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剛,穆金鑫,蔡建剛,顧玲玲,張淳之,陸永生
(1.常州清流環(huán)??萍加邢薰荆K 常州 213144;2.常州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3.上海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上海 200444)
隨著礦物加工、冶金、電鍍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鎳被大量使用,由此產生大量含鎳廢水。若含鎳廢水得不到及時處理,將對環(huán)境、動植物和人類造成嚴重危害。在含重金屬的工業(yè)廢水中,鎳是較難修復的離子之一〔1〕,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化學沉淀法〔2〕、吸附法〔3〕、離子交換法〔4〕、電解法〔5〕等。
含鋁廢渣(RAS)作為聚氯化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主要成分為Al2O3、CaCl2、Fe2O3、TiO2及少量的SiO2等〔6〕。RAS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多為填埋法,但長時間堆放會導致殘留的Ca2+、Mg2+等金屬離子在土壤中富集,經過雨水沖刷后流入河流、小溪等水體,從而對動植物、人體造成損害,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嚴重危害〔7〕。
目前,很多研究致力于對RAS進行處理處置并實現(xiàn)資源化利用。韓曉剛等〔8〕以聚氯化鋁生產壓濾殘渣為原料制備了水化氯鋁酸鈣,其對Cr(Ⅵ)的最大吸附量為3.29 mg/g;張亞峰等〔9〕利用廢玻璃/鋁渣制備沸石,在沸石投加量為20 g/L、初始pH=6~8、振蕩頻率為150 r/min、接觸時間為60 min時,沸石對Ca2+的吸附量約為16 mg/g。劉曉紅等〔10〕選用含鋁廢渣制備聚硅酸鋁鐵絮凝劑并用于處理造紙廢水,當絮凝劑投加量為400 mg/L時,造紙廢水脫色率為92%,COD去除率為68%。Hao ZHANG等〔11〕將含鋁廢渣作為新型骨架助劑并聯(lián)合Fenton試劑處理污泥,與原始污泥的致密結構相比,處理后的污泥呈現(xiàn)多孔結構,有效地提高了污泥的脫水性能。然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將RAS中的鋁元素重新溶出和再次利用,使用的方法性價比較低,設備投資費用不菲〔12〕。因此,充分利用生產殘渣自身組分的物理化學特性制備新型材料,真正實現(xiàn)廢渣的“資源化”,對解決行業(yè)困境和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RAS進行原位處理制備改性含鋁廢渣(MAS),并以MAS為吸附材料研究其對含鎳廢水中鎳的吸附性能,探討吸附機理,以期為含鎳廢水的有效處理提供參考。
實驗用RAS取自常州清流環(huán)??萍加邢薰尽嶒炗没瘜W試劑主要有硫酸鎳、硫酸、氫氧化鈉、氧化鈣等,均為分析純。
鎳標準溶液配制:稱取4.48 g硫酸鎳(NiSO4·6H2O)溶于水,移入1 000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此時Ni2+標準溶液的質量濃度為1 g/L。后續(xù)實驗所用Ni2+溶液在此標準溶液基礎上進行稀釋。
稱取50 g RAS置于500 mL燒杯中,加入200 mL去離子水;將燒杯放置在磁力攪拌器上,邊攪拌邊滴加飽和石灰水,連續(xù)監(jiān)測溶液pH,直至pH=11時停止滴加;將溶液用布氏漏斗抽濾,用去離子水將濾渣洗至中性,然后在105℃烘箱中烘干,研磨后,經150 μm振動篩篩分,即得MAS。
采用靜態(tài)吸附實驗考察pH、MAS投加量和Ni2+初始質量濃度對MAS吸附Ni2+效果的影響。在100 mL一定質量濃度的Ni2+溶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吸附材料,利用稀硫酸和0.5 mol/L氫氧化鈉調節(jié)pH,在25℃水浴中振蕩一定時間后,取上清液測定溶液中剩余Ni2+的質量濃度,計算MAS對Ni2+的吸附量及Ni2+去除率。
吸附動力學:取100 mL質量濃度為100 mg/L的Ni2+溶液,調節(jié)pH=5,加入1.0 g MAS,在25℃水浴中分別振蕩5、10、20、30、40、60、90 min后,取上清液分析溶液中剩余Ni2+質量濃度,并計算MAS對Ni2+的吸附量。
吸附熱力學:取100 mL質量濃度分別為100、150、200、250、300 mg/L的Ni2+溶液,調節(jié)pH=5,分別加入1.0 g MAS,在25℃水浴中振蕩吸附90 min后,分析溶液中剩余Ni2+質量濃度并計算吸附量。
