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黑色轎車快速行駛在鄉(xiāng)間道路上,車窗全半開著,熱風從外面吹進來,吹到人臉上還是很熱,一副任性且不饒人的樣子。兩旁全是莊稼,有的快成熟了,泛著秋天的黃,有的還綠著。我坐在副駕上,還沒看清是什么莊稼,它們就向后退去了。退的時候,兩種顏色像是被攪在一起了,但是彼此又不甘心,所以不那么勻稱。
開車的人打算超車,前面是一輛貨車,邊走邊揚著黃土和飛塵,像是路上的,又像是從貨車上掉下來的。他右手抓著方向盤,左手迅速地把車窗玻璃搖起。然后提速,超車。
超了這輛貨車后,前面的路上再看不見一輛車了。車速還是很快,我向后看了一眼,同行的車還不見蹤影——開那輛車的是一位專業(yè)師傅。
這條鄉(xiāng)間道路不太平坦,車有些顛。
我說:“咱們的車速是不是有點快?”
他笑了笑,說:“沒有超速?!?/p>
“我擔心后面的車找不到路。”
他又笑了笑,減速,找了個路邊的寬闊空地,把車子停下。
我也笑了,說:“沒想到您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都這么好。”
“還行吧,要說今年也七十了?!?/p>
“今天一早您打電話的時候說到高速路口接我們,我以為會是您家里人或公司的人開車來接,沒想到您是自己開車來接,確實比較意外。”
“短途一般我都是自己開車,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就不添?!?/p>
“是不是打太平鼓本身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讓人心情愉快,所以您身體狀態(tài)這么好?”
“我的習慣是早睡早起,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先打一套拳,然后吃早飯,工作?!?/p>
同行的車終于來了,他看見后便發(fā)動車子,順著這條鄉(xiāng)間道路繼續(xù)往前走。
很快,到了蘭州太平鼓保護實踐基地,兩輛車一前一后停在基地樓下的陰涼處。同行的車上的人下來都笑,有人說:“魏老師,您車開得好啊,我們都追不上。”
他也笑了,說:“上樓參觀一下吧?!?/p>
基地的建筑是個四層樓,除了展示蘭州太平鼓,還展示了蘭州其他非遺項目。基地的主任叫楊欽苗,是位精瘦干練的中年男士,皮膚曬成了小麥色,眼神犀利,渾身透著一股軍人氣息。他給我們講了鼓文化的歷史、國內(nèi)各種鼓的分布,帶我們參觀了幾百年來留存下來的蘭州太平鼓。
楊主任很嚴肅,一直沒見他笑,但是他的口才很好,講蘭州太平鼓的歷史時尤其精彩。他一邊帶我們看展覽,一邊講:“蘭州太平鼓已有幾百年歷史,有關其歷史起源說法不一。目前,大體有三種觀點:一,明朝初期,大將徐達奉命西征,先后克鞏昌,收臨洮。然而,蘭州王保保城的元軍殘部仍負隅頑抗。此時,正逢元宵佳節(jié),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啟發(fā)了徐達,他命令部下制作了一批又粗又長的長筒鼓,將兵器藏于鼓中,命將士們裝扮成社火隊混入城里,里應外合擊敗了元軍,收復了城池。為了慶祝勝利,祈愿天下太平,人們打起了鼓,遂將此鼓命名為太平鼓。此事發(fā)生在春節(jié)期間,百姓們就約定春節(jié)社火表演中一定要有太平鼓,以此祈禱天下太平。二,民國時期西北方志學家張維認為,蘭州太平鼓源自古代的軍屯習俗。三,有一部分人認為蘭州太平鼓的源頭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的熙河地區(qū),就是今天咱們甘肅的臨洮、臨夏一帶?!?/p>
基地內(nèi)的展廳設計得很精致,玻璃展柜里的模型做得惟妙惟肖,除了歷代太平鼓,還有各種打鼓的模型和太平鼓陣法的模型。楊主任說:“蘭州太平鼓自具特色,外形與其他鼓不同,以圓柱體為基本造型,比普通的鼓體積大。打太平鼓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鞭擊打鼓面。太平鼓一般分高、中、低三種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太平鼓的動作有騎鼓、閃鼓、二起飛腿、掃堂腿、白鶴亮翅、鷹擊長空等,有些動作難度很高,但自從魏老師改造了太平鼓后,鼓手們打這些高難度動作時就相對平穩(wěn)一些了?!?/p>
同行的人看著太平鼓的陣法模型感嘆:“這太平鼓的陣勢怎么像打仗?”
