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這事挺有拉美魔幻主義風格的,關(guān)于“牛應該怎么吃草”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
有個博主拍了他們家牛吃草的視頻,本意是想讓大家聽聽聲音解壓,結(jié)果網(wǎng)友表示這不是好牛,否則不會這么糟蹋草,然后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一頭好牛應該怎么吃草。雖然,這樁事只是一位博主的轉(zhuǎn)述,但我相信這是真的。
還有一件事是“女研究生休學生娃”。一個云南從大山里考上北京碩士研究生的妹子——南依,入學第一年,她卻選擇了和自己家鄉(xiāng)的一個中學畢業(yè)的理發(fā)師結(jié)婚生子,目前已經(jīng)休學待產(chǎn)。網(wǎng)友們很生氣,很操心,紛紛教育起這個女研究生“你放棄了自己最好的青春,選擇了最不重要的愛情”“這個男的配不上你”,甚至還有痛心疾首地覺得這個妹子主動斷掉了自己向上流動的大門。
教老牛吃草,教女碩士擇偶,這一屆網(wǎng)友要操心的事實在太多,手機屏幕上彌望的是爹味。總有人覺得自己比有四個胃、從小會反芻的偶蹄目動物更懂得吃草,必須糾正牛吃草的動作,讓吃草更高效、更經(jīng)濟、更持續(xù)??傆腥擞X得別人嫁娶、擇偶需要聽聽自己這個“云長輩”的看法,怕你吃虧,怕你太年輕。
“爹味”早已經(jīng)被Z世代群嘲成貶義詞,只是越來越多的Z世代在網(wǎng)絡公共討論中選擇了“爹味”, 提前開啟長輩模式,甚至加倍報復社會,安全地自我放縱:鐵人三項的褲子太色情,腿露多了不正經(jīng),衣服穿錯了是綠茶,男朋友找差了是“階層下墜”,畢業(yè)去英國那是讀了“水碩”,跑步要磨壞半月板,瑜伽會拉傷韌帶,大雄偷看過靜香洗澡少兒不宜,蠟筆小新玩火柴燒過家?guī)暮⒆?,《水滸》里林沖為什么放棄編制……
上面一串道德天問,還可以列出很多來。很多還沒出校園的人,已經(jīng)老到有了一肚子的人生正確答案,必須仇恨夢想,反對出格,對特立獨行的勢不兩立。
最討厭“爹味”的一代網(wǎng)民成了最“爹味”十足的一代。
曾經(jīng)看到一個軍訓短視頻,是同學起哄英俊的教官和年輕的女班主任的CP感,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請發(fā)喜糖”。二位有沒有暗生情愫,我沒從視頻里看出來,但是,評論區(qū)里密密麻麻地認真討論起來:中士教官找有事業(yè)編的中職校班主任是不是“高攀”?中士有沒有可能提干?退伍能不能落實到地方國企?中職校班主任的陽光收入有多少?真是沒想到現(xiàn)實把薩克雷的《名利場》講得這么直白無趣,把老法人家的門當戶對、姻親攀附、裙帶布局,以及“娶妻當不如己,嫁夫當己不如”玩得這么絲滑,沒有青春的沖動,沒有初戀的羞澀,唯余冷冰冰的算計。
最討厭“爹味”的一代網(wǎng)民成了最“爹味”十足的一代。很多人一生就活在考試當中,以為人生就是有這么多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而別人活成了自己的“錯題本”。遇到人或物,總用“正確”代替喜歡,總用“算計”替換選擇,時時處處地站在班主任的一邊,站在課代表的一邊,站在HR的一邊,站在討喜領導的一邊,站在“爹”的一邊。
正像《使女故事》里所講的:“更好從來不意味著對每個人都更好。對有些人來說,更好總是意味著更糟?!边€有一句話叫作:“正是潛在的可能性令人心動?!?/p>
這個世界上的有趣就在于沒有標準答案,相反有著太多的不正確的東西可去選擇、去憧憬、去犯錯、去后悔,那么午夜夢回不必絮絮叨叨說“我本可以”。文學青年可以做白日夢,流水線上的工人想學圍棋,看到心動的對象脫口而出地說喜歡,并不必先查對方的房產(chǎ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