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陳蕓萱
對于絕大多數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海因里?!ね柡D贰ざ魉固兀℉einrich Wilhelm Ernst)或許不是個十分熟悉的名字,但對于小提琴愛好者來說,這個名字想必并不陌生。恩斯特生于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紀,前有了不起的先驅大師帕格尼尼,同時代又云集了卡洛爾·利平斯基(Karol Lipinski)、查爾斯-奧古斯特·德·貝里奧(Charles-Auguste de Ber iot)、奧雷·布林(Ole Bull)、卡米洛·西沃里(Camillo Sivori)與亨利·維厄當(Henry Vieuxtemps)等眾多小提琴家。但恩斯特依然被公認為帕格尼尼最偉大的繼任者,他曾一度開發(fā)出超越帕格尼尼的高難度小提琴技術,成為那個時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01 帕格尼尼
02 卡洛爾·利平斯基
1812年,恩斯特出生于摩拉維亞侯國(今捷克東部)的布爾諾。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酒館,酒館中常會組織一些小音樂會,這便是他最初的音樂啟蒙。盡管恩斯特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還是讓他跟隨當地的老師萊昂哈德(Leonhard)學習了小提琴。恩斯特并非出身音樂世家,但父母非常支持他的音樂事業(yè),恩斯特的傳記作者簡·佩卡(Jan Pecka)認為“他繼承了父親的勤奮性格,并從母親身上學習到了優(yōu)雅與平衡,這深刻影響了他后來的小提琴演奏與創(chuàng)作”。
在萊昂哈德的指導下,恩斯特的小提琴技藝進步飛快。十三歲時,恩斯特考入了維也納音樂學院,開始跟隨當時的院長約瑟夫·伯姆(Joseph Boehm)與伊格納茲·塞弗里德(Ignaz Seyfried)學習小提琴與作曲。1828年,享譽全歐的帕格尼尼到維也納進行巡演,十六歲的恩斯特在聆聽帕格尼尼的音樂后,完全被帕格尼尼高超的技藝與演奏魅力所折服,由此刷新了他對小提琴炫技的認識。帕格尼尼在維也納停留了五個月,在此期間恩斯特多次上門拜訪,向他討教技術。他演奏了帕格尼尼的《E大調隨想曲》,帕格尼尼肯定了恩斯特的天賦,戲稱他演奏時“是個小惡魔”(E un diavoletto)。帕格尼尼鼓勵他去追求更高的目標,這讓恩斯特備受鼓舞。于是,恩斯特將帕格尼尼視為偶像,將“追星”進行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次年8月,為了追隨帕格尼尼的步伐,恩斯特毅然離開維也納,也開啟了自己的巡演生涯。有趣的是,他的巡演路線就是帕格尼尼巡演的路線。他先后輾轉德法等地,在這期間,恩斯特幾乎沒有缺席帕格尼尼的演出,他默默記下了許多演奏會上聽到卻還未公開發(fā)表過的樂譜。1830年春,恩斯特與帕格尼尼再次在法蘭克福相遇,他憑借著音樂會上的記憶,在帕格尼尼面前完美復刻了《心如止水變奏曲》(),這使得在場所有人都大為震驚。恩斯特的演出也因此廣受關注,評論家們不吝嗇贊美的言辭,稱他的演奏有著“純凈的音色和靈巧的弓法”,這讓他逐漸開始在音樂圈內嶄露頭角。
海因里?!ね柡D贰ざ魉固?/p>
在追隨帕格尼尼的道路上,恩斯特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個人演奏風格。他仍視帕格尼尼為榜樣,但同時也吸納了一些當時法國小提琴學派華麗瀟灑的風格。他曾短暫求學于貝里奧,學習在炫技與優(yōu)美之間把握平衡。當帕格尼尼與恩斯特在1837年的馬賽再次相遇時,他們各自在公眾面前演奏了《摩西幻想曲》()。對于這場演出,恩斯特在寫給家人的信件中激動地回憶道:“人們認為帕格尼尼的技術十分精湛,但我的演奏更為深情……這證明我可以演奏帕格尼尼的一切?!币虼耍?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后,恩斯特就被公認為帕格尼尼的繼承者并紅遍歐洲。他與當時許多著名音樂家都有過交往:與李斯特、肖邦同臺演出,門德爾松曾多次為他彈鋼琴伴奏,舒曼在《新音樂報》上給予他高度評價,柏遼茲更是稱他為“完美的藝術家、偉大的音樂家和偉大的小提琴家”。
