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科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嘉峪關自明清以來,一直作為多元文化共生、交融與發(fā)展的地區(qū)。二分溝廟在建筑形式、形制的設計上都凸顯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特色,造型獨特,構思新穎,工藝新奇,顯示出傳統(tǒng)古建筑的建筑風格及特點。二分溝廟在建筑上也留有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筑手法,形成了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藝術風格,這在嘉峪關地區(qū)建筑中不多見,是研究嘉峪關地區(qū)清代、民國時期建筑特色的重要實物資料。該建筑由于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原因損毀嚴重:木結構有嚴重裂隙、糟朽、拔榫、斷裂、扭曲變形、木裝修缺失;地基、臺明不同程度下陷;墻體坍塌;等等。有效保護這一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木結構建筑,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保存歷史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其也是優(yōu)質的旅游資源,對于帶動當地旅游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二分溝廟進行科學保護和修繕勢在必行。
二分溝廟位于嘉峪關市文殊鎮(zhèn)河口村七組,毗鄰河口村小學和村委會,東臨雄關大道,南接嘉文(嘉峪關—文殊)路,地理坐標為東經98°17’、北緯39°47’,海拔高程1630米。
二分溝廟始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為一卷一殿勾連搭式土木結構硬山建筑,卷棚部分大木構架為五架梁,后殿大木構架為五架梁后出單步。該廟坐北向南,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整座建筑面闊三間,明間面闊3.2米,左右次間面闊2.8米,通面闊8.8米;進深三間,卷棚進深一間4.35米,五痹硬山建筑進深兩間,分別為4.5米、1.38米,通進深10.23米。廟內有南北向隔墻,將廟分割為東、西兩室,西室為主間,立兩明柱。東、西兩室有回廊相通。廟屋脊為倒臥虎式,前低后高。屋頂前為卷棚頂接兩面坡硬山頂,屋面用板瓦和筒瓦覆蓋。廟四面外墻為土坯砌筑,東西墻坍塌無存,僅存前南墻,高4.18米。北墻存有幫夯外墻,高約2.5米。廟檐墻為磚砌,飾雕磚,檐下斗拱飾木雕。
1989年1月17日,嘉峪關市人民政府發(fā)布《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告》,確定二分溝廟為嘉峪關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市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且蒸發(fā)快。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據酒泉氣象站50年(1935—1985年)間觀測記載,嘉峪關全年日照總時數3000.2小時,日照率為69%,太陽輻射年總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光合有效輻射71.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6.7~7.7攝氏度,年平均自然降水量為85.30毫米,蒸發(fā)量為2114.3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6%,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平常風力為3~4級,干熱風和大風為主要災害性天氣。
嘉峪關市南有文殊山及祁連山北麓,北有黑山和后墩山,中為酒泉盆地西緣,略呈平行四邊形,東西較長,南北稍窄,西南高,東北低,地勢平坦。轄區(qū)內中西部多為戈壁礫石,東南和東北方向多為綠洲,是主要農業(yè)區(qū)。各類地形在全市總面積中占比分別為山地約40%、平地沙磧約32%、盆地可耕地約28%。
嘉峪關市地層結構是祁連山地層結構的延伸。遠古時代,嘉峪關地域為海洋,后隨著地殼的抬升,海水退出,形成陸地。在第三紀至第四紀時期(距今6500萬年),由于境內文殊山麓傾斜臺地和酒泉盆地西南部邊緣高臺地堆積物厚度不一,以境內中部的嘉峪關斷層為界,西邊埋藏深,東邊埋藏淺,境內的礫石層厚度在300米以上,最厚處有1000~1500米。天然地基承壓強度為6千克/平方厘米。從地表起至地下3米之間沙礫較松散,且多為交錯層理,礫石層與砂層相間。3米以下礫石層堆積密致,且被鈣質膠結。地貌為洪積扇沖積平原及沙礫戈壁,地勢平坦。
