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飛,周志宇,謝昌紀,韋成聰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神經外科,廣西南寧 530001)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神經外科多發(fā)性疾病,指因后天或先天因素誘發(fā)的顱內血管病變,局部動脈膨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及社會老齡人口增加,顱內動脈瘤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該病癥具有一定隱匿性,在發(fā)病前缺少特異性臨床表現,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相比于其他疾病而言,顱內動脈瘤一旦發(fā)生破裂,可立即造成死亡,即使存活亦會遺留諸多后遺癥,對患者生存質量、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動脈瘤,占顱內動脈瘤的25%~30%;其病灶多位于顱內重要部位,如視交叉、下丘腦等,且動脈瘤頸暴露困難。既往臨床采取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治療,但其療效不一;隨著外科醫(yī)學發(fā)展,血管內栓塞術被廣泛應用,在該病癥治療方面效果可靠,但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短期內復發(fā)率較高,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為進一步了解影響其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納入2011年7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73例前交通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研究納入2011年7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73例前交通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患者首次接受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治療;(3)患者術后隨訪復查完成;(4)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復發(fā)動脈瘤再治療患者;(2)失訪患者;(3)合并有精神或神經功能障礙患者;(4)合并嚴重心肝腎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顱內血管畸形患者;(5)術前死亡患者。
入選患者均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如圖1。本組73例患者共檢查出74個前交通動脈瘤。根據是否復發(fā)進行分組,將6例復發(fā)患者歸為復發(fā)組,其余67例患者納入未復發(fā)組。
圖1 DSA檢查前交通寬頸動脈瘤
手術器械:美國Boston Scientific支架,SeekerLite-10,導引微導絲,Cordis ProwlerPlus系列或Echelon微導管,美國Cordis.Miami Lakes的DCS彈簧圈。
手術方法:入組73例患者均接受全麻支持,術前3 d給予患者75 mg/d氯吡格雷、100 mg/d阿司匹林口服治療,急診患者給予300 mg氯吡格雷和300 mg阿司匹林頓服,術中常規(guī)按公斤體重給予患者肝素化,用肝素鈉鹽水(500 U/500 mL)對微導管、導引導管進行動脈加壓滴注,肝素鈉液對股動脈鞘進行封管。使用Seldinger技術完成經皮股動脈穿刺。將微導管在路圖引導下置入動脈瘤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或使用中間導管增加支撐力和穩(wěn)定性,合理選擇彈簧圈填塞治療,術中根據患者情況,可選擇支架輔助栓塞治療。術中血壓控制在140~110 mmHg/90~60 mmHg,由臨床經驗豐富的神經介入醫(yī)生進行栓塞術治療。術后進行常規(guī)DSA檢查,判斷手術效果。
術后每間隔3個月進行1次隨訪,主要通過返院進行復查,隨訪復查時行CT血管成像(CTA)、DSA檢查評價動脈瘤復發(fā)情況及栓塞情況。
本組73例患者前交通動脈瘤患者,接受栓塞術介入治療后,隨訪時間為3個月~5年,平均隨訪時間(26.45±4.58)個月。隨訪期間,6例患者復發(fā),其中2例出現二次破裂出血,復發(fā)率為8.22%。
結果顯示,年齡≥60歲、Hunt-Hess分級≥3級、Fisher分級≥Ⅱ級、mRS評分持平或增高、直接栓塞、部分栓塞與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有關(<0.05);而患者性別、合并高血壓與糖尿病、動脈瘤直徑、瘤頸寬度、動脈瘤是否破裂與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無關(>0.05)。詳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n(%)]
以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是否復發(fā)為因變量(復發(fā)=1,不復發(fā)=0),以年齡、Hunt-Hess分級、Fisher分級、mRS評分、栓塞程度等單因素分析中與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有關因素作為自變量,并對因變量和自變量賦值后納入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賦值情況詳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60歲、Hunt-Hess分級≥3級、Fisher分級≥Ⅱ級、直接栓塞治療、部分栓塞等是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0.05)。詳見表3。
表2 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影響因素的自變量賦值
表3 二分類非條件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隨著外科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在顱內動脈瘤治療中,血管介入栓塞術被廣泛應用,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青睞與認可。相比于開顱夾閉術,血管介入治療不僅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與術后致殘率,同時有利于預防動脈瘤破裂出血,維持術后瘤體的長期穩(wěn)定,改善患者預后結果。但有研究表明,部分血管介入治療患者具有極高的復發(fā)率,不僅對預后治療效果造成影響,且復發(fā)的動脈瘤一旦破裂,患者的致死率與致殘率更高。因此,進一步明確顱內動脈瘤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對早期預防、降低患者致死率與致殘率至關重要。
有研究認為,顱內動脈瘤頸直徑>4 mm、體積>600 mm、腫瘤最大直徑≥10 mm等是影響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也有文獻顯示,動脈瘤的形成、復發(fā)中血流動力學異常起到重要作用。另有報道指出,血管介入治療栓塞率、栓塞程度等對于顱內動脈瘤術后復發(fā)具有一定影響。盡管目前臨床對于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眾說紛紜,卻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與結果。關于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方面,國內研究報道較少。
本研究對73例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訪期間,6例患者復發(fā),其中2例出現二次破裂出血,復發(fā)率為8.22%;此結果與國內部分報道存在差異性,原因可能是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年齡≥60歲、Hunt-Hess分級≥3級、Fisher分級≥Ⅱ級、直接栓塞治療、部分栓塞等是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颊吣挲g的不斷增加,患者機體各系統(tǒng)功能衰退,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機體自我修復能力不足,術后無法快速自我修復,增加復發(fā)風險;同時血管的生理特性逐漸下降,如收縮反應、血管舒張反應、順應性、彈性等,接受栓塞術治療時,引起血管并發(fā)癥風險更高,如血管痙攣等,增加復發(fā)風險。此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糖尿病、高血壓并非是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的因素,與國內報道存在差異,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有關。Hunt-Hess與Fisher分級越高患者,其顱內病理性改變越嚴重,如腦水腫、腦血管痙攣、腦出血等,介入栓塞治療后復發(fā)風險更高。本研究認為,由于臨床中主要采用高孔率支架治療,在高速血流沖擊下,直接栓塞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瘤腔的擴大復發(fā)。
綜上所述,影響前交通動脈瘤栓塞術后復發(fā)因素眾多,在介入栓塞術治療后,對于高風險人群需要高度重視,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如高齡、Hunt-Hess與Fisher分級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