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榮 閆靜 王婭利,4 吳貴陽 管方 董續(xù)成,4 任麒靜,4 裴瑩瑩,4 段繼周
1.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試點實驗室 3.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天然氣研究院 4.中國科學院大學
油氣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是國家工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之一,但由于油氣田開采環(huán)境極為復雜,其面臨的設施設備腐蝕問題十分棘手。腐蝕成本約占我國GDP的3.34%,按此計算,2021年我國的腐蝕成本超過3.7萬億元,故腐蝕同樣是影響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輸運和煉制等過程裝備設施安全的關鍵共性因素[1]。如海上油氣資源開發(fā)占到我國總油氣開發(fā)的30%以上[2],作為海底油氣開發(fā)重要輸送系統(tǒng)的海底管道,由腐蝕造成的事故占比可達37%[3]。長期服役的油氣田管道一旦因腐蝕發(fā)生破裂或失效,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4-6]。美國阿拉斯加Prudhoe Bay油管泄漏事件曾經轟動一時,微生物腐蝕(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被認為是主要原因[7]。除了海底管道,陸上管道也免不了微生物腐蝕帶來的危害。據報道,頁巖氣壓裂返排液氯離子質量濃度為10 000~30 000 mg/L,礦化度為10 000~50 000 mg/L,pH值為6.5~7.5,硫酸根質量濃度在500 mg/L以內,含硫酸鹽還原菌(SRB)、鐵細菌(IB)和腐生菌(TGB)等。研究表明,SRB-CO2協同作用是導致腐蝕穿孔的主要原因[8-9],其腐蝕形貌如圖1所示。據加拿大Trans-Canada管道公司調查,在管道腐蝕失效事故中,大約有50%是由于微生物腐蝕引起的[10]??偟膩碚f,油氣田環(huán)境復雜惡劣,不僅常常具有高溫、高壓、高鹽和高礦化度等特點,而且油氣田中微生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多種微生物共存[11]。油氣田中的微生物一方面來自于地下深層油藏,另一方面也來自于油田開采階段的外源性引入[12]。微生物腐蝕是油氣田開采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也是油氣田腐蝕中最為重要的腐蝕形式之一。
了解油氣田腐蝕性微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結構是研究微生物腐蝕的前提[13]。多數研究認為,SRB等微生物是引發(fā)油氣田系統(tǒng)腐蝕的重要原因[14]。一般來說,微生物會在管道等設施表面形成生物膜,并進而形成復雜微生物群落;生物膜內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活性如腐蝕性酸的產生以及某些元素的還原和氧化都會導致MIC,具體表現為管道的局部腐蝕即點蝕[15]。在海上石油開采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注水來驅動開采過程,許多海水中的外源性微生物被引入管道,在復雜的管道系統(tǒng)中形成生物膜并加速微生物腐蝕[16]。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與分布和環(huán)境因子密切相關,比如嗜熱菌和古菌的含量會隨著油藏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耐鹽菌的數量和種類也會隨著地層水礦化度的提高而增多[17]。相較于pH值、含水率等環(huán)境因子,石油才是油氣田微生物群落組成最大的影響因素[18]。石油底物會激發(fā)微生物對唯一碳源代謝酶系的表達,微生物對底物碳源的降解利用過程被特異性誘導,產生區(qū)域性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19-20]。