二分溝廟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加之年久失修等原因,使得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建筑基礎失穩(wěn),大梁柱子不同程度發(fā)生歪閃、傾斜,部分卯口出現破損和拔榫情況,梁、檁、枋上均有不同程度干縮裂縫,屋面脊件、門窗木裝飾損壞缺失等,使文物本體保存現狀堪憂。
室外地面雜草叢生、高低不平,雜物堆積排水不暢,導致雨水滲入地基下沉。室內青磚鋪地,明間為斜十字縫鋪裝,東、西次間為正十字縫鋪裝。次間青磚損壞缺失面積較大,前廊地面鋪裝大部分殘損。東、西山墻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臺明陡板磚、階條石大面積缺失,臺面青磚鋪裝大面積損壞缺失;臺明外散水全部缺失。
東、西山墻及后檐墻因墻體坍塌,墻內柱子裸露在外,干縮裂縫較大,部分柱子柱腳出現糟朽(圖1)。除現有的墻內柱情況不明外,目前可見的四根墩接柱巴掌榫處出現較大裂縫,柱礎下沉(圖2),受力不均勻,出現歪閃,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圖1 裸露柱子墩接處裂縫
圖2 柱腳石基礎下陷
基礎不均勻沉降導致柱網局部下沉,受力不均,進而引起大木構架整體歪閃(圖3),出現柱子、梁、檁、枋各節(jié)點嚴重拔榫現象,并有不同程度干縮裂縫。另外,由于墻體倒塌、屋面木基層缺失,部分大木構架長期暴露,在風雨侵蝕下出現嚴重糟朽。
圖3 梁架大木拔榫歪閃
墀頭墻:東西墀頭墻全部坍塌(圖4),青磚丟失;西墀頭墻底部墊層松動,頂部局部坍塌、傾斜,露明面積23.46平方米,存在安全隱患。山墻:東山墻、西山墻完全坍塌,導致墻內柱、大木構架外露。
圖4 二分溝廟山墻倒塌
后檐墻:下堿青磚剝離墻體;墻身開裂傾斜,局部坍塌,墻皮空鼓脫落嚴重。前檐及室內有后人所砌筑的改變建筑空間結構的土坯墻。
椽子因大木構件整體歪閃出現傾斜(圖5),椽子、飛椽糟朽開裂嚴重;因屋面瓦件缺失漏雨嚴重,木基層遭受雨水侵蝕椽子、飛椽、席箔、望板出現糟朽;椽子上底層為竹席,次上層為蘆葦席或芨芨草席,不同程度受潮腐朽坍塌;前檐飛檐飛出部分為望板,大、小連檐部分缺失,殘存部分彎曲變形、糟朽嚴重。
圖5 木基層腐朽坍塌
屋面瓦件、脊件大部分缺失;板瓦有少量保存較好,筒瓦全部缺失;屋面部分為青磚鋪頂,青磚鋪裝在泥背之上,部分青磚保存較好;局部瓦件和泥背全部缺失、席箔外露;天溝內堆積泥背塊、瓦件塊,排水不暢;泥背層松散開裂、堆積,屋面局部坍塌,漏雨嚴重(圖6)。
圖6 二分溝廟屋面整體現狀
由于大木構架整體歪閃,導致斗拱層也整體歪閃變形,部分拱件斷裂、開裂、拔榫(圖7)、缺失,受風沙影響積塵污染嚴重。
圖7 斗拱層開裂拔榫
前檐柱間走馬雀替全部缺失,柱間現被墻體封堵(圖8)。根據金柱上留存的卯口判斷,該建筑木裝應為金里裝修,目前前檐木裝修全部缺失(包括抱框、隔扇門、走馬板);室內柱身有卯口留存,但木裝修全部缺失。
圖8 門窗木裝修缺失
人為因素:文物本體周邊有大量居民和農田(圖9),農耕季節(jié)大量灌溉水滲入地下,對文物本體周邊地基造成沉降。居民修建房屋進一步壓縮文物本體生存空間。由于歷史原因人為破壞,加之年久失修等因素,致使二分溝廟殘缺破損,歷史格局和環(huán)境特征基本消失。
圖9 周邊環(huán)境
自然因素:常年受風吹雨淋侵蝕、土質鹽堿腐蝕、鼠害打洞、地震破壞等影響,致使二分溝廟屋面瓦片吹落、泥背外露破損、墻體倒塌、木結構外露,自然殘損非常嚴重。
二分溝廟東側一墻之隔原為學校,后改造為養(yǎng)老院,文物本體現狀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今人為了安全起見,砌筑了西、南兩側圍墻。北側和東側有建筑物,形成一個獨立空間。圍墻內東、南、西側雜草叢生,排水不暢,文物賦存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圍墻南側外地面標高因后期改造整體較高,院內堆放雜物及生活垃圾箱。
主要病害: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建筑基礎失穩(wěn);地面青磚、階條石、臺明陡板磚缺失嚴重。
病害成因:由于年久失修、缺乏日常養(yǎng)護、地震、人為破壞,青磚階條石丟失;廟內基礎整體標高低于廟外圍現有地表標高,地基沉降病害目前還在進一步發(fā)育。前庭及四周雜草叢生排水不暢、農田灌溉等因素導致病害持續(xù)發(fā)酵。
主要病害:墻體墊層松動,墻皮空鼓脫落,部分墻體已經傾斜、坍塌。
病害成因:由于自然殘損、風蝕、雨水沖刷、人為破壞、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加之傳統(tǒng)砌造方法中墻體未做防水處理,墊層土質酥堿松動,鼠害蜂窩致使部分墻體空鼓、脫落。
