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代義
夏天,我到?jīng)隹斓胤奖苁?,選中了平武縣豆叩鄉(xiāng)海棠村。期間差不多走遍了海棠村所有風(fēng)景點和歷史遺址,如杜家壩的紅30 軍軍部遺址,席家溝的紅軍戰(zhàn)地醫(yī)院。唯獨紅軍縫紉鋪宋家大院因為地處馬失嶺,山路陡峭,遲遲未成行。
恰巧那幾天中央電視臺四頻道每天下午播放電視連續(xù)劇《偉大的轉(zhuǎn)折》,電視劇表現(xiàn)紅軍長征的經(jīng)歷,特別是紅四方面軍的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與生活,又一次激發(fā)起我去宋家大院的興趣。
更巧的是,今年來席家大院避暑的宋興茂,是平武法院的退休法官,他的老家就在宋家大院,而且是宋家大院主人宋大篷的孫子。
宋法官的老伴姓何,老家也在宋家大院旁。她說,她的婆婆也曾在宋家大院為紅軍縫補服裝。
在飯桌上,法官夫妻講了他們知曉的一些往事。
1935 年4 月11 日,紅軍進(jìn)駐平武,當(dāng)日下午攻占縣城。
1935 年4 月21 日,紅軍在桂溪建立中共平南縣委員會,在龍鳳場成立平南縣蘇維埃。4 月30 日,平南縣蘇維埃治地由桂溪遷至三圣廟。
6 月5 日,戰(zhàn)斗56 天的紅軍撤離平武,平武參加紅軍的共有一千多人。宋光茂的爺爺宋大篷就是其中一人。
這天上午9 點,雨后初霽,我起步前往宋家大院。
清漪江沿藥叢山山谷蜿蜒而下,兩岸懸崖峭壁,巴掌大的平地都罕有。山民修建的房屋都是在江邊稍微開闊點的地方,吊腳樓。奔騰咆哮的江水,在屋下面穿過。
在剪子埡跨江鐵索橋旁有一條村道,通往宋家大院。
藥叢山云遮霧繞,群山重疊,像一幅幅水彩畫。
村道的兩旁植有銀杏樹杜仲樹。由于山勢陡峭,村道如之字形上行。
爬了7 個之字彎,到達(dá)宋家大院。
大院沒有想象的那樣有規(guī)模。三排平房,大院呈“凵”形,靠村道一側(cè)的房屋沒有了,搭了一個葡萄架。大院正中是新建房,兩旁的房屋是老房。大院顯得十分安靜。
見有人,一人從屋里出來招呼。他介紹,他是宋大篷的孫子,叫宋興全。
他說,當(dāng)年,在這大山深處只有幾家住戶,都很窮,都是一兩間簡易的房子。
他爺爺宋大篷,是中醫(yī)郎中,在當(dāng)?shù)睾苡忻?,家境比較殷實。在半山腰修建呈“囗”字形的四棟瓦房,大院旁邊還有一塊空地,顯得稍微寬敞。
紅軍來時,國民黨宣傳說紅軍是霉老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紅軍來了,當(dāng)?shù)厝硕级愕酱笊嚼锩娌桓一丶摇?/p>
爺爺由于經(jīng)常外出,見多識廣,對紅軍略微了解,所以他就開門接待了紅軍。
紅軍在平武經(jīng)過激戰(zhàn),有大量的傷員,需要救治醫(yī)療。戰(zhàn)士的服裝也需要縫補和補充。
他為紅軍戰(zhàn)士看病療傷。他的房間成了紅軍服裝縫補點,專為紅軍戰(zhàn)士制作、縫補衣服,后誤傳成紅軍服裝廠。
1935 年6 月,紅軍在這里駐扎一個多月后向西撤離,紅軍急需能夠看病的,爺爺就跟紅軍走了。
宋大篷跟紅軍走時,留下6 個子女,三男三女。老大約十六歲。
我問,你們知道爺爺音訊嗎?解放后,你們?nèi)フ畣栠^嗎?
宋興全說,爺爺不是死在雪山上,就是死在草地里。紅軍上萬人從這出發(fā),最后只有少數(shù)人活下來。
我問,可不可能后頭當(dāng)了大官……
宋打斷話:不可能,只要人活著,不可能不回來找他的娃兒!
宋興全的婆婆叫宋鄧氏,宋大篷參加紅軍后就沒有了音訊,宋鄧氏獨自一人將六個子女養(yǎng)大。大山里男人謀生都很難,何況一女性帶六個小孩?她在1971 年病逝。
我問,你婆婆享受紅軍遺屬的待遇嗎?
宋回答,沒有,婆婆想都沒有想過。
我問,那不是虧了?
