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光
大寒已過多日,馬上就是立春了?!傲ⅰ笔情_始,“春”代表溫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春,標示著北風呼嘯、傲雪凌霜的冬季已經(jīng)過去,風和日麗、萬物生長的春天即將開始。
因為祖祖輩輩出身農(nóng)家,我自幼對春天的到來有著望眼欲穿的渴望。畢竟冬天太冷,挨凍的滋味很不好受。過春節(jié)可以吃好飯、放鞭炮、穿新衣裳。但最大的夢想還是春風春雨春耕可以換來風調(diào)雨順、大地豐收、家家安康。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人對于立春是非??粗氐?。在我的老家山東壽光,民間就有“春打五九尾,家家撅著嘴;春打六九頭,吃穿都不愁”的諺語。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這一天是“五九”的最后一天,這一年一般雨水較少,收成不好,農(nóng)民自然不高興;如果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則當年風調(diào)雨順,莊稼豐收,不論窮人還是富人吃喝都不用愁。這種說法,在完全靠天吃飯的過去,肯定是有道理的。我對這些民間流傳的千年古訓,一直深信不疑。
今年是2月3日立春,“五九”最后一天,按說是個歉年,但大家好像都不在乎了。許多老話已經(jīng)明顯過時了。
都說瑞雪兆豐年,應(yīng)知春雪最美麗。在山東這個地方,雖然已經(jīng)立春,但萬物尚未復蘇,乍暖還寒,春寒料峭,立春之后還要冷一個多月,突然飄來一場春雪,都是意料之中之事。春雪一邊飄落一邊融化,沒有冬雪長久的生命力;春雪溫文爾雅,沒有冬雪的豪放氣勢;春雪柔美恬靜,沒有冬雪的冰冷刺骨。但它憑著自己極其短暫的生命,給山川大地換上華麗的新裝,為大人和孩子帶來無窮的歡樂。
春雪有春的嫵媚、夏的絢爛、秋的清爽、冬的寧靜。觀賞春雪,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唐代文學家韓愈有詩名《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比毡局骷胰龒u由紀夫也有長篇小說《春雪》,將它的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fā)揮到了極美之境。
從立春的當天起,春風就撲面而來了。春風是快樂的、美麗的,它不像夏風那么猛烈,不像秋風那么蕭瑟,更沒有冬天的寒風那么刺骨。盡管仍然帶著絲絲涼意,但讓人明顯感到已經(jīng)是綿綿的、柔柔的、軟軟的,輕輕拂過臉龐,吹過耳邊,帶著花兒的甜蜜和泥土的芳香,那么溫柔,那么可愛,讓人不自覺地解下圍巾,脫了帽子,摘掉口罩,貪婪地呼吸春的氣息。春風,將一切對冬日的眷戀吹散,將萬物從睡夢中吹醒,讓大千世界開始新的努力。
春風,裝點了最美的春色,也代表著希望與憧憬。春風在古詩詞中無處不在,像一個精靈,裝點著詩中的世界,粉飾了詩人的情和夢。杜甫贊頌“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蓖踔疁o慨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蓖醢彩瘜懴铝恕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佳句。至于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更是人盡皆知了。
伴隨春風而來的自然是春雨。那淅淅瀝瀝的春雨,帶著她獨有的清涼與明麗,從容、舒緩于無垠的天空,紛紛揚揚,飄飄灑灑。柔軟的雨絲舞動著優(yōu)美的風姿,在天與地之間劃著道道美麗的弧線,緩緩撒向大地,留下如煙、如霧、如紗的倩影,如絲如縷將天地織在一起。
我喜歡春雨,因為春雨是清爽的,是多情的,是灑脫的,是無私的。蒙蒙春雨,將整個世界洗刷一新,使天空更加明凈,給樹枝樹葉掛滿了晶瑩剔透的水珠,讓蜿蜒的小路也煥然一新,走在小路上,腳下便會濺起一朵朵美麗的水花!
