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茶爐考

        2022-10-27 11:15:36李竹雨
        農(nóng)業(yè)考古 2022年5期

        李竹雨 趙 丹

        爐是中國歷代茶事活動中重要的器具。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演進中,各種茶器具都隨之發(fā)展或者消失亦或是改變原本的功能,爐作為加熱器具,因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一直活躍于歷代茶事活動中,但茶爐的形態(tài)、材質(zhì)或者被茶人所賦予的精神寓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印記。

        一、滿添茶鼎候吟僧——唐代的茶爐

        唐代以前,由于沒有專有茶器具,“鼎”等日常炊具便是煮茶用具。晉代左思《嬌女詩》:“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歷鉗”。

        中唐時期,陸羽《茶經(jīng)》明確了飲茶器具,將茶具從日常用具中獨立開來。對于茶爐,《茶經(jīng)》中稱之為“風爐”,并將其列于“四之器”之首,陸羽以大幅的筆墨對其進行了描述,可見爐之重要性,“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陸羽設計的風爐造型基本上和鼎相似,下有三足,足下配有灰承,爐的材質(zhì)可用鐵或者泥,爐內(nèi)涂以泥壁。爐身開洞通風,上有三個支架,用于放煮茶的鍑。唐代皮日休《茶鼎》一詩,直接稱為“鼎”,另有其他詩歌中同樣也直接以“茶鼎”稱呼,如“小小調(diào)茶鼎,銖銖定藥斤”;“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可見“鼎”為當時茶爐的流行范式。

        唐代飲茶主要為煮茶法,將團餅茶研磨成粉末狀后,投入茶釜或茶銚中烹煮后飲用,茶鍑或者茶銚需和風爐(鼎)組合使用?!妒捯碣嵦m亭圖》(見次頁圖1)基本反映了唐代飲茶的要素。該圖歷代摹本較多,茶爐在各版本中略有區(qū)別,基本都是筒形高爐身,下承三足,上置銚子用以煮茶湯。

        圖1 《蕭翼賺蘭亭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臺北故宮版本中的風爐下有一灰承,其余版本則都放置于一長矮幾之上。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版本描繪茶爐較為精細,可以清晰看到爐身分成了三部分:下層爐身承三足,兩足之間開窗通風。中層為扁平圓筒狀。最上層為高筒爐身,且兩側安有提梁以方便移動。至于這個茶爐的具體使用,有相關研究論文分析:“爐身分為三層,上層當為明火,中層當為木炭,下層當為灰燼”。若僅從圖像分析,很難判斷是如何使用的,但結合實際經(jīng)驗可知,這樣的功能分區(qū)較合理。

        唐代茶爐實物遺存較多,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唐白釉茶爐及茶鍑(圖2),爐身成筒形,上侈下斂,器身有三道通風口,下承三足。用于煮茶湯的茶鍑,與爐身可分離。

        圖2 唐白釉茶爐及茶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另有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鍑(圖3),筒形爐身,上侈下斂,平底,前開風口,上方有花形開口用于通風。內(nèi)澀胎,外壁施以黃釉,上置的茶鍑可嵌入爐身,亦可分離。

        圖3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鍑(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唐花崗巖石茶器(圖4)是較為完整的茶器組合,包括了風爐、茶瓶、碗等十二件。其中:風爐為筒形身,附有兩耳,底部有風口。下承三足的爐座,符合《茶經(jīng)》所說之灰承。爐上配有帶蓋茶鍑。

        圖4 唐花崗巖石茶器一組(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藏)

        鞏義市唐墓M234出土包括碾、爐、鍑、盂、執(zhí)壺、茶盤等等多件茶器,其中爐的形制(圖5)基本與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鍑相同。這種筒形風爐搭配茶鍑的使用無論是文獻、實物以及圖像,都比較清晰地展示了其烹煮茶湯的功能。

        圖5 鞏義市唐墓M234出土的風爐及茶鍑

        其他如河北博物院所藏的晚唐定窯白釉風爐(圖6)形制較特別:喇叭形底座上放置筒形爐身,一側開桃形風口,另有三道通風口,四周以乳釘裝飾。上置銚子一把,該器為明器。這件定窯風爐的喇叭形底座的設計方式,很明顯是為了方便手持,與宗教活動中持香行走的需求相符。此類底座在唐代束腰形高足香爐中也可以見到原型。但這件風爐的形制頗令人費解,又為明器無實用價值,很難從使用的角度去分析。綜合判斷,其設計風格受到了同時代香具的影響。

