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曉 劉俊鵬 王 偉 孫海波
非小細胞肺癌(NSCLC)屬于肺癌常見類型,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腺體及肺泡上皮的一類惡性腫瘤,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1-2]。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健康檢查理念的普及,NSCLC早期檢出率日益升高,整體預后效果大幅改善。手術是早期NSCLC治療的主要手段,可通過切除病變組織,阻止惡性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但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術中對機體組織損傷大,部分患者術后易發(fā)生慢性疼痛(CPSP)[3-4]。CPSP的發(fā)生不僅增大患者痛苦,還可誘發(fā)肺不張、分泌物滯留等并發(fā)癥,降低患者術后生存質量[5-6]。目前,臨床雖加強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鎮(zhèn)痛管理,但仍存在較高CPSP發(fā)生率,若能明確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并進行早期干預,則有助于降低CPSP發(fā)生風險。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為臨床防治措施制定提供重要參考。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行肺葉切除術的168例NSCLC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均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為NSCLC;均行肺葉切除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精神狀態(tài)正常,能正常溝通;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存在嚴重感染性疾?。浑S訪期間腫瘤復發(fā);同時行胸腔鏡手術及開胸手術者;小細胞肺癌者。
(1)兩組均行肺葉切除術治療:均采用全身麻醉,進入手術室,多功能監(jiān)護儀連接后,開放外周靜脈,持續(xù)進行血壓等生命體征監(jiān)測,靜脈滴注咪達唑侖0.1 mg/kg、鹽酸戊乙奎醚1 mg、順式阿曲庫銨0.3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TCI靶控輸注2~3 μg/mL丙泊酚,并借助纖維支氣管鏡插入雙腔氣管插管,完成定位,術中單肺通氣。維持期間:TCI靶控輸注2~3 μg/mL丙泊酚和2~4 ng/mL瑞芬太尼,維持腦電雙頻指數(shù)40~60,術中間斷追加順式阿曲庫銨,間斷追加舒芬太尼。手術方式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采用開胸或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術后均采用靜脈自控鎮(zhèn)痛。(2)數(shù)據(jù)收集:所有入院患者均統(tǒng)計記錄術前、術中及術后一般資料。術前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既往病史、手術史、體質量指數(shù)、文化程度等;術中資料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手術類型、腫瘤部位、肺癌分期等;術后資料包括住院時間、引流時間、鎮(zhèn)痛藥物使用量等。(3)觀察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發(fā)生情況。所有患者均于術后3 d采用NR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并隨訪3個月,若患者切口疼痛超3個月,且切口處無感染則為慢性疼痛,并記錄患者疼痛程度,以NRS評分為標準,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頭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68例患者中80例發(fā)生CPSP,CPSP發(fā)生率為47.62%(80/168),其中45例輕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
2組術前胸背部疼痛史、手術方式、住院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及術后鎮(zhèn)痛消耗嗎啡當量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宮腔鏡下黏膜下肌瘤術后宮腔粘連的危險因素分析(例,%)
術前有胸背部疼痛史、開胸手術、住院時間長、引流管放置時間長、術后鎮(zhèn)痛消耗嗎啡當量高是影響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見表2。
表2 影響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的多因素分析
CPSP為肺葉切除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外,發(fā)生在術后至少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疼痛綜合征,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會影響呼吸功能,降低通氣效率,誘發(fā)肺不張等多種肺部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7-8]。本研究結果顯示,168例患者中80例發(fā)生CPSP,發(fā)生率為47.62%,其中45例輕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提示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若早期能識別相關危險因素,并加以對癥干預,則有利于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
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有胸背部疼痛史、開胸手術、住院時間長、引流管放置時間長、術后鎮(zhèn)痛消耗嗎啡當量高是影響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本研究中術前有胸背部疼痛史特指術前胸背部疼痛持續(xù)1個月以上的中重度疼痛??紤]術前未能穩(wěn)定控制疼痛,加之手術對機體損傷帶來的疼痛重疊效應,使得術后疼痛控制難度較大,則易發(fā)生慢性疼痛[9]。②開胸手術為CPSP重要危險因素,相較于胸腔鏡手術,該術式對機體創(chuàng)傷更大,術中對肌肉組織及神經損傷程度更高,易引起多種并發(fā)癥,故而術后疼痛感強烈,不僅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延遲機體恢復進程,還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促進焦慮等情緒滋生[10-11]。③加之開胸手術患者切口處需持續(xù)放置胸腔引流管,而引流管放置的切口處為術后患者主訴疼痛的重要部位,留置時間過長可對肋間神經內的有髓纖維及無髓鞘C纖維造成持續(xù)性損傷,留置時間越長則損傷越嚴重,CPSP風險則越高[12-13]。④術后鎮(zhèn)痛消耗嗎啡當量高也是影響CPSP的重要危險因素,臨床認為術后嗎啡當量較高可能與患者發(fā)生嚴重急性疼痛相關,若急性疼痛未能良好控制,則可遷延至慢性疼痛。相關研究顯示[14-15],術后3 d內疼痛程度越高則術后CPSP發(fā)生風險越高。但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未能及時獲取急性疼痛發(fā)生情況,未來仍需更多前瞻性研究來證明術后嗎啡當量與CPSP間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NSCLC患者肺葉切除術后CPSP與術前有胸背部疼痛史、開胸手術、住院時間長、引流管放置時間長、術后鎮(zhèn)痛消耗嗎啡當量高關系密切,臨床在圍術期應充分評估,重點監(jiān)測伴有高危因素群體,積極制定早期防治策略,以避免CPSP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