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程
湖南航天醫(yī)院耳鼻喉科,湖南長沙 410205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鼻腔黏膜炎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鼻塞、頭痛、流鼻涕等[1]。常規(guī)單純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常見手術治療為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可徹底清除病變組織,促進鼻竇生理功能恢復,故成為慢性鼻竇炎的首選治療方式[2]。然而術后鼻黏膜上皮固有層纖維化,基底膜增厚仍然存在,導致在消除鼻竇黏膜炎癥中作用有限。布地奈德能夠改善黏膜組織重塑,克拉霉素抑制黏膜炎癥,有利于鞏固、增加術后療效。故本研究中同時選取血清學相關指標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3]、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人類軟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lycoprotein 39,HCGP-39)[4]。本研究采用對比分析法,評估經(jīng)鼻竇內(nèi)窺鏡術后聯(lián)合采用布地奈德及克拉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及對血清HMGB1、HCGP-39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航天醫(yī)院150例慢性鼻竇炎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克拉霉素組、聯(lián)合用藥組,每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2~55歲,平均(36.13±4.03)歲,病程3~10年,平均(5.61±1.67)年??死顾亟M男25例,女25例,年齡21~55歲,平均(35.70±3.96)歲,病程2~11年,平均(6.10±2.44)年。聯(lián)合用藥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25~55歲,平均(36.70±3.56)歲,病程3~11年,平均(6.50±2.74)年;三組患者均有嗅覺,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鼻鏡及CT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5];②鼻道阻塞、鼻竇疼痛;③CT顯示鼻腔或鼻竇處黏膜增厚,密度增加;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協(xié)議。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障礙或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呼吸道疾病、感染性疾病或內(nèi)分泌疾?。虎苋虢M3個月前使用過類固醇激素治療者。
對照組予以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步驟如下:全身麻醉下行Messerklinger術式,將病變鼻竇開放,解除鼻腔阻塞,術中盡可能保留正常鼻竇黏膜,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及鼻腔沖洗??死顾亟M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克拉霉素(四川省旺林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127,規(guī)格:0.25 g×6 s),口服1次/d,1片/次;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布地奈德(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4,規(guī)格:32 μg×120噴),早晚于兩側(cè)鼻道各噴2次,同時口服克拉霉素緩釋片(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96,規(guī)格:0.5 g/片),1片/次,1次/d;各組療程為30 d。
①術后3個月進行慢性鼻竇炎療效評價[6]:完全控制,癥狀基本消失,內(nèi)鏡復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無水腫;部分控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內(nèi)鏡復查存在一定水腫、肥厚或肉芽腫及少量分泌物;未控制,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內(nèi)鏡復查黏膜充血、水腫或組織增生,竇口開放不良,可見黏性分泌物??傆行?(完全控制+部分控制)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后氣道重塑情況評分[7]:鼻內(nèi)鏡檢查水腫、瘢痕、息肉、結(jié)痂、鼻漏形態(tài)學情況并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形態(tài)正常0分,輕度病變1分,重度病變2分。鼻竇斷層掃描評分:根據(jù)CT檢查鼻竇內(nèi)渾濁及通暢情況并進行評分,總分為24分。其中鼻竇內(nèi)正常計0分,竇內(nèi)輕度渾濁計1分,竇內(nèi)重度渾濁計2分;鼻竇口鼻旁復合體通暢計0分,輕度阻塞計1分,重度阻塞計2分。③觀察三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疼痛評分:根據(jù)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8]進行評分:無疼痛為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④三組患者于術前1 d、術后30 d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IL-6、IL-8、HMGB1和HCGP-39[9]水平,試劑盒均購自武漢賽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克拉霉素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三組患者治療前鼻內(nèi)鏡形態(tài)及鼻竇斷層掃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三組患者鼻內(nèi)鏡形態(tài)及鼻竇斷層掃描評分均顯著降低(P< 0.05),且聯(lián)合用藥組均低于對照組、克拉霉素組(P< 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氣道重塑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氣道重塑情況評分比較(分,±s)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與克拉霉素組比較,bP < 0.05
組別 n 鼻內(nèi)鏡形態(tài)評分 鼻竇斷層掃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50 9.77±2.11 5.22±1.08 13.573 0.001 14.22±3.14 6.89±1.64 14.631 0.001克拉霉素組 50 9.64±2.24 4.36±1.27a 14.499 0.001 14.57±3.26 6.22±1.45 16.548 0.001聯(lián)合用藥組 50 9.18±2.41 2.96±1.34ab 15.950 0.001 14.79±3.74 5.51±1.17ab 16.745 0.001 F值 0.940 42.660 0.360 11.590 P值 0.391 0.001 0.700 0.001