        圖6 晚唐定窯白釉風爐及茶銚(河北文物研究所藏)

        由此再討論另一種樣式的爐,在一些茶文化的研究成果中稱為茶鐺,如唐長沙窯三足茶鐺(圖7)以及唐青銅三足茶鐺(圖8)。這兩件器物雖然材質(zhì)不同,但形制相近:深腹,口沿立兩耳,下承三足。此類茶鐺,或者稱為鼎式爐更為貼切,可直接放置于火中烹煮,更接近“鼎”的原始功能和使用方法。這類形制的鼎式爐相關出土實物不少,如偃師杏園出土的唐代鐵鍑(圖9及次頁圖10)、河北滄縣前營村唐墓出土的唐代陶質(zhì)鼎式爐、河北懷來縣寺灣唐墓出土鐵質(zhì)鼎式爐以及湖南長沙成嘉湖唐墓青瓷三足爐等。而對于類鼎式爐的功能,目前看來也有不同的觀點,魏潔博士論文《唐宋香爐設計研究》將以上鼎式爐均歸為香具,并未指出列入香具的原因;田梓榆博士論文《十四世紀前中國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根據(jù)同一墓葬其他出土文物的相關情況綜合判斷,雖將湖南長沙成嘉湖唐墓青瓷三足爐歸為香具,但強調(diào)不排除這些鼎式爐的祭祀功能;高登科《僧老識茶味:從多本〈蕭翼賺蘭亭圖〉看唐代僧人茶事》一文中將偃師杏園墓出土的唐代三足鼎式爐均歸為盆鼎式煮茶器,并未說明理由,然而查詢《偃師杏園唐墓》一書,可知其文中所述兩件鐵質(zhì)鼎式爐在考古報告中被稱為“鍑”,兩件均出于崔防墓(M5013),同出的其他物品中有茶碾、注子、唾壺、匙等,綜合考慮這兩件鍑歸為茶具也不無道理。

        圖7 唐長沙窯三足茶鐺(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圖8 唐青銅三足茶鐺(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圖9 偃師杏園唐武宗會昌二年墓出土鐵鍑

        圖10 偃師杏園唐武宗會昌二年墓出土鐵鍑

        綜合分析之:筒形風爐應為唐代主流茶具,搭配鍑(銚)來烹煮茶湯。而另一種鼎式爐可直接烹煮茶湯,更接近“鼎”原始的功能;但此類爐具有茶具、香具或者祭祀等多種功能,是否為主要茶具,尚需今后更多相關考古資料的佐證。

        二、煉泥合瓦本無功——宋代的茶爐

        宋代茶文化興盛,皇室、文人乃至平民均熱衷茶事,相關茶葉種植、茶餅制作、飲茶方式以及茶器具的書籍亦有不少。不過有趣的是,《中國歷代茶書匯編》中所輯宋元茶書25種均未見對茶爐進行描述和探討。究其原因,宋代飲茶法由唐代的煮茶法轉(zhuǎn)變成了點茶法,茶爐的功能從煮茶湯轉(zhuǎn)變成了煮水,而宋代茶事最核心的操作過程則集中于點茶,主要茶具為湯瓶和茶盞等物,爐作為煮水的器具,往往隱藏于其后,不似唐代那樣處于茶事活動的中心位置。

        由于煮水作為點茶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宋代的繪畫、詩歌乃至實物遺存中可見茶爐的蹤跡。李公麟《山莊圖》中茶爐有兩種式樣:一種為標準的鼎式爐(圖11),與上文唐代鼎式爐樣式相同,畫中童子蹲在茶鼎旁,正攪拌茶湯,身后一男子手端茶盞正在等待;另一種(圖12)則是方箱形爐子,茶爐有提手,便于攜帶,箱體一側開風口,一仆人正用火夾在調(diào)整爐火,爐子上置執(zhí)壺一把。北宋時期依舊保留了唐代煎茶之法,圖中的鼎式爐便是適用于煎茶,實物有藍田呂氏家族墓出鐵三足茶鼎(圖13),該茶鼎還附有蓋,更利于加速提高烹煮的溫度。再如中國茶葉博物館藏宋邛崍窯醬釉風爐及鍑(圖14),亦是長筒形爐身,一側開風口,嵌入式的茶鍑有兩耳,它和爐身不可分離,該器物雖為明器,但依舊保留唐代風爐的特點,同樣適用于煎茶法。而圖12中的箱型茶爐搭配湯瓶的用法顯然已是點茶。同一幅圖中展示了北宋時期煎茶和點茶兩種飲茶方式并存的情況。

