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題詩
中國古代茶畫作為記錄古代茶事的圖像資料,在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茶畫主要分為“主題茶畫”和“非主題茶畫”兩大類,在唐宋時期尤為繁盛?!爸黝}茶畫”是狹義的茶畫,即主題是描繪茶文化名人和茶事的畫作,這類作品一般從畫名上即可分辨;而“非主題茶畫”是指廣義的茶畫,即內(nèi)容涉及茶事的畫作,此類作品則一般很難從畫名上直接加以分辨。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從畫面描述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茶主題的方式進行分類。從畫面描述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以人物為主、以環(huán)境為主和以茶器靜物為主三種茶畫。茶畫主要圍繞煮茶、品茶、茶具、茶事等內(nèi)容進行進行創(chuàng)作,在不同時期的茶畫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窺見人們飲茶習性、飲茶風俗的變化。眾所周知,飲茶活動興于唐、盛于宋,針對唐宋時期的代表性茶畫作品進行分析梳理,將對我國茶文化發(fā)展路徑的研究起到關(guān)鍵性的作用。茶畫的題材與內(nèi)容能直觀地反映出當時社會所盛行的飲茶方式及所用器具,而茶畫的表現(xiàn)形式、抒情方式則從側(cè)面折射出中國古代文人的哲學思想、審美追求、人生境界與藝術(shù)精神。
唐宋時期的代表性茶畫作品繁多,唐代以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佚名的《宮樂圖》、周昉的《調(diào)琴啜茗圖》、張萱的《明皇合樂圖》以及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主要代表。宋代以宋徽宗《文會圖》《補衲圖》、劉松年的《斗茶圖》《碾茶圖》《茗園賭市圖》、錢選的《盧仝烹茶圖》為代表。另外,還有李嵩的《羅漢圖》等。《蕭翼賺蘭亭圖》描繪的是唐太宗三次向辯才索要《蘭亭序》被拒后,無奈之下派遣御史蕭翼喬裝成商人,趁人不備,偷取《蘭亭序》的故事。圖面中,蕭翼與辯才相向而坐,旁邊立一僧人,左下角兩名仆從正在烹茶?!秾m樂圖》《調(diào)琴啜茗圖》等描繪的則是唐代女性飲茶的畫面。《文會圖》描繪了一幅文人雅集茶會的盛況。《斗茶圖》《茗園賭市》描繪的則是市井百姓斗茶的景象?!侗R仝烹茶圖》以茶文化名人盧仝為主角,記錄了其在山野間烹茶的場景?!读_漢圖》《補衲圖》則為寺院飲茶的代表性作品??偠灾@一時期的茶畫作品題材豐富,涵蓋面極廣,為研究茶文化的流變提供了充分的依據(jù)。
從唐代著名茶畫《蕭翼賺蘭亭圖》(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左部的老者正用竹莢筇在茶鐺沸水中攪拌茶末,年少者低頭彎腰手捧盞托,準備接煮好的茶。在具列上放置著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茶具茶碾、茶盞、茶托及茶盒,這便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末入鐺煮茶法?!妒捯碣嵦m亭圖》展示了初唐時期寺院煮茶待客之風尚,是現(xiàn)存最早展現(xiàn)唐代煮茶法的茶畫,為我們了解唐代煮茶法提供了形象的史料。
圖1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樂圖》(圖2)描繪的是一群宮廷仕女圍坐在長案旁演奏飲茶的場景。畫面右方一人正用長柄茶勺從茶釜里舀出茶湯,下方兩人手持茶盞正在飲茶。畫面中所使用的茶盞經(jīng)考證為越窯青釉玉璧底碗。茶圣陸羽曾稱道,所謂“碗,越州上”是也。將鍑中煮好的茶湯分到茶盞當中,也正是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提及的煮茶飲法。
圖2 (唐)佚名《宮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昉《調(diào)琴啜茗圖》(圖3),則是以畫中調(diào)琴女子為畫面重點,畫面左右各有一名奉茶仕女。圖中人物形象雍容華貴,從亮紅的衣裳和人物沉醉閑適的神態(tài)仍可感受到大唐大氣開放的氣息。這兩幅茶畫皆是描繪唐代宮廷女性集會調(diào)琴飲茶的景象,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唐代貴族的娛樂生活方式。
圖3 (唐)周昉《調(diào)琴啜茗圖》(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
張萱所繪《明皇合樂圖》(圖4)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畫中的唐明皇臥于御榻,旁側(cè)宮女手捧茶食、茶具,茶盤中留有水珠,故有人認為此畫反映了唐代早期使用散茶沖泡的“痷茶法”。
圖4 (唐)張萱《明皇合樂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圖5)所描繪的是韓熙載等人“聽樂”的場景。在眾人面前的長案上放置著執(zhí)壺、茶托、茶盞及各色茶點。兩旁侍女各捧茶盤,盤中器物與《明皇合樂圖》中十分相似。
