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問題求解與隱喻認知*

        2022-10-15 02:48:12徐慈華黃華新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概念

        □ 徐慈華 黃華新

        內容提要 問題求解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智能活動, 旨在消除特定場景下智能主體當前所處的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隱喻認知作為一種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常常滲透在問題求解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會影響我們對問題所處情境的表征,也會觸發(fā)我們生成各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求解方案,還會影響我們對問題求解方案的選擇以及對問題求解的元認知。隱喻認知在問題求解中的價值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人類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和智慧, 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在復雜問題求解中可能存在的局限。

        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的“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①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 問題求解活動因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而廣受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教育學和人工智能等諸多研究領域的深切關注。

        問題學研究專家林定夷結合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對“問題”作了一個較為寬泛的界定:“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②相應地,“問題求解”就可以定義為: 設法消除某一給定智能活動的當前狀態(tài)與智能主體所要達到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的行為。 例如,我們渴了,就去倒杯水喝,如果餓了,就去找點東西吃。這些活動均為旨在消除當前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 似乎與隱喻認知沒有什么關聯(lián)。而在另外一些問題求解活動中,隱喻認知卻與之息息相關。如二戰(zhàn)初期,執(zhí)行轟炸任務的盟軍飛機經常會被德國的防空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并擊落,損失慘重。 為解決這一復雜問題,英國空軍情報處處長瓊斯想到了“沙堆藏沙”:將一粒沙子藏到沙堆里,便難以尋找。以此為啟發(fā),他提出了“窗戶計劃”,即通過投放數(shù)噸黑色金屬片來干擾德國的雷達系統(tǒng),從而達到掩護盟軍飛機的目的。③“沙堆藏沙”與“掩護飛機”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認知域, 這種通過跨域映射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典型的隱喻認知。它常常被稱作是人類的智慧之光,而這, 可能正是一種當前人工智能所無法企及的智能形式。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 人們對隱喻的認識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上的修辭方式,更是一種基本的人類認知機制。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指出,“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和行動中,日常生活中的隱喻無處不在,我們思想和行為所依據(jù)的概念系統(tǒng)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的”。④這意味著某些復雜問題的求解過程離不開隱喻認知。但遺憾的是,學界對于隱喻認知是如何對問題求解產生影響的、隱喻認知會在問題求解過程中的哪些環(huán)節(jié)產生作用、人們應該如何發(fā)揮隱喻認知的積極效應等問題缺乏系統(tǒng)的闡釋和討論。 本文將在回顧現(xiàn)代隱喻認知研究重要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針對問題求解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探討隱喻認知是如何在復雜問題求解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

        一、作為基本認知機制的隱喻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合著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該書標志著隱喻開始從傳統(tǒng)的辭格、語義研究轉入到認知研究。在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 萊考夫和約翰遜強有力地論證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 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⑤

        簡單地說,隱喻就是用已知的、熟悉的、具體的事物去理解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在認知上表現(xiàn)為從一個概念域(始源域)到另一個概念域(目標域)的映射。⑥例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關于“人生”這個概念,會有這樣一些表達,如“他的人生前途渺?!薄ⅰ芭腔苍谌松氖致房凇?、“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等等。這些表述中斜體部分的文字來自于“旅行”概念域。 這些語言表達具有系統(tǒng)性,其背后有一個共同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即“人生是旅行”?!叭松焙汀奥眯小边@兩個概念域之間的跨域映射,可表示為:

        圖1 概念隱喻的跨域映射

        根據(jù)概念隱喻理論, 隱喻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而隱喻性語言只是這種認知機制的一種外在表達。由于人類認知主體擁有多模態(tài)的感知通道,除語言符號外,圖像符號、聲音符號、手勢符號、觸覺符號、氣味符號等其他符號形式也一樣可以成為隱喻認知的外在表達方式。 如果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分別用不同的模態(tài)來呈現(xiàn),那么它就是多模態(tài)隱喻。⑦在復雜問題的求解中,認知主體不管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群體層面,都可能使用非文本的形式對問題的不同維度進行表征和交流。