我愿意靜靜地矗立在雨霧里,觀賞這美妙的風景,感悟這洗盡人間鉛華的春雨。自然就想到了韓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庇窒氲搅硕拍恋摹督洗骸罚骸扒Ю嵇L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想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睔v代文人墨客對春雨的贊頌,真的是令人敬佩。
春雨攜來的是“春風楊柳萬千條”。當春天的腳步聲聲響起,春色已經(jīng)在柳樹的枝頭充分顯示。柳枝上早已寂然泄露出粒粒柳芽,并很快抽成萬縷柳絲,進而由東風裁剪出翠綠欲滴的柳葉。那輕微婆娑的樹姿,迎風搖蕩的柔條,為初春的大自然平添無窮朝氣,昭示著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賀知章的那首《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贊美了春天,贊美了春風,更是贊美了春柳,寫盡了柳之風韻,染綠了無數(shù)個春天,遂成千古絕唱。
我最早欣賞柳樹是緣于柳笛。小時候村里的柳樹尤其多,房前屋后,道路兩旁,堤沿溝邊,遍地都是。鄉(xiāng)親們喜歡柳樹,主要是因為它生命力極強,不擇貧瘠,插條便能成蔭。它對大地沒有任何挑剔,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生根生長,長得越高,頭垂得越低。爬上柳樹,折下幾根柳枝,輕輕一擰,把里面的木質(zhì)部抽出,外殼做成一只綠色的柳笛,立刻,村子里的上空便響起嘹亮的笛聲,似乎是歡呼春天的到來,讓人們充分感覺那激情浪漫的春意。
過了驚蟄,春雷就響了。春雷總是在凌晨帶著沉穩(wěn)的節(jié)奏,從遠處滾滾而來,聲音低沉渾厚,有磁性有魅力,響徹天際而悠遠低回。它像巨大的皮鼓發(fā)出的共鳴顫音,也像最濃重的超級男低音合唱,超越朗朗時空,穿透厚厚氣層,聲聲震人心扉,陣陣撼天動地。
“驚蜇”一聲雷,大地酒意去;春雨潤萬物,驚醒夢中人。大地在春雷的呼喚中復蘇,萬物在春雷的吶喊里抖擻。滾滾春雷響過,天地為之一新。蘇軾的“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秦觀的“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李攀龍的“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李商隱的“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歐陽修的“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都是對春雷春風的經(jīng)典描寫,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春回大地,最先感知的是春草。每當春天悄悄來臨之際,它總是第一個破土、萌發(fā)、綻芽,微風拂過,便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青黛的山坡上,蔥郁的坪地邊,靜靜的小河旁,青石的縫隙里,只要有一點土壤,一滴雨露,一束陽光,它便掙脫黑暗的囚籠,迎著一縷春風,將一片新綠送與人間。它沒有大樹那般偉岸,仰頭傲視遠方;沒有鮮花那般芳香,炫耀自己的艷麗。它不和樹一爭高低,也不和花去嘩眾取寵,只是俯身在地,默默奉獻著屬于自己給予人間的一片青綠。
古人賦予春草的詩句很多,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將春草的品行刻畫地入木三分。劉禹錫“陋室銘”里寫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春草青蔥的顏色映入人的眼簾。唐人孟浩然的“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宋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寥寥數(shù)字,勾畫出了一幅意境悠遠的春色。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李后主的佳句“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表達了離恨像是處處可見的春草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離的越遠,思念越長。
春草,一歲一枯榮,在宿命里永世輪回。歲歲萌發(fā)在早春,年年衰敗于秋冬,將生命的色彩無聲地渲染,見證了世間千萬年的興衰榮辱,旁觀了人世古往今來的悲歡離合。它越過生死邊際、山迢水遠,成就了永不蒼老的容顏。我曾多次想象,倘若這大地沒有了春草鋪就的植被,這春天該是什么樣子?