除了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外,恩斯特同樣也是一位作曲的復合型人才。他不斷深挖小提琴的最大潛力,并為之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作品與練習曲。此外,他也將一些著名的旋律重新改編為炫技之作。他最廣為人知的貢獻便是正式將“復調”的概念搬上小提琴,為此他創(chuàng)作了六首極高難度的《復調練習曲》,成為無數小提琴家的技術“試金石”。
本期Naxos唱片收錄了恩斯特的七部作品,其中囊括了恩斯特大部分的重要創(chuàng)作,分別是《魔王大隨想曲》《羅西尼輝煌主題變奏曲》《六首復調練習曲》《紀念冊的一頁》《挽歌》《小提琴的三重奏》與《威尼斯狂歡節(jié)》。擔任本唱片小提琴獨奏的是伊扎克·帕爾曼的學生約瑟夫·斯佩塞克(Josef ?pa?ek),他完美地演釋恩斯特這些超高難度的作品,雖然演奏技術難點密布,但卻依然要求演奏者保持從容優(yōu)雅。斯佩塞克的表現無疑是極其出色的,他的跑動顆粒清晰,在最復雜的段落也能干凈利落地處理,炫技高潮部分頗有感染力。在幾首有伴奏的作品中,他與經驗豐富的藝術指導戈登·貝克(Gordon Back)配合默契。
約瑟夫·斯佩塞克
唱片的第一首作品是《魔王大隨想曲》,顧名思義,這部作品取材于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李斯特也曾在鋼琴上改編過《魔王》,但對于以演奏單音為主的小提琴而言,這首作品無疑對演奏技術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全曲都是雙音與和弦,聲部交織復雜(部分段落甚至還用兩行譜表記譜),此外還有許多左手撥弦、人工泛音與顫音,高難度技術都被結合到了極致,因此這首作品也被認為是所有小提琴曲目中最難的作品之一。1842年5月,恩斯特在萊比錫首演了這部作品,并題獻給當時的魏瑪大公夫人。自他之后,現場演奏成了許多演奏家的噩夢,這也讓《魔王大隨想曲》成為了恩斯特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
《羅西尼輝煌主題變奏曲》是恩斯特較早期的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主題來自羅西尼的兩幕歌劇《采爾米拉》中的一首卡巴萊塔《命運,順應我的心意吧》(),恩斯特將其擴展成了十五分鐘左右的變奏曲,包含引子、主題與五個變奏。這首作品有著十分濃郁的法國風格,沒有夸張的炫技。在本張唱片的演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變奏,這一變奏本身寫得極為精彩,高八度的快速跑動與其他變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斯佩塞克的處理很好地把握了從容與技術之間的平衡,貝克的伴奏也很出彩。
隨后的《六首復調練習曲》是本張唱片的重頭戲。這套作品大約創(chuàng)作于1861至1864年間,是恩斯特晚年的創(chuàng)作。此時的恩斯特因為病痛已無法在公眾場合演出,于是他潛心研究小提琴演奏復調技術的方式,這堪稱他一生的心血總結,也是他對小提琴音樂做的最大貢獻。每首作品分別題獻給一位同時代知名的小提琴家:分別是費迪南德·勞伯(Ferdinand Laub)、普羅斯普·桑頓(Prosper Sainton),約瑟夫·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亨利·維厄當、約瑟夫·赫爾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與安東尼奧·巴齊尼(Antonio Bazzini)?!读讖驼{練習曲》對左手的要求是極為苛刻的,演奏家的手必須要足夠大且靈活,例如第一首、第二首與第四首就非常考驗手指的獨立性與延伸能力,第三首是各種雙音和弦的練習,第五首除了大量和弦外還需要能靈巧地撥弦。這套作品中最知名的當屬第六首——根據耳熟能詳的旋律《夏日最后的玫瑰》改編的變奏曲,全曲有一個華麗的引子、主題與四個變奏和終曲:第一變奏考驗連奏與雙音技術;第二變奏與帕格尼尼的風格十分相似,有著大量的琶音與撥弦;第三變奏篇幅較長,相當考驗演奏者雙音音階與和弦的功力;第四變奏的主旋律由左手撥弦彈出,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控制力;終曲是泛音與快速跑動的音階組合,音響效果十分華麗。