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彩霞,陳吉昆,王瓊,周金娥,陳杰,齊紅霞
(曲靖市農業(yè)科學院,云南 曲靖 655000)
馬鈴薯是糧菜飼兼用作物,營養(yǎng)豐富,適應性強,在曲靖市種植區(qū)域廣泛,常年種植面積300 萬畝左右,已經成為曲靖脫貧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的產業(yè)支撐[1]。曲靖是云南省主要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生產基地,但近年來種植中施用大量化肥及農藥,造成化肥農藥浪費,并引發(fā)食品安全問題。此外,還會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影響馬鈴薯生產。生物菌肥內有益微生物含量較高,施用后可激發(fā)土壤活力,有效促進植物生長[2]。為探究生物菌肥在馬鈴薯生產中的應用效果,曲靖市農科院研究進行了生物菌肥部分代替化肥的馬鈴薯生產試驗,為曲靖馬鈴薯種植提供數據參考。
2021 年3~9 月,于試驗基地內開展試驗。種植地塊土壤為壤土,0~20 cm 耕作層測定結果為:有機質16.37 g/kg、堿解氮94.6 mg/kg、有效磷38.0 mg/kg、速效鉀109.4 mg/kg。
試驗用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 號。
試驗用肥料為:生物菌肥(有機質含量≥40%,有效活菌數量≥10 億/g);復合肥(15-15-15)。
試驗共設5 個處理。CK:常規(guī)施肥,即施入復合肥1200 kg/hm2;處理A:生物菌肥代替10%化肥,即施入復合肥1080 kg/hm2及生物菌肥120 kg/hm2;處理B:生物菌肥代替20%化肥,即施入復合肥960 kg/hm2及生物菌肥240 kg/hm2;處理C:生物菌肥代替30%化肥,即施入復合肥840 kg/hm2及生物菌肥360 kg/hm2;處理D:生物菌肥代替40%化肥,即施入復合肥720 kg/hm2及生物菌肥480 kg/hm2。
試驗小區(qū)面積20 m2,3 次重復,共15 個小區(qū)。
種植前全部肥料基施做底肥,采取起壟覆膜種植方式,播幅1.1 m(大行70 cm+小行40 cm),株距30 cm,種植密度為60000 株/hm2,管理方式同當地高產田。
馬鈴薯成熟期收獲后測定并折算馬鈴薯產量。分別測量各處理馬鈴薯淀粉含量、蛋白質含量、維生素C 含量。淀粉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測量;蛋白質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量;維生素C含量采用2,6-氯靛酚法測量。
采用Excel 2007 整理數據,利用SPSS20.0 對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1 可知,生物菌肥代替化肥對馬鈴薯品質具有明顯改善作用。不同處理馬鈴薯淀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C 含量存在顯著差異。
表1 生物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各處理馬鈴薯營養(yǎng)物質含量
隨著生物菌肥施入量的增加且化肥施入量減少,馬鈴薯淀粉含量呈增加趨勢,但是在生物菌肥添加量超過20%后,馬鈴薯淀粉含量無明顯差異。
施入生物菌肥能夠有效提升馬鈴薯蛋白質含量,各處理蛋白質含量由高到低依次處理B、處理C、處理D、處理A、CK,處理B 與處理C 差異不顯著。
維生素C 含量是重要的馬鈴薯品質評價指標,處理B 維生素C 含量最高,達到21.67 mg/kg,與處理C 差異不顯著,CK 維生素C 含量最低。
由表2 可知,生物菌肥代替部分化肥能夠有效提升馬鈴薯產量及經濟效益。隨著生物菌肥施入量增加且化肥用量減少,馬鈴薯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處理B 馬鈴薯產量達到最大值。處理A、處理B、處理C 產量明顯高于CK,其中處理B 產量比CK 提高14.14%。
表2 生物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各處理馬鈴薯產量及經濟效益
隨著生物菌肥施入量增加且化肥用量減少,馬鈴薯種植經濟效益變化趨勢與產量一致。其中,處理B 凈收入45703.28 元/hm2,比CK 增加了8280.24 元/hm2;處理A 凈收入42702.72 元/hm2,比CK 增加5179.68 元/hm2;處理C 凈收入42434.16 元/hm2,比CK增加4913.12 元/hm2;處理D 馬鈴薯凈收入38560.80 元/hm2,比CK 增加1037.76 元/hm2。
生物菌肥代替部分化肥能夠有效提升馬鈴薯品質、產量及種植經濟效益。這主要是由于施入生物菌肥后作物光合性能增強,提高了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率;同時可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調節(jié)土壤內菌群環(huán)境,促進植物生長及產量形成[3]。但隨著生物菌肥施入量增加,馬鈴薯品質、產量及種植經濟效益均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趨勢,這可能是菌肥過多、化肥過少,導致土壤內營養(yǎng)元素缺失,最終影響了作物產量與品質。生物菌肥代替部分化肥以代替20%為較佳施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