        “類比”是一個與“隱喻”密切相關的重要概念。 侯世達和桑德爾在《表象與本質》一書中高度評價了類比在人類認知中的重要位置,稱其為“思考之源、思維之火”。 兩位學者還從類比的角度對“人類的智能”進行了界定:智能是這樣一種技藝,它迅速而可靠地抓住重點、擊中要害、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它讓人在面臨新的環(huán)境時,迅疾而準確地定位到長期記憶中的某個或一系列具有洞見的先例,這恰好也就是抓住新環(huán)境要害的能力。其實就是找到與新環(huán)境近似的事件, 也就是建立強大而有用的類比。⑧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類比在問題求解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惜的是, 類比在人類思維中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⑨

        對于人類基本認知機制的認識, 隱喻和類比的研究似乎得出了共同的結論: 概念系統(tǒng)間的映射是認知的基礎, 兩者在研究對象上存在很大的重疊。 從嚴格的意義上看,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中,隱喻與類比略有不同。 Juthe 區(qū)分了兩種類比:一種是同域類比(same-domain-analogy),指的是不同對象中的要素之間具有相同的關系而且這些要素都來自同一個概念域; 另外一種是異域類比(different-domain-analogy),指的是兩個不同對象中的要素來自完全不同的概念域。⑩在Juthe 看來,區(qū)分兩種不同的類比有助于解釋什么是隱喻。 如果異域類比中的兩個域相距非常遠, 那么其構成要素就會很不一樣, 這樣的類比也就更傾向于成為隱喻。 該觀點與Holyoak 等人的想法如出一轍:隱喻是一種特殊的類比, 其始源域與目標域在語義上的距離非常遠。?他們的思想可以用下圖表示為一個帶有兩端的連續(xù)體。?

        圖2 類比與隱喻的連續(xù)體

        實線上的某個點,表示一個特定的目標域,虛線上的點表示相應的始源域。 在這個連續(xù)體的左端,始源域與目標域在認知上非常接近,但在右端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典型的類比論證會傾向于定位在左邊,同樣,典型的隱喻會傾向于定位在連續(xù)體的右邊。 由于隱喻和類比都基于概念系統(tǒng)的映射關系, 因此我們在研究問題求解時將采用“大隱喻觀”的立場,更多地關注語義距離較遠的案例,并兼顧語義距離較近的典型類比。

        如果說概念系統(tǒng)決定了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情感, 那么這些作為概念系統(tǒng)有機組成部分的隱喻性映射關系, 自然會對問題求解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它將影響我們對所處的問題情境的審視,對問題價值的判斷,生成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對問題解決方案合理性的評價等等。

        二、隱喻認知的問題求解功能

        在哲學史上,最早對“問題求解”進行深入思考的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 (John Dewey)。他將問題求解的過程分為“感受到困惑和疑難”、“對問題進行定位和定義”、“猜測可能的答案或解決方案”、“對猜想進行擴展推理”、“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檢驗推理”等五個步驟。?這就是著名的“杜威五步思維法”,也是胡適先生常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杜威之后,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將問題求解的過程與進化論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認為,所有的有機體晝夜不斷地從事著解決問題的活動,且解決問題總是通過試錯法進行的;新的反應、新的形式、新的器官、新的行為方式、新的假設,都是試探性地提出,并受排錯法的控制;而當原有的問題被解決,新的問題又將產生。?從杜威的“五步法”和波普爾的“知識增長模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關于問題求解的一般結構。首先,在問題的界定上,問題總是始于期待或預期落空后帶來的疑惑,包括對問題初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區(qū)分;其次,在問題求解的過程中, 需要提出各種試探性的求解方案和解釋性假說;最后,必須進行推理,并對假設進行實踐檢驗,以確定假設的可行性。

        與此結構相對應, 認知主體在一個復雜問題的求解過程中, 需要建構起對問題所處情境的不同理解、需要對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和當前狀態(tài)進行有效表征、需要產生多個旨在解決問題的不同假設、還需要為某些假設提供辯護。由于問題求解還可能涉及群體層面的協(xié)同, 因此在問題求解的不同階段, 還需要與他人共享不同類型的知識和理解, 而知識共享的效率和質量也會影響問題求解的最終結果。 下面我們將深入分析在問題求解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隱喻認知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一)隱喻認知的知識表征功能

