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香
(舟曲縣峰迭鎮(zhèn)人民政府,甘肅 舟曲 746300)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不僅可作為糧食供人們食用,而且是飼料生產及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原料。優(yōu)化玉米栽培管理技術,生產高產優(yōu)質玉米,對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至關重要。但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病蟲害侵襲,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對此,農戶需要充分了解各類病害的發(fā)生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并不斷優(yōu)化防治措施。
1.1.1 發(fā)病特點。玉米大斑病在部分地區(qū)又被稱為枯葉病、條斑病、葉斑病,會對玉米生長造成嚴重危害。該病害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嚴重的會對玉米的葉鞘及苞葉等部位造成侵害,影響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進而抑制玉米植株有機物的積累,造成籽粒灌漿不足,最終出現(xiàn)減產甚至絕收的情況。玉米大斑病病菌越冬能力較強,主要以菌絲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受害玉米的種子也可能攜帶少量的病菌,成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6月,該病菌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下會快速傳播。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主要依靠氣流或者農事活動在玉米田間傳播危害。該病發(fā)病程度因栽培環(huán)境、管理技術及玉米品種等的不同而不同。遇連日陰雨天氣,玉米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性差,地塊地勢較低,田間積水未能及時排出,將會提高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病率。另外,玉米連作也會加重該病病菌在田間的積累及傳播危害。玉米大斑病最適宜的發(fā)病條件為溫度20~25 ℃、相對濕度90%~100%;當田間溫度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對濕度小于60%,大斑病的發(fā)病率會明顯降低。
玉米大斑病發(fā)病初期,一般先是底部的葉片出現(xiàn)水漬狀青褐色病斑,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病斑長5~10 cm、寬10~15 cm。發(fā)病后期,葉片反面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層,田間濕度較高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的霉層。
1.1.2 綜合防治措施。首先,選擇抗大斑病能力較強的品種,如吉龍2號、先玉335及慶單6號等,具體可根據(jù)玉米栽培地的氣候環(huán)境及土地情況進行選種。其次,實施輪作,如將玉米與白菜、水稻或者番茄等作物進行輪作,能有效減少玉米栽培田內大斑病病菌的積累量,從而抑制大斑病的發(fā)生與傳播。再次,玉米植株相對較高,根系發(fā)育旺盛,需要選擇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塊進行種植;控制好播種時間,盡量避免玉米生育期遇到大斑病高發(fā)階段;結合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點,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方式進行科學施肥,保障玉米健康生長發(fā)育,提升玉米植株的抗性水平;根據(jù)田間濕度及降雨情況進行科學澆水,如遇連日陰雨天氣,應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避免濕度過大而加重病害的發(fā)生及傳播;玉米收獲結束后對田塊進行全面清潔,將秸稈通過高溫發(fā)酵的方式制作肥料備用。最后,發(fā)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噴灑防治,隔7~10 d用藥1次,連續(xù)噴灑兩三次,防治效果良好。
1.2.1 發(fā)病特點。玉米小斑病又名斑點病,除了會對玉米葉片造成侵害之外,對玉米莖稈、果穗、苞葉、籽粒也會造成侵害。玉米小斑病病菌同樣可在玉米病株殘體及莖稈、種子中越冬,次年春季可隨風雨、農事活動等大面積傳播。如果田間管理不善,存在連作情況,栽培地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等,玉米小斑病較易發(fā)生。玉米孕穗及抽穗階段溫度一般在25~29 ℃,非常有利于小斑病發(fā)生,因此,玉米孕穗及抽穗階段是小斑病發(fā)病高峰期。
小斑病發(fā)病初期,玉米葉片上會出現(xiàn)大量水漬狀褐色小斑;之后逐漸擴大成橢圓形且邊緣有紫色或者赤褐色暈紋的病斑,以后中部顏色變淡,出現(xiàn)赤褐色輪紋;再后,病斑因受葉脈限制,多呈兩側平行、兩端橢圓的形狀。如果田間濕度較高,病斑上會生有灰黑色絨毛狀物(分生孢子),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阻礙,抑制有機物積累及產量提升。小斑病多從植株下部葉片發(fā)生,之后向上蔓延擴展。
1.2.2 綜合防治措施。一方面,農戶應根據(jù)往年栽培地小斑病發(fā)病程度,合理選種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盡可能在平坦的地塊種植玉米,并且種植前翻耕整地,及時將土壤中的病枝殘葉清理干凈,避免病菌在田間大量積累;玉米播種完成后,須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科學做好間苗培土工作,間苗時拔出的幼苗、病葉等均應帶離田外集中進行處理,切不可在田間隨意丟棄;控制好玉米種植密度,保障田塊通風透光良好;雨季應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適當追施磷肥及鉀肥,促進玉米植株健壯生長,提升其抗病能力。另一方面,發(fā)病后,農戶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灑防治,間隔7~10 d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兩三次。同時,不同藥物需要交替噴灑,以避免病菌抗藥性增強。
