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爾青
一百年前的近現(xiàn)代,一位被稱為“日本徐霞客”的日本學者、旅行者,懷著對中國風景名勝和庭園的熱愛之情,來往中國五十余次,足跡幾乎踏遍整個中國。他就是被稱為“中國通”的日本語言學家、漢學家后藤朝太郎。
后藤所著的《中國的風景與庭園》成書于1928年,記錄了他對中國風景和庭園藝術的現(xiàn)場體驗、觀察與思考,對中國文化的熟稔也使得他在文句之間將中國詩詞與歷史典故信手拈來,文字優(yōu)美而飽含真情,加上百幅同時期拍攝的歷史珍貴照片,帶領我們穿越時光,回到一百年前的中國,觀望中國風景與庭院在歷史嬗變中留下的印跡。
彼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戰(zhàn)亂動蕩的時期,后藤穿行于中國各地,在混亂的時勢中屏除干擾,沉淀心思,沉醉于中國山水之中。從華北大平原到西南的巴山蜀水,從華中瀟湘八景、華東江南風情到嶺南江海風光、南北庭園,都留下了后藤的足跡。
除了探幽賞景,后藤也對中國風景旅游資源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未來的預想,對庭園的保護和管理提出真切實在的建議,這份專注與遠見令人敬佩。
后藤也有將中國風景與外國風景進行比較。他認為,長江三峽風光可謂世界風景之冠,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景色有相似之處,但三峽風光壯美連綿,有著“超過前者千百倍的力量”。充滿優(yōu)美情趣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景也是世界級水鄉(xiāng)風光的典范,相信“會贏得全世界游客的嘖嘖贊嘆”。北京宮殿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偉岸磅礴,其藝術價值更是足以列入世界偉大建筑之林,“引為中國之驕傲”。
可見后藤對中國風景的熱愛之情。他這份熱愛并非是盲目吹捧,而是透過山水景象看到了中國景觀獨特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意涵。
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踏足河山,留下大量描述美景、抒發(fā)情懷的精彩詩文和畫作,為原本毫無生氣的景物注入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形成了特有的中國風景美學,構建出文人心中的烏托邦。人與自然由此聯(lián)為一體,和諧共生。
而中國庭園則是連接人與自然、將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自然審美相結合的人工構筑,也是融合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
從前的園林多為宮廷皇室、王公貴族所有,設計極盡奢華、氣派萬千,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然而也有不少由文人墨客或僧人所造的簡素古樸、自然幽靜的私人庭園,充滿野趣,主客相聚其間,比人工雕琢之所更多幾分瀟灑自如。
后藤曾在杭州西湖龍井禪寺內極簡素的庭園中與高僧煮茗相談,竟在不覺間進入禪問答的境界,沉浸在無念無想的冥思之中,這是一次難得的人與自然和諧結合的體驗。
當我們擁有許多的時候,往往想要擁有更多,為物所累,如何舍棄便成為一個難題。園林的費心營造,本是人類想要拘束和掌控大自然、使其為己所享受的一種手段,但卻很容易在不經意中反被其制約。當我們將目光從狹窄的庭園放到院墻之外,就會發(fā)現(xiàn),自然美景比比皆是,天下山水景色都可以看作是我們自己的庭院而自由暢享,無需刻意追求人工庭園,也不必追逐所謂的熱門景點、網紅打卡點。正如后藤所說,“大自然就是最大的名園”。
人與風景、庭園之間該如何找到天然聯(lián)結的契合點,如何厘清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是行游山水庭園的意義所在,也是《中國的風景與庭園》這本近百年前的作品帶給我們長遠的思考。
歲月史詩,浪漫奇幻。這是近距離欣賞敦煌藝術的紙上美術館。一日一畫,歷久彌新,風雅不絕。
涵蓋故事畫、尊像畫、經變畫、風景畫……包括民俗、山水、飛天、建筑、服飾、紋樣……敦煌美術研究所有致力于臨摹、探索、研究敦煌藝術的畫家和學者團隊長期研究敦煌,他們編出的這本《敦煌日歷2023》致力于重塑敦煌藝術美學,再現(xiàn)千年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