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張 磊,李 甜,吳明洋
1.陜西省衛(wèi)生行業(yè)學會服務中心,西安 710003;2.陜西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西安 712000;3.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武漢 430030
隨著經濟與信息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手機成為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1]。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約為10億人,大學生作為手機使用的主體人群,過度或不受控制使用手機導致的手機成癮問題引起廣泛關注[3]。研究顯示[4-8],大學生手機成癮率較高,對學習成績、睡眠質量、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與抑郁癥、心理疾病發(fā)病率的關聯顯著。
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不良飲食行為等生活方式已被認為與手機成癮存在獨立關聯[9-13],而這些生活方式常常共同存在,目前還缺乏生活方式與手機成癮的綜合關聯研究。醫(yī)學生作為衛(wèi)生健康行業(yè)的未來棟梁,學習任務重,其手機成癮防控應受到更高重視。此研究對陜西省??漆t(yī)學生生活方式與手機成癮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價健康生活方式與手機成癮的綜合關聯,以期為預防和控制??漆t(yī)學生手機成癮提供參考。
選取陜西省某高職院校醫(yī)學專業(yè)的290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由受過統(tǒng)一培訓的學校教師擔任調查員,在征得學校和被調查學生的知情同意后,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線上發(fā)放并回收調查問卷。
1.3.1基本情況調查表
回顧相關文獻和調查表內容,自行設計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專業(yè)、年級、城鄉(xiāng)、是否獨生子女和月均消費。
1.3.2生活方式調查表
參考“中國慢性病前瞻性隊列研究”[14]對生活方式的評價,此研究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飲酒、飲食、體育鍛煉和體質指數。通過自行設計生活方式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得到吸煙、飲酒、飲食、體育鍛煉、身高和體重情況,并根據研究對象的身高和體重計算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BMI=體重(kg)/[身高(m)]2。
1.3.3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 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
該量表由熊婕等[15]編制,共16個條目,包括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4個維度,分值范圍為16~80分,MPATS評分越高,表明手機成癮傾向越高,總分48分及以上被界定為有手機成癮傾向??偭勘淼腃ronbach’s α系數為0.83,重測信度為0.91;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4~0.80,重測信度為0.75~0.85。此次調查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1.3.4健康生活方式定義與評分計算
各項生活方式分組如下:①吸煙分為“從不吸煙”“有吸煙史(包括已戒煙和當前吸煙)”;②飲酒分為“從不飲酒”“有飲酒史(包括已戒酒和當前飲酒)”;③飲食分為“葷素均衡”“葷素不均衡(包括葷菜為主和蔬菜為主)”;④體育鍛煉分為“每周鍛煉4~7次及以上且每次鍛煉>20min”“每周鍛煉小于4次或每次鍛煉≤20 min”;⑤BMI分類有“體型正常(18.5~23.9 kg/m2)”、“體型不正常[包括體型偏瘦(<18.5 kg/m2)”、“超重(24.0~27.9 kg/m2)”和“肥胖(≥28.0 kg/m2)]”。
該研究將生活方式滿足以下標準生活方式的定義為健康生活方式:①從不吸煙;②從不飲酒;③葷素均衡;④每周鍛煉4~7次及以上且每次鍛煉>20 min;⑤BMI正常:18.5~23.9 kg/m2。上述5種生活方式,符合健康生活方式定義的得1分,不符合則得0分,合計為健康生活方式評分,分值范圍為0~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方式越健康。根據評分,將研究對象分為5組:0~1分組、2分組、3分組、4分組和5分組,以 0~1分組作為參照組。
該研究結合相關文獻和調查表內容,主要考慮的協變量包括性別(男;女)、年級(大一;大二)、城鄉(xiāng)(城市;農村)、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和月均消費(<500元;500~999元;1000~1999元;≥2000元)。
該研究一共發(fā)出問卷2908份,去除無效問卷95份,回收有效問卷共2813份,回收有效率為96.7%。2813名研究對象中,男生473人(16.8%),女生2340人(83.2%);大一學生1325人(47.1%),大二學生1488人(52.9%);檢驗專業(yè)558人(19.8%),臨床專業(yè)249人(8.9%),護理專業(yè)1871人(66.5%),助產專業(yè)135人(4.8%);城市學生470人(16.7%),農村學生2343人(83.3%);獨生子女492人(17.5%),非獨生子女2321人(82.5%)。
??漆t(yī)學生MPATS評分為(37.1±11.1)分,有527人MPATS評分大于或等于48分,手機成癮率為18.7%。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MPATS評分和手機成癮率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MPATS評分和手機成癮率