        圖11 (北宋)李公麟《山莊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2 (北宋)李公麟《山莊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3 北宋鐵茶鼎

        圖14 宋邛崍窯醬釉風爐及鍑(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另有劉松年《攆茶圖》(圖15)中的茶爐。在一矮方幾之上放置茶爐一架,爐呈直筒狀,筒身一側開口,另一側有三道風口。底部束腰下承四足。爐上放置銚子一把。這類茶爐還是基本保留了唐代風爐的樣式。

        圖15 (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文會圖》(圖16)則展示出宋代另一種茶爐的樣式:低矮的方形爐子,爐內(nèi)放滿了炭火,湯瓶就放置在炭火之中加熱。

        圖16 -1(宋)宋徽宗《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6 -2(宋)宋徽宗《文會圖》局部放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金大定九年山西省陵川縣玉泉村金墓壁畫《奉茶進酒圖》(圖17)中也有相同的方形爐子。其他類似的茶爐在宣化遼墓壁畫中亦有呈現(xiàn)(圖18及次頁圖19),不同的是遼墓壁畫中的茶爐為低矮的圓盆狀,下承多足,但使用方式相同,均將湯瓶放置于爐中用炭火里加熱。揚之水指出這類爐子即為“燎子”或者“鐐子”,“是用于燒湯烹茶的炭爐”,相關出土實物有河北平泉縣小吉溝遼墓出土的鐵質(zhì)方形燎爐。相較于煎茶法需要隨時查看茶湯情況,點茶法僅需將水加熱到需要的溫度即可,因此燎子和湯瓶的組合簡便且更為實用。

        圖17 金大定九年山西省陵川縣玉泉村金墓壁畫《奉茶進酒圖》

        圖18 河北宣化遼墓張恭誘壁畫墓備茶圖

        圖19 河北宣化遼墓張世古墓之備茶圖

        同樣宣化遼墓壁畫另有一種爐的樣式(見次頁圖20及圖21),爐身可拆分為兩部分:上層為高筒形身,一側開風口,下層為仰覆蓮式底座。茶爐之上置湯瓶,整個器物挺拔秀麗。遼寧省博物館藏《白蓮社圖》(圖22)、宋《人物圖》及元劉貫道《消夏圖》中也有蓮花座的茶爐,只不過爐膛更寬一些,不如遼墓壁畫中的茶爐挺拔纖瘦??v觀遼宋元時期圖像資料,這種蓮花底座的茶爐并不少見,可見也是當時較為流行的茶爐樣式。這類仰覆蓮紋飾的裝飾在香具中更為常見,有文獻指出“此當與蓮花在釋典中被格外推崇有關”,推測與佛教關系緊密的飲茶應該也同樣受到影響,從而將蓮紋裝飾應用到茶器具上。

        圖20 河北宣化遼墓張文藻墓童嬉圖

        圖21 河北宣化遼墓張匡正墓備茶圖

        圖22 宋白蓮社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實物亦有中國茶葉博物館藏遼代陶風爐(圖23),該風爐可分為蓮花底座和爐身兩部分,爐身短頸,長腹,蓮花底座下承花瓣形足。該爐為明器,沒有實用功能,爐身也沒有開風口。

        圖23 遼代陶風爐(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的五百羅漢圖備茶圖(見次頁圖24),采用的則是更有復古趣味的鼎式爐,爐身為圓鼓狀,裝有提手,可以移動,身下承三足。與唐代茶鼎或者北宋李公麟《山莊圖》中茶鼎不同的是,鼎內(nèi)并非放置茶湯,而放滿了炭火,茶鼎旁侍者手拿炭夾和蒲扇,正在控制火候,他回首望向正在泉水邊接水的僧人,這位僧人手執(zhí)湯瓶,可知這個鼎式爐使用方式和燎爐相同,需要配合湯瓶使用。

