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慶,王鳳蓮
山東省成武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菏澤 274200
2 型糖尿病是常見的內(nèi)分泌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這是因為患者的胰島素分泌異?;蛞葝u素糖代謝功能異常,導致患者血糖上升[1]。長期的血糖失控會誘發(fā)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神經(jīng)病變等,對患者傷害極大,甚至會威脅生命。血糖是檢測糖尿病的重要指標,但并不是唯一指標,這是因為人在缺乏休息、缺乏運動、跌傷、感冒等狀況下,都可能導致血糖暫時性升高,但隨著相關應激因素的消失,血糖水平會逐漸恢復正常,所以不能只通過血糖來篩查2 型糖尿病,且血糖檢測這種模式也無法評估患者糖尿病的發(fā)展程度[2-4]。除血糖上升外,糖尿病患者還會存在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脂質(zhì)代謝異常等變化[5-7]?;诖?,為驗證對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開展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血脂相關指標檢測是否可行,本次選取 2020 年 6 月—2021 年 6 月山東省成武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單純2 型糖尿病、60 例老年伴有微血管病變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單純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A 組,選取同期于本院診治的60 例老年伴有微血管病變的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B 組,選取同期于本院進行健康檢查的60 例未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作為對照組。觀察A 組中有男31 例,女29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9.04±3.92)歲。觀察 B組 中 有 男 32 例 ,女 28 例 ;年 齡 60~77 歲 ,平 均(68.52±4.14)歲。對照組中有男 33 例,女 27 例;年齡61~76 歲,平均(68.84±4.08)歲。3 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由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觀察A 組和觀察B 組都是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且觀察B 組均存在糖尿病所致的微血管病變(患有以下一種或幾種即糖尿病伴微血管病變患者:①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②糖尿病腎病;③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及衰退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智力、語言等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
所有受檢人員均在禁食至少12 h 的狀態(tài)下,在第2 天的清晨抽取空腹狀態(tài)下的手肘靜脈血5 mL,血樣取出后將其中1 mL 用于檢測HbA1c,并進行EDTA-k2抗凝。其余4 mL 用于檢測血脂相關指標,并加入肝素鈉抗凝血。檢測工作需要盡快完成,最遲不超過采血后的2 h。TC 與TG 通過酶法檢測,HDL-C、LDL-C 通過免疫透射比濁法進行檢測,均嚴格按照檢測試劑說明和規(guī)范的檢測流程進行檢測。
觀察比較3 組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指標水平。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A 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A 組和對照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指標比較()
表1 觀察A 組和對照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指標比較()
組別觀察A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HbA1c(%)9.01±1.56 5.09±0.31 19.091<0.05 TC(mmol/L)4.74±0.42 4.18±0.51 6.566<0.05 TG(mmol/L)1.32±0.34 1.75±0.48 5.663<0.05 HDL-C(mmol/L)1.18±0.42 1.54±0.48 4.372<0.05 LDL-C(mmol/L)2.34±0.42 1.78±0.53 6.415<0.05
觀察B 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指標均顯著高于觀察 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B 組和觀察A 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指標比較()
表2 觀察B 組和觀察A 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指標比較()
組別觀察A組(n=60)觀察B組(n=60)t 值P 值HbA1c(%)9.01±1.56 10.21±1.64 4.107<0.05 TC(mmol/L)4.74±0.42 5.29±0.63 5.627<0.05 TG(mmol/L)1.75±0.48 2.18±0.69 3.963<0.05 HDL-C(mmol/L)1.18±0.42 0.92±0.51 3.048<0.05 LDL-C(mmol/L)2.34±0.43 2.90±0.68 5.392<0.05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并只通過血糖來判斷自己是否為糖尿病,這種觀點實際上并不正確[8-12]。因為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一些沒有患糖尿病的人群在缺乏休息、缺乏運動、跌傷、感冒等狀況下都可能導致血糖暫時性升高,但隨著相關應激因素的消失,血糖水平會逐漸恢復正常,所以不能只通過血糖來篩查2 型糖尿病,且血糖檢測這種模式也無法評估患者糖尿病的發(fā)展程度[13-14]。這就需要找到一些其他和2 型糖尿病也有密切關聯(lián)的指標來綜合判斷,提高檢測的準確性。
本院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A 組患者的HbA1c 為(9.01±1.56)% ,觀 察 B 組 的 HbA1c 為(10.21±1.64)%,對照組的 HbA1c 為(5.09±0.31)%,觀察A 組的HbA1c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孫鳳妮等[15]的研究顯示,糖尿病組的HbA1c 為(8.56±2.11)%,顯著高于健康人群的(5.42±0.66)%(P<0.05)。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同時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還研究了伴微血管病變患者與未伴微血管病變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血脂指標的差異,這是筆者的一次新嘗試。伴有微血管病變的觀察B 組的 HbA1c 水平要顯著高于觀察 A 組(P<0.05)。此外,觀察 B 組 HbA1c、TC、TG、HDL-C、LDL-C 依次為(10.21±1.64)%、(5.29±0.63)mmol/L、(2.18±0.69)mmol/L、(0.92±0.51)mmol/L、(2.90±0.68)mmol/L,觀察 A 組依次為(9.01±1.56)%、(4.74±0.42)mmol/L、(1.75±0.48) mmol/L、(1.18±0.42) mmol/L、(2.34±0.43)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钥闯?,伴微血管病變的2 型糖尿病患者較不伴微血管病變的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標異常程度更明顯,不過這方面的報道十分少見,還需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驗證。除血糖上升外,糖尿病患者還會存在HbA1c 水平升高、脂質(zhì)代謝異常等。其中的HbA1c是由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和血糖相結合而形成的,血糖上升的糖尿病患者,這一指標勢必會增加,它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但會隨著紅細胞壽命而消亡,也就是說通過HbA1c 能夠看出過去2~3 個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而非是應激導致的一次性血糖上升[16-17]。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島素抵抗,導致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活性也隨之下降,影響脂肪的正常合成[18]。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膽固醇水平持續(xù)升高,這些物質(zhì)會參與TG 的合成,使肝臟中合成更多的TG,增加LDL-C 的水平,相應的HDL-C 會隨之下降[19]。
綜上所述,對老年人群開展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檢測,能夠幫助篩查2 型糖尿病,并且還能夠幫助評估糖尿病病情,判斷是否已發(fā)展為微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