楊主任說:“太平鼓確實保持了古代戰(zhàn)爭中運用的陣法。你們看,它有一字長蛇陣、兩軍對擂陣、三陽開泰陣、四門兜底陣、五福臨門陣,當然,這其中也蘊含著咱們蘭州人的精神和對天下太平的向往。”
在一間太平鼓教室里,楊主任讓我們體驗太平鼓的基本打法,看上去很簡單的動作,我們卻做不到位。一行人又是體驗又是照相,動作沒有做好,倒是很開心。
我問楊主任:“您參過軍嗎?”
他說:“沒有。太平鼓最早與戰(zhàn)爭有關,好多人打鼓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出征的戰(zhàn)士。我教孩子們太平鼓的打法和陣法的時候,感覺自己有教官的責任?!?/p>
有人說:“你看,打太平鼓就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p>
這個時候,魏永宏只是微笑著看大家,并不說話。
大家又到一間接待室喝茶。這一次,聊天的主題不再是太平鼓了,而是贊嘆魏永宏的身體好、精神狀態(tài)好,不像是這個年紀的人。
魏永宏搖搖頭,笑著說:“我吃過的苦,你們都想不到?!?/p>
我是通過甘肅省文旅廳的一位朋友聯(lián)系上魏永宏的,給他打電話時,他正在鼓廠里忙著,在電話里他答應與我見面。
“魏老師,我們明天去哪找您?”
“到我工作室吧?!?/p>
“請告訴我地址,我們導航過去?!?/p>
“你出發(fā)前告訴我,我在皋蘭高速出口接你們?!?/p>
“太麻煩您了?!?/p>
“沒事?!?/p>
第二天,我們一出高速路口,就看見一輛黑色轎車停在馬路對面,車里沒有人,一個人正在背對我們擦車,車很干凈,在陽光下發(fā)著亮光。我們都有些疑惑,覺得不會是魏永宏吧,畢竟他已經(jīng)七十歲了。我之前在網(wǎng)上看過他的照片,仔細看,竟然真的是他。
我準備往對面走去的時候,魏老師看見了我們,他大聲問:“張老師嗎?”
我點頭,準備過馬路和他打招呼。
他說:“不用了,你們跟我的車走。”
一路跟著他的車走,穿過皋蘭縣城,再上一座山,到山上的一處平地停了下來。下車看,原來是皋蘭書院。這時候,我們才和魏永宏正式打了招呼。他說:“我的工作室就在這里面,你們要登記一下。”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登記入館,一問,說是里面有閱覽室,他要進去讀書。
我想,太平鼓的聲音很雄壯,怎么會放在這安靜的書院?
魏永宏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說:“這里只是展示,不是打鼓和做鼓的地方?!?/p>
這個書院是個傳統(tǒng)的四合院,正中是集成館,有皋蘭古今地圖、書院歷史變遷、地域文化、地方文獻、皋蘭籍名人介紹。除了集成館,還有書苑、書畫軒、辦公區(qū)。
魏永宏的工作室在書院西側(cè),里面擺放著大大小小各種太平鼓和他的各種榮譽的證書和徽章,有“金城工匠”“金城文化名家”“蘭州好人”“中國好人”。
同行的人說:“魏老師不僅是‘蘭州好人’,還是‘中國好人’,這個不容易呢?!?/p>
魏永宏說:“一個人活一輩子,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p>
工作室里有一套中式紅木沙發(fā),擦得很干凈。我們參觀的時候,魏永宏泡好了茶,請我們坐下來聊。
“您是怎樣做起太平鼓的呢?”
