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梅 陳 琳 康麗欽 潘希雪 范勲香
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顱內動脈瘤是常見腦血管疾病,介入栓塞是當前主要治療方法,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病情[1]。但介入術后可能會出現再出血、腦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機體恢復,降低患者生存質量。手術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治療,會給患者造成沉重心理壓力,加之缺乏疾病與手術相關認知,過于擔憂手術治療效果、預后等,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行為改變,如躁動不安、拒絕治療等,增加術后康復難度,不利于疾病預后,強化圍術期護理干預尤為重要[2-3]。羅伊—紐曼(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是Roy適應模式與Neuman系統模式的綜合體,能夠反映機體主要刺激情況、壓力源,據此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可提升護理效果。本文將基于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中,觀察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4]中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標準;均行介入栓塞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開顱手術史者;合并癡呆、腦梗死者;合并精神、行為異常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59.36±4.25)歲;大腦前交通動脈瘤9例,大腦后交通動脈瘤11例,大腦中動脈瘤10例,大腦后動脈瘤1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9.79±4.85)歲;大腦前交通動脈瘤11例,大腦后交通動脈瘤8例,大腦中動脈瘤12例,大腦后動脈瘤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提供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圍術期加強病情觀察與生命體征監(jiān)測,發(fā)現異常情況,立即告知醫(yī)生,并協助醫(yī)生采取解決措施;做好飲食、環(huán)境等基礎護理。持續(xù)干預至患者出院。觀察組采取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1)評估。使用Roy適應模式評估患者行為,包括角色功能、相互依賴、生理等方面,并評估刺激影響因素,包括固有刺激、主要刺激、相關刺激;然后用Neuman系統中的發(fā)展、社會文化、精神、心理、生理5個變量對患者的影響,確定壓力來源。(2)確定護理問題。經評估,發(fā)現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緊張等負面情緒,壓力源為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的認知缺乏、術后康復、并發(fā)癥等;針對患者所處的預防線采取三級預防護理。(3)護理實施。①一級預防。此階段患者正面臨壓力源,但尚未出現壓力反應,將增強心理彈性防線為護理目標;術前與患者加強溝通,床旁手機講解顱內動脈瘤有關知識;心理咨詢師與患者進行溝通,分析負面情緒來源,予以情感支持與精神支持。②二級預防。此階段患者出現壓力反應,將緩解壓力源引起的反應作為護理目標;術前1d與患者再次行一對一溝通,強化健康教育內容;24h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縮短病房巡視時間,如有異常立即告知醫(yī)生;安排專人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其間不斷鼓勵患者,配合眼神、觸碰等方法實施精神支持;術畢待患者意識恢復后立即告知手術結果,將其送回病房后講解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疼痛等,強調通過干預措施能夠緩解疼痛,預防并發(fā)癥。③三級預防。此階段患者處于術后恢復期,將消除或減輕術后康復不利因素作為護理目標,包括并發(fā)癥、疼痛等。并發(fā)癥:囑咐患者術后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頭高腳低位,避免移動頭部;15~20min巡視1次病房,巡視2次后更換體位,并按摩體位受壓部位,按摩期間加強情緒觀察,做好心理疏導;加強患者呼吸道觀察,配合叩背吸痰,飲食以易消化食物為主,保持大便通暢;遵醫(yī)囑使用降壓藥微量泵入,按時測量血壓,調整血壓控制方案。疼痛:使用疼痛評估工具評估患者疼痛情況,根據結果采取放松呼吸、聽音樂等方式轉移疼痛注意力,嚴重時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藥。持續(xù)干預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后以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每個量表20個條目,總分100分;SAS分界值為50分,SDS分界值為53分,評分越低,表示負性情緒越輕。(2)疼痛程度:術后第1天及干預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7]評價,共0~10分,評分越低,疼痛越輕。(3)預后:通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隨訪1個月的生活質量水平綜合評價患者預后。①并發(fā)癥:腦積水、血管痙攣、壓瘡、再出血。②生活質量:干預前及隨訪1個月,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8]評價,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huán)境和精神或宗教信仰6個領域,評分范圍100~5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2.1 心理狀態(tài)、術后疼痛 兩組干預前心理狀態(tài)及術后第1天疼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術后疼痛比較分)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65%)低于對照組(18.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44<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3 生存質量 干預前兩組WHOQOL-10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個月觀察組WHOQOL-100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的局部血管損害,形成異常膨出,病情進展迅速,可引起神經功能損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確切,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等特點[9]。但顱內動脈瘤患者是突發(fā)疾病入院,易感到害怕、驚慌,加之對介入治療認知不足,伴有沉重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手術的開展。同時,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會引起諸多并發(fā)癥與術后疼痛,加劇患者生理與心理痛苦,影響術后恢復及預后[10-11]。
護理服務是手術治療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定的護理配合能夠減輕疾病與手術造成的負面影響,促進患者術后身心康復,改善預后。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重視個體的心理與精神需求,通過個體與內外環(huán)境、人際之間的因素進行干預,以維持生理、心理平衡。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VAS量表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WHOQOL-100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可減輕顱內動脈瘤手術患者負面情緒與術后疼痛,預防并發(fā)癥,提高生存質量。柴小艷等[12]研究顯示,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實施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干預,可減輕負面情緒,減少并發(fā)癥,與本文結果具有一致性。在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中開展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將患者看作一個有機開放的整體,認為人與周圍環(huán)境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Roy適應模式中的刺激、Neuman系統中的壓力為相似的概念,患者一旦受到這種刺激或壓力,機體就會產生適應性反應,或者本能的建立防御機制,壓力過大或刺激過強,超出身體承受范圍,則會引起無效性反應,或者防御線崩潰,導致人與周圍環(huán)境失去平衡。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據此制定干預措施,通過三級預防措施,逐步提升患者對壓力與刺激的適應能力,自我調節(jié)身心狀態(tài),保持機體內外平衡。一級預防強化健康教育滿足患者認知需求,減輕對手術及預后的擔憂情緒,配合心理疏導,進一步改善負面情緒,增強心理抗壓能力與適應性,減輕情緒對手術開展及術后恢復造成的不利影響。二級預防則強調減輕壓力與刺激源引起的反應,促使患者放平心態(tài),正視壓力與刺激,積極配合術后康復,促進護理措施的落實,提升護理效果。三級預防的重點在于并發(fā)癥的預防與疼痛控制,縮短病房巡視時間,及時發(fā)現患者異常以便盡快開展應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運用專業(yè)的疼痛量表進行疼痛評估,方便實施相應程度的疼痛干預,從而針對性緩解患者疼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情緒波動引起的再出血,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進術后身心康復,全面提升生存質量,利于疾病預后轉歸。
綜上所述,基于Roy-Neuman綜合模式護理可有效調整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減輕術后疼痛,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提高生存質量,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