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明旭,柴傳林,孟水平,李秋玲
(1.商洛市林業(yè)綜合服務中心,陜西 商州;2.商南縣林業(yè)站,陜西 商南)
花椒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食用調料、香料、油料及藥材等多用途經濟樹種,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在我國栽培廣泛,南北均有分布,是陜西省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林業(yè)項目,在秦嶺以南多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的地段,耐干旱貧瘠,對栽培條件要求不嚴,在山地、丘陵、宅旁等陽坡、半陽坡地均能栽植[1-2]。
商洛群眾自古將花椒作為四旁樹栽植用于食用,近年來商洛市各縣區(qū)群眾栽植積極性持續(xù)增高,均引進優(yōu)良品種規(guī)模化栽植,截止目前,累計栽植面積約3 650 hm2,年產量1 038 t,呈現(xiàn)出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調查必現(xiàn)商洛當前花椒生產栽培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建園選址不當,花椒生長質量不高;二是花椒園良莠不齊,經營水平不高,管護技術措施不規(guī)范,枝條生長紊亂,產量低、品質差。對此,我們建設花椒示范園,引進轉化花椒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3-4],開展商洛花椒豐產栽培示范推廣,建立高質量的花椒優(yōu)質示范園,在解決商洛花椒產業(yè)發(fā)展實際問題,為商洛花椒產業(yè)健康發(fā)展提供技術參考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試驗地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商南、鎮(zhèn)安、山陽縣,地形相對復雜,以低山、中山、丘陵為主,海拔分布400~1 300 m之間,平均海拔800 m左右,區(qū)域年均氣溫14.0 ℃,平均年較差24.5 ℃,年極端最高溫度40.5 ℃,1月均溫1.5 ℃,年平均降水量800 mm左右。從示范園類型上來分,包括新建、豐產管護示范園兩個類型,共在3縣布設5個試驗點6個試驗地,采用縣名首字母+序號進行編號(表1)。
表1 試驗地基本概況
2.1.1 園址選擇 選擇陽坡、半陽坡地建園?;ń废矞?、喜光、耐旱和較耐寒,適宜年平均氣溫8~16 ℃,年日照時數不少于1 800 h,年降水量400~1 000 mm的氣候條件?;ń穼贉\根性樹種,根系不耐水濕,土壤含水量過高和排水不良,會嚴重影響花椒的生長與結果,最適宜土壤pH值6.5~8.0的砂壤土和中壤土栽植。
2.1.2 整地密度 山地建園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反坡梯田或魚磷坑整地,整地規(guī)格為50 cm×50 cm×50 cm,在地形復雜、條件較差的地方,修筑直徑1~1.5 m、形似魚鱗的半圓形土坎,定植時再開挖定植穴。株行距2 m×3 m,待接近郁閉時,隔株間伐,變?yōu)? m×3 m,以利于早期提高單產和經濟效益。
2.1.3 苗木準備 苗木要符合質量標準,隨起隨栽,面積較大或距離較遠時,可在前一天下午起苗。配置蘸根泥漿,在浸根用容器中加入水、黃泥和0.1%保水劑充分攪拌均勻20 min后使用。苗木起出后,剪齊斷根,以50 cm左右高度定干。根系在保水劑浸液中浸泡0.5 min后即可取出,最后再用塑料薄膜包扎,這樣完全可以保證苗木根系在10 h內不失水。以50或100株扎捆,運輸過程做好保濕遮蓋。
2.1.4 栽植方法 春栽或秋冬栽植均可,研究發(fā)現(xiàn)商洛地區(qū)秋季栽植成活率高于春栽,但秋季栽植要注意防止凍害抽干,栽后立即截干15~20 cm,埋土防凍,翌春去土晾苗。要做到“大坑、大肥、適水”,栽植穴不小于50 cm×50 cm×50 cm。并用足量農家肥與表土混勻回填后,再填入心土,夯實,待栽好苗木后,澆適量的定根水?;旆释寥啦灰苯优c根系接觸,以免燒根,待水滲完后覆土,樹盤覆膜保墑。商洛地區(qū)早春干旱和冬季凍害時常發(fā)生,建議拌土使用保水劑,保水劑的使用量一般情況下以占樹穴干土量的0.1%為宜,每株使用15~25 g即可。
