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國會頒布《越南預備役部隊法》。
第一條適用范圍
本法規(guī)定了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同時還規(guī)定了在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過程中與組織機構和個人有關的制度、政策和責任。
第二條詞語解釋
對本法涉及的部分術語解釋如下:
1. 預備役部隊,是指預備役單位負責登記、管理和配備的能夠隨時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的預備役軍人和預備役技術裝備。
2. 預備役軍人,是指依據《越南人民軍軍官法》《專業(yè)技術軍人、國防工人、國防文職人員法》和《義務兵役制》規(guī)定,登記的預備役軍官、預備役專業(yè)軍人、預備役士官、預備役戰(zhàn)士。
3. 預備役技術裝備,是指按照人民軍隊編制需求登記的越南組織機構和個人的財產,包括陸上機動車輛、水上交通工具、民用航空工具、路橋施工設備、工程建筑工具、貨物裝卸工具、通信聯絡工具、醫(yī)療物資器械等其他一些工具設備。
4 預備役單位,是指絕大部分或者全部由預備役軍人和預備役技術裝備組成的軍事組織,按計劃能夠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中,組織編制不完備,平時不需要組織,戰(zhàn)時響應動員令按計劃進行動員和補充。
5. 預備役專業(yè)部隊,是指編制有預備役專業(yè)技術軍人和用于執(zhí)行專業(yè)任務的工具設備的一種預備役部隊的組織形態(tài)。
6. 軍事專業(yè),是指與人民軍職稱級別相應的專門職業(yè)。
7. 預備役部隊的使用,是指根據本法的規(guī)定號召預備役軍人、調動預備役技術裝備,交付給人民軍常備部隊。
8. 預備役技術裝備的負責人,是指有權擁有或使用預備役單位登記管理的預備役技術裝備的越南組織機構和個人。
第三條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原則
1. 遵守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和法律,由越南共產黨對一切進行絕對、直接的領導,國家主席為統(tǒng)帥、政府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國防部部長負責指揮。
2. 建設政治思想過硬、組織穩(wěn)定、戰(zhàn)斗力強、管理嚴格的預備役部隊。
3. 全民總動員。
4. 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將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增強國防安全緊密結合。
5. 根據法律規(guī)定和預定計劃,對預備役單位進行建設和使用,確保預備役人員和裝備數量充足,確保按時、按要求、秘密和安全。
6. 發(fā)揮科技成果在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中的作用。
第四條預備役軍人的責任
1. 登記的預備役軍人有以下責任:
(1)檢查身體;
(2)服從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命令;
(3)落實預備役規(guī)定的生活制度,完成指揮員安排的任務;
(4)響應動員令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
2. 擔任預備役單位指揮職務的預備役軍人有以下責任:
(1)落實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
(2)掌握單位人員、裝備的數量和質量情況;按制度維持單位運行并落實報告制度;
(3)管理和指揮預備役部隊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
(4)管理和指揮預備役部隊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
第五條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所有者、操作者和駕駛員的權利和義務
1. 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所有者有義務執(zhí)行預備役技術裝備的使用和調動決定;任務完成后使用單位按規(guī)定歸還預備役技術裝備,對相關開支費用進行結算,對預備役技術裝備在使用和調動過程中受到的損失予以賠償。
2. 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操作者和駕駛員有義務執(zhí)行使用決定,享受本法規(guī)定的制度和政策。
第六條使用和調動過程中造成的預備役技術裝備損失的賠償
1. 出現以下情況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所有者將獲得賠償:
(1)預備役技術裝備損壞、丟失和銷毀;
(2)預備役技術裝備在使用和調動過程中直接造成的收入損失。
2. 對預備役技術裝備的使用和調動有決定權的人有責任賠償損失。賠償給預備役技術裝備所有者的費用標準,參照法律規(guī)定的對個人財產征購、征用規(guī)定執(zhí)行。
當預備役技術裝備屬于國家分配給國家機構、公立事業(yè)單位的財產時,在使用和調動過程中造成損壞、丟失或銷毀的應當按照國家財政有關法律規(guī)定劃撥經費進行維修或重新購買。
第七條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嚴禁行為
1. 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所有者逃避責任不服從使用和調動命令。
2. 對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進行對抗或阻撓。
3. 未有計劃批復的情況下,對預備役部隊進行使用和調動。
