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琪
媒體融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大勢所趨。隨著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發(fā)布,媒體融合上升至國家戰(zhàn)略。經過8年的探索實踐,轉型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qū)。當前,廣電新聞媒體轉型在完善“兩微一端”全媒矩陣、搭建融合新聞技術平臺、新媒體部門人力配置等方面已見一定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對媒體融合的探討以融媒體技術平臺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層面為第一落點較多,從“人才”角度的探討在相關論述中總會被強調卻又簡單帶過,討論“人才”的集智、融智則更少。
廣電新聞媒體屬于信息產業(yè)、創(chuàng)意產業(yè),不同部門人員之間充分的情智交流與創(chuàng)意貢獻,在產品形成與推廣、形塑媒體形象與公信力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因此,媒體融合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人的融合,而人的融合絕對離不開智慧的集成或稱融智,這也是信息產業(yè)、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互聯網時代向前發(fā)展的價值內涵。
企業(yè)或產品,都可以進行相應的價值鏈分析,為提升競爭力提供參考依據。廣電新聞媒體的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從廣義上涵蓋頂層機制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平臺技術支持、內容生產傳播、用戶反饋與服務幾大方面,這條鏈路的本質是一個智慧的集成體。將廣電新聞媒體的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以價值鏈形式進行呈現,分為基礎性與支持性活動,或能更為直觀地分析鏈條上各環(huán)節(jié)智慧要素的集成模式。(見圖1)
圖1 廣電新聞媒體的價值鏈
被技術推著走的新聞人,面臨著經驗智慧的融合與不斷的技術革新。從微觀層面解讀,就是廣大身處一線的新聞工作者自發(fā)自覺地在實踐中交流探索、適應變化,當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后,由量變轉為質變,自下而上推動制度革新,形成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融智的過程,往往就是流程再造的發(fā)端。
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是融人、融智,而打通融智的“任督二脈”,關鍵在于打通融智的遲滯節(jié)點與痛點——通,則不痛。廣電新聞媒體除了注重培養(yǎng)具有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還應通過價值創(chuàng)造者的交流、協調和整合,使價值進行有效交換。擁有不同知識的主體之間相互碰撞,才會產生新的火花,帶來知識的新飛躍。[1]智慧集成必須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
全媒體人才是傳統媒體人才的相對概念。在傳統媒體時代,從業(yè)者的能力往往與其從事的媒體類型密切相關;而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介質之間的界限已被打破,要求新聞人的能力從思維到實踐進行全面轉型。新聞采寫、編輯加工、攝影、剪輯制作等執(zhí)行分工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在較早試水融媒體報道時期,被各種設備全副武裝的“蜘蛛人”記者形象還令人記憶猶新。攝影記者兼寫消息、文字記者會做視頻……這是新聞人發(fā)揮“一專多能”智慧的雛形,也是人們普遍對“全媒體記者”的初印象。具備綜合技能的記者可以簡化生產流程,應對互聯網的快速高效傳播需求。對于廣電新聞媒體來說,錘煉價值鏈上各環(huán)節(jié)人員“一專多能”智慧,是存量優(yōu)化、資源活用的一種思路。
