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晗[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海南 瓊海 571431]
元青花杯從形制上可以分為高足杯和非高足杯,這些非高足杯因器型與碗相似,以下稱之為碗形杯。
高足杯又名“把杯”或“馬上杯”,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器型,在元代極為盛行。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中就已出現(xiàn)蛋殼黑陶高足杯,但在元代之前,此器型都較為少見,直到元代才大量燒制。元代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高足設計非常便于騎馬時攜帶與抓握,這樣的生活習慣,使得高足杯的生產(chǎn)日益興盛。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館藏元青花中,也有不少高足杯。其形制較為統(tǒng)一,均為撇口,深弧腹,下承以喇叭形高足,口徑在7 cm左右,高度不超過9 cm,胎呈白色,質(zhì)地堅硬,內(nèi)外皆施釉,繪青花紋飾(圖1)。這批元青花高足杯與江西景德鎮(zhèn)落馬橋窯址出土的元代卵白釉高足杯在器型上非常相似,應該也屬于元代景德鎮(zhèn)所燒制。
圖1 元青花高足杯
碗形杯形制與碗相近,撇口,弧腹,圈足,口徑在8 cm左右,底徑約3 cm,高約4 cm,器壁薄而透光,胎質(zhì)潔白細膩(圖2)。
圖2 元青花碗形杯
南海館所藏這批碗形杯,其在器型上不僅與碗無異,跟高足杯的上半部分也極為相似,包括胎質(zhì)及紋飾,與高足杯相比,也幾乎沒有差別。
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碗形杯,其紋飾的分布位置與風格基本一致,可分為主體紋飾、口沿邊飾和外壁紋飾三個部分,這些紋飾多種多樣,基本沒有搭配規(guī)律可循,在當時也應是隨意搭配。下文中不再按器型分別描述,將一并說明。
主紋飾指杯心所繪紋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1.菊紋
菊紋杯數(shù)量較多,菊紋也是非常典型且常見的主紋飾類型。繪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折枝菊紋,一種是無枝葉的菊紋。
折枝菊紋畫面相對精致,常在杯心繪一周弦紋,弦紋內(nèi)繪菊花一朵,花朵連接根莖,四周枝葉散開?;ǘ浼爸θ~都描繪隨意,不拘泥于形(圖3)。無枝葉的菊紋更為簡單,僅在杯心繪菊花一朵,外側(cè)也無弦紋(圖4)。這兩種菊紋雖然形式不同,但花朵的繪制風格一致,花瓣細長,多而密集?;ㄐ幕驗閱我粓A圈,或形如旋渦,或于圓圈內(nèi)繪制網(wǎng)格。
圖3 折枝菊紋杯
圖4 無枝葉菊紋杯
2.射干花紋
在這些元青花杯中,常見一種花卉紋飾,其繪制形式與菊紋相同,也有無枝葉和折枝之分?;ò瓿瘦^長的橢圓形,通常為5瓣或6瓣,圍繞圓形花心向四周散開。枝葉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邊緣光滑,尾部較尖(圖5、圖6)。
圖5 疑似射干花紋杯殘片1
圖6 疑似射干花紋杯殘片2
此花卉紋的花朵,樣式與射干花極為相似,故稱射干花紋。但其葉片非常抽象,并不似射干花的蘭狀葉。因此,稱射干花紋是否妥當,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3.其他花卉
除了上述兩種紋飾,元青花杯上的其他花卉紋均比較少見,主要有蓮紋、靈芝紋、梅紋和無法辨識品種的雜花。蓮紋為俯視角度的蓮,造型與射干花比較相似,其特點是花瓣較寬較圓,花瓣外側(cè)填色以表示漸變。有只見單一花朵的,也有周圍繪有枝葉的。靈芝紋(圖7)與梅紋(圖8)都非常少見,特別是梅紋,只發(fā)現(xiàn)一件殘片。
圖7 靈芝紋元青花杯
圖8 梅紋元青花杯
4.火珠紋
火珠紋數(shù)量較多,繪制形式多為一個圓圈,周圍伴有火焰。筆法隨性自然,多為一筆繪成,有的火珠紋“珠子”并不明顯,火焰沒有固定形式?;鹬榧y多與龍紋相伴隨,在南海館所藏的一件元青花執(zhí)壺的流部上,可見一龍頭前繪有火珠。因此,火珠也為祥瑞之物,常被單獨繪于小件器物上。
5.動物紋
動物紋元青花杯最為少見。南海博物館所藏的大量元青花杯殘件中,只發(fā)現(xiàn)一件鹿紋杯。此鹿為梅花鹿,雙蹄前撐,回首顧盼,似在看身后的一株靈芝(圖9)?!奥埂敝C音同“祿”,也是中國常見的吉祥紋飾。
圖9 鹿紋杯殘件
6.文字
文字也是常見的元青花杯裝飾紋樣,杯心所繪文字多為一個字,主要有“壽”“?!薄暗摗钡茸帧F渲幸浴皦邸弊旨y居多,出現(xiàn)有楷書、行書等多種書體,形態(tài)各異?!案!弊旨y較少,而“祿”字紋只發(fā)現(xiàn)一件。有趣的是,有的館藏元青花杯殘片上,還繪有“酒”“醉”“誨”等字樣(圖10),這是非常少見的。
圖10 帶“酒”字形的元青花杯殘片
7.無紋飾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元青花杯內(nèi)壁都有紋飾,有的元青花杯只在外壁繪有紋飾,內(nèi)壁只繪一圈弦紋或不繪紋飾。這種情況雖出現(xiàn)較少但也不是個例。
元青花杯的紋飾繪制有固定的形式,一般情況下,會在杯的口沿內(nèi)側(cè)繪制一圈帶狀邊飾。這些紋飾也常作為邊飾或間隔紋飾出現(xiàn)于元青花玉壺春瓶及執(zhí)壺上,可見此類紋飾在元代青花瓷器上是通用的,一般有以下幾種:
1.卷草紋