圖5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徽宗趙佶所繪的《文會圖》(圖6)乃茶畫作品中的翹楚。此作品描繪了在宮中的某一處庭院,皇帝以茶宴請群臣的場景,細致刻畫出園林里點茶品茗的盛況。在畫面中心,偌大的茶案上擺滿了菜肴、酒壺與杯盞,席上的文士們多達十余人,他們神色各異,顧盼生輝,侃侃而談。畫面下方是侍者們備茶的場景。此處設(shè)有三兩小桌,侍者分別在進行著候湯、點茶、分酌及奉茶,這一備茶場景充分展現(xiàn)了宋代點茶的紛繁步驟。雖人物眾多,但并無雜亂之意,整幅畫面主次有序,人物與景物的描寫遙相呼應(yīng)。
圖6 (宋)宋徽宗《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劉松年所繪《攆茶圖》(圖7)描繪的畫面內(nèi)容同樣也是文人集會,只是規(guī)模上相比《文會圖》要小得多。整幅畫作依舊是以表現(xiàn)宋代點茶為主,整個過程十分具體,左方一人正在轉(zhuǎn)動茶碾,另一人正在注湯點茶。值得注意的是,畫中人物除了文人之外,還出現(xiàn)一僧人,整幅畫面寧靜質(zhì)樸,沒有一樣多余的元素。
圖7 (宋)劉松年《攆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的另一幅作品《斗茶圖》(圖8)反映的則是賣茶者之間互相斗茶的情景。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宋代一種評比茶湯品優(yōu)劣的技藝和習俗,這種風俗不僅風靡宮廷,還普遍流行于民間。畫面中的四人在市郊的參天松柏之下相遇而斗茶,其中一人正扇爐烹茶,另一人正在持湯瓶點注茶湯,其余兩人則捧茶在手。
圖8 (宋)劉松年《斗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圖9)同樣描繪了市井之中的賣茶者斗茶競賣的情形。茗園是指飲茶的茶館、茶肆,而賭市則并不是賭博聚集之所,而是賣茶者斗茶之地。賭者也并不是賭錢的賭徒,而是賣茶者對自己產(chǎn)品的品賞與推銷。畫面左側(cè)立有四人,一位手執(zhí)茶碗,另一位舉碗正在品茶;一位神情專注地手執(zhí)茶瓶正在往另一只手中的茶碗里注茶湯;還有一位則已喝完茶,正舉右手用衣袖擦嘴。四人左側(cè)有位老者正收拾好茶具準備離開。畫面右側(cè)的貨郎手搭扁擔,扁擔兩頭捆著各類茶具,最上層的一塊板子斜貼著“上等江茶”字樣的紙條。擔前一婦女正背對貨架,一手提瓶,一手托盤,盤上置放著盞托等茶具,應(yīng)是剛從貨郎處買好茶具欲攜子歸家。這時她與貨郎同時被左邊正在熱鬧斗茶的人群所吸引。此畫對街頭民間茗園“賭市”的情景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繪,是一幅十分精彩的南宋人物小品及珍貴的藝術(shù)畫卷,亦是研究宋代茶事的寶貴資料。
圖9 (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另一幅畫作《盧仝烹茶圖》(圖10),則描繪了這么一幅場景:山石松林之間,盧仝赤腳靜坐室內(nèi),近列書冊,有一女婢在旁候湯,執(zhí)扇烹茶;另一男仆正在戶外汲水。此畫清幽雅致,烘托了盧仝清貧淡泊的高古志趣。
圖10 (宋)劉松年《盧仝煮茶圖》(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還有李嵩的寺院茶畫《羅漢圖》(圖11),描繪了僧侶們點茶的場景。
圖11 (宋)李嵩《羅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補衲圖》(圖12)描繪了老僧潛心補衣的場景,屏風后面有兩名侍者正在碾茶,桌案上還放置著茶盞、香等物件。
圖12 (宋)劉松年《補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綜上所述,從唐代至宋代的茶畫作品中我們可以得知,人們的飲茶方式由“煮茶法”向更為細膩優(yōu)雅的“點茶法”轉(zhuǎn)變。在此基礎(chǔ)之上,還發(fā)展出比試點茶技藝的“斗茶”活動,比試內(nèi)容以茶湯色澤為主,同時還比試在茶湯表面以茶沫勾點出畫面乃至詩詞的功力,由此可見,此時的飲茶活動更加注重的是一種藝術(shù)上的表現(xiàn)力。飲茶活動的情景與人物則由達官貴人、宮廷女眷向文人雅士、市井平民進行過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飲茶活動發(fā)展至宋代,已然融入至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中?;蛟诟呱搅魉g以助雅興,或在喧鬧市井中增添亮點??傊瑥呢S富的茶畫題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品茗風尚由唐至宋的整個變遷過程,為我們梳理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飲茶活動從最早的飲食活動,發(fā)展至一種具有精神價值的審美活動,隨后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流傳至今,影響著世世代代,這便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唐代宮廷茶事多表達悠閑清寂之情,調(diào)琴奏樂在唐代貴族娛樂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而飲茶活動多以輔助形式出現(xiàn),這里的茶更多的是作為物質(zhì)形式存在。