宋回答,婆婆能活下來,把娃兒拉扯大,就算很不錯了。解放前,你敢找國民黨政府問?解放后,爺爺離開都十多年了,你去問哪個?找政府落實政策是現(xiàn)在時興的,過去不興這個。
我問,政府找過你們嗎?
宋答,你說參加了紅軍,有參軍的憑據(jù)嗎?幾十年了,人證、物證啥都沒有了。
宋興茂、宋興全口吻一樣,對此事沒有一點埋怨,處處為政府著想。
接下來,宋興全帶我去看婆婆的墳?zāi)?。這是他婆婆與爺爺衣物的合墳。墳很小,一塊小墓碑,字已洇滅模糊。
他說,爺爺宋大篷的名字也在上面。他使勁擦拭著墓碑,想把宋大篷這個名字擦現(xiàn)。
寫了訪紅軍縫補點宋家大院后,有人糾正說,那不叫縫補點,應(yīng)該叫縫紉鋪。
海棠村黨支部前書記席春雨問,你為何不寫縫紉鋪下面的何家院子的草鞋鋪?
紅軍跨越萬水千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憑著一雙雙草鞋走過來的。草鞋是紅軍長征的重要標(biāo)志,是紅軍長征精神的象征。
紅軍草鞋也成為詩人作家筆下描述、謳歌的對象。
席春雨60 多歲,擔(dān)任海棠村黨支部書記26 年,實實在在為村民服務(wù),辦實事,口碑很好。筆者問及不少村民都伸出拇指將他夸。他在紅軍革命精神傳承與紅色遺址的維護方面更是不遺余力。省、市、縣,跑上跑下,爭取經(jīng)費。紅軍戰(zhàn)地醫(yī)院的保護,席家溝紅軍宣傳廣場的建立,他花了不少精力。紅軍宣傳廣場已成為遠(yuǎn)近游客瞻仰紅色遺址的重要場所。他常帶領(lǐng)記者、作家沿紅軍戰(zhàn)斗生活過的地點采風(fēng)。
何家院子,在離紅軍縫紉鋪不遠(yuǎn)的磨沿坪,相距百米左右。當(dāng)時村民對紅軍不了解,躲進(jìn)深山,見宋家大院無事,遂陸續(xù)下山回家。
慢慢地,村民知道了紅軍是農(nóng)民的隊伍,開始為紅軍做事。為紅軍縫補衣服,為紅軍打草鞋??雌饋聿黄鹧鄣男』?,卻是紅軍當(dāng)時最為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一帶,崇山峻嶺,沒有平地,沒有水田,沒有稻草。森林里,有一種蓬草,韌性很好,也比水稻草結(jié)實,做的草鞋比稻草鞋經(jīng)穿,經(jīng)漚,還有一定防滑效果。林中的枸樹皮和棕樹皮打草鞋更好。這一帶,家家都有打草鞋的架子。
村民采集適合的材料,紛紛為紅軍做草鞋。何家院子跟宋家大院一樣熱鬧。
何家后人何光輝說,他爺爺打的草鞋柔軟而結(jié)實。紅軍戰(zhàn)士特別喜歡他做的草鞋。
何光輝,墩實的漢子。66 歲了,背幾十斤的東西上山,不喘粗氣。他從山上搬到山下江邊,修一吊腳樓,在山腳坎邊種玉米、蔬菜、油菜,養(yǎng)幾頭大肥豬,吃都吃不完,還賣給來避暑的游客。
他文化不高,但對當(dāng)?shù)貧v史掌故、地輿傳說知曉很多。
他介紹他聽先人講的往事。在紅三十軍軍部的杜家壩,有一高臺,紅軍在這召開審判土豪劣紳大會,處決罪大惡極的惡霸。當(dāng)時子彈精貴,用大刀執(zhí)行死刑。
當(dāng)年何家院子什么模樣?他說,連他的老人都不清楚了。紅軍離開后,國民黨保安團來了,燒了何家院子。
從何家院子回來,又聽說一新奇東西:“紅軍鞋腳馬扎。”
穿過現(xiàn)代的防滑登山鞋,但紅軍鞋防滑腳馬扎第一次聽說。
他說,他的祖爺爺不僅為紅軍打草鞋,為紅軍戰(zhàn)馬掌馬釘,還為紅軍戰(zhàn)士制作腳馬扎。拴在鞋上,爬泥濘的高山和雪山很有防滑的效果。
我問,鞋掌什么樣子?
老書記說,腳馬扎用鐵皮制作,腳掌大小,橢圓形,上面鑲嵌凸起的鐵釘。以前,他還保留有腳馬扎。省林業(yè)廳一姓馮的作家寫書,還給他看過腳馬扎??上КF(xiàn)在找不到了。
老書記說,他祖爺爺跟紅軍走了,從此也了無音訊。打腳馬扎這行當(dāng)在當(dāng)?shù)匾仓饾u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