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瓔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年社會責任問題被提升到了戰(zhàn)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青年作為我國未來發(fā)展的主要力量,能否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國家的前途。但在當今非主流社會意識的影響下,諸如精致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實用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使得部分青年出現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現象。因此,加強對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氛圍十分重要。
狹義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指青年對他人、社會、國家所承擔責任的自覺意識。廣義的社會責任意識還包括自我的責任感,因為當代青年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只有對自己負責,學有所成,使自己全面發(fā)展進而成為建設社會的人才,才能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因此,社會責任意識也包括自我責任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青年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的主要核心是用社會所要求的責任規(guī)范來培養(yǎng)青年的責任意識,其最終目的是強化青年對他人、集體以及國家的責任感,使其成為對社會負責的人。
青年階段是指個體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身心發(fā)育達到一定水平并且已經獲取了足夠知識和實踐經驗時,從少年向成人過渡的特定階段。青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集體,不僅身體正處于發(fā)展時期,也是逐步形成世界觀的時期,同時是褪去對家庭和學校的依賴性,在社會中尋找自身的位置與意義,即將擔負起社會責任的時期。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城鎮(zhèn)一體化進程更是使大量農村地區(qū)青年也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使得我國青年整體文化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的加深,使得青年群體的分類也更加細化,例如青年知識分子、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工人等。因此在青年主體方面,社會責任意識具有廣泛性的特質。
當代青年群體大多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成長起來的,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生活心態(tài)多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在自我責任方面,當代青年能夠明確認識到自身學習的目的性,對人生目標有著清晰的規(guī)劃,能夠自主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職業(yè)技能,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自我責任感方面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在家庭責任方面,當代青年能夠孝順父母,尊重父母,有贍養(yǎng)父母的意識和愿望,并且在親友、鄰里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在社會責任方面,當代青年有著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比如維護公共秩序、自覺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在國家發(fā)生重大事件時能夠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中,比如奧運會、殘奧會等大型運動賽事中活躍的志愿者;在抗洪救災、新冠疫情等災難面前有著與國家共渡難關的決心;在西部計劃、鄉(xiāng)村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奉獻自己的青春。這些例子都體現出當代青年希望祖國強大、人民安居樂業(yè),體現出了青年們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一面。
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消極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家庭、社會、國家、公民意識、文化傳承等方面。在自我責任方面,部分青年作息習慣不規(guī)律,對自身的健康不重視等。部分青年還存在“精神空虛”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對上課、運動、娛樂等活動沒有興趣,平時生活頹廢、萎靡不振。對學習成績和工作績效表現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在意學習工作的結果成功與否。一些青年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理想方向比較模糊,致使其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為事不關己、不思進取等。
在家庭責任方面,由于當代大部分青年為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孩子往往處于家庭中較高的位置,這就導致很多人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并且在受到來自父母以及他人的關心時,往往覺得是應當的,缺乏對長輩的情感付出與物質付出的感恩。而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也是導致青年家庭責任意識不足的一大因素。由于我國現階段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明顯體現為“重智育,輕德育”,父母為了讓子女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代替其履行一些責任。這使得部分子女形成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慣,缺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責任感。在社會中就會表現出冷漠、自私。同時外在表現為一味索取、不愿分享、不愿合作等。
在社會責任方面,特別是公德意識上,大部分青年人能夠維護社會秩序,遵從社會公德,但仍有一部分青年漠視社會秩序,存在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這主要表現在其公民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利益,缺乏為集體、社會、國家的奉獻精神。同時青年易受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首當其沖的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是資產階級道德原則的主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這就將個人為了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錯誤行為進行了合理化。最后,受網絡傳媒的負面影響,當前互聯網是青年獲取信息和資料的主要途徑,互聯網平臺也為青年的學習進步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由于對互聯網的監(jiān)督管理方式還不健全,網絡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大量娛樂化、庸俗化、低俗化的信息對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存在消極影響。
理想信念是青年樹立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內容,如果理想信念出現了偏差,青年人就會失去奮斗的目標,迷失人生道路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新時代的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繁榮,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因此青年人需要將自己的未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相連,充實理論文化,樹立遠大理想,補足精神之鈣。只有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思想不動搖。將實事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更有利于對青年的教化,比如我國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部分地區(qū)洪水災害時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對災區(qū)的志愿捐獻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青年人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等。
隨著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各國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也使得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了我國的大環(huán)境中。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某些國家妄圖通過意識形態(tài)滲透來西化、分化我國。每當發(fā)生一些社會問題時,他們便會挑撥對立,造謠傳謠,公然攻擊我國的體制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處于三觀塑造期的青年很容易被這些言論所誤導,使得青年們出現制度不自信、道路不自信,導致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出現偏差。加強對青年的世情國情社情教育,有利于青年了解當今世界的整體局勢和我國現今在世界中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有利于青年提升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參與感,進而認識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激起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利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發(fā)展和傳承,自覺承擔起國家和人民所賦予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理論最重要的是要產生責任行為,而責任行為則是付諸于實踐之中的,所以將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實踐教育時,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寬闊的實踐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開辟廣闊的實踐通道和途徑,讓大學生深入基層……從而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培養(yǎng)科學的人生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焙芏鄬W生對社會責任意識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才會出現思想認識較高,行動落后遲緩的矛盾現象,人生經驗獲取的渠道僅僅是學校和書本中,導致在校青年很少有機會去設身處地的承擔責任。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讓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通過西部計劃、支教、社會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來使青年更深層次的接觸社會,是符合青年成長成才需求的。同時,榜樣教育能夠對青年形成重要的激勵和示范,我國自古以來有著眾多具有犧牲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先進代表人物,通過學習和宣傳他們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換成鮮活事例,從而激起青年在實踐中的共鳴感,衍生出崇拜、向往的情緒,進而對其進行模仿。榜樣的激勵作用能夠對青年的情感滲透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社會風氣。
當代青年受到生活環(huán)境以及社會信息多樣化的影響下,在社會責任意識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對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牢牢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旋律,將愛國、愛黨、愛人民的理念深深植入青年人的思想中,激發(fā)主體意識,從而推進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