油田采出水的群落分析研究發(fā)現,生物膜主要由硫酸鹽還原的脫硫弧菌科、脫硫球菌科、假單胞菌科、芽胞桿菌科以及脫鐵桿菌科中的許多兼性厭氧微生物組成[21]。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探究石油污染下的腐蝕微生物群落組成、代謝特點及其對鋼鐵腐蝕的影響,發(fā)現海水中的浮游微生物和鋼鐵表面的附著微生物都形成了以海洋石油降解菌Alcanivorax和Marinobacter為主的群落結構;雖然附著在鋼鐵表面的典型腐蝕微生物SRB不斷增長,但其相對豐度明顯低于石油降解菌,石油污染改變了腐蝕微生物群落結構,可能通過形成具有空間異質性的好氧和厭氧腐蝕微環(huán)境和產生酸性物質而共同加速鋼鐵腐蝕[22]。
我國西北某地區(qū)油田采出水的油藏微生物組成和群落結構分析表明,井間微生物多樣性差異明顯,但硫磺單胞菌屬(Sulfurospirillum)在各井間普遍存在[23]。對潿洲油氣田開發(fā)區(qū)的海水微生物群落進行研究發(fā)現,表層海水微生物群落多樣性要高于沉積物,但沉積物中的石油降解菌的比例要高于表層海水[24]。對巴西Periquito和Galo de Campina油氣田微生物群落組成研究發(fā)現,在兩個油氣田中也觀察到SRB的顯著差異[25]。在華南一條成品油管道內發(fā)現了26門41綱389個細菌菌屬,且微生物種群豐富度與管道腐蝕程度相對應[26]。
在油氣管道復雜的環(huán)境中,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微生物彼此之間通過競爭和合作等種內種間關系促進了微生物生物膜的發(fā)育和成熟,同時在金屬材料表面形成復雜的微生物群落,這也潛在地提高了金屬的腐蝕速率[27-29]。金屬材料可以通過產生腐蝕性代謝物而被微生物間接攻擊,或者也可以通過直接接受電子而受到特定微生物的攻擊,而腐蝕速率的快慢則是金屬表面腐蝕性生物膜內微生物之間代謝途徑的相互拮抗、互補和平行的結果[30]。
在油氣田中,SRB、IB和TGB是造成細菌腐蝕的主要細菌類型[31]。此外,還包括分泌胞外多糖或胞外聚合物(EPS)的菌群、產酸菌、硫氧化菌等。在各類細菌腐蝕問題中,SRB最為嚴重,占據整體油套管細菌腐蝕現象的50%以上[32]。
IB多為好氧菌,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對IB的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IB的最適合生長溫度為30~50 ℃[33]。IB普遍存在于采油水中,是造成MIC的主要腐蝕微生物之一[34-35]。TGB是好氧菌,普遍存在于化工、石油等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在注水井網中,清水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氧,而含油污水中含有機化合物,當含氧清水與含有機化合物的污水混合后,會導致礦化度降低,溫度介于25~35 ℃之間,形成適宜腐生菌生長繁殖的條件[36]。
在油管服役環(huán)境中,IB和TGB能與SRB互相供給營養(yǎng)進行繁殖,并在管壁上形成黏著物質,從而吸附流體相中的油相和固體顆粒,吸附達到一定的量即在管壁上沉積,最終引起油管的腐蝕[37]。不僅如此,細菌代謝產生的多糖聚結成生物膜,也可捕獲流體中的各種固相顆粒以及油滴形成橋塞,從而堵塞孔道[38],降低油井采收率。
通過研究環(huán)境、腐蝕程度和腐蝕微生物群落分布對成品油管道使用壽命的影響發(fā)現,在成品油管道內壁,較高的腐蝕性微生物群落豐度和多樣性導致嚴重的MIC,腐蝕微生物群落的化學腐蝕和協同作用加速了低洼沉積物中成品油管道的內腐蝕,可以將油氣管道橫截面劃分為沉積區(qū)、水-油界面區(qū)、油-氣界面區(qū)和全浸油區(qū),其中腐蝕最嚴重的為沉積區(qū),其次是水-油界面區(qū)[39]。