4. 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對預備役部隊進行利用和濫用,導致國家利益受到侵犯,組織機構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5. 在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存在性別歧視。
第八條制定計劃的權限
1. 國防部牽頭,協(xié)同計劃與投資部、各部、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制定有關《國家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2. 被賦予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任務的各部、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負責制定相應級別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被賦予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任務的各部直屬機構、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負責制定本單位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計劃。
3. 省、縣級人民委員會負責制定地方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計劃。
4. 國防部部長規(guī)定越南人民軍預備役部隊建設和接收計劃的制定權限。
第九條計劃的內容
1. 預備役部隊建設計劃的內容包括:
(1)預備役單位的組織編制;
(2)預備役單位的管理;
(3)預備役軍官的選用和培養(yǎng);
(4)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
(5)黨政工作;
(6)后勤、技術和財務保障。
2. 預備役部隊使用計劃的內容包括:
(1)傳達預備役部隊的使用決定和命令;
(2)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進行集中、運送和交接;
(3)黨政工作;
(4)后勤、技術和財務保障;
(5)預備役部隊使用過程中的指揮和調整;
(6)在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集中、運送和交接過程中提供安保。
3. 預備役部隊接收計劃的內容包括:
(1)決定執(zhí)行預備役部隊的交接任務;
(2)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進行交接;
(3)黨政工作;
(4)后勤、技術和財務保障。
第十條計劃的審批
1. 國防部牽頭,協(xié)同計劃與投資部呈報政府總理審批《國家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2. 國防部審定,政府總理審批各部、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3. 各部、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的軍事指導委員會審定,各部部長,部級機構、政府直屬機構首長審批所屬單位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4. 國防部機關審定,國防部部長審批各軍區(qū)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使用和接收計劃,河內市人民委員會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5. 各軍區(qū)機關審定,軍區(qū)司令審批省級人民委員會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6. 河內首都司令部、胡志明市司令部、省級軍事指揮部牽頭,協(xié)同省級人民委員會所屬的計劃與投資專業(yè)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審定,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審批縣級人民委員會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7. 上級機構直接審定,上級首長直接審批人民軍各單位呈報的預備役部隊的接收計劃。
第十一條對計劃進行核查、調整和重新制定
1. 每年,負責制定預備役部隊建設、使用和接收計劃的機構和單位要對制定的上述計劃進行核查,當出現本條第1、2款規(guī)定的情況時,向本法第十條規(guī)定的職能部門報告,待其決定是否調整或重新制定計劃。
2. 當預備役部隊的建設、使用和接收計劃的內容發(fā)生變化,但沒有必要重新制定時,根據需要對計劃進行調整。
3. 發(fā)生以下情況預備役部隊的建設、使用和接收計劃需要重新制定:
(1)30%以上的預備役軍人或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指標發(fā)生變化;
(2)預備役軍人或預備役技術裝備交接地點或接收單位發(fā)生變化。
第十二條預備役軍人的登記和管理
1. 鄉(xiāng)級軍事指導委員會、沒有鄉(xiāng)級行政單位的縣級軍事指導委員會,負責對當地居民進行預備役登記。
組織機構的軍事指導委員會負責對在本單位勞動、學習和工作的公民進行預備役登記。當組織機構沒有軍事指導委員會時,組織機構的負責人或者合法代表有責任對在本單位勞動、學習和工作的公民進行預備役登記。
2. 鄉(xiāng)級軍事指導委員會、沒有鄉(xiāng)級行政單位的縣級軍事指導委員會,負責對當地預備役軍人進行管理。
3. 縣級軍事指導委員會與當地組織機構配合,對在上述組織機構勞動、學習和工作的預備役軍人進行管理。
4. 政府對本條第1款預備役軍人的登記程序和手續(xù)進行規(guī)定。
第十三條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和管理
