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豆豆
上個月,手機彈出的一條通知嚇了我一跳。
通知說:本周手機屏幕使用時間22小時,平均每天超過3小時,使用較多的App是微信、微博、地圖(導航)。
我和朋友艾米說:“沒想到自己花了這么多時間在手機上?!卑讌s說:“你這已經(jīng)很健康啦!我每天6小時,也不知道做了什么?!?/p>
艾米喜歡看八卦,關注了一大堆娛樂號,更恐怖的是,艾米因為關注這類東西,只要打開電腦、手機,都會彈出這類推送,這就是所謂的“推薦算法”。長期下來,世界好像在對她說:“世界雖然很大,但你只要看這些就可以了,腦子不需要用?!?/p>
雖然這是電腦算法在作怪,但你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算法,當你接受無營養(yǎng)的東西多了,人也會變得沒營養(yǎng)。我問艾米:“你不能看點有用的嗎?”艾米說:“我就想知道這些八卦的結局。”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游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chǎn)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痹疥P注這些東西,越消耗我們的能量,只有主動屏蔽它們,減少關注度,才有機會將精力用在生活本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屏蔽垃圾信息是一種自我保護,保護我們的家庭和生活不受干擾,生活才能更美好和高效。
大志最怕過年,聚會活動太多。在一個春節(jié),大志帶家人出去玩了一圈,累卻覺得值。
視覺中國
大志是做小買賣的,往年正月,聚會活動一個接一個。跟一群陌生人噓寒問暖、加微信,一屋子人滿嘴客套話,第二天醒來,記不清見了誰和誰。
大志的初衷是想多結交朋友,為自己贏得有用的資源??墒窃降胶竺?,他越迷茫,花時間和精力結交的人,不僅沒有一個成為真朋友,還差點把他帶偏。
后來,大志逐漸推掉一些不必要的飯局。開始確實有一部分人際關系流失,但他把多出的精力用來鉆研業(yè)務,生意并沒有變差。
這種事我也做過。我在浙江多年,但一直聽不懂當?shù)胤窖?,也沒啥本地朋友。一次參加活動,我被發(fā)起人拉進了一個群,好家伙,群里足足500人,來自本城各處。
大家整天在群里交流吃、喝、玩、樂的信息,一開始,我抱著努力融入當?shù)厣畹男膽B(tài),積極和大家聊天,遇到問題也盡可能有所回應。為了融入其中,我努力充當起“砍柴人”的角色,但別人的羊吃飽了,我卻兩手空空。
由于注意力過多放在建立各種關系上,我荒廢掉原本該學習的課程,得不償失。我逐漸領悟到人的社會屬性決定我們無法獨立生活,但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會對各類關系有所甄別和屏蔽,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
可是,子文卻有自己的打算。她寫網(wǎng)絡小說,把簡單狗血的愛情故事,七拉八扯拼湊出幾十萬字賺流量,語言直白得不用動一個腦細胞。
開始閱讀量確實可以,可到后來,很多讀者看到標題就開罵,根本不看內(nèi)容。子文很苦惱,文章后面留言不少,但卻從未有人打賞。
不難想通,不論是出于生存需要,還是順應流量,寫和自己內(nèi)心深處相去甚遠的文字和話題,對自己是一種內(nèi)耗,對別人更是一種拖累。
霍金曾說:“宇宙中的物質(zhì)都是由正能量組成的?!逼鋵嵣鐣陌l(fā)展亦然,永遠是“正能量”在引導我們向前,沒有人會真正喜歡“負能量”的東西。
面臨選擇時,請遵從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除了被動屏蔽垃圾信息,我們完全可以主動拒絕制造垃圾信息。多寫溫暖之文、多行善良之舉,讓自己變得堅強,亦讓別人看到世界陽光明媚的一面。
當世界越來越復雜時,我們越要簡化自己,試著屏蔽不值得的人、事、物,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給自己賦能的事情上。就像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說的那樣:從現(xiàn)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要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