SRB是原核微生物,它們可以利用硫酸鹽作為末端電子受體進行呼吸代謝(異化硫酸鹽還原)。近幾年的研究結果發(fā)現,SRB種類繁多,其不僅局限于細菌,也有研究認為一些古菌也具有硫酸鹽還原功能[40]。相關的研究表明,有些SRB菌株并非嚴格意義的絕對厭氧,其在兼性厭氧環(huán)境中也可生存[41]。從實海鋼鐵銹層中分離SRB菌株發(fā)現,有些菌株為嚴格厭氧菌,而有些SRB菌株為兼性厭氧菌[42]。另外,SRB在誘導生物礦化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集輸管線中,無機礦物質的自礦化作用與生物誘導的礦化作用同時存在,且生物礦化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導致生物礦化膜下的局部腐蝕非常嚴重[43]。
當SRB在油氣田管道表面附著時,自身會分泌EPS,EPS在金屬表面的附著性較強,有利于細菌等吸附在管道設施的金屬基體表面[44]。由于細菌的附著、有機副產物的沉積(例如EPS和H2S的生成)等導致細菌生物膜發(fā)生高度改變,細菌代謝活動導致FeS的大量積累,促使與下層表面的電偶耦合并導致全面腐蝕,從而使腐蝕速率急劇增加[45]。
目前,關于SRB誘導腐蝕的機理主要包括:氫化酶陰極去極化機理[46]、代謝產物腐蝕機理[47]、直接電子傳遞機理[48]。直接電子傳遞機理被認為是SRB加速腐蝕的主要理論之一[49-50]。
直接電子傳遞引起腐蝕(EET-MIC)是指SRB將金屬(如Fe0)作為電子供體, 獲得其生理代謝所必須的能量。電子進入SRB細胞后,細胞內的電子傳輸鏈會通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將電子傳遞到細胞質中的末端電子受體,如通過SRB厭氧呼吸中的硫酸鹽還原途徑。硫酸鹽還原過程中的電子流動途徑仍然存在爭議,近年來許多研究者提出SRB電子傳遞模型,主要包括氫循環(huán)模型等[53-54]。未來SRB的EET電子傳遞過程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環(huán)境中的IB能夠將Fe2+進一步氧化為Fe3+,產生Fe(OH)3沉淀,生成的腐蝕產物可以與金屬材料相互作用形成較松軟的腐蝕產物垢層,進而形成局部電池加速管道的腐蝕[55]。鋼鐵金屬材料中Fe的存在為IB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條件,反之IB的繁殖也加速了Fe的腐蝕反應[56]。在油氣田環(huán)境中,IB能夠附著于金屬材料的表面,并氧化水中的Fe2+,可導致金屬材料表面的亞鐵轉化成氫氧化高鐵,使其于鐵細菌膠質中發(fā)生沉積,并逐漸結瘤;隨著結瘤現象的加重,陽極區(qū)內的腐蝕程度不斷加重,進而逐漸引起管線的腐蝕和堵塞[57]。在腐蝕系統(tǒng)中,IB能夠創(chuàng)造局部厭氧的環(huán)境,從而促進SRB大量繁殖,加速金屬材料的腐蝕[33]。
TGB分泌的黏液可以附著在設備及管道上,致密且難以分解,可吸附水中的沉淀物及懸浮顆粒等,堵塞注水系統(tǒng)的過濾器,在造成設備腐蝕的同時降低注水量,進而影響原油的生產[58]。TGB通常伴隨IB在鋼鐵材料表面形成很大的菌落并結瘤,促使產生氧濃差電池腐蝕,進而加速鋼鐵材料的腐蝕,同時污垢的增加造成內部缺氧,為SRB的生長和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其分解硫酸鹽產生硫化氫,生成的Fe2S3堵塞地層[33],同時會導致水體黏度增加,水質惡化,油層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副效反應[59]。
監(jiān)測微生物腐蝕一般說來比較困難,這是由于細菌腐蝕作用大小與常規(guī)細菌計數之間缺乏有規(guī)律的關系,同時也受到某些細菌本身特性的影響。微生物學上的資料不能直接用來說明現場細菌腐蝕程度,必須綜合現場觀測、運行經驗和其他有關的基礎資料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微生物腐蝕監(jiān)測也在不斷發(fā)展。
