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君,鄧援超,辛軍煒
(430068 湖北省 武漢市 湖北工業(yè)大學)
隨著品質要求的日益嚴格,利用現(xiàn)有的圍框機制盒的品質已很難滿足要求,這造成了生產(chǎn)中工作效率低下、廢品率高的問題。其中造成該問題的最突出原因是鏟邊成型后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鏟邊成型裝置工作,將圖1(a)中的半成品條盒加工成圖1(b)所示的成品條盒。全文嘗試運用TRIZ 理論為這個問題尋求解決辦法。
圖1 鏟邊成型過程中條盒的狀態(tài)Fig.1 State of strip box in the process of edge forming
TRIZ 理論即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該理論由蘇聯(lián)科學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 年創(chuàng)立。阿奇舒勒通過大量的專利分析,得出工程系統(tǒng)演變的客觀趨勢,通過這種趨勢提出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1-4]。本文針對小面紙空邊這個問題,通過TRIZ 理論進行描述分析,找到存在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運用TRIZ 工具找到解決方案,對得到的方案進行評估,最終解決問題[5]。
條盒由圍框好的灰紙板和大小面紙黏貼而成,條盒材料示意圖如圖2 所示。
圖2 條盒材料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ip box material
鏟邊成型工位是決定成型紙框品質的重要工位,該工位主要功能是將半成品條盒中的大小面紙的上端進行90°折邊、小面紙下端鏟平后,折入條盒內壁貼牢。該裝置主要由上鏟刀、下鏟刀、吸風壓板、下模組成。其中除小面紙一側為上下鏟刀和吸風壓板,紙框其余三側均只有上鏟刀和吸風壓板。鏟邊成型裝置示意圖如圖3 所示。
圖3 鏟邊成型裝置示意圖Fig.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blade forming device
工作過程如下:(1)升降主軸將圍好的紙框下推至折邊工位的指定位置,吸風壓板在驅動氣缸②的作用下向半成品條盒運動,接觸條盒的表面,見圖4(a);(2)吸風壓板貼緊紙框,吸風打開,同時上模吸風關閉,紙框被固定在4 個吸風壓板圍城的框內,上模退走,見圖4(b);(3)4 工位上鏟刀全部水平推出,使高于紙框的面紙形成90°折邊,方便黏貼,小面紙機頭下鏟刀推出鏟邊,見圖4(c);(4)小面紙下鏟刀收回,見圖4(d);(5)下模上升,將鏟好邊的小面紙折入紙框內,完成包邊工作,見圖4(e);(6)小面紙側驅動氣缸②向前運動,吸風板與下模產(chǎn)生一定的擠壓,形成小面紙保壓,使得小面紙與灰紙板完全貼合,見圖4(f);(7)吸風壓板吸風關閉,壓板與上鏟刀退回至初始位置,見圖4(g);(8)下模吸風關閉,下模收回,條盒圍框成型,見圖4(h)。成型框運離成型折邊工位的整個鏟邊成型工位動作完成。
圖4 鏟邊成型工位工作流程示意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molding station work flow
在紙框完成圍框機中成型折邊工位所有工序后,現(xiàn)存在如下現(xiàn)象:成品條盒小面紙包邊處出現(xiàn)空邊,如圖5 所示。這個現(xiàn)象會使紙框品質不達標。首先確定現(xiàn)存在的問題。鏟邊成型工位動作完成后,部分條盒出現(xiàn)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不符合成型紙盒生產(chǎn)的品質要求[6]。
圖5 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示意圖Fig.5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empty edges of small paper