2.2.1 整形修剪 采用自然開心形,干高30~50 cm,保留3個分散均勻主枝,各主枝間夾角120°左右,各主枝應與垂直方向保持60°左右的夾角,若主枝角度偏小,可用拉、垂、撐的方法開張角度,逐漸培養(yǎng)成結果枝組。采用短截、拉枝、摘心等修剪方式,尤其是幼樹期和結果初期在秋季和夏季要注意及時摘心。另外花椒容易生長徒長枝,要及時控制徒長枝、過旺枝,保持樹體通風透光。
2.2.2 土肥水管理 對椒園進行土肥水科學管理,是早產、豐產、穩(wěn)產和優(yōu)質的基礎。土壤管理主要包括逐年擴穴、深翻改土、培土壅土、園地覆蓋、松土除草、椒園間作等。秋末冬初結合秋耕或深翻施入基肥;在花蕾膨大期至開花期和花椒成熟前一月使用速效氮磷鉀肥,并適當時候采取葉面追肥。山地園區(qū)基本無灌溉條件,修筑漏斗狀樹盤并覆膜,匯聚降水、蓄水保墑。加強綜合管理,增強樹勢,防止花椒落花落果。
針對樹齡偏大已進入衰老期,且長期未進行綜合管護的低產低效園,如SN1號試驗地,主要采取合理修剪、密度調整、補植補造、病蟲防治等技術:對密度過大、過小的地段分別采取疏伐和補栽措施,達到樹體間相互不交叉無空地即可;改土培肥,恢復樹勢,保障正常營養(yǎng)生長需求;對樹齡大、樹勢衰弱、抗性差,病蟲害易發(fā)生者,重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促使萌發(fā)新枝,同時隨時注意樹體生長狀況,預防花椒銹病、膏藥病等病害發(fā)生。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秋末冬初,使用3~5波美度石硫合劑對樹體與土壤進行清園,熬制石硫合劑涂白劑(配置比例為水:生石灰:食鹽:硫磺:動物油=100∶30∶2∶1∶1)進行樹干涂白,殺滅病菌及阻斷病蟲入土越冬;冬季清園、修剪枯枝等,減少病蟲害越冬場所;樹木生長季,在園內安裝廣譜殺蟲燈,懸掛殺蟲板,7-8月蟲害發(fā)生時,噴施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藥防治。早春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霜凍來臨前做好熏煙等預防工作,防止凍害發(fā)生[5]。
對SN2號、SY4號、ZN5號3個試驗地與周邊常規(guī)管護園區(qū)對比,結果表明,新建示范園第三年(樹齡五年)開始掛果,對照區(qū)零星掛果。經過合理整形修剪,示范園枝條無明顯徒長,結果枝組合理均勻。SN2號試驗地相比SY4、ZN5號結果性能稍差,與立地條件、光照、排水等有關。因此新建園優(yōu)先選擇陽向或半陽向坡地,更利于花椒后期的優(yōu)質豐產。
對SN1號、SY3號、ZN6號3個試驗地與周邊常規(guī)管護園區(qū)各選30棵樣株,采集所有椒果,經干燥后進行產量測產分析,結果表明示范園與對照區(qū)對比增產效果明顯。其中SN1號試驗地和SY3號試驗地增產60%,ZN6號試驗地增產50%。按照《花椒產量指標》(DB61/72.4-2011)技術標準規(guī)定,示范園達到山地豐產園標準。
表2 豐產管護下的增產情況
在SN2、SY4、ZN5號等3個不同試驗地進行的2因素2水平即造林時間(春、秋季)、栽植方式(使用保水劑、不用保水劑)對栽植成活率影響試驗結果為,春季栽植平均成活率為86.3%,秋季栽植平均成活率為94.5%,秋季顯著高于冬季(P<0.05);使用保水劑栽植平均成活率97.6%, 不使用保水劑栽植平均成活率87.8%,使用者顯著高于不使用者(P<0.05);秋季使用保水劑栽植成活率最高,值得推廣,春季不使用保水劑成活率最低,應避免。商洛地區(qū)秋季栽植成活率高于春季栽植,但秋季栽植要注意防止凍害抽干,栽后立即截干15~20 cm,埋土防凍,翌春去土晾苗。春季栽植使用保水劑節(jié)水抗旱技術,能夠有效避免早春干旱提高成活率。
商洛氣候條件適宜種植花椒,但立地條件受限,山地資源豐富,耕地資源不足,且山地不連片,立地條件相對較差,山地花椒園生態(tài)經濟效益兼具,符合地方生產實際。在發(fā)展栽植花椒時一定要合理選擇園址,選擇陽向或半陽向坡地,避免選擇溝洼地。光照不足,土壤積水,不利于花椒優(yōu)質高產。秋季栽植要截干埋土,注意防止凍害抽干,春季栽植要注意早春干旱,栽植建園后及時管護,對幼樹及時培育豐產樹形時,宜采用自然開心形,夏秋季摘心,冬春季壓枝拉枝,培育結果枝組。針對商洛地區(qū)7-9月雨水較多影響花椒產量與品質問題,要加強園區(qū)管護,做好通風透光,增強樹勢,預防花椒銹病等病害發(fā)生[6-7]。本試驗采取的低產低效園改造和豐產園建設管理技術效果顯著,操作簡便,適宜于在當地推廣應用。
表3 不同栽植方式苗木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