以MPATS評分為因變量,健康生活方式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結果顯示,與有吸煙史者相比,從不吸煙者MPATS評分低3.77分(b=-3.77,95%CI:-5.30~-2.24);與有飲酒史者相比,從不飲酒者MPATS評分低2.24分(b=-2.24,95%CI:-3.11~-1.40);與每周鍛煉小于4次或每次鍛煉≤20 min者相比,每周鍛煉4~7次且每次>20 min者MPATS評分低4.12分(b=-4.12,95%CI:-5.20~-3.05);與BMI不正常者相比,BMI正常者MPATS評分低1.23分(b=-1.23,95%CI:-2.04~-0.41);飲食是否葷素均衡與MPATS評分無統(tǒng)計學關聯(b=-0.04,95%CI:-0.86~0.78)。如表2所示。
表2 健康生活方式與MPATS評分關系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以MPATS評分為因變量,健康生活方式評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健康生活方式評分2、3、4、5分者的MPATS評分比健康生活方式評分0~1分者分別低2.08分(b=-2.08,95%CI:-3.60~-0.56)、3.81分(b=-3.81,95%CI:-5.28~-2.33)、5.37分(b=-5.37,95%CI:-6.93~-3.82)和9.65分(b=-9.65,95%CI:-11.99~-7.31)。如表3所示。
表3 健康生活方式評分與MPATS評分關系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以是否手機成癮為因變量,健康生活方式評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2、3、4、5分者的手機成癮風險比健康生活方式評分0~1分者分別低29%(OR=0.71,95%CI:0.51~0.99)、38%(OR=0.62,95%CI:0.45~0.86)、48%(OR=0.52,95%CI:0.36~0.73)和70%(OR=0.30,95%CI:0.15~0.59)。如表4所示。
表4 健康生活方式評分與手機成癮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該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生活方式與MPATS評分及手機成癮風險呈負相關,健康生活方式評分越高,MPATS評分與手機成癮風險均越低。提示可通過引導在校大學生建立并堅持健康生活方式來降低手機成癮的發(fā)生。
由于測量量表、地區(qū)、人群等的不同,當前國內外手機成癮檢出率存在一定差異。國內大學生手機成癮檢出率集中在12%~36%[16-19],國外為10%~48%[20-22],該研究的手機成癮率為18.7%,處于國內報道的較低水平。該研究顯示,??漆t(yī)學生中健康生活方式評分5分的比例較低,僅占4.3%,多數學生為2~4分;現有研究也表明,大學生多種生活方式均維持健康的比例較低[23-24],提示即使??漆t(yī)學生接受了較多的醫(yī)學健康教育,但還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建立并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達到知信行合一。
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25-27],該研究顯示,堅持每周4~7次且每次>20min的體育鍛煉、從不吸煙、從不飲酒能顯著降低MPATS評分。該研究還顯示,BMI正常者MPATS評分更低,手機成癮與BMI存在關聯,但Jahrami H等[28]的研究未發(fā)現問題性手機使用與BMI間存在關聯,這可能是測量人群和量表的不同造成的,還需進一步研究。既往研究發(fā)現[11-12],飲食不規(guī)律和含糖食物攝入與手機成癮正相關,該研究將健康飲食行為定義為葷素搭配均衡,暫未發(fā)現葷素搭配與手機成癮的關聯。
現有關于手機成癮與吸煙、飲酒、飲食、體力活動、BMI等生活方式的關聯研究僅涉及1或2種生活方式。該研究將上述5種生活方式聯合分析,表明隨著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MPATS評分和風險存在下降趨勢。根據手機成癮的補償性使用理論和網絡成癮的人格-情感-認知-執(zhí)行交互模型[29-30],成癮者受人格、情感、認知、執(zhí)行四大因素的復雜交互影響,引起補償效應的產生,最終導致成癮。模型中,情感和認知因素主要通過影響壓力應對、線索反應性與渴求、認知偏見、情緒調節(jié)和注意力偏差等引起成癮行為,執(zhí)行因素則通過降低執(zhí)行功能、降低控制能力等導致成癮行為。有證據證明[31-32],健康生活方式與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自我效能和壓力應對(情感與認知因素)存在正相關關系,與自我控制、時間管理(執(zhí)行因素)也存在正相關關系[33-34]。故推斷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通過影響情感、認知和執(zhí)行三大因素,抑制補償效應的產生,最終達到預防和控制手機成癮的效果。
綜上所述,該研究較好地證明了健康生活方式與手機成癮存在明顯負向關聯,并基于手機成癮機制,對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手機成癮風險的可能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大學生建立并堅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手機成癮風險提供了依據。因此,建議學校和社會要注重提高學生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整體認識,盡早宣傳引導學生建立并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要加大體育鍛煉、禁煙限酒、保持正常BMI的宣傳教育,有效降低手機成癮率,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屬于橫斷面調查,尚不能確證健康生活方式與手機成癮風險和評分下降的因果關系,且研究未涉及手機成癮與生活方式相互作用機制;其次,研究中對如飲食、體育鍛煉等變量的調查可能不夠精確;最后,該研究僅選取陜西省一所??圃盒_M行調查,結果的泛化仍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