        圖24 南宋《五百羅漢圖·備茶圖》局部(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兩宋時期飲茶興盛,飲茶方式既保留了唐代的煎茶法,又開創(chuàng)點茶法,在茶爐的形制上亦有所反映:一方面延續(xù)了唐代風爐和鼎式爐的使用,同時對唐代的風爐進行了調(diào)整,使其配合湯瓶或者茶銚,以方便點茶的操作,更有“燎子”這類新的茶爐,更加適應湯瓶的加熱,成為宋代點茶的重要器具。

        三、心存活火,聲帶湘濤——明清時期的茶爐

        明代制茶工藝的變革和瀹飲法的推行,飲茶工序漸趨簡化。明朝初期所用之茶仍為宋代團餅茶,但隨后明太祖下詔罷團茶改貢散茶,這一舉措使得團餅茶日趨式微,而散茶廣泛流傳。隨著茶葉形態(tài)的變化,飲用方式及所用器具隨之發(fā)生變革。相較于團餅茶飲用之前的研磨、過篩以及烹點等程序,散茶飲用之法便捷許多。以壺泡或者以壺煮茶成為主要的飲茶方式,因此壺和杯的簡單茶具組合便足以滿足日常飲茶之用。盡管茶具相對簡化,但茶爐這一器具在明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相較于宋元茶書幾乎沒有對茶爐的記述,明代的茶書卻是對茶爐的描述要詳盡得多。

        明初朱權《茶譜》中,關于茶爐有較為細致的兩種描述,其一為“茶爐”條目:“與煉丹神鼎同制……瀉銅為之,近世罕得。”所謂的“鼎”其實就是風爐的形制。和明代文壇復古風尚相呼應,明代茶事雖然與唐宋茶事相差甚大,但文人茶事卻處處以仿古為尚,茶鼎的流行或許與此有關。其他茶書也有相關論述,如張謙德《茶經(jīng)》曰:“茶爐用銅鑄,如古鼎形”,程用賓《茶錄》曰:“鼎,擬《經(jīng)》之風爐也”。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圖25)中茶爐繪畫極為精細,而從蔡羽所撰序文中可知,王守、王寵兄弟為了此次惠山茶會特意攜帶“王氏鼎”,蔡羽曾在其《林屋集》“茶鼎記”中有詳細的描述:

        圖25 (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茶鼎銅質(zhì),高不滿尺;足為方箱,高寸五分;箱上束而腹張,高三寸??谖⒎矗宰鲀啥F文,而隆為梁以舉,可眠起。腹容黑薪二升,為鐵床,以行燼于箱。箱三面彌竟,一面為戶,以納風。戶之上系鎖,用則啟扇以銜鎖。

        從描述可知:此鼎為銅制,箱形爐身上侈下斂,箱的兩側有耳,其上又有提梁,一面開有風口。除了未見耳和提梁,與《惠山茶會圖卷》所繪茶爐符合。蔡羽不惜筆墨地去描述此茶鼎,更是將王氏兄弟擅茗歸功于此鼎,可見茶鼎在當時明代茶人心中的重要性。

        明代以茶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非常多,其中所繪茶爐形象都較清晰,基本形態(tài)都較為統(tǒng)一,如仇英《園居圖》(圖26)中一童子正蹲于茶爐前揮扇,茶爐為筒狀,前開風口,下承三足,上置一茶壺。陳洪綬多幅茶畫中的茶爐和茶壺的搭配都較相似,如《高隱圖卷》(圖27)與仇英《園居圖》(圖26)中的茶爐形制和使用方法都比較相近,筒形爐身下承三足,配合茶壺使用。唐寅的《煎茶圖軸》(圖28)中所展示的茶爐,形式與仇英所繪相近,只是風口的處理較為夸張,出長沿若簸箕。

        圖26 (明)仇英《園居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8 (明)唐寅《煎茶圖軸》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配合茶爐煮水之器多稱之為“銚”,從圖像上來看,除銚以外,壺亦常見,特別要指出的是,明代晚期人們對煮水的壺和泡茶的壺已經(jīng)有明確的區(qū)分,許次紓《茶疏》就明確區(qū)別了“煮水器”和“茶注”。明代茶書多推崇小壺,如高濂《茶箋》:“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相應。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張謙德《茶經(jīng)》:“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從現(xiàn)存明代紫砂壺實物來看,尺寸大者居多,結合圖像資料,顯然這些大壺用于煮水,替代了宋代的湯瓶。明陳洪綬《高隱圖卷》(圖27)便可見茶爐之上的煮水器和旁邊的注水壺。

