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麟 梁晨燕 李旻玥 楊上文
慢性腸胃病是常見疾病,患者常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多為口頭宣講,患者多被動接受教育,很難使患者對疾病有清晰的認知,治療依從性差,易導致該病復發(fā)。健康意識理論是由Newman 提出的,該理論以“健康是擴展的意識”為主要前提,從疾病、患者、環(huán)境等多方面進行干預,有效促進患者獲得健康意識的成長,從而改善其不良生活習慣[1]。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對慢性腸胃炎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9 月至2021 年4 月麗水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慢性腸胃炎患者214 例,其中男性122 例、女性92 例;平均年齡(44.60±5.27)歲,平均病程(3.37±0.8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腸胃炎[2]診斷標準,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包括:①伴有惡性腫瘤患者;②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存在消化潰瘍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及其他腸道病變等疾病患者;④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⑤存在視聽障礙或無法溝通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7 例。觀察組中男性59 例、女性48 例;平均年齡(45.13±5.04)歲,平均病程(3.29±0.8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 例、高中46 例、大學及以上30 例。對照組中男性63 例、女性44 例;平均年齡(44.06±5.18)歲,平均病程(3.45±0.9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 例、高中49 例、大學及以上2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用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①型式1 階段:患者入院第1 天,意識處于混亂階段,此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構建和諧、互相信任的護患關系,向患者介紹科室情況,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向其宣教慢性腸胃炎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預防手段等相關知識,同時了解其生活、行為、及飲食習慣等,根據(jù)這些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②型式2 階段:患者入院第2~3 天,與醫(yī)護人員溝通后,發(fā)現(xiàn)自身健康問題,并準備采取行動。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其心理護理,讓患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聽歡快的音樂,并指導其進行冥想、參加病友活動等,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同時糾正其不良行為,如抽煙、飲酒、不良作息等,勸解患者戒煙戒酒,規(guī)律作息,進行適當運動,并注意清淡飲食,調整膳食結構。③型式3 階段:入院第4~7 天,患者已開始進行自我控制,并決心改掉舊的不良習慣。護理人員要幫助其制定切實可行的行為改變計劃,如制定符合患者的個性化的飲食管理、運動計劃、生活作息表等,讓患者堅信有能力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并由其家屬進行監(jiān)督。④型式4 階段:入院第8 天至出院前,患者的正性健康計劃轉變成功,護理人員應對其行為進行鼓勵,制定具體的獎勵計劃,如完成清淡飲食、規(guī)律作息等任務即可獲得相應獎勵。⑤型式5 階段:出院后2 個月,出院后患者依從性下降,需尋求家庭支持來鞏固改變不良行為。出院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庭成員支持其好的行為轉變,并監(jiān)督其嚴格按照健康的飲食方案進食,幫助其鞏固好健康習慣。⑥型式6 階段:出院后3~6 個月,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護理人員對其改變予以肯定,并通過微信或電話方式進行隨訪,了解其用藥及行為控制情況,并對隨訪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6 個月復發(fā)率。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3](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自制慢性腸胃炎患者自我效能評價量表,分為日常生活、健康行為、服藥、遵醫(yī)囑行為這4 個維度,共10 個條目,按照Likert 5 級評分,總分50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自我效能越強;采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精力、社會生活、睡眠情感、軀體活動這4 個方面,共38 個條目,分數(shù)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出院前,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為5 個維度: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護理態(tài)度、護理技術、出院指導,共100 分,每個維度均為20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復發(fā)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恢復時間復發(fā)率比較
由表1 可見,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52,χ2=7.64,P均<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 評分、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由表2 可見,干預前,兩組患者干預前的SAS、SDS 評分、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1.11、0.45、1.68、1.33,P均>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 及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自我效能、生活質量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24.11、21.89、-15.08、-13.42;36.75、35.35、-23.09、-17.82,P均<0.05),且觀察組SAS 及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自我效能、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分別=13.24、12.07、-10.40、-21.37,P均<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7.46±1.75)分,高于對照組(80.91±1.6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01,P<0.05)。
慢性腸胃炎是生活中的常見疾病,多因飲食不規(guī)律、吸煙、酗酒等引起,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睡眠等造成一定影響。健康意識理論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護士與患者及家屬在意識上同行,關注患者生命與體驗,喚醒患者的健康意識,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該種理論下的健康護理已涉及醫(yī)療社區(qū)、家庭護理等多個方面[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說明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縮短慢性腸胃病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復發(fā)率。健康意識理論能夠幫助患者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所處狀態(tài)及存在問題,并樹立健康意識,幫助制定符合患者的個性化的飲食管理、運動計劃、生活作息表,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護理人員及家庭的支持及監(jiān)督下,鞏固健康生活方式,從而有助于疾病恢復,并避免其復發(fā)。
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執(zhí)行和堅持某一特定行為能力的自信心,而慢性腸胃炎患者因疾病的長期反復發(fā)作及不良生活習慣影響,自我效能較差。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慢性腸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健康意識理論認為健康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一種不斷發(fā)展的形式,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生命與體驗的整體性。因此,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協(xié)助患者獲得健康意識的擴展,提高對疾病的認知,使其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對健康的影響,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從而提高自我效能,進行自我控制并改掉不良習慣。與周怡等[6]研究報道結果一致。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SAS 及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健康意識理論抓住患者的的意識特點,對不同型式患者進行針對護理,如型式1 階段與患者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有利于患者敞開心扉;型式2 階段指導患者聽歡快的音樂,進行冥想、參加病友活動等,讓患者釋放情緒,放松身心,從而改善焦慮、抑郁情緒[7]。同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均<0.05),證實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慢性腸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慢性腸胃炎采用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其復發(fā)率,縮短住院時間,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高。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所選病例數(shù)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后期將擴大樣本量,聯(lián)合多中心,延長隨訪時間,增強本次研究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