春光明媚,迎來了春花爛漫。迎春花一馬當先,悄然開放,第一個向人們報告春天的來臨。迎春花的枝條從根到梢,有粗有細,像一條條瀟灑的弧線,青枝黃蕾,搭配得簡潔秀麗。迎春花是先開花后長葉,葉片明黃,每朵花有六片花瓣,花瓣中間,是深黃色的花蕊,花蕊像一根根細針。一陣微風吹來,搖搖晃晃,把淡淡的清香撒落四方。
接下來開放的,就是冰肌玉骨、清白脫俗的梅花,俏立枝頭、典雅圣潔的玉蘭,豐腴富態(tài)、風姿綽約的山茶,嫣姹紫紅、艷麗多姿的月季,青純悠遠、如描似畫的茉莉,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團錦簇、燦若云霞的櫻花。同時開放的還有桃花、杏花、梨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或仰或傾或倚或舞,或思或語或笑或泣。如一段旋律,像一首名曲,回蕩在春光中,綻放在春天里。
置身于春的萬花叢中,就像沉浮于斑斕的大海,被它裹挾,被它吞沒,讓你沉淪,讓你窒息,甚至讓你融化,讓你像一個迷路的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沉醉不知歸路。
春的夢是絢麗多彩的。春燕銜泥、春苗拔節(jié)、春蠶破繭、春山如笑、春水潺潺、春色滿園、春光明媚……真的是春滿人間,春夢無痕。但是,真正讓我熱血沸騰的還是那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
人勤春來早,風正好揚帆。只有在春天播種下希望,才能在秋天收獲豐碩的果實。沒有春的萬紫千紅,哪來秋的碩果累累?在我的老家,人們熟知“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nóng)活一齊來”。實際上,整整一個冬天,他們并沒有歇。他們忙碌在大棚里,奔波在市場上,為生命而拼搏。鄉(xiāng)村男人是大自然之子,他們的生命年輪里,鐫刻著雷聲風聲和雨聲,鐫刻著勤勞拼搏和奮斗,鐫刻著時代的聲音和影子,唯獨沒有停和歇。
在我和我的鄉(xiāng)親的眼中耳中,春雨綿綿,是天下最甜的甘泉雨露;春雷陣陣,是人生最美的樂曲旋律。春雷、春風、春雨,再加上春天的陽光,就像一首自然交響樂中最高的清亮音符,畫龍點睛般地奏響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給大千世界帶來無限的活力和生機。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播種堅定的信念和永遠不變的希望,播種著永恒真摯的情和無怨無悔的愛。
我喜歡明代忠臣于謙的《立春日感懷》:“年去年來白發(fā)新,匆匆馬上又逢春。關(guān)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待人。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贝菏腔顫姷?,春是狂熱的,春是恣意生長的,春是年青旺盛的,春終究是年輕人的。至于我,還有那些我們,青春已逝,額上的青絲已經(jīng)成了白發(fā)。歲月無痕,不知不覺又一個春天來臨。
前幾天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應(yīng)邀參觀他的收藏。本想開開眼界,看了卻大跌眼鏡。沒有什么書畫、古董,只堆了4噸面粉、兩噸大米。他很自豪:“外面?zhèn)髦[糧荒,我得有所準備?!笨吹竭@一情景,真有點哭笑不得。
可能出現(xiàn)糧荒的消息,我在網(wǎng)上也看到了,沒有當回事。朋友的所為,卻讓我浮想聯(lián)翩,夜不能寐。人老了,易動情,想著想著,眼里竟充滿了淚水。
我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對于挨餓的滋味,那真是刻骨銘心。六零年前后,由于三年自然災(zāi)害,家家糧食短缺,人人吃不飽飯。我清清楚楚記得,母親把地瓜葉、榆樹葉洗凈,摻上地瓜面、高粱面,蒸成窩窩頭,這就是最好的飯食了??墒蔷瓦@也吃不飽,四五歲的孩子,餓得渾身沒有力氣,吃完飯只能坐在墻邊曬太陽,一會兒肚子就咕咕地叫,只能喝水充饑。老人渾身浮腫,腿上的肌肉一按一個窩。
我也曾跟著姥姥去外村討飯,姥姥說,只有敞著的大門才能進,如果大門關(guān)著,千萬不能敲。對于這討飯的規(guī)矩,我至今不忘。
記憶中,真的放開肚子吃飽飯,還是高中畢業(yè)、知青下鄉(xiāng)以后。盡管辛苦,但干一年能分到一百斤小麥、六百斤玉米,每天能吃上窩頭和咸菜,那是打心眼兒里覺得幸福。
人總是有夢的,夢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的一種美好的希望。多打糧,吃飽飯,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大的夢。