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一種系統(tǒng)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現(xiàn)典型癥狀。玉米黑穗病病菌的侵害性較強,可對玉米莖、葉、花、雌蕊、雄蕊、果穗等各部位造成侵害,病變部位會長出病瘤。未成熟時,病瘤外部有灰白色或者淡黃色的保護膜,后續(xù)會逐漸變?yōu)榛液谏?。病瘤成熟后,其內部會產生大量黑色粉末(為病菌冬孢子),且其外部薄膜會自然破裂,大量黑粉會散播出來。由于病瘤的發(fā)生部位不同,其大小也不完全相同,如葉片上長出的病瘤如豆粒,果穗上長出的病瘤則如拳頭一般。玉米黑穗病的發(fā)生對玉米的侵害集中在雌穗、雄穗處。一旦玉米感染絲黑穗病,將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及品質。玉米黑穗病病菌的來源主要是土壤中積存的病菌或者病殘體中積存的病菌。另外,若玉米田所施入的肥料中含有黑穗病病菌,同樣會導致黑穗病在玉米田間大面積傳播及發(fā)展。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的玉米田發(fā)病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fā)病,沙壤地發(fā)病輕。
首先,應避免從病區(qū)購置玉米種子,防止病菌出現(xiàn)跨區(qū)傳播的情況;選擇品種時,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需要根據(jù)各地的農業(yè)生產特點,指導農戶科學選種,以抗黑穗病能力強的品種為首要選擇,及時淘汰抗病能力差的品種。其次,如果玉米地黑穗病發(fā)生較為嚴重,應及時將其與高粱、大豆等作物進行輪換種植,減少田間黑穗病病菌數(shù)量,降低其發(fā)病率。再次,需要將田間患病植株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進行集中處理,避免將拔除植株進行堆肥或者是飼喂牲畜,防止土壤或牲畜糞便中攜帶病菌。最后,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質量0.3%~0.7%的用量對種子進行拌種,提升對黑穗病預防效果;或者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質量0.5%~0.7%的用量對種子進行拌種,同樣可達到預防效果。
玉米穗腐病又稱赤霉病、果穗干腐病,是由禾谷鐮刀菌、串株鐮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單瑞孢菌等近20多種霉菌侵染所引起的玉米病害。玉米果穗、籽粒均可受此病危害。果穗遭到侵害后,頂部會出現(xiàn)腐爛變色情況,顏色會變?yōu)榧t色或者褐色;籽粒內部及籽粒間隙也會長出大量霉狀物,籽粒光澤度明顯下降,灌漿質量也會受到影響,極易導致籽粒干癟不飽滿。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并貼于果穗上不易剝離。玉米穗腐病病菌在種子、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侵染源。病菌主要從玉米植株的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借農事活動、雨水、空氣流動等傳播危害。
玉米穗腐病的發(fā)生程度受玉米田間溫濕度、土壤肥力、病蟲害發(fā)生程度、種植密度及栽培品種等因素影響。如果遇到低溫少雨年份,穗腐病的發(fā)病程度明顯降低;溫度較高且降雨量較大年份,穗腐病的發(fā)病率會明顯升高。就栽培地塊來講,山地的玉米穗腐病發(fā)病程度明顯弱于平原及低洼地區(qū),沙土及黏土地塊玉米穗腐病發(fā)病率相對較高。如果玉米田間其他病蟲害發(fā)生程度較重,則穗腐病發(fā)生率也會明顯升高。就玉米品種(按照其植株葉片與莖稈夾角的大小分類)來看,緊湊型品種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中間型品種或者平展型品種。另外,栽培密度越大,該病發(fā)病率越高,病情進展速度越快。
首先,清理田間病株,降低初侵染源數(shù)量。玉米收獲后,需要將玉米秸稈、殘茬等清理干凈,可帶離田外集中處理。其次,應將玉米與馬鈴薯、大豆、小麥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降低田間穗腐病病菌的積存量。栽培時,適當調節(jié)播種期,盡可能使該病發(fā)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與雨季相遇;采取寬窄行種植或者立體種植方式,優(yōu)化田間密度,保障田間通風透光良好。如果栽培品種為緊湊型品種,667 m留苗量應控制在4 000~4 500株;如果栽培品種為中間型品種或者平展型品種,則667 m留苗量應控制在4 000株左右。另外,應做好玉米各個生育期的施肥管理工作,保障氮肥、磷肥、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供應均衡,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每10 kg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20 mL+3%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40 mL進行包衣或拌種;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以667 m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 g制作藥土,對玉米植株進行點心處理,避免病菌自植株莖稈及葉鞘處入侵;發(fā)病時,667 m用5%井岡霉素水劑50~75 mL兌水75~100 L噴灑穗部,根據(jù)病情發(fā)生程度防治1次或2次;玉米收獲前15 d左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在雌穗花絲上噴霧防治。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導致玉米產量和品質降低。因此,在種植玉米過程中需要結合地區(qū)實際情況,有效防治病蟲害,以保證玉米健康生長,進而保障玉米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