        圖27 (明)陳洪綬《高隱圖卷》局部

        朱權《茶譜》中,關于茶爐另一種描述為“茶灶”條目:“古無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燒成瓦器如灶樣,下層高尺五為灶臺,上層高九寸……前開二火門,灶面開二穴以置瓶”。從其描述來看,應是箱體形的陶泥灶臺,前有風口,灶面開穴放茶壺。明初王問的《煮茶圖》(次頁圖29)中的竹茶爐,外形非常接近朱權的“茶灶”,圖中以竹片編織成方形箱體爐子,前側開壸門形風口,上層同樣以竹片編織僅留一穴置提梁壺一把,背面有煙管正吐出一縷煙氣。前文所討論的明代文獻中描述的茶鼎以及各繪畫作品中的茶爐形態(tài),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唐宋風爐的特征;但是從王問《煮茶圖》中的竹茶爐來看,這種茶爐與前文所分析的唐宋以來的風爐、鼎式爐、燎爐等有了徹底的改變,也符合朱權所謂的“古無此制”。更為特別的是,王問在《煮茶圖》中描述的茶爐為竹質(zhì),雖然早在宋代詩歌中已經(jīng)提到竹爐,但沒有詳實的圖像或者實物資料。而明代竹茶爐,在聽松庵竹爐出現(xiàn)后形成了固定樣式。

        圖29 (明)王問《煮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聽松庵竹爐由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法師與無錫畫家王紱合作創(chuàng)制。吳地文人前唱后和,由此開啟了竹爐文會的風潮,且一直延續(xù)至清代,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文賦以及繪畫作品。聽松庵竹爐在文人中流行的原因從明洪武年間的《竹爐記》中可窺一二,該文對唐宋以來的傳統(tǒng)茶事生活賦予新的闡釋,以竹暗喻文人士大夫,認為竹茗具“品高質(zhì)素”,更有“清絕無窮之趣”。

        關于聽松庵竹爐的形制,《聽松庵復竹茶爐記》載:“爐之制,圓(原文為員)上而方下,織竹為郛,筑土為質(zhì)……镕鐵為柵,橫截上下,以節(jié)宣氣候,制度絕巧。”聽松庵竹爐整體下方上圓,外層以竹編制,內(nèi)壁以土填充,中有鐵柵隔斷上下。盛颙《王友石竹爐并分封六事》中將竹爐稱為“苦節(jié)君”并附有其圖像(圖30),比較特別的是“苦節(jié)君”配有“苦節(jié)君行者”(圖31),以方便外出攜帶之用,這與明代中晚期旅游之風興盛相關。明代文人士大夫游覽山水之時,喜歡以茶事相輔,追求更深層次的“幽趣”。而茶爐作為明代文人茶事重要的茶具,成為茶人們出行的必備品,因而隨之出現(xiàn)了這些特別設計的“游具”。

        圖30 苦節(jié)君像

        圖31 苦節(jié)君行者

        明丁云鵬《煮茶圖》(圖32)所繪茶爐便與聽松庵竹爐形制相符,下部為竹編的方形架子,上部為圓筒形的爐身,上置紫砂橫把壺。文嘉所繪《惠山圖卷》(次頁圖33)雖然勾勒簡單,但是準確描繪了聽松庵竹爐的基本形態(tài):下部呈方形的框架,上部為圓形的爐身,爐身上置茶壺。對竹茶爐的癡迷從明初一直延續(xù)至清代,特別是乾隆帝南巡后對聽松庵竹爐情有獨鐘,建茶舍、制竹爐,相關論述較多,本文不贅述。

        圖32 (明)丁云鵬《煮茶圖》局部(無錫博物院藏)