山東自古以來人多地少,吃飽飯很難。一代又一代山東人闖關(guān)東,就是因為那里人少地多,加上天高地遠,可以開荒種地,讓人填飽肚子。
九十年代出差到吉林市,第一次知道市中心的昌邑區(qū),就是山東省昌邑縣饑民逃荒來此落戶,從而形成屯落,按原籍取名昌邑屯,后來一步步發(fā)展成昌邑區(qū)。
從吉林向東走到安圖縣,想不到全縣二十萬人,竟然有十二萬人祖籍是諸城,許多村鎮(zhèn)與諸城的村鎮(zhèn)重名,走到哪里都能聽到熟悉的諸城方言,老百姓看電視都是看山東臺。他們都是清末民初逃荒要飯走到這里住下,站穩(wěn)腳跟,隨后又有一批一批老家人投奔這里。我很感慨:為了實現(xiàn)吃飽飯的糧食夢,我們的先輩真是歷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
建國后,各級政府在經(jīng)濟工作中長期堅持“以糧為綱”,實施糧食生產(chǎn)“跨綱要”“過長江”等重大戰(zhàn)略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但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山東糧食生產(chǎn)水平仍然不高,總量不能自給,供應(yīng)保障困難,在農(nóng)村,每年春天仍有不少人討荒要飯。
在城市,糧食實行嚴格的定量供給制。成年人每人每月30斤,學生每人每月28斤。糧票發(fā)到每家每戶,到飯店買個包子,到商場買斤點心,出差到外地住宿吃飯,都必須用糧票。沒有糧票,寸步難行,錢再多也不管用。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昌濰地委工作,年年參加工作隊下鄉(xiāng)駐村,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逐戶排查、摸底登記,發(fā)放救濟糧、救濟款,確保全年特別是春夏之交、青黃不接的時候不能餓死人。盡管是杯水車薪,但畢竟盡到了政府的一份責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nóng)村改革的春風吹遍山東大地。推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從包產(chǎn)到組、包產(chǎn)到戶,再到大包干:“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農(nóng)村改革,就像雜技高手在舞臺上變戲法,一眨眼的功夫,糧食產(chǎn)量打著滾兒往上翻,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得到解決。城市再也不用糧票了,農(nóng)村再也沒有人逃荒要飯了,政府再也不用派工作組發(fā)救濟糧了,中國人、山東人世世代代的糧食夢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
作為農(nóng)村改革的直接受益人,我和我的家人再也不為餓肚子擔驚受怕。但可能是小時候餓肚子餓怕了的緣故,這些年心里一直戰(zhàn)戰(zhàn)兢兢,很不踏實。就怕剛吃了幾年飽飯,再來一次糧食短缺。因此,這些年對糧食是從來不敢浪費的。這一頓吃剩的飯,下一頓熱熱再吃,不舍得扔掉。外出吃飯,剩下的打包,不覺得難為情??吹侥切┏责z頭還要剝皮的大學生,看到賓館酒店里那滿桌的剩飯被打掃,真是心疼。“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也許只有我輩才知道這些話的真實含義。
作為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見證人和直接參與者,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nóng)村的變遷,我感到幸運和欣慰。我在市縣工作了近二十年,認真履行糧食生產(chǎn)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對糧食生產(chǎn)一天也不敢放松。
農(nóng)村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也促使我不停地思考: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為什么換了一個經(jīng)營辦法,糧食產(chǎn)量就會成倍增長?這些年來人口越來越多,農(nóng)用地逐年減少,為什么糧食總產(chǎn)仍然逐年增加,國家的糧食安全越來越有保障?