自宋代點茶法開始盛行,點茶將飲茶活動從生活層面上升至藝術(shù)欣賞的層面,尤其是對于文人雅士而言,飲茶不再以解渴為目的,而是提升生活品位,滋養(yǎng)精神。《文會圖》中三分之二的畫面都被外景環(huán)境所占據(jù),在寬敞的庭院中,三棵參天古樹矗立其中,如若“連理”般相互糾纏、遙相呼應(yīng)。此外,畫中還有奇石、瑞鶴等元素,以此來表達祥瑞之意?;溟g的石桌上,放置著鼎狀香爐、一把古琴。這些意象都逐一烘托出文人集會的清閑雅致,展示了宋徽宗以文治國的豪邁詩情?!稊f茶圖》所描繪的文人集會場面顯得十分靜謐。畫面中的點茶茶具一應(yīng)俱全,茶磨、茶籮、茶匙、茶盒、茶托、茶盞等器具擺放得整齊有序。一株植物被點綴于左側(cè),使整體畫面倍感閑雅。畫面右側(cè)有一僧人正伏案書寫,另外兩人坐立一旁觀看僧人作書,十分認真專注。該畫面表現(xiàn)了宋代先賢高士們歸隱山林,寄情于山水的情懷?!侗R仝烹茶圖》營造了文人盧仝獨處飲茶時的幽靜意境。為了表現(xiàn)盧仝的文人氣節(jié)與精于茶事的主題,圖像中的符號物做了細致的安排。茅舍屋頂殘破,盧仝依然悠然自處,四周環(huán)境圍繞著老松、篁竹、瘦石等物象,這些無一不是人格化的符號性投射。與淡茶為伍、與書卷相伴,這正是其文人品性超凡脫俗的表現(xiàn)。這三幅畫作中用大量篇幅描繪了周遭環(huán)境的生動細節(jié),使飲茶活動融入其中,體現(xiàn)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寧靜、雅致、和睦的茶道精神,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之精髓。幾幅代表性的寺院茶畫作品中展現(xiàn)了佛家的禪宗思想與茶道的結(jié)合。茶有養(yǎng)生、清思之效,能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道家、佛家都在茶中融入了“清靜”思想,在飲茶中求得精神開釋,在飲茶中修得其道,佛家的茶道精神便由此形成。《茗園賭市圖》《斗茶圖》則展示了我國茶文化當中積極、熱鬧的一面,這也同時反映了我國飲茶精神的多元性。人們飲茶不僅僅為了追求消閑避世,也有著樂觀奮進的因素。
唐宋時期所展現(xiàn)出的茶道精神高度概括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將儒家文化中的“和”,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清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儒家文化在傳統(tǒng)茶文化中的表現(xiàn)以“和”為最高境界,人們在茶事活動中溝通感情、交流思想,以營造和諧氛圍,人們同時可身入其中感受到樂觀、豁達、包容與快樂。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談到“致清導和”“韻高致雅”是對中國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中國茶道的本質(zhì)特征。道家的哲學思想在“茶畫”之中可謂表現(xiàn)得淋漓精致,這些藝術(shù)作品直觀地體現(xiàn)了山水情懷與“天人合一”精神的契合,是對“道法自然”最富詩意的表達。在“茶畫”之中,山水景物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集結(jié)成中國茶文化的壯麗詩篇。禪家追求“清”“寂”“雅”的禪境,主張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使茶文化中流露出禪宗美學的自然性、樸素性,營造出具有獨特東方意境的茶文化氛圍。飲茶同時具有“提神”“醒腦”之功效,能幫助禪家實現(xiàn)自我的“頓悟”,通過飲茶將自己與宇宙、天地、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禪文化中所追求的“清”“寂”“雅”符合“茶畫”中對心境、意境的表達。
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背景下衍生的“茶畫”創(chuàng)作源于現(xiàn)實,并高于現(xiàn)實。大師們與筆墨的交流,是心靈與現(xiàn)實的交融,是情感的宣泄之法。一幅幅精美的茶畫作品為我們展現(xiàn)了烹茶、品茶、奉茶、斗茶等精彩的場面,匯集而成一幅彰顯“茶文化”千年風韻的畫卷,具有流芳千古的超高藝術(shù)內(nèi)涵?!安璁嫛睘槲覀兞私狻安栉幕钡陌l(fā)展歷程與深刻內(nèi)涵提供了充分的印證,它相較于文獻記載而言更加生動直觀,通過一幅幅精美傳神的圖像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茶事活動的流程、茶具式樣、飲茶人物形象等具象事物,更重要的是讓觀眾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巨大精神能量,使人們通過茶事活動領(lǐng)悟到茶文化的精髓。這是“茶畫”對“茶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為后世理解茶文化內(nèi)涵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當代茶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