油田微生物檢測最常用、最簡單的方法是最大可能數法(MPN),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油田系統(tǒng)中最常用的國標方法。MPN法是一種在不直接計數的情況下估計液體中生物密度的方法[60]。但由于常規(guī)MPN法操作較為繁瑣、耗時,細菌瓶法被進一步用于油田微生物的檢測。二者原理相似,即將欲測樣品逐級注入測試瓶中稀釋后進行培養(yǎng),直到最后一個測試瓶無菌生長為止,根據稀釋的倍數計算出水樣中細菌的數目。
近年來基于微生物培養(yǎng)法也進行了多種改進,設計出了多種取樣專利[61-62]、培養(yǎng)方法。此外,培養(yǎng)-鏡檢法也被廣泛用于油田微生物檢測,根據細菌特性,選擇不同染色劑對細菌染色后計數觀察[63]。該方法大大減少了檢測時間,SRB檢測時間減少到2天,TGB和IB減少到1天。對大港油田32個注水樣進行了培養(yǎng)-鏡檢法,與細菌瓶法結果對比表明,兩個方法測定結果相同[64]。
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有機酸和表面活性劑在采油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檢測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有機物是微生物采油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有機酸、硫化物等對金屬材料腐蝕也尤為重要[65]。
有研究者基于微生物代謝產物的不同建立了一整套實用的采油微生物評價及微生物代謝產物分析方法[66]。此外,基于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對微生物驅油現場產出液中的有機酸進行快速定量分析,其檢測限可以達到0.01 mg/L,同時該方法也適用于油田微生物中有機酸含量變化的監(jiān)測[67]。另外,采用GC-MS技術對以原油為唯一碳源的采油微生物菌種發(fā)酵液中的低相對分子質量有機酸和有機醇的種類和含量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該技術具有較高的準確性[68]。
對油田腐蝕微生物SRB的特征化合物檢測的方法中,酶聯免疫法(ELISA)是最常用的方法,ELISA廣泛應用于免疫學的生物化學技術,用于檢測多肽、蛋白質、抗體、激素、半抗原和細胞及其代謝物等的含量[69]。ELISA檢測的基本原理是將抗原釋放到表面,抗原與特異性抗體通過共價鍵結合與酶連接形成酶結合物,當酶標抗體與響應抗原結合后,加入顯色液并用分光光度法監(jiān)測,顏色反應與抗原含量有關。SRB中存在特異性的硫酸鹽還原酶(APS酶),顯色劑能夠與待測樣品細胞中裂解釋放出的APS酶結合并產生藍色響應,該方法快速,可檢測所有SRB。對MPN法、酶聯免疫法、實時熒光定量PCR 3種檢測油田采出液中的SRB的方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酶聯免疫法因檢測周期短,設備要求少,更適合現場原位檢測[70]。類似方法包括三磷酸腺苷(ATP)測定法、光電化學傳感器對特征硫化物測定法等。
分子生物學方法能夠有效克服純培養(yǎng)的缺陷,在微生物定性檢測方面已經較為成熟。微生物遺傳物質檢測方法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熒光標識基因序列、多酶切與混合酶切基因檢測、DNA擴增基因檢測等[71]。采用熒光定量PCR檢測技術,對克拉瑪依油田中典型的SRB的dsrB基因、烴氧化菌(HOB)的alkB基因和硝酸鹽還原菌(NRB)的napA功能基因進行了動態(tài)跟蹤監(jiān)測,表明PCR技術一方面可以檢測微生物的種屬特性,另一方面可檢測采油功能菌的功能基因,使油田微生物的檢測更加方便和快捷,可取代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法[72]。
目前,對于管道抑制油氣田微生物腐蝕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其他防腐措施包括在管道外壁上噴涂防腐層以及采用陰極保護技術和包覆防腐技術等。
物理滅菌法可以作為化學殺菌法的有效補充。如使用紫外線照射、熱蒸氣、高礦化度鹽、超低頻波、弱磁場或者超聲波殺菌,超聲波產生的高能氣泡可產生高壓和高溫,并以此來破壞生物膜和其中的SRB細胞個體。此外,利用智能清管設備或外力刮擦來處理管道內壁的細菌、生物膜及腐蝕產物等。一般工程上采用添加化學藥劑與物理法結合的方法,效果更佳。
