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稷南(1898—1971),原名陳強華,1898年出生于鳳慶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學畢業(yè)后,羅稷南考上了北京大學,與同鄉(xiāng)楚圖南一起,結(jié)識了李大釗、羅章龍、施存統(tǒng)等中國早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畢業(yè)后,羅稷南回昆明任教。他性格開朗,語言幽默,與學生亦師亦友,談革命,聊文藝,大受學生喜愛。
大革命時期,羅稷南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01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與蔡廷鍇交情頗深?!傲_稷南”之名便源于此。蔡廷鍇將軍為人耿直,身高體瘦,酷似塞萬提斯小說《堂吉訶德》的主人公。而堂吉訶德的坐騎Rocinnante的中文譯名便是“羅稷南特”。取名羅稷南,在自謙、自嘲的同時,也表達了他與蔡廷鍇將軍共進退、為抗戰(zhàn)奔走的決心。
1934年,羅稷南輾轉(zhuǎn)來到上海,專事翻譯。他所譯之書,大都是當時廣大革命青年渴求的外國作品,有高爾基、契訶夫、陀斯妥也夫斯基等反映現(xiàn)實、揭露黑暗的進步作品。他翻譯了高爾基的《我的童年》《我的大學》《三人行》以及《鐵甲列車》等。1936年,羅稷南的《高爾基論》(烏爾金著)作為艾思奇主編的“角半小叢書”之一出版。此階段翻譯出版的還有梅林的《馬克思傳》、狄更斯的《雙城記》、托爾斯泰的《復活》等數(shù)十種。羅稷南翻譯的《馬克思傳》是首部中文譯本,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影響著幾代中國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1971年羅稷南因病辭世。1979年,上海文藝界為羅稷南舉行了追悼會,對他長期從事社會科學和外國文學翻譯工作,向讀者介紹了大量進步的、優(yōu)秀的作品作出的卓越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