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芳
(三明市永安總醫(yī)院總院區(qū),福建 三明 366000)
惡性心律失常病情較嚴重,而且發(fā)病速度較快,主要是血流動力學可快速發(fā)生變化,出現一定障礙,從而致使暈厥、猝死心律失常發(fā)生,容易使患者出現持續(xù)心室顫動、心動過速[1]。如未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治療,極有可能導致猝死。在對患者實施合理治療同時,采用合理護理干預,及時評估病情發(fā)作情況,針對性實施處理,可有效改善預后。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時,因其有一定被動性,無較高的規(guī)范性,導致護理實施時針對性較低,效果不佳[2]。預見性護理在實施中,可使護理更具有預見性,可及時評估異常因素,對提高患者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可使臨床預后得到改善[3]。本研究選取84例惡性心律失?;颊?,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84例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數字隨機抽取觀察組(n=42)和對照組(n=42)。納入標準:患者臨床表現均符合惡性心律失常診斷標準;心率>230次/min;休克或心力衰竭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醫(yī)源性惡性心律失常;惡性腫瘤。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嚴密監(jiān)測患者病情,加強心電監(jiān)護,加強病房巡視,當患者心電圖發(fā)生異常時,需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對患者狀態(tài)進行實時觀察,如出現頭暈、胸悶、煩躁、氣促等表現,極有可能是疾病發(fā)作先兆,需及時予以合理處理。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實施對癥干預。
1.2.2 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聯(lián)合移情護理,包括:
(1)患者處于心律失常發(fā)病率較高的時間段,需增加巡視次數。若患者癥狀較嚴重,應15 min進行一次心率、血壓測量,如有異常需及時報告醫(yī)師搶救。做好靜脈留置針,便于藥物快速輸注至患者體內,避免因尋找血管穿刺而延誤搶救時間。
(2)吸氧、除顫器合理:因患者容易出現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當心肌缺氧時需實施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氧流量在3-4 L/min;確保中心供氧設備安全可用,如無中心供氧設備,可通過瓶裝氧氣筒實施調配。備好除顫器,禁止其外借,不可使之隨意挪動,且準備好備用電池,使之能夠在需要時安全使用。做好搶救器械及藥物的準備工作,每天檢查并及時補充,確保在搶救患者中可隨時使用,且專人管理,保證位置固定,做好消毒整理,并定期將搶救器進行保養(yǎng)檢修,使之機能良好。
(3)急救護理:當報警信號出現時,護理人員應明確信號表達意思,且根據患者癥狀實施準確判定,對監(jiān)護中問題進行熟練解決。監(jiān)護儀器、皮膚黏膜狀態(tài)良好,預防體位變化導致心率檢查異常。遵醫(yī)囑用藥,避免患者因用藥不及時而導致疾病療效受到影響。若室性心動過速未予以合理治療,可實施同步電復律。室顫產生時需及時予以非同步除顫,電復律能量范圍100-200 J,電除顫可選取360 J。若機體狀態(tài)異常,將患者送入搶救室,使之保持絕對臥床,采用中高流量(4-6 L/min)進行吸氧,如必要可實施合理止痛鎮(zhèn)靜。當惡性心理失常合理控制后,患者體征平穩(wěn),可將其轉回ICU。
(4)移情護理:因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病較突然,患者容易出現胸悶、心悸、氣促等癥狀,極易使之處于焦慮、恐懼等情緒下,致使其心理情緒不佳。護理人員應換位思考,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整個過程中保持共情與換位思考,認同患者內心情感,與患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得患者信任后,引導患者傾訴內心感受與負性情緒,并對患者進行語言鼓勵。指導家屬對患者講解過往開心之事,護理人員從旁積極反應,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來緩解負性情緒。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睡眠質量、總評分,每項0-100分,分越高生活質量越佳[4];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通過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予以調查,總0-100分,非常滿意:>85分,一般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5]。(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為患者滿意度。
數據采用SPSS20.0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相比較對照組,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睡眠質量、總評分均顯著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
相比較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惡性心律失常是一種重癥疾病,發(fā)病機制主要為自律性上升、異常自律性、觸發(fā)活動導致沖動出現異常。心肌細胞因自主神經系統(tǒng)興奮發(fā)生變化,或是發(fā)生內在病變,導致其自律性明顯上升,從而使異常沖動形成。一些心肌細胞本無良好自律性,例如心房、心室肌細胞等,因出現心肌缺血、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出現異常自律[6]。而且折返激動、傳導障礙造成沖動傳導異常也是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的重要機制。激動由某條徑路傳出,由另一條徑路返回到原處,導致此處再次出現激動,可稱折返激動,由此極易導致快速心律失常。由于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病快速,而且進展速度較快,具有較高致死率,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在對患者予以臨床治療時,適宜的護理干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使之預后得到有改善[7]。
經研究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睡眠質量、總評分顯著上升,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P<0.05)。由此表明,實施預見性護理與移情護理后,可使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而且能夠提高患者滿意度,與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相比較,其對預后的改善更為顯著。預見性護理干預在實施過程中,是將患者基本情況作為工作開展的依據,可對潛在因素予以評估,并制定符合患者情況的預見性護理方案,可有效預防危險因素發(fā)生,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預見性護理即超前護理,根據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病規(guī)律,根據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實施預估與判斷,可使患者得到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8]。在對患者實施心電監(jiān)護的同時,應加強吸氧治療,預防患者缺氧導致疾病進一步發(fā)展[9]。做好搶救準備,確保相關設備、設施、藥物等均準備好,以便隨時對患者進行搶救治療[10]?;颊呤艿郊膊∮绊?,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導致其承受力明顯降低,采用移情護理可疏導患者情緒,提高其信心,使之在疾病發(fā)作時保持更穩(wěn)定情緒配合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而且在換位思考、情感交流、情緒轉移等措施后,可更了解患者內心世界,對修復其心理創(chuàng)傷具有更積極意義,可使患者保持更為健康、樂觀地態(tài)度配合治療。
總之,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臨床應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可使惡性心律失?;颊吒纳粕钯|量,提高患者滿意度,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