1. 交通運輸部負責民用航空器、航海船只、內水交通工具所有權登記的機構,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部負責公務船、漁政船所有權登記的機構,有責任每年定期向國防部提供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信息,以便登記管理。
2. 地方負責內水交通工具、路上機動車輛所有權登記的機構,負責通信聯絡工具、醫(yī)療器械管理的機構,有責任每年定期向工具所在地縣級人民委員會提供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信息,以便登記管理。
3. 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相關機構和組織,有責任每年定期將除本條第1、2款規(guī)定之外的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信息提供給設備所有人居住地的縣級人民委員會或組織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委員會,以便登記管理。
4. 政府規(guī)定預備役技術裝備的名目和相關登記管理事宜。
第十四條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指標
1. 政府總理負責確定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省級機構和直轄市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指標。
2. 根據政府總理確定的指標,預備役部隊建設指標依據如下規(guī)定落實:
(1)國防部部長決定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省級人民委員會預備役單位的組織規(guī)模、類型和數量,預備役部隊的接收指標,無論人民軍處于何種戰(zhàn)備狀態(tài)向其下達動員命令;
(2)各部部長、部級機構和政府機構首長確定所屬機構、單位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指標;
(3)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確定所屬機構、單位和縣級人民委員會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指標,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確定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指標。
第十五條預備役單位的組織編制
1. 預備役單位由計劃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中的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組成。
2. 預備役單位中的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數量要保持充足并多預留10%到15%,武器裝備要分類存放。
第十六條預備役軍人的分配
1. 接受分配的預備役軍人應當符合健康標準、擁有與崗位編制相應的軍事專業(yè)知識。用兵單位就近挑選預備役軍人,當地沒有合適人選時,根據崗位編制就近選擇具有相應軍事專業(yè)知識的預備役軍人。
2. 預備役專業(yè)軍人、預備役士官、士兵的分配,首先按照相關人員第一級別予以分配,不符合標準的按照第二級別分配。
3. 首先滿足主力部隊所屬預備役單位的用人需求,隨后滿足地方部隊相關需求。
第十七條平時預備役軍人的分配年限
1. 根據《越南人民軍軍官法》的規(guī)定對符合年限的預備役軍官進行分配。 2. 預備役專業(yè)軍人、士官、戰(zhàn)士的分配年限規(guī)定如下:
(1)分配到作戰(zhàn)單位的預備役專業(yè)男軍人的年齡不得超過40周歲,預備役士官、戰(zhàn)士的年齡不得超過35周歲;
(2)分配到作戰(zhàn)保障單位的預備役專業(yè)男軍人的年齡不得超過45周歲,預備役女軍人的年齡不得超過40周歲。
第十八條預備役技術裝備的配置
預備役技術裝備應當滿足人民軍各單位編制裝備所需的性能要求,不能滿足需求的,應當配置相似性能的裝備。
第十九條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分配權限
省、縣級人民委員會牽頭與有接收指標的人民軍常備部隊共同安排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分配事宜。
第二十條預備役軍人職務任用、免職、降職、撤職,軍銜授予、晉升、降銜、取消軍銜,開除軍籍、除名
1. 預備役軍官職務任用、免職、降職、撤職,軍銜授予、晉升、降銜、取消軍銜,開除軍籍、除名,依據《越南人民軍軍官法》進行。
2. 預備役專業(yè)軍人軍銜授予、晉升、除名,依據《專業(yè)技術軍人、國防工人、國防文職人員法》進行。
3. 預備役士官、戰(zhàn)士職務任用、降職、撤職,軍銜授予、晉升、降銜,開除軍籍、除名,依據《義務兵役制》進行。
第二十一條預備役軍官的選用和培養(yǎng)
1. 每年由政府總理決定預備役軍官的培養(yǎng)指標。
2. 根據政府總理的決定,國防部部長決定交由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省級人民委員會負責培養(yǎng)的預備役軍官的分組和學科專業(yè)。
3. 政府對預備役軍官的選拔對象和標準進行規(guī)定。
第二十二條組織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和預備役單位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
1. 政府總理決定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省級單位和中央直轄市有關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預備役單位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指標。