按照《水質鎳的測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GB 11910—1989)中規(guī)定的實驗方法測定上清液的吸光度A,并通過標準曲線Ct=10.013 61A+0.087 4計算溶液中剩余Ni2+的質量濃度Ct,利用式(1)計算Ni2+殘留率η。
式中,η——溶液中Ni2+殘留率,%;
C0、Ct——分別為吸附前后溶液中Ni2+質量濃度,mg/L。
利用掃描電鏡(S4800,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比表面積分析儀(ASAP2460,麥克默瑞提克儀器有限公司)、X射線衍射儀(D/max2500,日本理學電機株式會社)、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1800,日本SHIMADZU LIMITED)等對RAS和MAS的 結構、形貌進行表征。
2.1.1 MAS投加量
取100 mL質量濃度為40 mg/L的模擬含Ni2+廢水,調節(jié)溶液pH=5,分別投加0.1、0.3、0.5、1.0、3.0、5.0 g MAS,在溫度為25℃條件下反應90 min,在相應時間點測定溶液中剩余Ni2+質量濃度。此外,在相同實驗條件下,投加1.0 g RAS作為對比實驗。不同MAS投加量對Ni2+去除效果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MAS投加量對Ni2+去除效果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MAS dosage on Ni2+removal
從圖1可以看出,隨MAS投加量的增加,MAS對Ni2+的吸附效果越好,平衡時Ni2+去除率越高;而RAS對Ni2+的最大去除率只有4%。當MAS投加量為0.1 g,吸附90 min后Ni2+去除率僅為34.27%;當MAS投 加 量≥3.0 g,反 應5 min后Ni2+去 除 率 接 近100%,即MAS可將溶液中的Ni2+全部吸附。從經濟角度考慮,當MAS投加量為1.0 g時,雖然其對Ni2+的吸附趨勢在前20 min沒有MAS投加量≥3.0 g時變化快,但后60 min的Ct/C0曲線與MAS投加量≥3.0 g時的曲線基本重合,且反應40 min后Ni2+去除率為99.65%,已達到《銅、鎳、鈷工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7—2010)的要求(總鎳<0.5 mg/L)。后續(xù)的單因素實驗中MAS投加量均選擇1.0 g。
2.1.2 pH
取100 mL質量濃度為40 mg/L的含Ni2+廢水,MAS投加量為1.0 g,分別調節(jié)溶液初始pH為3、4、5、7和8,在溫度為25℃條件下反應90 min,在相應時間點取樣測定溶液中剩余Ni2+質量濃度。不同pH對Ni2+去除效果的影響見圖2。
圖2 不同初始pH對Ni2+去除效果的影響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initial pH on Ni2+removal
從圖2可以看出,在相同時間內,pH越高,MAS對Ni2+的去除性能越好;實驗中還觀察到pH=8時溶液中出現(xiàn)白色絮狀物。原因可能是:(1)極酸環(huán)境中,大量H+與溶液中Ni2+競爭MAS上的離子交換位點,致使pH=3時反應初期的Ni2+去除率遠低于其他pH條件,但隨pH升高,溶液中H+含量逐漸減少,Ni2+去除效果逐漸變好〔13〕;(2)隨pH升高,溶液中OH-含量增大,大量Ni2+形成沉淀,Ni2+的去除不再是單純的吸附作用〔14〕。從圖2可以看出,反應40 min時,pH=5與pH=7、8的曲線已經重合,因此實驗最佳pH為5。
2.1.3 Ni2+初始濃度
取100 mL質 量 濃 度 分 別 為20、40、100、150、200 mg/L的含Ni2+廢水,調節(jié)溶液pH=5,MAS投加量為1.0 g,在溫度為25℃條件下反應90 min,在相應時間點取樣測定溶液中剩余Ni2+質量濃度。不同Ni2+初始濃度下,MAS對Ni2+的吸附性能見圖3。
圖3 Ni2+初始質量濃度對MAS去除Ni2+效果的影響Fig.3 Effect of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Ni2+on removal of Ni2+by MAS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Ni2+初始質量濃度的增加,MAS對Ni2+的去除性能變差。當Ni2+質量濃度為20 mg/L時,反應5 min內水體中已檢測不出Ni2+;當Ni2+質量濃度為200 mg/L時,反應90 min后Ni2+去除率為82.47%。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溶液中Ni2+質量濃度升高,MAS提供的活性位點逐漸趨于飽和,已經不足以吸附過量的Ni2+。
不同吸附時間下,MAS對水體中Ni2+的吸附量變化曲線見圖4。吸附前期,隨時間的延長,MAS對Ni2+的吸附量不斷增大;40 min后吸附量基本趨于穩(wěn)定,平衡吸附量為3.983 mg/g。
