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峰
肩袖損傷患者多表現為頸肩部的疼痛及無力,同時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也是本類患者表現突出的一個方面,而上述表現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不良影響。與肩袖損傷相關的治療研究中,肩袖修復術是常見且有效的方式[1-2],而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應用率的提升,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肩袖損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不斷增多,多數研究認為其對肩袖損傷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3-5],但是其在改善患者局部結構參數及肩關節(jié)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因此認為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本類患者中的進一步的細致探究需求較高。故本研究現探究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肩袖損傷中的療效及對結構參數、肩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以全面了解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本類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5 月-2021 年12 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的82 例肩袖損傷患者根據隨機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納入標準:年齡20~75 歲;于本院確診及治療的肩袖損傷。排除標準:合并神經損傷;上肢手術史;類風濕關節(jié)炎;手術不耐受。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及積極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開放式肩袖修復術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檢查,麻醉后,對患者做手術切口,于肩峰外側做手術切口,沿喙突進行,直至前肩峰部位,依次分離各層組織后,暴露及縱行分離三角肌,觀察肱骨大結節(jié)與喙肩穹的撞擊程度,對周圍組織及其他情況進行細致探查,對于存在骨贅者進行肩峰成形術治療,然后進行肩袖撕裂情況的觀察,進行松解,于足印區(qū)進行處理,磨骨槽后,以內排錨釘置入,水平褥式縫合,外排錨釘固定。觀察組則進行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檢查,麻醉后,于肩峰后外側內角內側部位作為手術入路,置入關節(jié)鏡,進行細致探查,根據情況進行肩峰成形術的應用,然后進行肩袖撕裂情況的觀察,對于粘連者采用等離子電刀依次分離松解,磨骨槽后,以內排錨釘置入,水平褥式縫合,外排錨釘固定。兩組的其他治療均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統(tǒng)計及比較兩組的肩袖損傷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構參數[肩峰-肱骨頭間距(A-H)及肱骨頭上移系數(UMI)]、肩關節(jié)功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jié)評分]及肩主動活動范圍。(1)肩袖損傷治療效果:以患者治療后的肩部疼痛等不適感消失,功能基本恢復為顯效;以患者治療后的肩部疼痛及功能均有所改善為有效;以患者治療后的肩部疼痛及功能均未見改善或加重為無效[6]。肩袖損傷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情況:采用VAS 評分對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4 及8 周各評估一次,評分范圍為0~10 分,由患者根據肩部疼痛程度從中選擇數據,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7]。(3)結構參數: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個月及3 個月分別對兩組的結構參數A-H 及UMI 進行檢測,采用X 線進行檢測,由經驗豐富者進行閱片。(4)肩關節(jié)功能:采用UCLA 評分對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個月、3 個月各評估1 次,其對疼痛、功能、肩關節(jié)活動度和肌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其最高分為35 分,其中得分34~35 分為優(yōu),29~33 分為良,<29 分為差[8]。(5)肩主動活動范圍: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個月、3 個月由經驗豐富者對兩組的肩主動活動范圍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前屈、外展及中立位外旋等方面。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23.0,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與計量資料[以()表示]分別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包括男15 例,女26 例;年齡30~73 歲,平均(63.16±5.91)歲;病程0.1~50.0 個月,平均(26.32±7.66)個月;病灶部位:左側20 例,右側21 例;其中急性損傷10 例,慢性損傷31 例。觀察組中包括男16 例,女25 例;年齡31~74 歲,平均(63.21±5.96)歲;病程0.1~52.0 個月,平均(26.36±7.59)個月;病灶部位:左側21 例,右側20 例;其中急性損傷9 例,慢性損傷32 例。兩組肩袖損傷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的肩袖損傷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的肩袖損傷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13,P=0.018),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4 及8 周觀察組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結構參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結構參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及3 個月觀察組的結構參數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結構參數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結構參數比較()
2.5 兩組治療前后的UCL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UCL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及3 個月觀察組的UCLA 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UCLA評分比較[例(%)]
2.6 兩組治療前后的肩主動活動范圍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肩主動活動范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及3 個月觀察組的肩主動活動范圍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肩主動活動范圍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肩主動活動范圍比較[°,()]
表5 (續(xù))
肩袖損傷在臨床中多見,其對患者造成的不適感及肢體功能障礙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臨床中與肩袖損傷相關的治療中,手術治療占比較高,與手術方式及細節(jié)相關的研究是重點[9-10]。既往臨床多采用開放式手術進行治療,本類手術對病灶的治療過程中,視野效果更好,但是其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等不足,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應用率的提升及經驗的積累,關節(jié)鏡下肩袖損傷修復手術的臨床應用率持續(xù)提升,相關技術也不斷發(fā)展,因此針對關節(jié)鏡下手術治療的各方面研究成為臨床研究重點與熱點[11-12]。與肩袖損傷相關的研究指標中,A-H 及UMI 等結構參數是在本類患者中呈現顯著異常的指標,且與肩袖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因此可作為關節(jié)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13-15]。另外,UCLA 評分及肩主動活動范圍作為肩關節(jié)功能的重要評估方面,其在本類手術患者療效評估中的意義較高。
本研究現探究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肩袖損傷中的療效及對結構參數、肩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開放式肩袖修復術治療的效果,表現為肩袖損傷治療總有效率相對更高,同時治療后的VAS 評分、結構參數、UCLA 評分及肩主動活動范圍均顯著優(yōu)于開放式手術(P<0.05),因此肯定了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本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微創(chuàng)優(yōu)勢。分析原因,關節(jié)鏡下進行手術修復治療,有效控制了手術創(chuàng)面的同時[16-17],在關節(jié)鏡輔助下進行治療,在保證手術視野的基礎上,有效控制了對周圍組織的不良影響,因此術后各方面的恢復相對更快,有助于患者早期的康復及關節(jié)功能恢復[18-19],且創(chuàng)面較小的情況也是其疼痛控制較好的重要前提,故認為關節(jié)鏡下手術的可取程度較高[20-21]。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在肩袖損傷中的療效較好,且對結構參數及肩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作用更為突出,在肩袖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