        圖33 (明)文嘉《惠山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清代除竹茶爐以外,陶泥茶爐的使用也極為普遍。清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蔽闹性敿毭枋隽水敃r潮汕地區(qū)流行的工夫茶,其中關于爐的描述可知工夫茶中所用的茶爐形制模仿陸羽《茶經(jīng)》中的風爐,材質(zhì)則從銅改成了白泥。從十九世紀泰興號沉船出水潮汕白泥風爐(圖34)可清晰了解清代潮汕風爐形制,筒形身,平底,前開長方形風口,爐口做得比較有特色,成三個小山峰狀,可以平穩(wěn)放置砂銚。

        圖34 十九世紀泰興號沉船出水潮汕白泥風爐

        清代長崎貿(mào)易時期,工夫茶傳入日本,同時工夫茶所用的茶爐隨之進入日本,成為日本煎茶五器之一。隨后日本茶人對中國茶爐仿制,創(chuàng)制符合日本煎茶文化所需的特色茶爐,如青木木米制作的“白泥子母方爐”等。

        清代還發(fā)展出茶爐和紫砂壺兩種茶具結合的紫砂爐壺,這是一種新的茶爐形式。如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清耀庭款刻山水紋紫砂爐壺(圖35):上部為紫砂方壺,二彎流,嵌入式平蓋,金屬細提梁;下半部分為方形爐子,其口部與壺底部咬合嚴密,茶爐四周以八卦紋飾鏤空,用于通風。兩側有金屬細提梁。另有民國“潭砂茗壺”款本山綠泥爐壺(圖36),形制尺寸基本相同,壺型稍有區(qū)別。從茶爐的尺寸來看,其能容納的炭火將所配茶壺的水煮開比較困難,因此這類爐實際功能應該為保溫。這種保溫茶湯的做法在清代以前較為少見,特別是明代許多茶書對于茶葉浸泡的時間頗為講究。

        圖35 清耀庭款刻山水紋紫砂爐壺(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圖36 民國“潭砂茗壺”款本山綠泥爐壺(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雖然飲茶方式在明代經(jīng)歷革新,但是對茶爐的重視卻超越了宋元:一方面“復古”的思潮使得明代文人繼續(xù)唐宋時期茶鼎的使用,另一方面飲茶方式的變革使得曾經(jīng)的茶爐不再適用,以爐配合茶壺的使用成為主流。同時聽松庵竹爐的出現(xiàn)引領了明清兩代風潮,其所蘊含的文人精神影響深遠。清代繼承明代茶爐外,亦有所創(chuàng)新,茶爐的功能更是多樣化,除了煮水之外,增添了保溫的功能。

        四、結語

        爐作為一種日常炊具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隨著茶事的普及,茶器具出現(xiàn)了專門化和精細化的趨勢,茶爐也逐漸從炊具中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的茶具。中國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就對爐的形制和裝飾做了詳盡的描述,而其“風爐”的稱謂也在千年的傳承中依舊保留。隨著茶葉加工制作、飲茶方式以及各時代審美的變化,茶爐亦隨之變化,從唐代的風爐、宋代的燎爐、清代的紫砂爐壺到如今的潮汕工夫茶里的紅泥小爐,無不彰顯時代的風格,特別是明代文人對雅俗之別的追求,以茶事投射情感,使竹茶爐成為了茶事風雅化的載體,更是成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繆斯”。

        ①有文獻認為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韋鴻臚”為茶爐。根據(jù)宋代資料可知“韋鴻臚”應為烘具和貯具,其熱源僅用于烘茶餅,并非煮水器物,和本文討論的茶爐無關。

        ②關于乾隆與竹茶爐的相關內(nèi)容,廖寶秀已發(fā)表多篇論文并有相關專著,研究已極為詳盡:《吃茶得句 乾隆竹爐山房茶舍與茶器陳設》,載《紫禁城》2020年第10期;《乾隆皇帝與竹茶爐》,載《故宮文物》2013年版第367期;《乾隆茶舍與茶器》,故宮出版社2021年版。

        亚洲天堂色婷婷一区二区| 欧美粗大无套gay| 亚洲综合免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九色|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资源| 水蜜桃在线精品视频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国产AV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综合|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喷水1区2区3区咪咪爱av| 国产91中文|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久久婷婷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高清另类videosex|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成人免费无码a毛片| 成人激情视频在线手机观看|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影院| 青青自拍视频成人免费观看| 青青草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色八a级在线观看| 911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蜜桃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狠狠久久久久综合网|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综合区 | 国产91成人自拍视频| 国产丝袜美女|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