        在問題求解的初始階段, 求解者首先要理解問題。 理解問題意味著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或者說問題表述以及個體先前的知識在大腦中構建出某種對問題的表征。 在表征中才有可能對問題加以推理。因此,產生一個有用的心理表征是成功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常常需要借助隱喻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表征, 但隱喻對現(xiàn)實的表征是有選擇性的。正如萊考夫和約翰遜所言,隱喻的系統(tǒng)性使我們能通過彼概念來理解此概念的一個方面,但這一系統(tǒng)性也必然會隱藏了此概念的其它方面。在讓我們聚焦于某一概念的某一方面時, 該隱喻概念也會阻止我們注意概念中與該隱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這就是說,當我們通過隱喻來理解問題所處的情境時,如若我們使用不同的隱喻,那么我們的關注點也將截然不同, 從而導致可能采取的行動也有所差別。 這意味著隱喻框定了我們對現(xiàn)實和問題情境的理解。一言以蔽之,隱喻具有很強的框架建構(framing)效應。 框架建構的本質是選擇和凸顯,就是選擇已知現(xiàn)實的某些方面,在交際文本中加以凸顯,由此界定特定問題、解釋因果關系、進行道德評價,并且(或)為所描述之事提供處理方法。?

        20 世紀70年代, 美國總統(tǒng)卡特在面臨能源危機問題時宣布進行“道義戰(zhàn)爭”。 這里的“戰(zhàn)爭”隱喻生成出一個蘊涵的語義網絡,有“敵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因而需要“設定目標”、“重新考察優(yōu)先序列”、“建立新的指揮鏈”、“策劃新戰(zhàn)略”,進行“情報收集”、“統(tǒng)領軍隊”、“實施制裁”、“號召人們作出犧牲”等等。 “戰(zhàn)爭”隱喻凸顯了某些現(xiàn)實,也隱藏了另一些現(xiàn)實。?在這個例子中,卡特選擇了“戰(zhàn)爭”這一概念隱喻作為介入當時民眾對于問題情境理解的框架, 使其對危機的理解變得連貫。但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實的闡述并非只有一種可能,因為不同的隱喻意味著不同的問題情境。

        切克蘭德(Peter Checkland)在分析復雜的“人類活動系統(tǒng)”時,區(qū)分了“有結構”問題和“無結構”問題。?前者指的是能用語言進行清晰表述的問題群,具有明確的目標;而后者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令人不安的狀態(tài),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很難對問題進行清晰的表述。在“無結構”問題的求解過程中,認知主體對情境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零散的、抽象的、有些甚至是無意識的。隱喻可以讓相關的認知主體更好地理解問題所處的現(xiàn)實場景。如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耧L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薄?這是一個隱喻性的描述, 從全新的視角放大了我們的視域, 為我們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更好地認識中國經濟的現(xiàn)實格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認知框架, 建構起了對各種要素及其關系的清晰理解和認識。

        隱喻具有多模態(tài)性,我們不僅可以使用語言,還可以使用圖像和三維的物理實體來進行表征。例如,在商業(yè)活動中,華為在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時, 高頻使用一張彈痕累累但仍然在飛行的伊爾2 轟炸機的圖片來鼓舞士氣。 這是“商場即戰(zhàn)場”概念隱喻的圖像化表征,一方面凸顯了情況危急,另一方面也傳達了對于成功的期冀。 有些企業(yè)在分析經營環(huán)境時, 會使用樂高積木借助隱喻認知以三維可視化的方式來立體地描述組織所處的問題場景。?當這些積木和模型啟動了隱喻認知,物理實體所建構起來的三維表征就猶如將軍們打仗用的沙盤, 成了人們理解復雜問題情境的隱喻性外在表征。

        (二)隱喻認知的方案生成功能

        問題求解者對問題所處的情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之后, 認知主體需要生成各種不同的試探性求解方案。這個生成不同求解方案的過程,就是認知主體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過程, 同樣也是一個新知識建構的過程。 隱喻在界定和描述現(xiàn)實問題情景的同時, 也會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富有啟發(fā)性的暗示和線索。

        著名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深刻地認識到隱喻在知識生產和問題求解中的重要價值。他們基于哲學家波蘭尼(Michael Polanyi)的暗默知識(tacit knowledge)和形式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的區(qū)分,將暗默知識轉化為形式知識的過程定義為表出化(externalization)。 他們進一步指出,表出化采用比喻、類比、概念、假設或模型等將暗默知識明示化,是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的精髓。?這里所提到的比喻、類比、概念、模型等都與隱喻認知密切相關。野中郁次郎還專門強調,隱喻不僅僅是將暗默知識轉化為形式知識, 而且它還提供了一種有助于我們使用已有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指向未來的概念網絡的重要方法。?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研究了大量日本企業(yè)借助隱喻認知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以解決企業(yè)產品開發(fā)問題的案例(見表1)。?