利用一級吸附動力學方程〔式(2)〕和二級吸附動力學方程〔式(3)〕〔15〕對圖4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擬合參數(shù)見表1。
表1 MAS吸附Ni2+的動力學模型參數(shù)Table 1 Kinetic model parameters of Ni2+adsorbed by MAS
圖4 不同時間下MAS對Ni2+的吸附效果Fig.4 Adsorption effect of Ni2+on MAS at different times
式中:qe和qt——平衡時和t時刻的吸附量,mg/g;
k1——一級吸附速率常數(shù),min-1;
k2——二級吸附速率常數(shù),g/(mg·min)。
由表1可知,MAS對Ni2+的吸附更符合二級動力學模型,說明吸附劑與吸附質之間涉及電子共用或電子轉移〔15〕。
不同吸附材料對Ni2+的吸附性能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通過堿改性方法制備的MAS對Ni2+的去除效果優(yōu)于其他材料。
表2 不同材料對Ni2+的吸附性能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Ni2+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Weber-Morris內擴散模型見式(4)〔21〕:
式中:qt——t時刻時吸附劑的吸附量,mg/g;
K——Weber-Morris內擴散方程速率常數(shù),mg/(g·min0.5);
b——與邊界層厚度有關的常數(shù),mg/g;
t——吸附時間,min。
將圖4中的動力學數(shù)據(jù)用式(4)進行分段擬合,結果見圖5和表3。
表3 MAS吸附Ni2+的動力學特性參數(shù)Table 3 Kinetic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for the adsorption of Ni2+on MAS
圖5 MAS吸附Ni2+的Weber-Morris內擴散模型Fig.5 Weber-Morris internal diffusion model for the adsorption of Ni2+on MAS
由圖5可 知,MAS對Ni2+的吸 附 可分 為3個 過程,分別是膜擴散過程(K1)、內擴散過程(K2)和吸附平衡過程(K3)。首先,Ni2+通過MAS吸附劑表面附著的流體介膜從液相擴散至吸附劑外表面;之后,外表面的Ni2+通過吸附劑內的孔道進入吸附劑內表面;最后,Ni2+到達吸附劑內表面的吸附位點,快速達到吸附平衡狀態(tài)。由表3中K1>K2>K3可知,膜擴散過程(K1)吸附速率最快,原因是MAS對Ni2+的初期吸附過程為表面吸附,改性后的MAS表面更粗糙、比表面積更大,表面可與Ni2+結合的羥基等基團更多;內擴散過程(K2)中,由于受到吸附劑內部孔道的阻礙,Ni2+擴散阻力增大,且可與Ni2+結合的羥基等基團被逐漸占據(jù),吸附速率變慢;吸附平衡過程(K3)中,K3接近于0,吸附速率基本保持平緩狀態(tài)。此外,K2過程的方程曲線未過原點,MAS對Ni2+的吸附速率由膜擴散和內擴散共同控制。
25℃下MAS對Ni2+的吸附等溫線見圖6。
圖6 MAS對Ni2+的吸附等溫線Fig.6 Isothermal adsorption of Ni2+by MAS
利用Langmuir〔式(4)〕和Freundlich等溫吸附模型〔式(5)〕〔22-23〕對圖6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結果見表4。
表4 MAS吸附Ni2+的等溫式參數(shù)Table 4 Isothermal adsorption parameters of Ni2+by MAS
式中:qe——平衡吸附量,mg/g;
Ce——平衡時溶液中剩余吸附質的質量濃度,mg/L;
Q0——構成單分子層吸附時的最大吸附量,mg/g;
b——常數(shù),L/mg;
K——等溫吸附常數(shù),L/g;
n——與溫度等因素有關的常數(shù)。
由表4可知,MAS對Ni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屬于單層吸附,最大吸附量Q0為17.94 mg/g。
2.5.1 FT-IR分析
對Ca(OH)2、吸 附Ni2+前后的RAS和MAS用 紅外光譜進行表征,結果見圖7。圖中BR表示吸附前、AR表示吸附后。
圖7 Ca(OH)2和吸附前后的RAS、MAS的FT-IRFig.7 FT-IR patterns of Ca(OH)2,RAS and MAS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