在建立組件模型之前,首先需要確定技術系統(tǒng),并根據(jù)改技術系統(tǒng)的定義,確定改技術系統(tǒng)的作用對象、技術系統(tǒng)組件、超系統(tǒng)組件[7]。技術系統(tǒng)的功能是實現(xiàn)紙框面紙折邊,因此系統(tǒng)的作用對象是貼上小面紙的半成品紙框,技術系統(tǒng)的組件為上模、下模、上鏟刀、下鏟刀、吸風壓板、驅動氣缸、升降主軸,技術系統(tǒng)的超系統(tǒng)為機架,電機、真空泵?;谝陨辖M件進行組件功能模型分析,分析各組件間的作用,如圖6 所示。
圖6 組件功能模型Fig.6 Component function model diagram
因果鏈分析是在組建功能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因果鏈指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導致的結果,層層遞進,最終得到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對當前系統(tǒng)進行因果鏈分析,得到因果鏈如圖7所示。
圖7 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因果鏈分析Fig.7 Causality chain analysis of empty edge of small surface paper
對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因果鏈分析得到的8 個原因進行實驗分析。針對原因I,通過實驗對面紙的材料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面紙材料符合實際要求,故不再考慮;針對原因II,在加長鏟刀停留時間后,對小面紙回彈現(xiàn)象沒有根本改善,不能作為根原因;針對原因IV 和原因V,經(jīng)過樣機運行100 個物料進行圍框,記錄出現(xiàn)物料偏移的情況,經(jīng)測試后確認氣管不存在破損現(xiàn)象,真空泵吸力滿足正常工作需要,故不再考慮;針對原因VII 和原因VIII,通過觀察樣機運行中的紙框松動現(xiàn)象,最終選取增大吸盤盤徑,紙框松動問題得到解決。針對原因III 為樣機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某種狀態(tài),以及原因VI 下模精度低,在運行過程中無法帶緊面紙,可以使用TRIZ 理論進行進一步研究。因此原因III 和原因VI 為該問題的2 個根原因,轉換成關鍵問題:①如何讓下鏟刀與小面紙有充分接觸面積;②如何提高下模精度。
3.1.1 通過物場模型及標準解解決問題
針對問題①,首先定義問題的物場模型[8]。該物場模型的作用對象是下鏟刀,被作用對象是貼在灰紙板上的小面紙,其中下鏟刀對小面紙的作用力不足,它們之間的作用場是機械場。物場模型如圖8 所示。對作用力不足的模型,采用標準解S1.1.2 內部合成物場模型來解決。得到解決方案①,在鏟刀前端增加一段略高于鏟刀最高平面的刮片,使下鏟刀工作的時候與小面紙的底端有更大接觸面積,使其更好地貼合在灰紙板底端。解決方案①如圖9 所示。
圖8 解決方案物場模型圖Fig.8 Physical field model diagram
圖9 解決方案①Fig.9 Solution ①
(1)確定物質:S1-小面紙,S2-下鏟刀。
(2)確定場:F1-機械場。
解決方案物場模型如圖10 所示。由標準解S2.2.4 動態(tài)性[9]得到解決方案②,即將下鏟刀后端平面改成為由兩滾筒組成的弧面,通過滾筒弧形表面在工作過程中反復壓實,達到預期的鏟邊效果。解決方案②如圖11 所示。
針對這一物場模型,還可以采用標準解S2.1.2 雙物-場模型來解決。解決方案物場模型圖如圖12 所示。得到解決方案③,給原有的系統(tǒng)中增加一個氣動場,在下鏟刀處增加一個噴氣裝置,提前給小面紙鏟邊處一個折彎的力,方便下鏟刀工作時,更容易令小面紙形成90°鏟邊。解決方案③如圖13 所示。
圖12 解決方案物場模型圖Fig.12 Physical field model diagram
圖13 解決方案③Fig.13 Solution ③
3.1.2 通過技術矛盾解決問題