結(jié)論只有一個,是農(nóng)村改革,解放了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激發(fā)了億萬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調(diào)動了他們追求科技進步的主動性,釋放了他們連續(xù)不竭永無止境的創(chuàng)造性。是改革,讓中國人實現(xiàn)了自己的糧食夢。
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夢是沒有翻譯的遠古來信,夢是人生的另一部華彩樂章。
2020年12月30日,山東電視臺推出五集大型紀錄片《大遷建》,向觀眾系統(tǒng)介紹了山東省實施黃河灘區(qū)群眾住房遷建這一世紀工程。
山東省在2017年提出,用3年時間,給60萬黃河灘區(qū)群眾一個安穩(wěn)的家。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涉7市16縣區(qū)。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到2020年12月,累計完成投資350億元,新建27個外遷社區(qū)、28個大型村臺、近20萬套新房,灘區(qū)群眾實現(xiàn)了期盼百年的安居夢。
對于這則報道,很多人不以為然。但是我卻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動地老淚縱橫。作為一個在黃河灘區(qū)打拼了十多年的老同志,我熟悉灘區(qū)的一溝一河、一草一木、一鎮(zhèn)一村,熟悉那里的干部和百姓。我深知山東省做出這個決策是多么大膽和英明,深知干成這件事是多么不容易,也深知它對世世代代生活在黃河灘區(qū)的人民,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自今上溯160年,黃河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它從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發(fā)源,飛流直下,九曲十回,浩浩蕩蕩,一路奔來,到了河南省的蘭考縣,繼續(xù)東流,經(jīng)過曹縣、單縣、商丘、徐州、宿遷,從連云港進入大海。黃河以南的土地,就是河南省,以北即是山東。
公元1855年,黃河從河南省蘭考縣的銅瓦廂決口,轉(zhuǎn)頭向北,奪大清河進入山東的東明、菏澤、鄄城、鄆城縣,一路向東北,經(jīng)過聊城、濟南、濱州,從東營市的墾利縣流入渤海,這就是今天的黃河。而原來蘭考以東的老黃河,則成了今天的黃河故道。
進入山東的黃河,攜來了黃土高坡的大量泥沙,已成地上懸河。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明縣的黃河河底,已經(jīng)高出菏澤城區(qū)15米。河道很寬,兩條大堤之間,最遠的距離超過10公里。大堤之間是河灘,河道在河灘上蜿蜒前行。菏澤境內(nèi)黃河大堤長155公里,而河道總長188公里。
大堤與河道之間的土地,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河灘區(qū)。僅菏澤市,灘區(qū)面積就有504平方公里,182個村莊、30多萬農(nóng)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他們的全部身家都在灘區(qū),堤外沒有一寸土地。就連鄉(xiāng)鎮(zhèn)政府機關(guān)、學校、醫(yī)院、郵政局、電信公司,都在大堤里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每到汛期,河水經(jīng)?!奥?,就是河水溢出河道,在整個灘區(qū)漫延。因為黃河下游某些地方河道狹窄,灘區(qū)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黃河防汛的洪水“滯洪區(qū)”。灘區(qū),既是灘區(qū)群眾生產(chǎn)生活的基本空間,也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場所。這是國家的總體設(shè)計,維護大局,無可非議。
但是,河水漫灘給灘區(qū)老百姓帶來的災(zāi)難,也是現(xiàn)實。夏季洪水一來,淹掉所有農(nóng)田,造成秋季顆粒無收。如果河水退去時間太晚,當年種不上小麥,來年夏季仍然沒有收成。在黃河灘區(qū),一直有“三年只收兩季”之說。因此,灘區(qū)農(nóng)民一直處于貧困狀態(tài),跨地區(qū)逃荒要飯是常事。二十世紀初,菏澤灘區(qū)老百姓人均存款不足400元。