“我是木工出身,后來做太平鼓也是因緣際會。這個事情三言兩語說不清楚?!?/p>
“那您就慢慢說?!?/p>
我一般給人說的都是怎樣做太平鼓,從不說自己的經(jīng)歷,小時候是受了罪了,不想回憶那些事,但時時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來。
我是家里的獨子,三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家里條件本來就不好,母親一走更是雪上加霜。挨餓是經(jīng)常的事,好幾次我都被餓休克了,當時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后來才明白。小時候根本沒有想過長大要做什么,只想吃飽飯。
在我十一歲的時候,父親經(jīng)人介紹娶了一位青海女人,她性格和善,對我視如已出。最重要的是,我做什么她都能理解并尊重我的選擇。
十六歲那年,縣上辦了“五七學?!保谝慌猩形鍌€專業(yè):木工、醫(yī)生、獸醫(yī)、農(nóng)機、鍛工。我很喜歡木工,就給家里人說了,家里人很支持。我順利地經(jīng)過篩選上了木工班。
入學的時候,我們接到的通知是自費去學,沒有報酬,可是開校以后,縣上又發(fā)文了,說可以記工分,一個月補助幾塊錢,最后漲到了二十四塊。
木工班里有三十多人,我是年齡最小的,卻是學得最透徹的。在學校學了六個月后又去縣農(nóng)機廠學了一年,一邊學習一邊實習。木工學出來后在生產(chǎn)隊里做木工活,隊里的人都說我年齡不大,活做得細法。那時候干活是計工分, 干一般活計十分的話,干木工活就計十二分。那時主要做家具,也做農(nóng)具,但是做得少。當時做下的東西現(xiàn)在大部分都沒有了,只剩下這個魯班鎖,也叫孔明鎖,你們可以試一下,看拆開后能不能組裝到一起。
1980年對我來說很重要,皋蘭這邊的人逐漸習慣買市場上的新式家具,很少再有人訂做了。和我一起學過木工的同學全都改行了,有做瓦工的,有做泥匠的,還有做包工頭的,可是我還是保留了這個手藝,一方面我喜歡,一方面我覺得自身學得還可以。
也是這一年正月,我們方圓幾個村子準備重新組織太平鼓表演,畢竟太平鼓是我們這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民間精神的象征,經(jīng)濟好了,就要把它恢復起來。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沒有鼓,當時當?shù)匾呀?jīng)沒有人會做鼓了。大家便四處打聽,有人得到消息,說上海的鼓廠能訂做鼓,就想盡辦法聯(lián)系上了。要知道那個時候通信設施不發(fā)達,能聯(lián)系上就很不容易。
上海鼓廠的人很熱情,說做鼓可以,但是要有個樣品,幾個村子的代表就把老祖先留下的太平鼓當樣品,背上去了上海。訂做的鼓很快就發(fā)來了,外觀很漂亮,打起來聲音也很洪亮,但是很容易壞,鼓皮很快就被打破了,鼓身也裂開了小縫。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是南北差異的原因,上海與我們這邊鼓的制作方法不同,南北空氣濕度也不同,南方的東西一到北方可能會因為干燥而變形裂縫。大家都很失落,覺得花費的代價不小,東西卻做得不適合。
這件事情刺激了我,我想,我們蘭州太平鼓就不能自己做嗎?于是,我找了一面老祖先留下的鼓,研究它的外形、內(nèi)部構(gòu)造,從中汲取精華,試著做起鼓來。同時,也把大家打破的鼓拿來當參考,找問題,解決問題。
整個做鼓的過程中,岳父對我的幫助很大。他是本地人,也是個木工,雖然自己沒有做過鼓,但是見別人做過,就根據(jù)自己的記憶告訴我怎么做。我開始慢慢探索,到1981年的時候,做出了第一批鼓,一共四十八面。這些鼓在傳統(tǒng)太平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算是我做的第一代鼓。每面鼓重不到12 斤,鼓面直徑42 厘米,長72 厘米。后來,我不停地試驗,不斷改良,1986年做出了第二代鼓,每面10 斤,鼓面直徑40 厘米,長70 厘米。1990年做出了第三代鼓,每面9 斤,這一代鼓的鼓面直徑38 厘米,長70 厘米,作為成人鼓,基本定型了。這里面的難點是在努力減輕鼓身重量的同時要保證鼓的音質(zhì),因為太平鼓表演有些高難度動作,比如翻鷂子、二踢腿等,鼓和人要同時飛起來,太重的鼓沒有辦法打高難度的中鼓和高鼓。