術后3個月,聯(lián)合用藥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克拉霉素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術后3個月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3 三組患者術后3個月疼痛評分比較(分,±s)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與克拉霉素組比較,bP < 0.05
組別 n 流涕 鼻塞 面頰部疼痛 頭痛 嗅覺減退對照組 50 3.57±1.87 3.64±1.78 2.47±1.24 2.47±0.83 2.68±0.84克拉霉素組 50 2.64±1.64a 2.77±1.35a 2.01±1.01a 2.14±0.76 2.34±0.76聯(lián)合用藥組 50 2.04±1.24ab 2.20±1.21ab 1.54±0.77ab 1.78±0.61ab 2.01±0.66ab F值 11.540 12.220 10.290 10.900 9.79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治療前三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三組患者IL-6、IL-8顯著低于治療前(P< 0.05),聯(lián)合用藥組低于對照組、克拉霉素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三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與克拉霉素組比較,bP < 0.05;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組別 n IL-6(pg/ml) IL-8(ng/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50 15.78±4.12 9.54±2.87 8.788 0.001 413.35±54.71 315.84±35.89 10.538 0.001克拉霉素組 50 14.85±3.87 8.47±2.34a 9.975 0.001 411.41±52.94 302.44±30.14a 12.649 0.001聯(lián)合用藥組 50 16.01±3.24 7.48±2.18ab 15.445 0.001 414.55±53.55 287.11±31.59ab 14.494 0.001 F值 1.330 8.620 0.043 9.700 P值 0.270 0.001 0.960 0.001
治療前三組患者血清HMGB1及HCGP-3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三組患者血清HMGB1及HCGP-39均低于治療前(P< 0.05),聯(lián)合用藥組低于對照組、克拉霉素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s)
表5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s)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與克拉霉素組比較,bP < 0.05;HMGB1:高遷移率族蛋白-1;HCGP-39:人類軟骨糖蛋白39
組別 n HMGB1(μg/L) HCGP-39(ng/m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50 83.28±8.47 64.22±7.14 12.166 0.001 48.76±6.84 28.34±4.57 17.553 0.001克拉霉素組 50 82.77±7.58 60.11±6.87a 15.663 0.001 49.11±7.01 23.11±4.24a 22.441 0.001聯(lián)合用藥組 50 84.11±7.82 57.21±6.73ab 54.075 0.001 47.55±6.22 20.17±4.15ab 25.892 0.001 F值 0.360 12.970 0.750 45.800 P值 0.670 0.001 0.480 0.001
慢性鼻竇炎是感染、解剖異常、病菌入侵等因素綜合所致的鼻竇黏膜病變,臨床常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和頭痛等癥狀,鼻內(nèi)鏡鼻竇手術因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為臨床治療常用術式,但手術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應激反應進而引起炎癥反應,增加鼻黏膜上皮固有層纖維化風險。近年來研究[10]發(fā)現(xiàn),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對氣道黏膜組織重塑具有一定作用,克拉霉素緩釋片常用于抗感染、抗菌,有助于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緩解鼻竇黏膜水腫,進而緩解病情。有研究認為該藥雖可改善黏膜炎癥,但無法逆轉(zhuǎn)基底膜增厚情況,但也有研究認為其對改善黏膜炎癥和黏膜組織重塑同樣產(chǎn)生療效。因此本研究圍繞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聯(lián)合采用布地奈德及克拉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展開探討與研究。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11],變態(tài)反應在慢性鼻竇炎持續(xù)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高達50%的患者均存在變態(tài)反應,嚴重影響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療效,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聯(lián)合用藥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組照和克拉霉素組,說明術后經(jīng)布地奈德聯(lián)合克拉霉素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12-13]。相關研究[14]顯示,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是炎癥反應中炎性因子,可介導炎性細胞聚集,損害細胞組織,進而促進疾病進展作用。而血清HMGB1可直接作用于各種炎性細胞,誘導其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引起黏膜炎癥反應,進而參與鼻竇炎病理過程[15-17]。HCGP-39可通過介導炎癥反應相關信號通路發(fā)揮促微血管生成作用,進而增加鼻竇組織增生風險,影響病情進展[1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三組患者IL-6、IL-8表達水平相較于治療前顯著降低(P< 0.05),且聯(lián)合用藥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更為明顯(P< 0.05)。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后三組HCGP-39以及HMGB1表達水平相較于治療前明顯降低(P< 0.05),且聯(lián)合用藥組效果更為顯著(P< 0.05)。提示布地奈德聯(lián)合克拉霉素可以顯著降低患者體內(nèi)炎性遞質(zhì)水平,進而延緩疾病。這可能是因為布地奈德可通過調(diào)節(jié)脂皮素合成,促進其釋放,減少炎性遞質(zhì)分泌,阻止炎癥發(fā)展,從而控制局部炎癥。而克拉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減少病原體數(shù)量,減輕炎癥反應,進而緩解充血及局部水腫[19]。也可能是因為布地奈德可以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皮細胞膜通透性,穩(wěn)定溶酶體膜,克拉霉素可發(fā)揮對脆弱擬桿菌、消化鏈球菌等抗炎、抗菌作用有關[20]。
綜上所述,鼻竇內(nèi)窺鏡手術聯(lián)合使用布地奈德與克拉霉素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且具有抗菌抗炎的效果,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