灘區(qū)最大的問題是住房安全。河水漫灘,水深少則一兩米,深則三四米。為了房子不被水淹,只能家家戶戶用泥土筑臺子,把房基抬高。河水一旦漫灘,家家成了孤島。干部進村入戶,都要乘船。村民互相交流,要乘木筏。房臺被風浪沖擊,房子就會倒塌。因此,除了吃飽飯,筑房臺、蓋房子,就成了灘區(qū)老百姓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基本程序是這樣:一對青年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就開始張羅給孩子蓋房子。十年攢錢,五年筑臺,三年建房,等到孩子20歲的時候,房子建好,重任完成。幾年后,孩子結(jié)婚生子,又要給他們的孩子攢錢、筑臺、蓋房。
即便如此,一場大水過后,辛苦操持建起來的住房,也可能瞬間毀于一旦。多年來,灘區(qū)群眾一直在“抗洪—重建—再抗洪—再重建”的怪圈里循環(huán),祖祖輩輩,周而復始,似乎天經(jīng)地義。
一百多年來,黃河屢屢漫灘,百姓頻頻受難。水患之苦、民生之艱給千里灘區(qū)涂上了悲壯的底色。吃飯難、住房難、娶親難、出行難、上學難、致富難,灘區(qū)百姓祖祖輩輩逃不出水患的陰霾??嚯y的灘區(qū)人,祈禱黃河安瀾,期盼安居樂業(y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黃河灘區(qū)陸續(xù)實施了一系列居民外遷安置、修筑避水臺、建設(shè)撤離道路等工程,但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建設(shè)標準較低、土地調(diào)整困難等諸多原因錯綜交織,效果一直不甚理想,灘區(qū)百姓的水患之苦、民生之艱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
1996年8月,黃河發(fā)生特大洪水。災(zāi)情過后,山東省開始籌劃重災(zāi)區(qū)村民向堤外搬遷工作,政府出資修建了部分搬遷新村。但是,由于每戶只有三間小房,且沒有院墻,搬遷村民仍要回到灘內(nèi)種地,為了耕作方便,不少已遷出的灘區(qū)居民,又重新回到灘區(qū)生活。
2003年9月,黃河又一次泛濫。由于上游接連大雨,河南省蘭考縣黃河生產(chǎn)堤決口,短短三天時間,幾千萬方洪水灌入菏澤市東明縣黃河灘區(qū),平地水深超過6米,120個村莊、10多萬村民被泡在水中。
關(guān)鍵時刻,全省總動員支援菏澤抗洪救災(zāi)。一個多月苦戰(zhàn),決口堵住,洪水分流,搶險成功,災(zāi)區(qū)沒死一個人,但不少房屋被毀,災(zāi)民過冬困難。
2004年,經(jīng)國家發(fā)改委和省政府批準,中央和省市兩級財政撥款,菏澤市在東明縣黃河大堤以外突擊建設(shè)6個新村,將靠近大堤的19個村莊、近兩萬人整體遷出,原址拆除復耕。由于新房建設(shè)標準較高,農(nóng)民回到灘內(nèi)種地距離很近,群眾非常歡迎。
在此同時,利用世行貸款和“吹沙造地”技術(shù),在灘內(nèi)靠近河道處,規(guī)劃建設(shè)了兩個大型村臺,每個村臺就近安置6個村800戶村民,將住房安全和就近耕種兩個問題同時解決,也為后來的大規(guī)模遷建探索了路子。
歷史進入新時代,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打破百年宿命,造福灘區(qū)人民,此其時也!山東省牢記總書記囑托,做出黃河灘區(qū)居民全部遷建重大決策部署。
剎那間,千里灘區(qū),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人來人往,一場深沉激昂的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在齊魯大地奏響,黃河灘區(qū)人民的百年安居夢終于變?yōu)楝F(xiàn)實,開啟了美好幸福生活新篇章。歷史將銘記這一時刻。
其實,自古以來,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安居夢。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甫就曾呼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思想??梢?,安居,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只有安居,才能樂業(yè),才能創(chuàng)業(yè),才能發(fā)展,才能穩(wěn)定。不僅讓黃河灘區(qū)百姓,而且讓每一個農(nóng)民、每一個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都住上滿意的房子,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房地產(chǎn)已經(jīng)市場化,但是政府在保障居民住房方面的職責,永遠不可或缺。新加坡從1960年起,由政府主導,通過建設(shè)低價的“組屋”,改善百姓居住條件,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經(jīng)過40多年的努力,組屋覆蓋人群由1959年的8.8%提高到2010年的80%,遠遠領(lǐng)先發(fā)達國家,讓新加坡在解決住房問題上成為全球典范,組屋是新加坡人最驕傲的瑰寶。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無論如何,房子是用來住的。