以前的太平鼓鼓身的木板厚,把木板合上對齊就行了,外面纏一層麻,麻纏不平,就在麻上刮一層膩子,刮光后再上油??梢韵胍姡佔雍吐樵黾恿酥亓?,所以以前的鼓就很重。
首先要選好鼓身的材料,一定要選質(zhì)量好的薄木板,木板之間的縫子直接卡鉚,為了方便,我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卡鉚機,木板經(jīng)過機器處理,出來后就直接對上了,嚴絲合縫。鼓身做好后對內(nèi)部和外部都進行拋光,將外側(cè)打磨光滑,內(nèi)側(cè)打造特殊紋路,這樣制作的鼓音色會更加均勻。我不再給鼓身上刮膩子,而是纏兩層白布,把鼓包了就行了。做鼓身的時候,上面要勒兩根濕牛筋,牛筋變干后自然出現(xiàn)槽子。
那段時間我完全沉浸于做鼓,毫不夸張地說,除了睡覺,其余時間一直在思考、在琢磨,上廁所的時候都在想鼓的制作問題,尤其是怎樣把鼓的頭子做齊。我為此改造了一個專門用來合縫的電機。那臺合縫機是從山東進來的,我把它改造成了專門做鼓的電機?,F(xiàn)在,有人到廠子里參觀時還會問哪里能買到這個電機,我會告訴他們這是改造的,并告訴他們怎樣改造,但是后來他們回復我說自己改造不了。
鼓身處理好后,我就開始研究鼓皮。蘭州太平鼓皮一直用的是本地黃牛皮,這個我一開始沒有變,從1980年到2007年,用的都是本地黃牛皮。但是2007年,我的幾個大客戶突然給我反映,說我做的鼓質(zhì)量不行了,我想自己從來沒有偷工減料,肯定是哪里出了問題??蛻粽f其他的還好,就是鼓皮一打就破了。我到進皮子的地方查問題,他們說,以前的黃牛是耕地的,皮結(jié)實,現(xiàn)在的黃牛都成了肉牛了,皮自然不結(jié)實了。于是,我到處聯(lián)系,最后在河北找到了一家給全國供皮子的廠子,直接從他們那里進鼓皮。他們的產(chǎn)品和服務都很好,需要多大的鼓皮,他們都會按尺寸裁好,貨發(fā)來我直接用就行了。
最重要的是鼓的聲音,咱們太平鼓一定要雄壯渾厚,這就要求鼓內(nèi)的回聲要好。這一方面,我是不斷試驗,每次把頭塞到鼓身里一喊,聽回聲再決定下一步怎樣做。最終發(fā)現(xiàn),在鼓身里面糊三層麻紙,之后用豬血兌上幾種原料,里面刷上一層,回聲很好,就像對著家里的大水缸說話。我在鼓身里設計了兩個彈簧,十字交叉后拉開固定,彈簧一加,鼓的聲音效果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再一個就是給鼓身上加了兩個環(huán)子,主要是考慮讓鼓手打中鼓和高鼓時能更好地保持平衡。這些都算是我多次試驗后的發(fā)明吧,有人問具體的做法,我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前年省電視臺的人采訪我時還說,你應該申請專利。我說,我的目的是讓蘭州太平鼓更好地得到弘揚和傳承,所以沒有想過申請專利。
說到這里,魏永宏停了一下,說:“天氣太熱,你們喝茶。”
同行的一位老師小時候打過太平鼓,他選了一個最大的背上試了一下,說:“這比我小時候打過的輕多了。那時候的太平鼓好像有四十多斤?!?/p>
其他的人開始試著組裝那個魯班鎖,卻沒有一個人成功的。
魏永宏只是笑。
我說:“印象中太平鼓都是男性在打,有沒有給女性設計的?”
魏永宏選了一個遞給我,說:“這個就是專門的女子鼓?!?/p>
我問:“鼓是不是分了型號?”
魏永宏說:“我設計了五個型號,一號是成人男子鼓,二號是女子鼓,三號是中學生鼓,四號是小學生鼓,五號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鼓?!?/p>
“咱們除了太平鼓還做其他的鼓嗎?”
“太平鼓是我們的品牌,我其實什么鼓都做,之前還做過一種陶鼓,被市博物館拿去展覽了。也有外省的人來找我們訂做。前年,青海玉樹的人找到我,請我做兩面直徑3.2 米的鼓,做好后我們的師傅就給送去了。”
“玉樹什么場合要這么大的鼓?”
