯廬集》;《鄞縣志》另據屠隆《白榆集》著錄“董揚明《嘯廬四賦》”,還有《半樓賦集》《四明勝覽》等。
二是“社弟李德述”。乾隆《鄞縣志》卷二十二《藝文·集部》著錄其著有“《潺湲集》《息枝吟》《耐軒藉句》”,并附小傳云:“李字木皋,為名諸生,能詩,有經世意。壯歲入閩,與曹能始先生、徐山人炬渤稱詩相唱酬。晚年復游塞下,為開府左薦于朝,會以疾卒,曹能始為刻其詩閩中?!本矶?/p>
三是“全天駿”。天駿字思若,南京工部侍郎全元立之孫,工于書法。乾隆《鄞縣志》卷十八《藝術》引全祖望《鮚琦亭集》云“全氏多工書者”,并記載全天麟、天敘“以漢隸名”,天駿、大科“皆以行書”??滴酢钝纯h志》卷二十下《特藝考》載:“全天駿,字令超,初名天啟,鄉(xiāng)貢,官應山令,行草流麗當家?!睂Υ?,同治《鄞縣志》認為“天駿當系天授之誤,令超亦因靈超而誤也”,是說康熙志把他哥哥全天授的生平張冠李戴了,“全天授,字嗇馀,一字靈超,歲貢,文學淵奧,官應山知縣,卒?!本砣┮虼宋覀儗τ谌祢E生平的了解僅限于同治 《鄞縣志》卷和民國《鄞縣通志》所載的“天駿字思若,工書”了。
四是“友弟蔡起白”。蔡起白,生平不詳,當地著名隱逸士人蔡學用之子。同治《鄞縣志》卷三十六《蔡學用傳》記載:“蔡學用,字子行,號青山……人稱乾溪孔子……子起白,能詩,有父風。”
五是“社弟李桐封若甫”。咸豐《鄞縣志》卷十八《人物》、同治《鄞縣志》卷三十九《人物傳》均有傳略:李桐,字封若,號侗庵,光祿寺監(jiān)簿德繼之子。生三歲而孤,事母至孝?!白x書通大義,肆力于詩古文詞”。甲申之變,北京淪陷,賦《悲憤詩》十章,遂感沉疾。浙東起事,命子從軍,授兵部主事。及江上師潰,旬余病劇卒,享年四十九歲,門人私謚曰貞愍。同治《鄞縣志·藝文志》著錄其《侗庵詩稿》以及《柳亭庵志》二卷、《寒香閣戊寅集》一卷,另有其“手輯先世詩文曰《衣德集》”。晚明鄞縣茶人薛岡的《天爵堂文集》卷二《李封若詩集序》謂:“少年具兼才,為諸生,又為詩人。其為諸生,務研精經史奧義,發(fā)為時義,自匠門堂,不屑屑依人帖括;其為詩也,《三百篇》潴而為淵源,漢魏六朝流而為脈絡,初盛唐望而為大海之洋,而發(fā)之為詩,遂奄有《三百篇》、漢魏六朝初盛唐之至理正法?!瓱o怪封若超今日詩人而居上乘,蓋不第有其才,其學力亦自勝人遠,故在李為白眉,在里為巨擘,斯亦諸生之明效也?!馊艉髞斫苁?,雖無待文王而興,相觀而善,謂之摩前人之功在后學,豈可誣也?!?/p>
至于將萬邦寧籍貫署為四川奉節(jié),當源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六《子部·譜錄類存目》:“《茗史》二卷,明萬邦寧撰。邦寧,奉節(jié)人。天啟壬戌進士。”而同時的四川省夔州府奉節(jié)縣確有這么個人,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官板進士履歷》(正文首頁作《天啟二年壬戌科會試三代進士履歷便覽》)載:“萬邦寧,涵春,詩四房,戊戌(1598)十月十九日生,奉節(jié)人。戊午(1618)六十八名,會二百名,三甲九十九名。大理政。本年授南寧府推官。甲子調桂林府推官、本省同考,養(yǎng)病?!狈罟?jié)地方的文獻記錄中,也未見有將其與《茗史》聯(lián)系起來的。顯然,此萬邦寧非彼萬邦寧,二人年齡相差不多,而生平事跡毫無關涉,四庫館臣張冠李戴,致有此誤。后世學者不察,沿襲下來。故有必要正本清源,予以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