但隨著互聯網傳播生態(tài)不斷演進,為了收獲用戶長期的注意與認可,優(yōu)質新聞產品所包含的生產手段趨于復雜、精良程度不斷提升,絕非單打獨斗就能完成。它常常既考驗創(chuàng)作者文字功底,也要求畫面有視覺沖擊,更提出了對用戶交互、場景化體驗的要求。多培養(yǎng)一些具備“一專多能”智慧的業(yè)務單兵,并不是要求記者采寫、剪輯、設計樣樣精通,而是在專業(yè)化發(fā)展與復合型人才之間尋求平衡。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是較早在人才“融智”方面發(fā)力的省級廣電媒體。2012年,江蘇廣電總臺率先啟動“全媒體新聞聯動平臺”,召集廣播、電視、新媒體各板塊專業(yè)記者為旗下官方網站供稿。2013年以來,隨著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陸續(xù)上線,輿論引導陣地在新媒體領域進一步拓展。在移動優(yōu)先的理念指引下,廣播、電視記者除了給本部門供稿外,還需思考網絡端的“網感標題”,與新媒體編輯合作完成網絡新聞稿的改造整編,臺網聯動策劃的精品新聞產品頻出。2021年,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百集微紀錄片《無聲的功勛》,講述隱蔽戰(zhàn)線的英雄人物,在電視端播出后收獲巨大反響。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團隊聯合江蘇城市頻道策劃推出了《無聲的功勛》主題互動產品,同樣備受關注。這樣的新聞產品,打破了過去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形融而神未融”的“兩張皮”模式,是不同部門、不同工種內容創(chuàng)制者“一專多能”智慧的彰顯,也是智慧融合開花結果的典例。
互聯網時代,沒有運營的內容在媒介市場難以完全實現價值。內容經過運營,直接目的是用戶注意力的吸引,終極目標是社會影響力的樹立與權威力、公信力的打造。廣電新聞媒體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zhàn)場并脫穎而出,依靠廣播、電視、新媒體各部門自產內容供應來支撐發(fā)展是與媒體融合理念相悖的。一些縣級廣電媒體迅速掛牌成立了“融媒體中心”,但實質尚屬簡單相加,如有的只是讓新聞中心、電視臺、網站簡單坐在一起“合署辦公”,有的新成立“融媒體中心”,抽調不同媒體部門員工來掛職。[2]虛掛“融合”之名,實則維持原本的工作流程,易導致曾經的內容優(yōu)勢在“守勢模式”中落入下風。而一些新聞視頻推發(fā)網絡的邏輯仍是將拆條搬運至網站或APP集納,網絡只是電視的“內容收納箱”。這導致節(jié)目價值鏈短,即便是王牌電視節(jié)目,在互聯網也沒有獲得價值延伸。深融,意味著要思考將網下品牌打造成“網上IP”,培養(yǎng)產品思維,實現品牌IP的全媒運營。
江蘇廣電總臺重點打造的品牌電視欄目《江蘇最美人物》是打破“拆條上網”思維向全媒運營轉型的典例。專欄將每一集臺本與人物故事都細細打磨,在全媒運營思路指引下,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制智慧與新媒體編寫智慧充分融合,助力《江蘇最美人物》形成網上品牌效應。截至目前,《江蘇最美人物》專欄在江蘇廣電總臺旗下“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已發(fā)布近250集“最美人物”稿件,全網點擊突破3000萬+,電視端播出收視率省網位居前三,收獲網端與電視端的雙贏,成為全國重大典型發(fā)布平臺的標桿,獲得2021年度江蘇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獎“新媒體品牌欄目”稱號。
能夠針對電視新聞進行“適網化”改造,也是全媒運營智慧的體現。例如, “我蘇”客戶端官方微博“我蘇特稿”憑借微博運營人員對網上用戶喜好的精準把握與社會熱點的敏銳捕捉,將大量總臺電視新聞素材重新編輯,讓更輕巧短小的作品成為網絡爆款,短短22個月時間內微博粉絲突破200萬,成長速度居全國省級廣電媒體前列。2022年1月,“我蘇特稿”官方微博發(fā)布《盲童姐弟上學南京輔警每天護送,媽媽悄悄跟隨全部看在眼里》短視頻,一條不到40秒的暖心視頻迅速攀上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破億,超過2500人次參與了討論;《麥當勞更改過期肉品日期再銷售》的新聞在電視端發(fā)布前通過 “我蘇特稿”“江蘇新聞”等官方微博首發(fā)60秒網絡版視頻,瞬間引發(fā)全網熱議,短時內話題閱讀破2400萬。這些案例都昭示了全媒運營智慧的巨大能量,而需要反思的是,我們還有很多資源可以開發(fā)利用,全媒運營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因此,媒體的深度融合不應各自為戰(zhàn),而要做到充分交融,相互取長補短,以全媒運營的智慧開展業(yè)務。
