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
乳腺癌是由于機體乳腺上皮細胞因多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機體發(fā)生增殖失控的現(xiàn)象,患者在早期表現(xiàn)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乳房腫塊等癥狀,晚期患者可因癌細胞發(fā)生轉移至其他器官,可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臨床常采用術后化療的方式輔助治療,化療雖可以殺滅腫瘤細胞,但長期使用會對各臟器造成嚴重的損傷[2]。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管理途徑,主要是由醫(yī)護及其他有關人員特定的診斷和手術最適當?shù)?、有時間性的護理計劃。中醫(yī)認為乳腺癌屬于“乳巖”“乳石癰”“癥積”等范疇,其發(fā)病機制為氣血兩虛、沖任失調等,臨床上采用祛瘀化痰、益氣養(yǎng)陰中藥輔助為治療方案[3]。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包括黃芪、丹參等有效成分,具有補氣升陽、祛瘀止痛等功效。本研究主要探討院內處方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聯(lián)合臨床干預路徑在乳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信陽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患者80例,選取時間: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包括: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年齡39~71歲,平均年齡(62.73±6.12)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2.27±0.23)年;手術方式:10例改良根治術,13例保乳術,10例擴大根治術,7例標準根治術;腫瘤分期:I期10例,II期17例,III期6例,Ⅳ期7例;病理類型:11例單純癌,15例浸潤性導管癌,8例浸潤性小葉癌,6例髓樣癌。觀察組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61.12±5.26)歲;患者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6±0.37)年;手術方式:8例改良根治術,15例保乳術,7例擴大根治術,10例標準根治術;腫瘤分期:I期11例,II期15例,III期4例,Ⅳ期10例;病理類型:12例單純癌,11例浸潤性導管癌,10例髓樣癌,7例浸潤性小葉癌。2組一般資料(年齡、病程、類型)比較,2組的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的本次研究,已通過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家屬及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西醫(yī)依照《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7年版)》[4]中關于乳腺癌的診斷標準;中醫(yī)依照《淺析中醫(yī)中藥治療乳腺癌》[5]中關于“乳巖”證型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2組均需符合上述的中醫(yī)、西醫(yī)的診斷標準;年齡:35~72歲之間者;經(jīng)影像學相關檢查確診為乳腺癌患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意識不清晰或患有精神病者;合并其他心、肝、腎疾病者;合并嚴重過敏體質者等。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CAF化療方案,其包括400 mg/m2環(huán)磷酰胺(C)(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23036,規(guī)格:0.8 g/支)靜脈注入:分別在第1天、第8天,40 mg/m2阿奇素(A)(浙江普洛康裕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20339,規(guī)格:0.5 g/支)采取靜脈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F)(國藥準字 H20051627,規(guī)格:0.5 g/支,海南卓泰制藥有限公司)400 mg/m2靜脈滴注,分別在第1天 、第8天。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進行輔佐,組方為:當歸、陳皮各8 g,炙甘草4 g,香附、黃芪各10 g,丹參9 g,人參、白芍各5 g,大棗7 g,熟地黃11 g,生姜2 g,雞血藤、法半夏各12 g,茯苓6 g。以上中藥加水400 ml煎至200 ml為1劑,1劑/d,分2次服用,2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24周。
1.3.2 干預方法2組均于治療期間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由科室主任、護士長、主管醫(yī)生及管床護士組成護理路徑小組,共同協(xié)助確定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期間用藥指導(按照醫(yī)囑進行服用藥物)、飲食護理(治療期間飲食清淡、禁生、辣刺激等食物)、健康宣教(科室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家屬應多陪伴患者,緩解患者因疾病帶來的困擾及負面情緒)等。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6],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經(jīng)影像學相關檢查,癥狀有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及經(jīng)影像學相關檢查,癥狀有所減輕為;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更加嚴重。計算總有效率公式為:(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②免疫功能:采集治療前、治療后2組空腹靜脈血,采血量約6 ml,2 ml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并計算CD4+/CD8+值與自然殺傷細胞(NK)水平。③腫瘤標志物:?、谑O? ml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并比較2組治療前后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53)、惡性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水平。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7.50%,對照組為55.00%,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免疫功能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治療后外周血CD3+、CD4+、CD4+/CD8+、NK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均升高,且比對照組高;對照組治療后外周血CD8+水平升高,經(jīng)比較,觀察組水平降低,且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例,
2.3 腫瘤標志物水平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血清腫瘤標注物(CEA、CAl53、TS-GF)水平均降低,經(jīng)比較,觀察組比對照組水平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例,
乳腺癌是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全身性疾病,早期癥狀多且不明顯,常以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等局部癥狀為主,中晚期會出現(xiàn)惡病質的表現(xiàn)。
臨床常采用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患者術后化療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化療對腫瘤周圍正常細胞及組織有不良影響,且患者易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
中醫(yī)認為乳腺癌屬于“乳疳”“乳癰”等范疇,多因肝肺氣郁結,肝肺經(jīng)受邪,使肝肺脾虛失運,氣滯痰凝或年高體虛,沖任失調,日久致氣滯血瘀,經(jīng)絡阻塞所致。治療應以梳理肝氣、攻堅破瘀為輔[7]。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中的香附和黃芪具有疏肝理氣、補氣固表之功效;當歸和陳皮具有調經(jīng)止痛、理氣健脾之功效;丹參和熟地能夠活血化瘀、補血養(yǎng)陰;茯苓和大棗具有健脾和胃、補脾益氣之功效;人參和白芍可補脾益肺、生津養(yǎng)血;雞血藤和法半夏具有調經(jīng)止痛、消痞散結之功效;炙甘草和生姜具有益氣滋養(yǎng)、驅寒解表之功效,全方共奏散結消瘤、氣血雙補之功效[8]。臨床護理路徑下通過針對性的用藥指導、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可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經(jīng)比較,觀察組比對照組高,血清CEA、CA153、TS-GF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聯(lián)合臨床干預路徑可降低乳腺癌術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治療效果顯著,與王穎等[9]研究結果一致。隨著現(xiàn)代藥理學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中含有大量的丹參素,可減輕白細胞浸潤程度,還可誘導機體細胞產(chǎn)生干擾素,增加機體NK細胞與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活性,從而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10]。本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治療后,外周血(CD3+、CD4+、CD4+/CD8+、NK)水平,經(jīng)比較,觀察組比對照組高,觀察組的外周血CD8+水平比對照組低,說明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聯(lián)合臨床干預路徑可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與周世繁[11]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補血養(yǎng)心消瘤湯聯(lián)合臨床干預路徑可降低乳腺癌術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