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一,李翔宇,劉承鑫,史 彬,王東凡,王 宇,孔 超,魯世保*
1.北京市第六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007
2.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053
脊髓型頸椎?。–SM)是高齡人群中常見的退行性疾病,可導致頸脊髓功能損傷并影響患者的感覺、運動功能,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非手術治療無效時須手術治療,通過直接或間接減壓來改善硬膜囊的受壓情況,但手術方式的選擇仍然存在爭議[1-2]。有研究[3-4]表明,前路手術比后路手術能夠更好地改善CSM患者術后頸椎矢狀位序列。Liang等[5]的研究表明,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較椎板成形術(LP)保留頸椎前凸的能力差,僅推薦頸椎曲率指數< 20的患者采用ACDF治療。Kong等[6]則發(fā)現(xiàn),頸椎前凸角(CL)與T1傾斜角比值小的患者采用椎板切除融合術(LCF)治療能獲得更好的矯正效果。Kuo等[7]的研究發(fā)現(xiàn),頸椎椎間盤置換術后T1傾斜角大的患者CL減小,T1傾斜角小的患者術后CL增大。不同術式的矯形能力存在差異,同時,手術方式的差異對CSM患者術后CL的保留能力也存在影響。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明確不同術式對多節(jié)段CSM(MCSM)患者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的矯形能力及對矯形效果的維持能力,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影像學表現(xiàn)為頸椎脊髓硬膜囊壓迫3個節(jié)段或以上;③至少有一種CSM的臨床癥狀。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頸椎發(fā)育不良病史;②既往有惡性腫瘤病史;③既往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史;④創(chuàng)傷后脊髓病患者;⑤既往有頸椎手術史。根據上述標準,共納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收治的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療(ACDF組)、72例采用LCF治療(LCF組),69例采用LP治療(LP組)。
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測量頸椎矢狀面參數。CL(C2~7Cobb 角)為C2椎體下終板與C7椎體下終板的夾角。手術節(jié)段Cobb角為減壓節(jié)段上位椎體下終板與減壓節(jié)段下位椎體下終板間的夾角。頸椎矢狀面軸向距離(CSVA)為C7椎體上終板后端與C2椎體中心垂直線間的距離。T1傾斜角為水平面與T1上終板平行線間的夾角。所有數據均由2名脊柱外科醫(yī)師獨立測量、計算并取平均值。
根據術前和術后CL計算不同術式的前凸改變量(末次隨訪CL-術前CL)、前凸矯正量(術后1周CL-術前CL)和前凸保留量(末次隨訪CL-術后1周CL)。
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8]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9]評估手術療效。JOA評分改善率(%)=(末次隨訪JOA評分-術前JOA評分)/(17-術前JOA評分)×100%。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表示,采用Kruskale-WallisH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LCF組患者年齡大于ACDF組和LP組,LP組男性多于ACDF組和LCF組,LCF組手術節(jié)段多于ACDF組和L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ACDF組患者術前JOA評分高于LCF組和LP組,但各組JOA評分改善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各組術前及末次隨訪時ND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各組術前CL、T1傾斜角、CSVA、手術節(jié)段Cobb角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ACDF組CL、T1傾斜角、手術節(jié)段Cobb角均大于LCF組和LP組,CSVA低于LCF組和L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
表1 3組影像學參數及臨床療效Tab.1 Imaging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3 groups
ACDF組的前凸改變量、前凸矯正量大于LCF組和LP組,LP組的前凸丟失量小于ACDF組和LCF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2)。根據患者術前CL將患者分為4種類型 :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過度前凸型(CL≥20°)。結果顯示,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隨訪中雖有部分丟失,但至末次隨訪時矯形效果維持良好;過度前凸型患者術后CL輕微增加,但隨訪時逐漸減小,過度前凸緩解(表3)。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隨訪中前凸丟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隨訪時矯形效果仍不如ACDF(表3)。LP術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隨訪過程中前凸丟失量小于ACDF和LCF(表3)。
表2 3種術式矯形能力及對矯形效果的維持能力Tab.2 Orthopedic effect and maintenance ability of 3 surgical methods
表3 3種術式對不同類型患者的矯形能力及對矯形效果的維持能力Tab.3 Orthopedic effect and its maintenance ability of 3 surgical method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atients
MCSM手術治療的目的是脊髓減壓、恢復CL并避免后凸畸形的出現(xiàn)。矯形能力和矯形效果保留能力是評估手術效果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脊髓減壓的程度與范圍決定了神經功能恢復的上限,同時,術后頸椎矢狀位的力線恢復及維持是保證患者頸部功能的基礎。有研究[10-13]表明,ACDF、LP及LCF術后CL的變化存在差異,ACDF較LP和LCF能更好地改善CL。
有研究[14]表明,術前CL較大的患者LP術后有更好的臨床及影像學預后,CL > 20°的患者采用LP治療,術后疼痛程度較采用LCF治療的患者輕;對于曲率指數> 20的患者,LP較ACDF能更好地保留CL[5]。本研究結果顯示,末次隨訪時LP組各型(后凸型、平直型、前凸型和過度前凸型)患者CL均較小,因此,對平直型、前凸型和過度前凸型患者,不推薦采用LP治療。LCF和ACDF均為融合手術,對頸椎序列具有矯形能力,可改善后凸型、平直型患者頸椎的矢狀面形態(tài),且ACDF的矯形能力優(yōu)于LCF,這與既往Cabraja等[3]的研究一致。Wang等[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LCF組和ACDF組術后1周、3個月、6個月、12個月CL均有所增加,但在術后18個月和24個月時出現(xiàn)下降。Guo等[15]發(fā)現(xiàn),3個節(jié)段行ACDF,術后CL維持較差。目前,融合術后CL丟失的原因尚不清楚,植骨不融合、融合器下沉、椎間盤高度喪失或鄰近節(jié)段病變等均可能導致CL喪失,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頸椎手術的入路決定了減壓的方式,頸椎前路手術為直接減壓,頸椎后路手術通過脊髓漂移實現(xiàn)間接減壓,通常術前評估脊髓壓迫位置及節(jié)段數量作為術式選擇的參考依據[16-18]。對于前凸型MCSM患者,建議采用較為簡便的后路手術;對于1 ~ 3個節(jié)段、后凸型CSM患者,建議采用矯正能力較強的前路手術。隨著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前路減壓手術也被廣泛用于治療MCSM。也有研究[19-20]指出,對T1傾斜角大的患者采用前路手術治療,其頸椎平衡維持更好,臨床效果更佳。本研究結果顯示,ACDF具有顯著的矯形能力,對于不同頸椎曲度類型的患者,均可采用ACDF治療;LCF也有較好的矯形能力,推薦用于后凸型和平直型CMS患者 ;LP矯形能力較差,CL > 10°的患者可采用LP治療。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病例納入可能存在選擇偏倚,患者的特征差異可能會影響結果。由于缺乏患者隊列,本研究將3個節(jié)段及以上的患者一起分析。手術方法的選擇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和術者經驗,雖沒有收集決策過程的細節(jié),但可以保證醫(yī)師的決策過程是無利益相關的。同時,本研究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未來仍需要更長的隨訪時間和更大樣本量來證實本研究的結論。最后,由于部分患者缺乏脊柱全長X線片,本研究未考慮脊柱整體矢狀面平衡對術后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的影響,這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ACDF矯形能力較強,可用于治療各種頸椎曲度類型MCSM患者;LCF適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 ;LP可用于治療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術方式的選擇除常規(guī)考慮脊髓壓迫位置、手術節(jié)段等,還應考慮患者頸椎矢狀位形態(tài)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