        表1 產品研發(fā)中用于概念創(chuàng)造的比喻和類比

        那么, 隱喻性問題求解方案的生成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我們來看一下西蒙的一段話:問題求解的過程并不是從一組命令(目標)“推導”出另一組命令(執(zhí)行程序)的過程。相反,它是選擇性的試錯的過程,要運用先前經驗獲得的啟發(fā)式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有時能成功地發(fā)現(xiàn)達到某些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想要給這個過程取個名字。 大致上,我們可以采納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所創(chuàng)造的,近來又被諾伍德·漢森(1958)所復興的那個術語,即逆向過程。不管是實證的還是規(guī)范的問題, 此過程的本質——這里已作粗略描述——都是問題求解理論的主要課題。?西蒙這里所說的能夠生成解決方案的逆向過程, 就是被皮爾士稱為溯因推理的過程。 溯因推理是一個基于事實尋找解釋性假設的過程。 皮爾士在談到事實與假設的關系時指出,“在溯因推理中, 事實是通過類似之處來暗示一種假設的, 這種類似之處就是事實與假設的推論之間的相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假設很可能就是以相似性為基礎而生成的一個隱喻性假設?;陔[喻性的假設,問題求解者可以建構起萊考夫所說的概念映射結構。 這個映射結構包含兩個不同的概念域, 即始源域S 和目標域T。該映射結構是類比推理的基礎。其過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公式中,“..x..”和“..y..”分別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 和目標域集合T 上的任意論元列表;R 表示n 元屬性,它可以表示一種屬性,也可以表示關系;a 是遷移算子,用于產生新的結論。 整個公式的意思是說,認知主體基于兩個概念域在R1, …,Rk-1等屬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導出目標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目標域T 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屬性(Rk, … ,Rn)的,但通過基于結構映射的類比遷移,獲得了這些新的屬性。從整體上看,隱喻認知涉及的思維加工過程具有關聯(lián)性、整體性、發(fā)散性、獨特性等顯著特點。?這些特點給問題求解所帶來的創(chuàng)新性價值是無比巨大的。

        (三)隱喻認知的方案選擇功能

        在形成不同的試探性問題求解方案后, 認知主體需要對方案進行選擇。 不同的隱喻會影響認知主體的選擇。 萊考夫和約翰遜指出,“就像常規(guī)隱喻那樣,新隱喻有能力定義現(xiàn)實,它們通過凸顯現(xiàn)實的某些特點并隱藏其他特點的一個蘊涵的連貫網絡來定義現(xiàn)實。 這一隱喻迫使我們只關注它所凸顯的我們經驗中的某些方面,接受這一隱喻,就會促使我們相信這一隱喻的蘊涵為真”。?這意味著, 當認知主體在描述問題情境時接受了某個隱喻, 那么其在方案選擇時也將選擇符合該隱喻所蘊涵的行動方案。“對于新隱喻來說盡管真假問題是會出現(xiàn),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采取哪些恰當措施。大多數(shù)情況下,重要的不是隱喻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問題,而是伴隨隱喻而來的認知與推理,以及隱喻所批準的行為……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都用隱喻來界定現(xiàn)實, 進而在隱喻基礎上采取行動。我們作出推論、設定目標、作出承諾、實施計劃, 所有這些都以我們如何通過隱喻有意無意地組織我們的經驗為基礎?!?在英國脫歐的過程中,很多人使用了“婚姻”隱喻,認為英國脫歐就是英國與歐盟之間解除婚姻關系,要“離婚”了。但英國首相梅在2017年3月14日歐盟峰會中就強調,“我不喜歡用離婚一詞來描述英國脫歐,因為當人們說離婚時, 往往意味著他們以后就不可能有比較好的關系了?!边@說明即使是對某些問題求解方案的隱喻性描述也同樣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Thibodeau 和Boroditsky 從隱喻使用的角度探討了人們在解決犯罪問題時是如何思考并作出選擇的。?他們調查了485 個人,詢問他們會如何處理艾迪生市(一座虛構的城市)以驚人速度增長的違法犯罪活動。在選擇應對措施之前,分別讓這些被試閱讀了兩篇不同的短文。 兩篇短文的差異在于使用兩種不同的隱喻進行描述。 一種是將犯罪行為描述為一頭“野獸”,另一種是將犯罪行為描述為“病毒”。 這個細微的變化卻產生了巨大的決策差異。 實驗結果如下:

        表2 顯示,在閱讀了含有隱喻“犯罪行為是野獸”的被試中,有74%的人建議采取強硬手段,如召集美國國民警衛(wèi)隊;而那些閱讀了含有隱喻“犯罪行為是病毒”的受試者則兩極分化:56%的人傾向于采取強硬手段,44%的人則贊成社會改革,如改善經濟等。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影響是無意識的。大約只有3%的人認識到隱喻框架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這說明多數(shù)人并沒有意識到隱喻對我們的選擇所產生的影響。

        表2 隱喻影響決策的實驗

        在對不同的方案進行選擇時, 隱喻還會通過價值觀的引入對認知主體產生影響。 在某煙草品牌廣告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旁白——“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這是一句隱喻表達,傳遞的價值觀是:過程的快樂比結果更重要。?在隱喻的影響下,一旦接受了“快樂更重要”的價值判斷,人們就容易傾向于作出抽煙的選擇。這同樣說明,隱喻在問題求解方案的選擇中, 會通過各種不同的認知因素影響我們的判斷。 20 世紀90年代,英國人圍繞英國是否應該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加快融入歐盟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辯。 主張簽約派認為,“英國應該盡快簽了這份條約, 因為歐盟列車馬上就要離站了,英國如果不簽就趕不上這趟車了。”這實際上在使用隱喻為某個特定的行動方案做論證。 而反對派撒切爾夫人則認為這個論證很有誤導性:“如果列車開錯了方向,我們還不如不在上面”。?因此,我們也需要警惕,隱喻所暗示的行動方案可能存在推理上的缺陷和行動上的風險。

        (四)隱喻認知的元認知功能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僅依賴問題內部的推理, 還需要認知主體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有整體性的認識, 需要有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不同的隱喻, 同樣會產生不同的對待“問題”和“問題求解”的元認知差異,從而對問題求解過程產生影響。

        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區(qū)分了元認知的兩個特點:關于認知的知識和對認知的管理。?前者主要包括關于任務、策略和個人變量的知識。后者主要指的是監(jiān)督自己的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的能力。 斯騰伯格(Sternberg)通過將元認知與認知進行對比來揭示其含義:“元認知是‘關于認知的認知’,認知包含對世界的知識以及運用這種知識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而元認知涉及對個人的知識和策略的監(jiān)測、控制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主體對于“問題求解”的抽象理論和對問題求解過程的認知管理, 都屬于元認知的范疇。不難推知,隱喻在問題求解中的元認知功能是十分明顯的。 如果我們認同“問題是坑”,“問題是陷阱”,那么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對問題的負面情緒。但當我們把問題看作是“機會”、“磁石”,是“燈塔”、“臺階”、“金礦”時,我們對待問題的情感和態(tài)度就會有很大不同。

        萊考夫和約翰遜分析了一個關于如何看待問題的隱喻。 該隱喻將“問題求解”理解為一個化學過程:大量的液體,起著泡,冒著煙,包含了你所有的問題,這些問題要么被溶解,要么沉淀下去,因為催化劑不斷地(暫時)溶解一些問題并沉淀出其他問題。?通過化學隱喻,人們對問題產生一種新的認識, 即問題將一直存在。 所有的問題只可能“已被溶解、處于溶液之中”,或者“以固態(tài)形式存在”。 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種能“溶解”問題而又沒有“其他沉淀物”析出的“催化劑”。 由于無法控制溶液的成分,盡管現(xiàn)存的問題正在消解,但人們發(fā)現(xiàn)舊問題和新問題也會不斷地沉淀析出。 換言之,“化學” 隱喻主張問題不是一種可以永久消失的物質,試圖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是徒勞的。如果接受“化學”隱喻,人們將接受“沒有問題會永遠消失”的事實。 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問題的存在和挑戰(zhàn)。