從圖7可以看出,3 640 cm-1附近吸收帶為鈣氧化物中Ca—OH的伸縮振動,1 460 cm-1附近吸收帶為—OH的彎曲振動,1 010 cm-1附近吸收帶為Si—O—Fe或Si—O—Al的伸縮振動,529 cm-1附近吸收帶為Al—O、Fe—O的伸縮振動,402 cm-1附 近吸收帶為Al—O、Fe—O的反伸縮振動〔10,24〕。對比RAS(BR)和MAS(BR)的FT-IR可看出,采用Ca(OH)2對原鋁渣(RAS)改性,由于Ca(OH)2用量少,改性后的MAS并未改變鋁渣的主要官能團。從RAS(BR/AR)和MAS(BR/AR)的FT-IR中可看出,由于吸附劑處理的Ni2+初始濃度不高,吸附后RAS(AR)和MAS(AR)的吸收峰并未發(fā)生較大改變,僅529 cm-1附近的吸收帶較之前略窄,雜峰略多些。
2.5.2 XRF分析
利用XRF對RAS、吸附前后的MAS進行分析,結果見圖8。
圖8 RAS、吸附前后MAS的元素組成及物質組成Fig.8 Elemental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RAS,MAS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
由圖8可知,由于Ca(OH)2的引入,MAS(BR)的Ca、O元素以及CaO的質量分數(shù)與RAS相比有所升高。MAS處理含Ni2+廢水后,MAS(AR)中Ni元素和NiO的質量分數(shù)相比MAS(BR)有所升高,但由于初始Ni2+濃度較低,二者的質量分數(shù)上升量分別僅為0.21%和0.20%左右。MAS中的—OH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廢水中的Ni2+發(fā)生絡合反應,導致MAS(BR)中O元素質量分數(shù)比MAS(AR)略高一些;MAS中Ca2+與水中Ni2+可能存在離子交換作用,使得MAS(AR)中Ca和CaO質 量 分 數(shù) 比MAS(BR)有 所 下降〔25〕。另外,MAS(BR)表面的Si會與溶液中的Ni2+反應,形成Ni、Si共沉淀〔26〕,導致MAS(AR)中的Si和Ni質量分數(shù)都有所升高。
2.5.3 比表面積及孔隙度分析
RAS和MAS的吸附-脫附等溫曲線均符合典型的Ⅳ型等溫線特征。RAS和MAS的比表面積和孔徑特性見表4。
表4 RAS和MAS的比表面積和孔徑特性Table 4 Specific surface and por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RAS and MAS
由表4可知,RAS和MAS的孔容分別為0.009 529 cm3/g和0.046 745 cm3/g。改性后MAS的比表面積由RAS的4.182 0 m2/g增長到17.870 8 m2/g,MAS具有更多的吸附位點。Ni2+的水合半徑為0.430 nm,而MAS的孔徑為8.690 8 nm,Ni2+可更好地進入MAS孔道內被吸附。MAS比表面積的增大和較大的孔徑大幅提高了其對Ni2+的吸附去除效果。
2.5.4 掃描電子顯微鏡
圖9為吸附Ni2+前RAS和MAS的SEM圖。
圖9 RAS(a)和MAS(b)的SEMFig.9 SEM patterns of RAS(a)and MAS(b)
由圖9可知,RAS微粒表面較粗糙,顆粒間有一定空隙。而MAS表現(xiàn)出更粗糙的表面和更疏松的空隙結構,原因是MAS經過Ca(OH)2改性后,部分Ca(OH)2進入鋁渣內部,鋁渣原有的形貌發(fā)生改變,使原團聚體分散。該結構不僅有利于MAS在水體的分散,還有利于Ni2+進入吸附劑內表面,到達吸附位點。此外,MAS較RAS顆粒更細,比表面積更大,對Ni2+的吸附作用更強。因此,MAS的微觀結構對改善Ni2+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強化作用。
綜合FT-IR、XRF、BET和SEM表征分析,MAS對Ni2+的吸附作用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MAS空隙疏松、比表面積大、孔徑分布廣,且含有大量鋁氧鍵和硅氧鍵,具有很強的物理吸附性能。物理吸附主要依靠分子間范德華力作用,MAS還可與Ni2+通過離子偶極作用產生吸附〔27〕。在一定程度上,MAS對Ni2+的去除還存在共沉淀、絡合反應和離子交換作用,MAS表面溶出的Si會與Ni發(fā)生共沉淀作用;MAS中的—OH會與Ni2+發(fā) 生絡合反應;MAS中的Ca2+還會與Ni2+發(fā)生離子交換作用〔28〕。
(1)使用Ca(OH)2對含鋁廢渣改性制得的MAS對Ni2+有較好的去除效果。當MAS投加量為1 g、Ni2+初始質量濃度為40 mg/L、pH=5、溫度為25℃、吸附時間40 min時,Ni2+去除率為99.65%,達到GB 25467—2010的要求。
(2)MAS對Ni2+的吸附行為符合二級動力學方程和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
(3)MAS孔徑遠大于Ni2+的水合半徑,Ni2+能更好地進入MAS孔道內被吸附,且MAS表面更粗糙、孔隙結構更疏松、比表面積更大,從而提高了對Ni2+的吸附性能。MAS對Ni2+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復合作用的過程,MAS對Ni2+的去除還存在共沉淀、絡合和離子交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