化學方法抑制油氣田的微生物腐蝕主要是通過投加殺菌劑,利用其可以殺滅腐蝕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代謝和生長的原理,抑制油氣田的細菌腐蝕。實際應用中,殺菌劑經常與緩蝕劑協同使用。
4.2.1氧化性殺菌劑
氧化性殺菌劑是利用其自身強氧化性的特點,以此來破壞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的結構,從而殺滅油氣田設施管道中的微生物、細菌及真菌等。目前在油氣田系統(tǒng)中,通常所用的氧化性殺菌劑主要成分為氯粉精、氯氣等[73]。由于氧化性殺菌劑是強氧化性物質,所以其不僅可以殺滅細菌,同時也會氧化油氣田開采設備設施等。
4.2.2非氧化性殺菌劑
非氧化性殺菌劑包括非離子型和離子型兩類:非離子型殺菌劑包括醛類、有機錫化合物等;離子型殺菌劑包括季銨鹽、烷基胍、季磷鹽等。非氧化性殺菌劑可通過使細胞膜通透性喪失或者破壞細菌細胞壁的結構,使其失活來達到殺菌目的[73]。
通過研究四羥甲基硫酸磷(THPS)對輸油管道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的殺滅效果,提出了控制油氣田油藏酸化、微生物腐蝕和結垢的關鍵在于利用殺菌劑穿透生物膜,以此來抑制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滅菌的目的[74]。值得注意的是,殺菌劑使用不當會使油田管道內菌群產生耐藥性,從而降低管道防腐效果。有研究發(fā)現,75 mg/L的THPS為SRB的可耐受含量,在這個含量下,不僅不會抑制腐蝕效果,反而使X70管線鋼的腐蝕速率提高了65%[75]。使用殺菌劑殺滅油氣田管道設備中的腐蝕性微生物的操作簡便,但缺點在于殺菌劑無法穿透微生物產生的多糖膠,而SRB有時共存于由其他微生物產生的多糖膠中,這使得殺菌劑的殺菌效果不理想[76]。
根據長期的現場試驗,氧化性殺菌劑會增加設備腐蝕風險,殺菌性能欠佳,現場應用效果不理想。非氧化性殺菌劑在所有油田殺菌劑市場中占比超過了70%,殺菌優(yōu)勢明顯,因而我國的油氣田管道注水系統(tǒng)中采用以非氧化性殺菌劑為主[73]。但是,長期向油氣田管線系統(tǒng)中投加大量的殺菌劑,細菌等微生物自身也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因而尋求和研發(fā)更環(huán)保、更高效的殺菌劑是油氣田微生物腐蝕控制的重要途徑。
生物方法抑制油氣田微生物腐蝕主要是通過生物之間的互相競爭來抑制SRB的生長:一是利用與SRB在生活習性等方面非常相似且自身生長代謝不產生H2S的本源或外源微生物,使其與SRB生活在同一環(huán)境中,通過與SRB爭奪生存和營養(yǎng)空間,從而抑制SRB的生長和繁殖;二是利用某些細菌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來抑制SRB的活性,達到金屬緩蝕的目的[77]。
在綏中36-1油井B區(qū)油井采出液中純化出了一株硝酸鹽還原能力強的NRB菌株B92-1,并設計其對SRB的競爭性抑制實驗。試驗結果表明,NRB對SRB的生長和硫酸鹽還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78]。另外,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的升高也會使SRB的活性受到抑制,NRB代謝產物—生物表面活性劑可除去環(huán)境中的硫化物和硝酸鹽,從而增強NRB對SRB的抑制作用[79]。在反硝化條件下,硫化物的生物氧化是控制油藏酸化以及處理硫化物和硝酸鹽污染的氣體和液體的關鍵過程,可在油田系統(tǒng)中使用硝酸鹽來防止SRB產生硫化物而導致油藏變酸[80]。
4.4.1采用耐蝕鋼管材料