        與“化學”隱喻不同,大多數(shù)人依據(jù)我們稱之為“難題”(Puzzle)的隱喻處理問題,所以通常有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問題一旦被解決, 就可以一勞永逸。 “問題是難題”的隱喻刻畫了我們當前的現(xiàn)實,而轉向“化學”隱喻又勾勒出一個新的現(xiàn)實。 這說明,新隱喻有創(chuàng)造新現(xiàn)實的力量。 因而在元認知層面上, 隱喻同樣會對我們的問題求解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三、結語

        作為智能主體的人類, 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問題, 因而問題求解是構成人類社會存續(xù)和發(fā)展的基本活動。 隱喻認知通過熟悉的、已知的、具體的事物來理解和體會另外一個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 這是人類智能在問題求解中獨有的機制。 隱喻認知的作用不僅之于人類社會各種復雜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 也將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人工智能領域的“問題求解”問題打開新的視窗,創(chuàng)造新的機遇。

        注釋:

        ①Popper, K.Al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New York:Routledge, 1999, p.100.

        ②林定夷:《問題學之探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0 頁。

        ③約翰·波拉克:《創(chuàng)新的本能: 類比思維的力量》,青立花等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0~32 頁。

        ④⑤?????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何文忠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132~133、142~144 頁。

        ⑥K?vecses, Z.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4.

        ⑦Forceville, 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In C.Forceville & E.Urios-Aparisi (Eds.), Multimodal Metaphor,Mouton de Gruyter, 2009, p.19.

        ⑧侯世達, D.,桑德爾, E.,《表象與本質》,劉健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7 頁。

        ⑨?羅伯遜S.I.:《問題解決心理學》,張齊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26 頁。

        ⑩Juthe,A.Argument by analogy.Argumentation,2005,19(1), p.5.

        ?Holyoak, K.J.Analogy and relational reasoning.In K.J.Holyoak & R.G.Morriso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 Oxford University, 2012,p.120.

        ?Xu, Cihua & Yicheng Wu.Metapho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rgument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62),p.70.

        ?Dewey, J.How We Think.D.C.Heath & Co., 1910,pp.72~78.

        ?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276 頁。

        ?Entman, R.M.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p.52.

        ?P·切克蘭德:《系統(tǒng)論的思想與實踐》,左曉斯、史然譯,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194 頁。

        ?佩爾·克里斯蒂安森、羅伯特·拉斯繆森:《玩出偉大企業(yè):如何用樂高積木實現(xiàn)商業(yè)創(chuàng)新》,施軼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3 頁。

        ??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李萌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6 頁。

        ?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knowledge creation.Organization Sciene, 1994(5), p.21.

        ?Simon,H.A.,Models of Discovery and Other Topics in the Methods of Science, Reidel, Dordrecht, 1977, p.151.

        ?Peirce, C.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s.VII-VIII, Arthur W.Burks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137.

        ?E.C.斯坦哈特:《隱喻的邏輯——可能世界的類比》,黃華新、徐慈華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 頁。

        ?黃華新:《認知科學視域中隱喻的表達與理解》,《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5 期。

        ?Thibodeau, P.H., & Boroditsky, L.Metaphors we think with: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reasoning.PLoS ONE,2011, 6(2), pp.1~11.

        ?Zhang, C.& C., Xu.2018.Argument by multimodal metaphor as 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TV commercials: A case study, Argumentation, 32(4), pp.511~512.

        ?張傳睿、徐慈華、黃略:隱喻在論辯中的框架效應,《外國語》2021年第9 期。

        ?Flavell, J.H., Miller, P.H., & Miller, S.A.Cognitive Development, Prentice Hall, 2002, p.164.

        ?汪玲、郭德?。骸对J知的本質與要素》,《心理學報》2000年第4 期。

        猜你喜歡
        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概念飛行汽車,它來了!
        車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18
        存在與守恒:《紅樓夢》中的物極必反概念探討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48
        TGY多功能多品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奧秘(2018年12期)2018-12-19 09:07:32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深入概念,活學活用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自拍|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综合| 天天插天天干天天操| 国产亚洲专区一区二区|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国产95在线 | 欧美|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人口|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风韵丰满妇啪啪区老老熟女杏吧|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码专区亚洲码专区|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 熟女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所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男同gay毛片免费可播放| 国产精品原创av片国产日韩| 免费看片的网站国产亚洲| 性色欲情网站|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级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天堂 |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国产 无码 日韩| 与漂亮的女邻居少妇好爽|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不卡无毒免费毛片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又湿又黄九九九久久嫩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