卷草紋是中國傳統(tǒng)紋飾,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在唐代大為流行,唐代的卷草紋風格較為華麗繁復,而發(fā)展到宋代,分格則偏向樸素自然。元代延續(xù)了宋代的風格,并將卷草紋大量運用于元青花上,多作為間隔紋飾與邊飾,樣式簡化。卷草紋形如卷曲的枝蔓,是以“S”形線條為主莖,鏈接多個“C”形枝葉的二方連續(xù)帶狀紋。卷草紋是元青花杯口沿邊飾中最常見的類型,其在保留卷草紋特征的同時,只繪線條不繪花葉,線條簡潔流暢,更加突出了曲線的韻律及美感(圖11)。
圖11 卷草紋
2.回紋
回紋因形如“回”字而得名,由青銅器上的云雷文衍化而來,也是元青花杯內(nèi)側(cè)口沿上常見的紋飾。一般可分為兩種:回紋和變體回紋。
較為規(guī)整的回紋一般以橫豎短線相接形成“回”字外框,框內(nèi)“口”字連筆,形似“N”,個體依次排列,不相連。變體回紋則更加簡化,整體風格更加隨性。每個個體由兩筆繪成,右側(cè)繪“S”形,左側(cè)添一短數(shù)線,數(shù)線與右側(cè)“S”不相連。
3.渦紋
渦紋,因形似水渦而得名。在新時期時代便已出現(xiàn)并應用,且形成了多種樣式。元青花杯上常見的渦紋是最簡單的一種,由螺旋狀線條構(gòu)成單個小圓圈,這些圓圈依次排列,繞口沿一周。此處的渦紋應是一種圓圈裝飾的變體,并無特殊含義。
4.簡體花草紋
此種紋飾由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以倒三角形為花,兩側(cè)梭形為葉,三角形一正一倒依次排列,共用中間的梭形葉(圖12)。
圖12 簡體花草紋元青花杯殘片
僅從元青花杯上的紋飾,比較難以判斷是否所繪為花草紋。但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元青花玉壺春瓶的頸部,能看到一處與其非常相似的帶狀間飾(圖13)。紋飾結(jié)構(gòu)相同,各部分形狀大致相同,但繪制較為精細,可看出花朵部分繪有莖稈,葉片部分用青料填滿,確為花草紋。由此推測,元青花杯口沿上的此類紋飾應該為花草紋。
圖13 元青花玉壺春瓶的頸部簡體花草紋
5.錢紋
錢紋是我國非常典型的裝飾紋樣,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寓意著吉祥富貴,但其作為邊飾出現(xiàn)在元青花杯上的情況比較少見。錢紋主要樣式是將圓形方孔錢以四分之一相疊的方式連續(xù)擺放而形成的輪廓。這種樣式也叫“連錢紋”。
元代用在青花杯上的連錢紋,繪制非常簡單隨意,基本為相連的圓圈,中間有弧邊菱形的幾何形態(tài)。
6.網(wǎng)格紋
元青花杯口沿邊飾中的網(wǎng)格紋,樣式簡單且非常少見,即為單斜線相互交叉,形成菱形與三角形的網(wǎng)格。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元青花杯中,只發(fā)現(xiàn)一件。
元青花杯的外壁紋飾種類較少,主要分為兩種:串枝菊紋和詩文。其中串枝菊紋最為常見,形式為串連的折枝菊,其首尾相接,環(huán)繞外壁一周,因此也叫串枝菊紋。
詩文則出現(xiàn)在兩件高足杯殘件的外壁上。這兩件高足杯杯心與口沿皆無紋飾,外壁書有十個字,草書筆法自然流暢。每個字間隔相等,均勻分布。內(nèi)容為“人生長在醉,三萬六千場”。這種詩文裝飾,與江西高安窖藏所出土的元青花詩文高足杯上的詩文“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內(nèi)容及書體基本相同??梢娫娢难b飾并非偶然,也是元代青花杯上常見的紋飾,且有固定內(nèi)容與形式。
元代青花杯的主要功用是什么?元青花碗形杯為什么不是碗而是杯?其實,從元青花“酒”字杯和元青花詩文高足杯的紋飾中,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無論是高足杯還是碗形杯,元青花杯主要是作為酒杯使用。這些關(guān)于酒的字眼和詩句,既體現(xiàn)了元代人嗜酒的生活習慣,又指明了這些器具的用途。
元青花碗形杯,雖然形似小碗。但從其大小和紋飾來看,顯然不是被當作碗來使用,它與元代最常見的碗相比小了太多,再結(jié)合元代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他們絕不可能用此器物吃飯。
元代人特有的高足杯,比較適應他們游牧的生活。當新的政權(quán)建立,他們走下馬背,與漢族進行文化交流,相互融合之后,高足杯就不僅僅是用來飲酒的器具了,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高足杯的弊端顯露,相比高足,低圈足的碗形杯更利于放置。另一方面,生產(chǎn)的這些小件元青花器具,多是為了由海上絲綢之路出口至南亞、東南亞國家,碗形杯也是為了適應當?shù)厝说纳盍晳T而設計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元代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碗形杯。
元代青花瓷杯,作為元代典型的小型青花器物,兼具藝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關(guān)于它的進一步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學術(shù)界對元青花的認知,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元代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精神文化。元代青花瓷杯是元青花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