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鵬 ,莫永達 ,張嘉凝 ,白依可 ,王苗苗 ,婁花芬
(1.中國銅業(yè)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2209; 2.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2209; 3.中鋁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
引線框架是電子信息產業(yè)重要的基礎性材料,主要由銅合金制造,在集成電路中主要起到支撐和固定芯片、連接外部電路并傳遞信號以及向外導出芯片熱量的作用[1-3]。引線框架材料不僅要求具有較高的強度、硬度以及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從應用制造領域考慮,還需要其具備一系列優(yōu)良的加工特性,例如冷熱加工性能、刻蝕性能、電鍍性能、釬焊性能、樹脂的密著性等[4-7]。隨著集成電路的發(fā)展,引線框架材料正在由目前主流的Cu-Fe-P系銅合金逐步轉向高強中導Cu-Ni-Si系合金,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高強高導Cu-Cr-Zr系列合金材料[8-12]。
目前多數(shù)高校、科研機構、生產企業(yè)主要關注引線框架銅材的強度與導電性的匹配情況,對其在應用過程中的諸多性能往往關注不多,導致引線框架銅材的生產和應用之間存在一定脫節(jié)。由于引線框架銅材對氧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在封裝過程中容易受到熱氧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后續(xù)芯片與框架的鍵合性以及框架外引腳與 電路的焊接性[13],故對引線框架銅材進行電鍍至關重要[14-15]。引線框架對電鍍層的厚度、表面品質及其與基底的結合力都有嚴格要求,但人們對引線框架的電鍍性能主要聚焦在鍍液配方與電鍍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方面,基底銅合金材料特性對電鍍的影響尚未引起重視。
本文主要以目前常用的Cu-Fe-P系銅合金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組織狀態(tài)的試樣對電鍍鎳的影響,通過對鍍層厚度和表面形貌的分析,探索引線框架銅合金材料影響電鍍性能的規(guī)律和機制,為銅合金引線框架材料的電鍍提供指導,推動材料與其應用的緊密結合。
采用同一廠家不同加工狀態(tài)的C19400銅合金帶作為研究對象,尺寸為2 cm × 6 cm,加工狀態(tài)分別為SH、EH、H、H/2和O態(tài)(變形量依次減小),根據(jù)GB/T 29094-2012《銅及銅合金狀態(tài)表示方法》定級,分別對應H08、H06、H04、H02和O6態(tài),各自的參數(shù)見表1。
表1 試驗用不同狀態(tài)C19400銅帶的物理性質 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19400 copper strips in different tempers for test
參考工業(yè)中常用的酸性鍍鎳工藝對不同狀態(tài)銅材電鍍Ni,工藝流程為:裁剪→水洗→電解除油→水洗→酸洗→水洗→活化→水洗→電鍍Ni→水洗→中和→水洗→烘干。
電鍍試驗在1 L自制電鍍槽中進行,鍍液由120 g/L NiSO4·6H2O、10 g/L NiCl2·6H2O、40 g/L H3BO3和0.5 g/L十二烷基硫酸鈉配制而成,工藝條件為:溫度55 ℃,電壓5 V,電流密度1.5 ~ 2.0 A/dm2,時間10 min?;慕脲円旱纳疃葹? cm,與純鎳陽極板(純度99.99%)的距離固定為5 cm。
采用日本電子JSM-7800F掃描電鏡的背散射電子衍射(EBSD)系統(tǒng)分析電解拋光后銅材的顯微組織;采用德國馬爾MarSurf PS10觸針式表面粗糙度儀測量不同試樣的表面粗糙度(Ra),每個試樣分別沿軋向與垂直軋向各測試5次,取平均值;采用德國蔡司Axio Scope.A1光學顯微鏡沿拋光截面測量鍍層厚度,取10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利用日本電子JSM-IT300掃描電子顯微鏡和德國徠卡Leica S9E體視顯微鏡觀察鍍層的表面形貌。
在瑞士萬通PGSTAT302N電化學工作站上檢測電鍍過程的陰極極化曲線。采用三電極體系,鉑電極、飽和甘汞電極(SCE)和被研究樣品(暴露面積為1 cm2)分別作為對電極、參比電極和工作電極,掃描速率為1 mV/s。
從圖1可知,隨變形程度減小,銅材中的顯微組織寬度逐漸減小,小于5°的小角度晶界(圖中白色部分)逐漸減少。SH態(tài)試樣變形量最大,在EBSD圖像中存在部分未解析區(qū)域,可以判斷該區(qū)域有嚴重的晶格畸變。O態(tài)試樣的變形組織由于經(jīng)過退火而發(fā)生了再結晶,晶粒趨于等軸,內部基本沒有小角度晶粒,出現(xiàn)許多退火孿晶。統(tǒng)計變形織構(包括剪切織構{123}<643>和黃銅織構{110}<112>)與平均晶粒尺寸后發(fā)現(xiàn),試樣由SH態(tài)至O態(tài),變形量逐漸減小,平均晶粒尺寸逐漸增大。該結果與材料初始力學性能指標中硬度的變化對應[16]。
圖1 不同加工狀態(tài)銅材的初始顯微組織、變形織構和晶粒尺寸 Figure 1 Initial microstructures, textures, and grain sizes of copper substrates in different tempers