2. 根據政府總理的決定,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預備役單位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指標下達規(guī)定如下:
(1)各部部長,部級機構、政府機構首長確定所屬機構、單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預備役單位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指標;
(2)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確定縣級人民委員會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指標,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確定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的具體指標。
3. 依據《越南人民軍軍官法》《專業(yè)技術軍人、國防工人、國防文職人員法》《義務兵役制》的規(guī)定號召預備役軍人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
4. 發(fā)生以下情況時,預備役軍人可以暫不參加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
(1)參加公務員、事業(yè)單位人員遴選、晉升晉級考試,參加學期期末考試或結業(yè)考試,上述情況由預備役軍人所在勞動、學習、工作的組織機構確定;
(2)由于自身病痛或家庭條件非常困難,預備役軍人不能參加,由預備役軍人居住地的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沒有鄉(xiāng)級行政單位的縣級人民委員會或預備役軍人所在勞動、學習、工作的組織機構確定。
5. 各部部長、部級機構、政府所屬機構首長決定本單位所屬預備役單位登記的用于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預備役技術裝備的調動和時限。
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決定預備役單位中配備的用于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的預備役技術裝備調動的數量和時限。
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負責組織落實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有關預備役技術裝備調動的決定。
6. 河內首都司令部、胡志明市司令部、省級軍事指揮部所屬預備役單位在省級預備役訓練基地開展訓練。
除河內首都司令部、胡志明市司令部、省級軍事指揮部外的預備役單位按照國防部部長的規(guī)定開展訓練。
7. 政府對本條第6款規(guī)定的省級預備役訓練基地進行規(guī)定。
第二十三條預備役軍人的黨組織生活制度
1. 縣級人民委員會負責組織班長以上職務預備役單位指揮員開展黨組織生活。
2. 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沒有鄉(xiāng)級行政單位的縣級人民委員會負責組織預備役單位登記的預備役軍人開展黨組織生活。
3. 國防部部長對預備役軍人黨組織生活的形式、內容和時間進行規(guī)定。
第二十四條預備役部隊的使用場合
1. 當總動員令或局部動員令發(fā)布之后。
2. 執(zhí)行軍隊紀律規(guī)定。
3. 當出現威脅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的危機,但沒有達到宣布緊急狀態(tài)時。
4. 為了防范和消除天災人禍、疾病帶來的危害。
第二十五條執(zhí)行總動員或局部動員令時預備役部隊的使用
1. 政府總理決定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省級機構、中央直屬機構中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使用數量。
2. 國防部部長根據政府總理的決定下達動員令,使用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省級機構、中央直屬機構的國防單位。
3. 根據政府總理的決定和國防部部長的動員令,預備役部隊的使用規(guī)定如下:
(1)根據《越南人民軍軍官法》《專業(yè)技術軍人、國防工人、國防文職人員法》《義務兵役制》的規(guī)定,相關職能人員可以號召預備役軍人入伍;
(2)各部部長,部級單位、政府機構首長可以決定使用下屬預備役單位的預備役技術裝備;
(3)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可以決定使用地方的預備役技術裝備,當人民軍缺乏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時,可以決定調用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操作者和駕駛員。
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組織落實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關于使用預備役技術裝備和調動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的決定。
第二十六條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時預備役部隊的使用
1. 使用預備役部隊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包含本法第二十四條第1、3、4款規(guī)定的情況。
