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鑫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傳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祭黃幾道文》等。
蘇軾一生屢經(jīng)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起伏。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彼麆t自稱“我書意造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作為“宋四家”之首,他是宋代尚意書風的領(lǐng)軍人物,將詩、書、畫的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形成了文人書法體系,表現(xiàn)為對自然、沖淡、和平、修養(yǎng)之美的追求,并將文人書法推向高峰。
《次辯才韻詩帖》北宋·蘇軾 29cm×47.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辯才是蘇軾的一位僧人詩友,此作盛贊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道骨,自己能與辯才“二老”同游,當是人生幸事。帖中,蘇軾對辯才視去留、得失如過眼云煙的佛子風范倍加贊賞。“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憂。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痹谔K軾看來,他與辯才情誼深厚,就如溪水逆流一樣的難得和珍貴,表達了對辯才曠達高行的無限崇敬之情。
蘇軾此作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中仍有秀逸之姿。
一、用墨豐腴。蘇軾書法用筆厚重跌宕,得天真爛漫之趣。在《次辯才韻詩帖》中,我們極少看到枯筆和飛白,而是字字豐潤,揮灑自如。書寫時能夠藏拙顯秀,頓、折、提、鉤運用自如,雄健肥腴而不臃腫。
二、橫向開張。蘇軾行書的特色是結(jié)體趨于扁平,自得其趣。如此作中“美”“然”“愧”“我”,粗重的筆畫組合起來,卻沒有一絲擁擠之感?!叭纭弊纸Y(jié)構(gòu)則壓縮得極其扁長,與上下字“去”“龍”形成字勢的連接。
三、輕重錯落。如“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一句,輕重錯落有致。同一行中“鶴骨老”三字重,“去住”兩字輕。有時一連幾個厚重的字,穿插幾個輕盈的字,在輕重變化中結(jié)合豐腴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韻律感。
四、大小懸殊。用筆有輕重、字體有大小,幾乎是名家書法的一大特點。但同一幅作品中,字形大小懸殊之大者,蘇軾書法可謂獨樹一幟。如“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山”一行中,字形的大小懸殊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筆法自然不拘,拙中藏巧,又以流暢自然的筆意表達了書寫過程中的強烈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