許多當代的小提琴演奏家都認為,恩斯特的這套作品甚至比帕格尼尼練習曲的難度更大,因為它們不僅需要演奏家展現精湛的技巧,還需要融入一些樂感與克制,這恰好是本張唱片演奏家斯佩塞克的強項,他的表現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約瑟夫·斯佩塞克(Josef ?pa?ek),捷克最有才華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先后求學于柯蒂斯音樂學院、茱莉亞音樂學院與布拉格音樂學院,師從伊扎克·帕爾曼、瓦茨拉夫·胡德切克等大師。他曾榮獲許多國際小提琴賽事的獎項,還在2016年至2020年間擔任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席,并成了該樂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自2020年起,他選擇專心以獨奏家的身份活躍在世界舞臺,并獲得“驚人的演奏技術與機能”(《蘇格蘭人》報)、“豐富而暢快的音色”(《電訊報》)等贊譽。
戈登·貝克(Gordon Back)是威爾士的一位知名鋼琴家與藝術指導,先后與許多小提琴大師合作過,如梅紐因、米爾斯坦、文格羅夫、羅桑德、蘇克、卡瓦科斯等,并逐漸聲名鵲起。他在許多重要音樂賽事,如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卡爾弗萊施小提琴比賽中擔任官方伴奏與評委。自梅紐因大師去世后,他于2002年起接任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藝術總監(jiān),并為該賽事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
接下來是兩首有鋼琴伴奏的小品《紀念冊的一頁》與《挽歌》。這兩首作品中沒有太多炫耀似的技術,而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歌唱式旋律,較為唯美而親和,這展現了恩斯特不同于炫技大師的另一面?!缎√崆俚娜刈唷芬灿蓄愃频娘L格,不過因為需要一把琴演釋三個聲部,所以它的技術要求會稍復雜一些,演奏家需要同時控制一個旋律聲部與固定音型的伴奏中聲部,最低聲部由左手撥弦。斯佩塞克的演釋版本中聲部區(qū)分得十分細膩,這正是復調技術在小提琴上的演奏難點。
唱片最后一首作品的安排別具匠心,恩斯特也常把《威尼斯狂歡節(jié)》作為自己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曲目來演奏,若他不演,觀眾們也常常會要求“安可”,足見當時的聽眾們對這首作品的喜愛。這首作品大約創(chuàng)作于1840年初,即恩斯特的巔峰時期,他常在演奏會上以安可曲的方式即興增加一些高難度變奏,《威尼斯狂歡節(jié)》或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了足足二十五個短變奏。這首作品的主題是一首古老的那不勒斯曲調《我親愛的媽媽》,帕格尼尼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一首二十個變奏的《威尼斯狂歡節(jié)》,而恩斯特無疑是通過這種模仿向他的偶像致敬。這首作品的主題較為輕快,恩斯特使用了各種豐富的技術與變奏手法,增添了一些詼諧感。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首作品并不算一次具有深刻內涵的嚴肅創(chuàng)作,而更像是演奏家的“雜耍”或“滑稽戲”,這導致后世人們對這首作品的評價有一些兩極分化,但沒人會否認它絢麗的炫技。
今年是恩斯特誕辰二百一十年,他的作品一直被小提琴界視為高難度炫技的天花板,例如在2021年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半決賽中,就以恩斯特《六首復調練習曲》中的第六首《夏日最后的玫瑰》為必選曲目,這讓經驗豐富的參賽選手們倍感壓力。曾有人幽默地打趣道,如果可以在小提琴界建立一個這樣的評價體系,那么可以是:“簡單—中等—難—非常難—恩斯特”?!岸魉固亍北粩[在了一個很夸張的位置上,因為他的作品對演奏者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在小提琴史中不可磨滅的地位,他值得擁有與帕格尼尼相當的名望。
值此紀念恩斯特誕辰二百一十周年之際,希望這位帕格尼尼的崇拜者、繼承者或“超越者”,能被更多音樂愛好者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