2. 出現本法第二十四條第3、4款規(guī)定的情況時,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決定使用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
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組織落實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關于使用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決定。
3. 人民軍指揮員可以委托地方政府制定軍隊紀律決定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使用事宜。
4. 政府對本條作出具體規(guī)定。
第二十七條預備役部隊使用決定或命令的傳達
1. 預備役部隊使用決定或命令的傳達要確保時效性和準確性。可以依托行政體系從中央傳達到基層,從國防部傳達到各級軍事機構和人民軍常備部隊。
2. 預備役部隊使用決定或命令的傳達責任規(guī)定如下:
(1)總參謀部向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國防部直屬單位傳達國防部部長下達的預備役部隊的使用命令,并指導將命令傳達至地方軍事機構、人民軍基層單位。
(2)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向所屬單位傳達部長,部級單位、政府機構首長下達的關于預備役部隊的使用決定,并指導將決定傳達至基層單位。
(3)省級人民委員會向所屬機構、各相關團體和縣級人民委員會傳達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下達的預備役部隊的使用決定。
河內首都司令部、胡志明市司令部、省級軍事指揮部向縣級軍事機構傳達河內首都司令部司令員、胡志明市司令部司令員、省級軍事指揮部指揮長下達的預備役部隊的使用命令和職能機構下達的號召預備役軍官入伍的命令。
(4)縣級人民委員會向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相關組織機構傳達縣級人民委員會主席下達的預備役部隊的使用決定。
縣級軍事機構向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和相關組織機構傳達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下達的預備役部隊使用決定,上級下達的號召預備役軍官入伍的命令,縣級軍事指揮部指揮長下達的號召預備役專業(yè)軍人、預備役士官、預備役戰(zhàn)士入伍的命令。
(5)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沒有鄉(xiāng)級行政單位的縣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機構有責任將上級號召入伍的命令傳達給每一位預備役軍人,省級人民委員會主席關于動用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決定傳達給每一位預備役技術裝備的所有者。
(6)地方軍事機構和人民軍常備部隊有責任進行預備役部隊的交接,應提前就交接事宜相互通報。
3. 要在預備役部隊動員計劃中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使用決定和命令傳達的時限進行明確。
4. 國防部部長對預備役部隊使用決定和命令的傳達事宜進行規(guī)定。
第二十八條預備役部隊的集中、運送和交接
1. 縣、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機構和組織在自身任務、職權范圍內,負責預備役部隊的集中、運送,并將其移交給人民軍常備部隊,任務完成后組織預備役部隊的接收。
2. 人民軍常備部隊負責接收補充的預備役部隊,任務完成后將預備役部隊交還給各級人民委員會和組織機構。
3. 預備役部隊的集中地點由縣級人民委員會確定。預備役部隊的接收地點由人民軍常備部隊決定。
4. 國防部部長對本條做出具體規(guī)定。
第二十九條擔任指揮職務的預備役軍人的津貼
1. 分配到預備役單位的預備役軍人可以享受津貼。
2. 預備役軍人在預備役單位擔任班長或以上相應指揮職務的可以享受單位管理責任津貼,不再享受本條第1款規(guī)定的津貼。
3. 政府對津貼金額、享受津貼的時間和條件進行規(guī)定。
第三十條預備役軍人在訓練、演習、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期間,以及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任務有關的制度、政策
1. 預備役軍人的工資和津貼制度規(guī)定如下:
(1)在組織機構勞動、學習和工作的預備役軍人的工資由國家財政撥款,組織機構負責向其發(fā)放工資、津貼、補貼、福利、差旅費。當發(fā)放給預備役軍人的工資和津貼低于人民軍現行工資和津貼標準時,不足款項由人民軍負責支付;
(2)不屬于本款第(1)項所指的預備役軍人,可以按照現役軍官、專業(yè)軍人工資標準,或現役士官、士兵軍銜級別對應的津貼標準,由人民軍按天發(fā)放一筆津貼,差旅費按照現役軍人標準發(fā)放。
2. 預備役軍人使用的軍裝、生活用品可以通過發(fā)放或借用滿足,生活費保障按照現役軍官、專業(yè)軍人、士官、戰(zhàn)士的現行標準執(zhí)行。
3. 在組織機構勞動、學習、工作的預備役軍人,在享受年假期間,被召回參加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或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時,剩余休假天數待任務結束后可繼續(xù)享受,或在合適時間補休。
4. 預備役軍人在執(zhí)行任務期間受傷或犧牲被評定為傷兵或烈士的,其自身及家庭可享受法律規(guī)定的“優(yōu)待革命功臣”的制度和政策。
5. 預備役軍人從事繁重、有害、危險,特別繁重、有害、危險的工作時,可以參照相同種類勞動者標準享受法律規(guī)定的勞動制度和政策。