安居夢,也是中國夢。
有朋友問:“除了工作,今生你最鐘情的是什么?”細細想來,應(yīng)該是讀書。
從小喜歡看書。那時候家里沒有收音機,更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唯一能讓人長見識增加樂趣的就只有看書了。
從識字開始,不管什么書,拿到手就如獲至寶,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不一氣兒看完不放下。經(jīng)常是父母那邊早上都起床了,自己小屋里的煤油燈還亮著。那時候能看的書極少,可以說是饑不擇食,不管是不是開卷有益。
小時候讀的書,絕大部分是借別人的。那時候家里窮,自己買不起書,聽說誰有一本好書,不亞于如今的彩民中了頭彩,甚或愛車族弄到部好車,總要千方百計搞到手。
有時為借一本書,要跑十里八里,還得低三下四看人臉色。借到手后就要分秒必爭,不按時歸還會被人數(shù)落。還要注意愛護,不能弄臟,不能撕破,更不能丟失,不然沒法交待。人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話我是深有體會。
進了大學門,報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辦借書證,看到學校圖書館那么多書,興奮的一連幾天都覺得太陽比過去亮,天空比往常藍。
我還“偷”過書。我10歲,上小學4年級時,母親在小學里當教師,家就住在公社的中心小學里。有一天我無意間發(fā)現(xiàn),在一間上了鎖的偏僻小房子里面,亂七八糟堆滿了書,好像是被人翻騰過。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我絕對是“老鼠見了大米”,不覺兩眼放光,口水直流。趕快找來竹竿和鐵鉤,用麻繩兒綁好,瞧瞧四下無人,便把竹竿伸進窗戶……
那窗是舊式木結(jié)構(gòu),窗戶柃子很密,隔窗弄出一本書來很不容易,往往累得兩臂發(fā)麻才勾住一本。令人喪氣的是,眼看到手,又中途滑落。謝天謝地,終于拖出一本!揣到懷里,迫不及待跑回家去讀。
就這樣,幾天讀一本,讀完了趕緊扔回去,再勾出一本來讀。我發(fā)誓,我只是“偷”出來讀讀而已,一本也沒有據(jù)為己有。
我清楚地記得,《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幾本經(jīng)典著作,都是那段時間偷出來,半生不熟、囫圇吞棗讀完的。
50多年過去,這個秘密我從沒對人說過,現(xiàn)在想起來仍覺得好笑,但一點也不后悔。孔乙己說:竊書不能算偷,何況我不過是拿來讀讀而已。
我聽過說書人說書。那時候的農(nóng)村,生活單調(diào)乏味,唯一的文化傳播就是聽人說書。冬天的夜晚,和大人們一起跑到生產(chǎn)隊的牛棚里,小板凳一坐,聽瞎子說書,那真是神魂顛倒,如醉如癡。夏天當然是在村中的場院里了。
說書的瞎子也很會來事兒,說到最緊要處立馬打住,讓你滿腦子想著,一顆心吊著,第二天晚上還得早早來此等著。
前幾年看電視連續(xù)劇《大染房》,劇中有個人物叫陳六子,大字不識一筐,卻世事洞明,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他自己說,所有的本事都源于小時候聽人說書,對他的說法我是很認同的。
我自己也說過書。從小記性比較好,雖然算不上過目不忘,但凡讀過的書,聽人家說過的書,情節(jié)總能記個八八九九,有時不免想賣弄賣弄,為此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那是讀高中的時候,在校寄宿,全班男同學40多人一個大宿舍。晚上自習后學校吹哨熄燈,年輕人睡意不濃,我便摸黑給大家說一段,或《封神演義》,或《水滸傳》,也是“話分兩頭,各表一枝”,也是“要知如何,下回分解”,贏得不少同學喝彩。
后來不知什么人告了狀,校領(lǐng)導親自到窗外偷聽。那天正講到《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guān)哪咤出世”,一下被逮個正著。
這下子壞了,不光挨批評、寫檢查,還要全班大會作檢討。好在就是普通學生一個,又無其他“劣跡”,也沒受什么處分。
50多年過去,同學們都已年過花甲。偶爾見面說起此事,大家還說我讀書多,記性好,有口才,我是哭笑不得!
往事并不如煙,說起來似在眼前。后來生活環(huán)境變了,現(xiàn)代傳媒多了,自己也年過不惑,但對書的感情依然不減。政治的、經(jīng)濟的、哲學的、文化的、科技的、娛樂的,依然是見縫插針,有空就讀。有時聽人說起某部作品好,便匆匆上網(wǎng)去查,然后趕快去買。