技術矛盾是指在改善一個參數(shù)的同時,隨之產(chǎn)生的其他的問題[10]。針對問題①,首先想到要解決小面紙空邊這個現(xiàn)象,就需要改善下鏟刀的形狀,使小面紙能更好地貼合在灰紙板下方,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小面紙空邊現(xiàn)象。而改變鏟刀的形狀會使鏟刀的加工更復雜,因此惡化了制造難度。通過分析可知,待改善的參數(shù)是No.12——形狀,被惡化的參數(shù)是No.32——可制造性。根據(jù)所定義的工程參數(shù)查詢矛盾矩陣,得到對應的發(fā)明原理[11],如表1 所示。
表1 矛盾矩陣表Tab.1 Contradiction matrix
查表,運用發(fā)明原理#1 分割原理得到解決方案④,即將下鏟刀設計成兩塊由銷柱連接的板,兩板的尾端用彈簧連接,鏟刀進給時,紙框擠壓彈簧,彈簧給紙框一個向上的力,使小面紙更牢固地貼合在條盒下端。解決方案④如圖14 所示。
圖14 解決方案④Fig.14 Solution ④
但是,改善了設備的可操作性必然增加裝置的制造難度,會惡化可制造性。查表可知,待改善的參數(shù)是No.33——可操作性,被惡化的參數(shù)是No.32——裝置的可制造性[12]。根據(jù)所定義的工程參數(shù)查詢矛盾矩陣,得到對應的發(fā)明原理,如表2 所示。
表2 矛盾矩陣表Tab.2 Contradiction matrix
根據(jù)這對技術矛盾查詢矛盾矩陣得到的發(fā)明原理#5 組合原理,由該發(fā)明原理得到解決方案⑤,即將下鏟刀與吸風壓板組合起來,鏟刀長度不能影響下模順利進入紙框進行包邊。組合式下鏟刀示意圖如圖15(a)所示,鏟邊狀態(tài)示意圖如圖15(b)所示。
圖15 解決方案⑤Fig.15 Solution ⑤
3.2.1 物理矛盾解決問題
物理矛盾是指同一參數(shù)具有相反的并且合乎情理的需求。具體可通過3 種方法解決:(1)分離矛盾需求;(2)滿足矛盾需求;(3)繞過矛盾需求,再利用分離原理嘗試解決,然后利用分離原理推薦的發(fā)明原理來構建解決方案模型,最后轉換為實際方案[13]。具體流程如下:針對如何提高下模精度這個問題,首先考慮到下模要略小于紙框,方便下模帶著小面紙順利進入紙框,因此下膜需要小。但如果下模過小,下面進入紙框時,無法順利進入紙框,所以在進入紙框時下模要小,方便模具順利進入。但過小的紙框會使折邊效果差,造成紙框品質不合格,這就形成了一對物理矛盾,即下模在剛進入紙框時要小,因為方便進入,但是在開始折邊時要大,因為要使小面紙平整地貼在紙框內側。針對該物理矛盾適用“基于時間分離”來解決,選擇“時間分離”運用發(fā)明原理11——事先防范原理,將下模進行改進,在進入紙框前,彈簧為原長狀態(tài)電磁鐵裝置處于失電狀態(tài),小面紙調節(jié)吸風板處于原始狀態(tài),下模大小略小于紙框,當下模頂端進入紙框時,磁鐵裝置得電,彈簧處于伸長的狀態(tài),通過調節(jié)小面紙邊的吸風板,使小面紙被下模帶緊,平穩(wěn)折入紙框內。解決方案⑥如圖16 所示。
圖16 解決方案⑥Fig.16 Solution ⑥
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和求解得出如表3 所示的6個方案,結合經(jīng)濟性以及有效性對所有方案進行可用性評估[14]。其中經(jīng)濟性包括方案的復雜程度和對原設備的改動大小,這兩點直接決定材料費用以及人工成本。有效性包括方案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及穩(wěn)定性。經(jīng)過分析與評估,最終選擇方案①和方案⑥同時進行實施,小面紙空邊的問題被解決,圍框紙盒合格率達到99%,達到行業(yè)標準。
表3 方案匯總表Tab.3 Programme matrix
通過對圍框機在實際生產(chǎn)中遇到的小面紙空邊問題進行問題描述和定義,再利用功能模型及因果鏈分析找到造成小面紙包邊后空邊現(xiàn)象的根本問題,利用物場模型、技術矛盾、物理矛盾等工具將這些根本問題轉化為TRIZ 問題模型[15]。再通過TRIZ 理論工具對問題模型進行處理,通過標準解推薦的構造物質來彌補不足效應,從而想到在下鏟刀上增加新的刮片來彌補鏟刀工作上的不足,通過發(fā)明原理11,從而想到對下模增加磁性調節(jié)裝置,再進行評估與選擇。最后將這些方案模型根據(jù)實際項目情況結合機械設計相關知識轉化成實際解決方案。為后續(xù)工程人員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