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是中國清代彩瓷品種之一,大約出現(xiàn)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清代康熙晚期 (1662-1722 年),之后盛行于雍正、乾隆年間。清代粉彩瓷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秉承五彩、琺瑯彩制作工藝而燒制出的新品種。粉彩料是官窯匠師創(chuàng)燒的一種低溫色料,引進了銅胎琺瑯中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引入了“砷”作為乳濁元素,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燒的溫度較五彩低,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chǎn)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它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diào),給人粉潤柔和之感。粉彩與康熙硬彩 (五彩) 相對,亦稱“軟彩”。根據(jù)“玻璃白”加入量的不同,能夠呈現(xiàn)出深淺濃淡的各種色調(diào),即多色階的配制技法。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壺、瓶、樽、罐、盆、盤、洗、缸、盒等。彩繪圖案多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為主題畫面,并以當時名家的繪畫為藍本,兼容西方繪畫技法。粉彩瓷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都顯得質(zhì)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細致、刻畫精妙的工筆畫,又有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夸張變形的裝飾畫風,形成了具有民族氣派的藝術(shù)特色,充分地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
清 粉彩百花圖葫蘆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