6. 購買了社會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的預備役軍人,出現病痛、受災、死亡或勞動機能減退,可以享受法律有關社會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制度和政策;如果預備役軍人沒有購買社會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可以享受政府規(guī)定的制度和政策。
第三十一條對預備役軍人家庭的補貼制度
當預備役軍人參加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或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時,其家庭可獲得補助。
第三十二條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在參與動員期間享有的制度和政策
1. 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伙食按照步兵戰(zhàn)士的標準執(zhí)行;出現病痛、受災、死亡或勞動機能減退,或從事繁重、毒害、危險,特別繁重、毒害、危險的工作時,根據法律有關的勞動規(guī)定,其自身及家庭可享受預備役軍人同等的制度政策。
2. 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工資由國家財政撥款的,其所在勞動、學習、工作的組織機構負責向其發(fā)放工資、津貼、補貼、福利、差旅費;工資不屬于國家財政撥款的,由人民軍各單位每天按照其動員前3個月內平均每天的工資標準支付勞動報酬,差旅費納入報銷范圍。
第三十三條經費來源
1. 根據法律有關國家財政的規(guī)定,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經費納入國家財政保障,安排在每年向各部、部級單位、政府和地方單位撥款的預算中。
2. 其他各項合法收入。
第三十四條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經費明細
1. 國防部承擔以下經費:
(1)預備役軍人登記、管理和身體檢查,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和管理;
(2)主力部隊組織所屬預備役部隊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預備役軍官訓練選拔;
(3)為指揮動員提供裝備器材保障,為主力部隊所屬的預備役單位修建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接收站;
(4)為主力部隊所屬的預備役部隊儲備后勤物資和技術裝備;
(5)賠償人民軍在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過程中造成的預備役技術裝備損壞及其他經費開支;
(6)將預備役技術裝備補充到人民軍常備部隊使用和調動過程中產生的經費;
(7)在全國范圍內為預備役部隊儲備軍事裝備;
(8)根據本法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支付給預備役軍人的津貼;
(9)預備役部隊在建設、使用和接收過程中印制手冊,制作圖表,開展集訓、總結和小結,物資器材保障等服務性支出;
(10)預備役部隊使用和接收。
2. 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承擔下列經費:
(1)根據分配的指標對預備役單位進行組織和管理;
(2)組織政府總理規(guī)定的預備役專業(yè)部隊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組織預備役軍官的選拔;
(3)向人民軍常備部隊移交預備役單位;
(4)根據政府總理規(guī)定的指標儲備預備役技術裝備;
(5)預備役部隊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印制手冊,制作圖表,開展集訓、總結和小結,物資器材保障等服務性支出。
3. 省級人民委員會承擔下列經費:
(1)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和管理;
(2)組織地方部隊所屬的預備役單位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進行預備役軍官選拔訓練;
(3)為指揮動員提供裝備器材保障,為預備役單位開展訓練提供操場、訓練場和營區(qū),為地方部隊建設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接收站;
(4)為地方部隊所屬的預備役部隊儲備后勤物資和技術裝備;
(5)賠償省級人民委員會為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或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時造成的預備役技術裝備損壞及其他經費開支;
(6)使用預備役部隊和向人民軍常備部隊移交預備役單位過程中產生的費用;
(7)使用預備役部隊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
(8)當預備役軍人參加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或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時為其家庭提供補助;
(9)根據本法的規(guī)定落實有關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的相關制度和政策;
(10)預備役部隊在建設、使用和接收的過程中印制手冊,制作圖表,開展集訓、總結和小結,物資器材保障等服務性支出。
4. 縣級人民委員會承擔下列經費:
(1)預備役軍人的登記、管理和身體檢查,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登記和管理,預備役單位的生活開支;
(2)為指揮動員提供裝備器材,修建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集中站;