1998年央視一套熱播電視連續(xù)劇《雍正王朝》,看了前三集就摘不下眼鏡,急不可耐買來了二月河的原著,一套三本,坐下就讀,恰逢周末,竟然36個小時除了吃喝沒合眼沒挪窩,一氣讀完,直看得兩眼昏花。那感覺,用句時髦的話:真爽!現(xiàn)在想起這事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讀書需要毅力,也需要思考?!兜麓铱怠分形暮嗴w字版2007年12月出版,至2008年底在中國大陸銷售突破200萬冊,被評為“史書、權(quán)書、謀書、商書、兵書五書合一”的杰作。我是2008年5月在濟南的南郊賓館小書店買到了前8部,半年后又買到后5部。
讀第一遍用了一年多,一則太長,洋洋550萬言。二則人物太多,牽扯各種人物1000多個,而且名字特別難記,很多時候要翻到前面查找。三則故事情節(jié)曲折復雜,特別是一場接一場的戰(zhàn)事,需要對照地圖去看,否則看不明白。
這本書我先后讀了三遍。就是因為這個民族曾經(jīng)在中華大地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但拒不道歉。兩國交流合作已經(jīng)深入到各個方面,但是我們對于這個曾經(jīng)給自己帶來深重災(zāi)難的鄰國,了解仍然膚淺。三讀此書的目的,就在于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探尋日本國民精神的淵源。
讀書的過程,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每每思索,嘆為觀止。后來,我寫了近一萬字的讀書筆記《再讀德川家康》,發(fā)表后受到許多人的關(guān)注。
我喜歡買書藏書。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后,自己有了收入,能挺直腰桿進書店了,不用再理會書店服務(wù)員的白眼,最大的喜好便是逛書店。
那時的工資收入,除了吃飯穿衣,不吸煙不喝酒,剩余的錢,幾乎都買了書。到結(jié)婚時已經(jīng)裝滿了幾個紙箱子。父母問希望要什么家具,我說其它可有可無,但一定要幫我做個書櫥。
一直到現(xiàn)在,無論在機關(guān)上班,還是到外地出差,稍有閑暇,便去書店走走。但凡碰上好書,不管貴賤一定是要買的。
2004年4月,在某家商場,見到了山東作家張煒的新作《你在高原·西部》,立即掏錢買了一本?;貋砗蟠螂娫捀嬖V作家本人,他也特高興,又親筆簽名送了我一本。
有時候喜歡送書給別人,當然是那些愛讀書的要好的朋友,不愛讀書的人是絕不送的。我參加工作早,有固定收入時,很多高中同學還在貧困中掙扎,我就買書資助他們,以書為橋與許多同學結(jié)下了手足之情,至今念念不忘,聯(lián)系不斷。
2007年元旦前夕,一位在南方工作的同學來訪,暢敘昔日情誼,還拿出1979年他讀大學時我寄給他的英漢小詞典,說一直在身邊珍藏著,我聽了自己都覺得感動。
前幾年在新華書店買到一本美國人寫的書,讀來覺得很不錯,便一次買了20本送給同事。好的精神食糧與大家共享,確是一件樂事。
不得不說,這些年條件好了,收入高了,反而接受別人送的書多了,自己送給別人少了。事務(wù)繁忙,歲月倥傯,有時本來想好給哪位朋友送幾本書的,卻一拖幾個月也沒有送出,每每念及此事,深有愧疚之感。
我也寫過書。長期從事調(diào)查研究和文字工作,對當代的改革和發(fā)展有一些粗淺的認識,也積累了一些資料。經(jīng)朋友慫恿,前些年試著寫了兩本小書。我不知道書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只知道許多人給的好評,也許有很大成分是出于面子的恭維。但細細想來,卻也有愧,你說就自己這點墨水,寫的個什么書呢?
我也編過書。開放的年代,人人都敢編書,就連我這個哪個學科都不精的人,前些年趕時髦居然也與朋友一起編過幾本書。憑心而論,不是胡編亂造,不是人云亦云,不會誤人子弟,也絕對沒有賺人家的錢,但書的水平絕對不高。
魯迅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于圖財害命。我時有疑惑:編那些用處不甚大的書,算不算浪費別人的時間呢?自己今后再也不干這樣的傻事了。
我還評過書。絕大部分是為別人的書寫的評論文章,或?qū)懙男蜓?,而且絕大部分是受朋友或同事的邀約,不寫推脫不過。文章談不上深刻,更說不上華美,可朋友總說,你的文章為拙作增光,添彩不少。我笑笑,心里說,自己扒幾碗干飯自己知道,我自己都不滿意,何況到處是高人呢!
這幾年,隨著年齡增長,長時間看書,眼睛逐漸覺得有些吃力。我很幸運,趕上了數(shù)字化時代。花二百塊錢,買一個“喜馬拉雅”會員,幾千部書,隨便聽。聽不明白的,倒回去再聽一遍。幾年下來,竟聽了六千多小時,真的是太方便了。
古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話是俗了,但“開卷有益”這句話,我覺得是對的。
馬克思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慧,讀倫理之學使人莊重,讀哲學使人思索。精神上的缺陷,沒有哪一種是不能由讀書來補救的。書不僅可以給你知識和力量,還能給你品格和人生的方向。
我愛書,真愛!如有來生,我愿做一個圖書管理員,像一只鳥,在書的天空里翱翔;像一條魚,在書的大海中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