目前,通過明確管道不同服役階段與井段的腐蝕類型,并綜合考慮井下壓力、溫度及相關腐蝕因素,我國現階段雙金屬復合管應用較為廣泛,其力學性能穩(wěn)定,耐腐蝕性能與環(huán)境適應能力均較強[31]。當石油天然氣管道中的H2S等腐蝕性介質含量較高時,傳統(tǒng)的防腐措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研究發(fā)現英科耐爾(Inconel)625材料具有良好的抗H2S性能,因而內部堆焊英科耐爾625的鎳基合金雙金屬復合管耐蝕性能與力學性能均優(yōu)異,從而使其廣泛應用于高含H2S等腐蝕性介質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中[85]。
4.4.2防腐涂層
在油氣田管道外壁上噴涂防腐涂層,使金屬材料與腐蝕性介質相隔絕,從而起到防腐蝕的作用。管道防腐涂層主要包括環(huán)氧涂層(FBE)、三層聚乙烯(3PE)和煤焦油瓷漆等,其中,FBE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金屬管道主要的防腐蝕方法之一[86]。
此外,抗菌涂層是管道內腐蝕重要的防護措施。抗菌涂層主要是將涂層材料的隔斷阻絕作用與殺菌劑的主動抑菌功能相結合,使得抗菌涂層在管道內部可以發(fā)揮主動攻擊細菌的作用,從而抑制油氣管道表面SRB的附著,進而阻礙管道內壁生物膜的形成,最終達到金屬緩蝕的目的[87]。在防腐涂層中添加抗菌成分可以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防腐效果,如將防腐涂料與1-羥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殺菌劑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復配,實現了相對較好的抑菌防腐效果[88]。
4.4.3陰極保護技術
陰極保護技術主要應用于管道的腐蝕防護,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額外的防腐添加劑等材料且對油氣管道外壁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當采用犧牲陽極的方法時,應經常檢查陽極的狀況,通過檢查及時發(fā)現陰極保護設施存在的問題;當采用外加電流的方法時,應選擇穩(wěn)壓電源系統(tǒng),使其保持供電的長期穩(wěn)定,同時也要對恒電位儀等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和保養(yǎng),以此保證陰極保護的作用及效果[89]。
4.4.4包覆防腐技術
針對管道外防腐蝕防護和修復,復層礦脂包覆防腐蝕技術(PTC)具有長效保護的防護效果[90]。PTC的核心組成是礦脂防蝕膏和礦脂防蝕帶,其內部含有鐵銹轉化劑和性能優(yōu)異的緩蝕劑等,從而能在鋼鐵材料的表面形成穩(wěn)定的防腐蝕保護層[91]。采用“礦脂防蝕膏+礦脂防蝕帶+外保護帶”工藝流程的PTC技術可用于管道補口,以解決節(jié)點補口這個管道防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更好地應對管道惡劣的服役環(huán)境,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中石化華南分公司輸油管道焊縫補口防腐施工。另外,對埋地管道來說,由于地下不產生碰撞,管道包覆不需要密封緩沖層和玻璃鋼外殼,只需采用PE帶,同時也減少了包覆費用。該技術已于2018年在深圳輸油站埋地管道包覆防腐工程中成功應用。
(1)實際服役中的油氣田環(huán)境十分復雜,微生物種屬繁多,且油氣田腐蝕性微生物群落具有地理分布差異特征并受微生物生理代謝的影響。油氣田中,SRB、IB、TGB等是造成微生物腐蝕的主要細菌類型,且SRB危害最大,但造成腐蝕的原因多為多種細菌的共同作用。
(2)油氣田管道內防腐廣泛采用殺菌劑法,操作簡便,但存在殺菌劑對生物膜的穿透能力有限和長期使用存在抗藥性等問題。
(3)如何有效控制管道內部微生物群落和減緩金屬腐蝕,將是管道微生物腐蝕控制技術所面對的挑戰(zhàn)。
(4)篩選最優(yōu)的抗菌防腐技術需要綜合各方面來評估,應加大力度發(fā)展綠色環(huán)保的有效方法和技術。
(5)建議對油氣田微生物腐蝕作進一步調查研究,建立相關的微生物腐蝕分析、檢測技術和藥劑應用等評價方法,為管道腐蝕防護提供關鍵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