(3)為地方部隊所屬的預備役部隊儲備后勤物資和技術裝備;
(4)根據本法的規(guī)定落實有關預備役技術裝備操作者和駕駛員的相關制度和政策;
(5)對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進行集中、運送和交接。
5. 鄉(xiāng)級人民委員會和相關組織機構承擔預備役軍人的登記、管理、生活和身體檢查費用,預備役技術裝備的管理費用,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集中、運送和交接費用。
第三十五條政府的責任
1. 政府統(tǒng)一管理全國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
2. 國家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管理內容包括:
(1)負責頒布、呈報職能部門頒布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各項法規(guī)文件并組織落實;
(2)制定和組織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戰(zhàn)略、政策和計劃;
(3)規(guī)定和組織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制度政策;
(4)宣傳和普及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方面黨的路線方針、國家政策法規(guī);
(5)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方面有關的檢查、清查,處理違法行為,解決申訴、上訪,進行小結、總結、競賽和表彰等。
第三十六條國防部的責任
國防部有責任先于政府承擔國家管理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責任,具體如下:
1. 呈報政府、政府總理頒布或依據職權頒布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
2. 牽頭,協(xié)助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制定國家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戰(zhàn)略、政策、計劃;
3. 協(xié)助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制定本單位有關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計劃;
4. 對預備役單位的規(guī)模、組織形式和數量進行規(guī)定;
5. 牽頭,協(xié)助指導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開展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和使用工作;
6. 指導軍隊機關單位與地方政府配合開展有關預備役部隊的建設、使用和接收工作;
7. 牽頭,協(xié)助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和相關組織機構開展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方面有關的檢查、清查,處理違法行為,解決申訴、上訪,進行小結、總結、競賽和表彰等;
8. 牽頭、協(xié)助各部、部級單位、政府機構、各級人民委員會建立預備役軍人、預備役技術裝備登記、管理的數據庫;
9. 根據法律規(guī)定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其他任務。
第三十七條各部、部級機構、政府機構的責任
1. 與國防部和其他相關組織機構配合,制定并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計劃。
2. 指導所屬單位建立滿足任務所需數量和質量的預備役專業(yè)部隊。
第三十八條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
1. 各級人民議會在自身職權范圍內履行如下責任:
(1)確定保障地方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經費;
(2)監(jiān)督憲法和法律遵守情況,落實人民議會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決議。
2. 各級人民委員會在自身職權范圍內履行如下責任:
(1)落實地方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和使用的國家管理責任;
(2)牽頭、協(xié)助人民軍各單位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建設、使用和接收工作。
第三十九條越南祖國陣線及其成員組織的責任
越南祖國陣線及其成員組織在自身職權范圍內有責任宣傳、動員人民落實有關預備役部隊的法律并對落實情況進行監(jiān)督。
第四十條組織機構的責任
預備役軍人所在勞動、學習和工作的組織機構有責任與地方政府配合,安排時間組織預備役軍人開展訓練、演習、應急動員和戰(zhàn)備檢查,或執(zhí)行除總動員或局部動員外的任務,上述任務結束后對預備役部隊進行接收并為預備役軍人安排工作。
第四十一條實施效力
1. 本法自2020年7月1日起生效。
2. 自本法生效之日起,1996年8月27日頒布的《預備役部隊法令》即行廢止。
本法于2019年11月26日在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第十四屆國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法律編號53/2019/QH14。
國會主席阮氏金銀(簽署)
2019年11月26日 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