從圖2可知,SH、H和O態(tài)3種銅材表面均獲得了完整的鍍層,無漏鍍、起皺、起泡等缺陷,表明銅材的顯微組織對鍍層外觀基本沒有影響。觀察Ni鍍層的微觀形貌可知,Ni鍍層由排列緊密的Ni粒子構成, Ni粒子沿著基底表面的軋痕排列而呈現(xiàn)出基底的軋制形貌,尤其是O態(tài)試樣表面Ni鍍層還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孿晶形貌,說明Ni鍍層“復制”了基底材料的表面組織。推測鍍層的表面粗糙度與基底銅材表面特征有關,因此測量了銅材電鍍前后的表面粗糙度,結果如圖3所示。從中可知,鍍層粗糙度的變化規(guī)律與基底銅材粗糙度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并且鍍層的粗糙度均明顯大于基底的粗糙度。變形量較大的銅材電鍍Ni前后的粗糙度增幅小于變形量較小的銅材,O態(tài)試樣電鍍Ni后表面粗糙度的變化最大,Ra提高了43.6%,而SH態(tài)試樣電鍍Ni后的Ra僅提高了15.6%。
圖2 不同銅材表面Ni鍍層的宏觀形貌(上)和微觀形貌(下) Figure 2 Macroscopic (top) and microscopic (bottom) morphologies of Ni coatings electroplated on copper substrates in different tempers
圖3 不同銅材及其表面Ni鍍層的表面粗糙度 Figure 3 Surface roughness of copper substrates in different tempers and nickel coatings electroplated thereon
由圖4可知,不同基材電鍍Ni后的鍍層厚度差異明顯。隨著銅材變形程度的增大,Ni鍍層厚度逐漸減小,O態(tài)試樣表面Ni鍍層的厚度最大,達到了6.11 μm,SH態(tài)試樣表面Ni鍍層的厚度最小,僅有3.73 μm。結合鍍層厚度的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Ni鍍層厚度的均勻性呈現(xiàn)出與基材表面粗糙度相似的規(guī)律,H/2態(tài)試樣表面 鍍層厚度均勻性最佳,O態(tài)、EH態(tài)和SH態(tài)試樣的鍍層厚度均勻性較差,表明H/2態(tài)試樣表面鍍層較平整。該結果與基材表面的粗糙度變化對應,可能與銅材表面的軋制紋路和組織變化有關。
圖4 不同銅材表面鎳鍍層的截面金相照片和厚度 Figure 4 Cross-sectional metallographs and thickness of Ni coatings electroplated on copper substrates in different tempers
綜上可知,在相同條件下對不同銅材基底電鍍10 min所得鍍層的表面粗糙度和厚度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鍍層會“復制”基底的表面形貌,并且鍍層的粗糙度明顯大于基材,大變形量銅材表面電鍍后的粗糙度變化程度小于變形量較小的銅材。鍍層厚度也會隨基底顯微變形組織的增加而減小。故對不同銅材試樣電鍍過程的陰極極化曲線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探尋造成Ni在不同基底材料表面沉積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
由圖5可知,不同銅材表面的陰極極化效應有所不同。在相同電流密度下,SH態(tài)試樣的電位最負,其次為H試樣,說明變形較大的基材表面陰極極化效應較強。這是由于試樣經(jīng)過較大變形后內部產生大量缺陷,使得材料電導率降低,抑制了鎳離子的還原,導致過多的電子在表面聚集而電位負移。陰極極化效應較強時,鎳晶粒的成核速率大于生長速率,有助于獲得晶粒細小、排列緊密的鍍層[17-18]。因此,大變形試樣表面鍍層粗糙度的增幅較小。O態(tài)試樣缺陷少,并且含有大量高電導率的退火孿晶[19],陰極極化效應弱,鎳晶粒的生長速率大于成核速率,在孿晶處尤為明顯,其表面沉積的Ni鍍層晶粒粗大而稀疏,表面粗糙度較大,圖6給出的SEM圖像驗證了該推論。另外,鍍層保留了基材的軋制形貌,而且基材表面軋制紋路凸起部位的鍍層厚度較大,如圖6d所示。這是因為在電鍍過程中凸起處存在尖端放電現(xiàn)象,釋放的電子更多,沉積的鎳就更多。銅帶軋制紋路越多,鍍層較厚的部位就越多,表面粗糙度也就越大。
圖5 SH、H和O態(tài)銅材表面鎳電沉積的陰極極化曲線 Figure 5 Cathodic polarization curves for nickel electrodeposition on copper substrates in SH, H, and O tempers
圖6 SH、H和O態(tài)試樣表面鎳鍍層的表面形貌及鍍層增厚區(qū)域 Figure 6 Surface morphologies of nickel coatings on copper substrates in SH, H, and O tempers and coating thickening area
雖然電鍍工藝參數(shù)對引線框架銅材表面鍍層性能的影響較大,但銅材顯微組織對鍍層表面粗糙度和厚度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通過對不同組織狀態(tài)的C19400引線框架銅合金試樣進行電鍍Ni,發(fā)現(xiàn)銅合金的顯微組織會影響Ni鍍層的厚度、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在恒電壓下電鍍時,所得鍍層厚度隨銅合金變形程度的增大而減小。鍍層會“復制”基底銅合金的表面粗糙度,變形量較大的銅材在電鍍Ni后其表面粗糙度增幅小于變形量較小的銅材。在電鍍時應結合基體材料的顯微組織特點來調整工藝參數(shù),以獲得性能較優(yōu)的電鍍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