媒體公信力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一種信任資源,是一種無形資源、一種軟實力。置身新的網絡輿論陣地,它也一樣離不開一貫堅持的新聞真實性原則、勇于開展新聞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3]廣電新聞媒體要找準轉型發(fā)展的坐標定位,必須貼合媒體實際,引導輿論朝有利于黨、國家和社會的方向發(fā)展。
MCN 模式與廣電媒體具有高適配性,是廣電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吸納全臺優(yōu)秀主播、記者打造KOL(意見領袖),同時以公司化運營模式向社會面招聘優(yōu)質UP主,激發(fā)媒體價值增值。2021年5月,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官方抖音號發(fā)布了一條 “讓前男友跑起來”的短視頻在網絡刷屏。視頻中,身著正裝的新聞女主播用“反差萌”的語言表達在主播臺上幽默“喊話前任”,收獲網友超高關注。此次“破圈傳播”也成為廣電系MCN模式一個標志性案例。此外,廣電MCN的崛起在各大自媒體平臺有跡可循,廣電系主播成為體制內轉向短視頻平臺的第一波主流網紅。已“出圈”的新聞類賬號有《新聞聯播》主持人短評欄目《主播說聯播》,江蘇廣電總臺名評論員大林個人賬號“@大林評論”,貴州廣電公共頻道官方賬號“@零度時評”等等。入駐抖音、快手等平臺型媒體的新聞人應當生產怎樣的內容,與自媒體爭奪市場?有人為了博眼球而發(fā)表奇葩言論,有悖于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歪智”;也有人用“反差萌”、展才藝、秀個性等趨近自媒體的方式運營賬號,這固然是一種思路,但卻與新聞媒體主職無關,不是轉型發(fā)展的主流方向。筆者以為,應當結合業(yè)務實際,尋找與新聞媒體氣質相合的流量密碼。具體來說,需要做好事實傳播與價值傳導兩件事。前者要求尊重事實,傳遞真相,后者則是講道理、談觀點,讓網友不僅知道“是什么”,更要懂得“為什么、怎么辦”。入耳入心的評論,最為考驗新聞人的智慧與功力。
江蘇廣電總臺于2020年成立了“荔星傳媒”MCN機構,通過內部選拔推薦、主持人入駐、機構號梳理及外部簽約等形式,聚集了一批優(yōu)秀賬號,搭建涵蓋知識資訊、教育、美食、情感等多個垂類的網絡達人矩陣,努力將本地化、垂直化做透、做專。兩年多來,“荔星傳媒”已孵化了“@田柳觀察”“@大林評論”等一批有溫度、有態(tài)度的主播賬號,收獲了百萬甚至千萬量級粉絲,在輿論交鋒最前沿有效放大了媒體傳播聲量。截至目前,“荔星傳媒”已有簽約賬號 600 多個,全網累計粉絲量近 8000 萬,賬號規(guī)模及影響力居廣電行業(yè)MCN 前列,做到了既貼近市場、服務用戶,實現產品創(chuàng)新、業(yè)務創(chuàng)收,又弘揚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
MCN是廣電媒體轉型的一個切面。在互聯網這片更大的輿論場域,善用傳統媒體深厚的專業(yè)基因、成熟的內容經驗去對沖部分自媒體的信息偏差和輿論偏頗,不斷思索可為與不可為之間“取舍有衡”的智慧,是廣電新聞媒體轉型過程不能忘卻的初心。
所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即包含了集思廣益、智慧融合的意思。單位、組織、團隊內部和合發(fā)展,既是良好的狀態(tài),也是競爭力的體現。
深度融合,要的不是“火星撞地球”式的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場面與效果,謀的是形成長遠的發(fā)展共同體,注重內涵、健康發(fā)展、有持續(xù)動力的發(fā)展模式。和合發(fā)展,對智慧融合來說是最佳路徑?!昂秃衔幕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精髓,它認同事物本身及其發(fā)展的差異甚至矛盾,包容、調和,在不斷選擇與揚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媒體融合下的智慧深融完全可以借鑒應用和合發(fā)展的理念與精神,集智慧火花為火炬,不斷淬煉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大手筆。筆者以為,融智,應把握好“志、情、責、利”四個方面的動力,以“四輪驅動”提速融智、提高效益、加快創(chuàng)新、持續(xù)前進。(見圖2)
圖2 融媒體人智慧價值鏈
智者,謀也。古人云“道不同不與謀”,融智一定要使人同道,這就要求廣電新聞媒體從業(yè)者有共同的目標指向。