“寺廟里專用的。他們的活佛來我們廠里看,說看看怎么做。做鼓的時候,他們給車間里點了藏香。鼓快做好的時候,活佛給上面裱了藏傳佛教的吉祥物。送貨之前,他們以披紅的方式感謝了送貨的師傅?!?/p>
“這鼓在他們看來是很神圣的?!?/p>
“是的,鼓在古代本來就有祭祀祈福的功能?!?/p>
“亞運會開幕式上的那一批鼓給我印象很深,當時在電視里看的,很震撼。記得當時的鼓隊是以您的名字來命名的,就叫‘永宏太平鼓隊’,媒體上說是一鼓隊里有一百面鼓?!?/p>
“百面,按你們文學領域的說法就是虛指,當時去的是八十幾面鼓。不管多少面,太平鼓表演能上亞運會本身就是一種榮譽,是對太平鼓表演以及太平鼓本身的一種肯定。當時推薦太平鼓的許琪老師做了很多事,他集多種鼓的打法為太平鼓設計出了屬于自己的陣法、套路,并為太平鼓進行了適當改動,讓它更適合表演?!?/p>
“亞運會后,蘭州太平鼓一度被譽為‘天下第一鼓’,對您做鼓的影響應該比較大吧?”
“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我發(fā)現(xiàn)僅靠個體的制作和銷售已經(jīng)不能滿足太平鼓的市場需求和發(fā)展,應該成立一個正規(guī)的廠子。做這事得有人,這個時候,我的兩個兒子還在讀書。雖然我也招了一些徒弟,他們學得認真,做鼓沒有問題,但要弘揚太平鼓文化,就要開拓市場,這方面我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一直到了1999年,我考慮再三,決定和大兒子懷東談談。”
“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談?”
“因為懷東中專畢業(yè)上班了,當時是分配工作,他電腦學得比較好,被分配到中國工商銀行了。他上了半年班后,我就給他說,我們太平鼓沒有一個窗口不行,你要不考慮一下做這事吧。他說好,但是沒有立即辭掉工作,而是去考察了一下我們這邊的市場,發(fā)現(xiàn)蘭州賣鼓的全是河南人和陜西人,開的門面有十幾家,但是沒有本地人開的,就決定辭職在蘭州開一個售賣太平鼓的店。后來證明,懷東和我的選擇是對的?!?/p>
“我看新聞上說他是永宏太平鼓隊的隊長。”
“是的,懷東確實不錯。鼓隊表演、鼓文化推廣這些現(xiàn)在都是懷東在做,蘭州的店里我也只是給他供貨?!?/p>
“您有幾個孩子?”
“兩個,小兒子比懷東小兩歲,沒有繼承太平鼓的表演和制作。他身體不太好,我要他早起跟我鍛煉身體,不聽啊,早上睡到八九點才起來。”
“我們這代人很少有人能堅持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的。這么說來,您做鼓的技藝傳給徒弟的更多?”
“對,徒弟們做得很好,有些徒弟做得比我還好。師徒相處時間久了,就變成親情了,有個徒弟已經(jīng)跟我做鼓三十一年了,感覺已經(jīng)是親人了?!?/p>
“現(xiàn)在還收徒弟嗎?”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毫無保留地教。我一心一意希望把這太平鼓的事業(yè)做大做強。我還有兩個想法:一是出三本書,書名叫《成人太平鼓的打法》《兒童太平鼓的打法》《太平鼓的制作工序與方法》。前兩本我準備用正規(guī)的圖解方式來做,就像市面上的一些拳術書一樣,第一本書里要有太平鼓的陣法說明。二是開發(fā)太平鼓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比如設計制作精致便攜的微型太平鼓、太平鼓造型的冰箱貼等做伴手禮,讓太平鼓真正成為我們甘肅的一個文化符號?!?/p>
現(xiàn)在,我們坐在基地接待室的沙發(fā)上喝茶,魏永宏看了一眼窗外,說:“過幾天學生就來了?!?/p>
“您會自己教嗎?”
“肯定,教學生打鼓是個快樂的事情。”
他說這話的時候笑了,仿佛已經(jīng)看見了前來學習太平鼓的孩子們。
這一瞬間,我卻想起了他小時候受過的那些苦,仿佛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或者,是另一世的事,它們在太平鼓雄壯的鼓聲中漸漸遠去,模糊不清,然而,卻又永遠在那里,清晰可見。
魏永宏,1952年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蘭州太平鼓傳承人,1990年魏永宏做的一百面蘭州太平鼓登上了亞運會開幕式的舞臺,他因此獲得了“太平鼓王”的稱號。本文在采訪的基礎上寫作而成,已由魏永宏本人確認并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