主要病害:柱礎均保存,但部分柱基失穩(wěn)。裸露在外的柱子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干縮裂縫,部分墩接過的柱子出現歪閃、傾斜;卯口破損、拔榫、柱腳糟朽等情況嚴重。
病害成因:主要原因是墻體倒塌,屋面整體重量側重于外露柱子,柱礎下沉,以致發(fā)生卯口拔榫、斷榫、柱子歪閃。經過風雨侵蝕,導致柱子干裂。排水不暢,雨水匯聚于臺基柱礎處,柱腳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腐朽。
主要病害:大梁木構架整體歪閃,出現柱子、梁、檁、枋各節(jié)點嚴重拔榫、斷裂,并不同程度出現干縮裂縫和蟻蟲害;柱腳糟朽,柱石歪斜。
病害成因:由于地震、風蝕雨淋、建筑四周排水不暢、積水浸泡等原因,臺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長期缺乏維護保養(yǎng),人為破壞,蟻蟲損害,梁架大木構件承載能力不足和材料性能退化等因素,導致大木梁架出現扭曲變形、拔榫、斷榫、開裂、歪閃等現象。
主要病害:大部分板瓦、筒瓦碎裂缺失;泥背外露,席箔等部件腐朽、糟粕;局部坍塌漏雨。
病害成因:主因是屋面板瓦、筒瓦破損缺失,缺乏維護,導致泥背外露開裂,經風蝕雨淋,雨水沖刷泥背層松散脫落,席箔外露發(fā)生腐朽、糟粕;天溝內常年散落堆積的泥背塊,瓦件塊沒能及時清理,導致排水不暢,雨水匯聚滲入底層席箔部位,加速席箔椽子的腐朽,最終導致屋面局部坍塌,漏雨嚴重。
二分溝廟留有大量清代、民國時期建筑手法。有效保護二分溝廟是對研究嘉峪關地區(qū)清代、民國時期建筑特色的重要實物資料的保護。為徹底消除影響文物本體安全病害,根據《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guī)范(GB 50165—92)》中的規(guī)定第4.1.4條Ⅳ類,建筑承重結構的局部或整體已處于危險狀態(tài),隨時可能發(fā)生意外事故的,必須立即采取搶修措施。建議進行搶救性保護,揭頂落架修繕。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①落架。根據目前調查情況來看,建筑本身已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為了更好地修復、保護和利用,需落架修繕。為防止建筑坍塌造成安全事故,揭頂時采用腳手架搭建滿堂架后受力部分進行卸載支撐,由上而下依次揭頂。揭頂前、揭頂過程中必須做好編號,記錄全過程,拍攝視頻和照片資料。此次落架將對建筑整體進行有序拆除,并進行妥善保存,因建筑瓦件和青磚需二次利用,故對瓦件和青磚進行重點妥善保存,并在拆除時盡量防止再次破壞。建筑拆除順序為揭頂→梁架拆落→斗棋拆落→木柱及相關構件拆除→拆除建筑臺基地面及柱礎。
②鑒于地基存在不均勻沉降,基礎整體標高又低于現有地表標高,建議整體抬高該建筑基礎,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增加地下圈梁。按照原有條石、青磚規(guī)格和形制,補配條石組成臺明和青磚重新鋪裝地面;建筑四周砌筑青磚鋪設散水,防止病害發(fā)生和蔓延。
③根據調查發(fā)現,二分溝廟梁架大木、柱礎及柱子殘損病害嚴重,部分柱、梁、枋、檁已存在榫卯脫落、干縮裂縫、糟朽、撓曲等現象。根據已有病害情況建議對已有開裂、糟朽、蟲蛀等病害較重的木構件按原規(guī)制進行替換,同時也要對替換的木構件進行必要的防腐、防蟲、防火處理,這些措施要符合有關規(guī)范要求。損害輕微的做鑲補、刮膩子、小木屑加膠填補等修復,關鍵節(jié)點處用螞蟥釘(做防銹處理)加固處理繼續(xù)使用,保持原狀。
④二分溝廟建筑屋面均為筒板瓦屋面形式,且大部分瓦件缺失、破損,局部坍塌,導致木基層全部糟朽,建議對屋面進行揭頂重修。
⑤墻體按照傳統(tǒng)工藝和建筑原有尺寸打制土坯,根據保存的原有青磚規(guī)格補配青磚,重新砌筑墀頭墻、山墻和后檐墻。
⑥門窗木裝修缺失部分,根據一殿一卷式建筑及與同時期建筑形式類比,該建筑門窗應為木質四扇六抹隔扇門。門窗位置在金柱位置處,前檐為檐廊。拆除現有土坯墻,恢復檐廊,根據卯口在金柱處恢復金里裝修門窗。
⑦保護修繕工程完工后,要定期對該建筑進行檢查維護。按照文物“四有”方針要求,重新設置保護圍欄、保護碑、警示牌和保護宣傳標語,加強日常巡查力度,增加文物保護流動宣傳頻次,使文物保護工作深入人心,切實增強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促使文物保護工作深入推進。
對于古建筑保護修繕,我們要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通過最小的干預,實現最大的保護。此次對二分溝廟現狀勘察、病害的研究分析,做出合理有效保護措施和修繕方法,保留具有河西走廊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原有手法和特點,讓今人把原有歷史信息繼承好、保護好、傳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