本著對媒體責任的不變追求與家國情懷的厚植,因融而長,智苗成樹、智木成林。策劃階段,記者不妨請來攝像、剪輯、娛樂小編、美編等各部門同仁跨組聯動“開腦洞”,大家從各自角度表達見解,共同探索將更多趣味元素融入主題報道、提升可讀性互動性的形式,為新聞產品植入流量基因;審核階段,資深的把關人主動與一線新聞工作者分享內容經驗,將業(yè)務關口前移,在網上做好用戶、受眾的思想和輿論引導……共志劃成的同心圓內,融智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在融媒體產品價值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相近的意趣情懷,是融智的黏合劑。廣電新聞媒體記者有條線深耕的豐富經驗,不少資深記者已成為教育、健康、文化等領域的行家,深入掌握所屬領域知識,這些都是融智的先天優(yōu)勢。針對專業(yè)領域有交集的新聞人,與其讓他們在同一個條口上競爭有限資源,組隊合作更具有戰(zhàn)略意義。可以通過成立項目組、組建垂類工作室等方式,靈活抽調各部門人才集中力量辦大事,立體化活用資源,提升細分領域融媒體產品競爭力,為廣電媒體打造更有價值的垂類品牌,達到和合發(fā)展的目的。
共情,是基于換位思考的豁達通透,有助于理解各自面臨的困難及互補功能發(fā)揮的重要性。情與智,本身也是新媒體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對于單個個體而言也需要同步提升,不能偏廢,在群體合作時,友情、熱情、情義等情感因素無疑是天然的融智催化劑。提倡積極語言習慣、遠離“抬杠”式交流,可以為融智避免或減少阻力。
責任共擔,為融智提供制度保障。過去,經營、內容部門常是各自為戰(zhàn)的兩個團隊。當經營人員談來的業(yè)務需要內容部門支持和執(zhí)行的時候,內容人員甚至產生“我是幫你忙”的對立心態(tài)。缺少內容人員集智聚力地出謀劃策、把握方向,風險也會增加。而內容團隊做策劃時缺少經營智慧,由于沒有經營壓力,常常對好點子、好想法沒有深挖商業(yè)價值的動力。融媒體時代,兩者的功能應是互為補充的,好的融媒體產品為媒體樹立品牌公信力、好口碑,為商務拓展提供便利;好的產業(yè)經營則為媒體單位增強造血功能,給內容部門帶來營收保障。內容與經營的團隊只有形成前進的共同體,步調和諧,廣電媒體才會有穩(wěn)健的發(fā)展速度。
責任共擔的機制,不是新式大鍋飯,而是在明確個體職責和團隊任務責任的前提下,守土有責,而且有協同之責。單兵突進,最終可能會拉低效率;不顧左右,融智難以形成同頻共振。責任之下,融智既有聚合力,也有約束力。
利益共享,有助于融智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支持性活動,人力資源部門對于有突出貢獻的內容編輯、一線記者、技術、設計人員,應積極給予鼓勵,晉升通道向骨干新聞人傾斜;還要完善繼續(xù)教育制度,高度知識化的行業(yè)需要不斷吸收學習,多給一線員工、優(yōu)秀員工以學習的機會,提升業(yè)務智慧;在工作中,領導層對于可行的創(chuàng)意方案,不吝給予“特別經費”,支持鼓勵融媒體人在實踐中實現夢想,充分發(fā)揮智慧;針對已發(fā)布新聞產品,融媒體技術平臺則要提供有力支撐,搜集用戶反饋,將點擊量與收入掛鉤,保持績效規(guī)則透明,執(zhí)行兌現預設獎勵。
榮譽共享,讓智慧貢獻不再隱在幕后、臺下,也是和合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支撐。共享與共擔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集體榮譽感必定是在共志共情、共擔共享下生發(fā),繼而深植于智慧價值鏈與產品價值鏈之中。
綜上,處于轉型期的廣電新聞媒體應當將價值鏈各環(huán)節(jié)功能都發(fā)揮到高水平,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核心競爭力。當下,應著力打通“一專多能”“全媒運營”“取舍有衡”這三個智慧集成的關鍵節(jié)點,不斷改革優(yōu)化媒體融合體制機制,激發(fā)共志、共情、共擔、共享的動力模式。和合發(fā)展的廣電新聞媒體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綜合效益。但也必須看到,智慧的集成方式與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理性辯證地置入時代背景里思考其優(yōu)勢與局限性,在媒體融合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新思路與新方向。
注釋:
[1]方巖,王雁.信息技術對科技期刊傳播價值鏈的影響與變革[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16-118.
[2]國秋華,陳樂.多邊“下沉”中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編輯,2020(11):73-78.
[3]沈正賦. 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