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光
(武威市涼州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甘肅 武威 733000)
甘肅省是中國沙漠分布面積較大且荒漠化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有沙化土地1217萬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6%,涉及8個市(州)24個縣區(qū)[14]。其中河西走廊有沙漠面積404.52萬hm2[6]。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河西走廊沙區(qū)進行大面積人工固沙造林建設,主要采用的技術為粘土沙障+梭梭的固沙模式[1~4]。進入80年代中后期因單一模式的梭梭人工林面積出現(xiàn)衰敗,人工生態(tài)林系統(tǒng)進入衰退狀態(tài)[6]。為解決這一問題,采取多種措施,如沙障逐步改為草沙障,樹種優(yōu)化為梭梭、花棒、沙拐棗,并采取塊狀或隔行混交,造林株行距為2 m×3 m、2 m×4 m(沙障方格2 m×2 m,植苗按“品字型”栽植),密度依據(jù)年降水量調整為1260~1665株/hm2[1~7]。由于各地在治理沙化土地中,設置沙障多采取“一封到頂”(迎風坡全設置草方格,背風坡設豎式草障)形式;沙障材料用麥草、稻草、玉米秸稈等;選用苗木大多單一,種苗質量不高,栽植技術多采用挖穴栽植,不僅固沙造林成本高,造林質量不高,需連年補植補栽,影響固沙成效。本文以涼州區(qū)半固地沙丘治沙造林技術為例,結合當?shù)刈匀惶攸c,對此做了一些探索研究。
試驗區(qū)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八十里大沙榮生路南側的半固定沙丘地,屬騰格里大沙漠的西南緣。海拔1500 m,多年平均氣溫7.9 ℃,有效積溫3646 ℃,年日照時數(shù)3100 h,年降水量130 mm,多集中在8~10月份,占全年降水的60%,年蒸發(fā)量2063.5 mm,無霜期158 d,極端最高氣溫38.5 ℃,極端最低氣溫-29.5 ℃。主風方向為西北風,年均風速3.7 m/s,年沙塵暴次數(shù)2~3次。多發(fā)生春季干旱和夏伏干旱[15]。沙丘類型為新月形沙壟,丘高6~8 m,丘盆比5∶1。沙丘沙粒物組成為細沙。天然植被為沙蒿、沙米、白刺、冰草、蘆葦?shù)?,主要分布在沙丘中下部及丘間地,呈團狀不均勻分布,平均蓋度13%~15%。
選用稻草作壓沙沙障材料,稻草規(guī)格為秸稈干燥、無變色、無發(fā)霉、長度70 cm以上。在沙丘迎風坡中段設置草把型、一字型、直角型、方格型等4種類型半隱蔽式沙障[2~4](一字型、直角型草障在當?shù)厣a上俗稱“一把草”),即:①草把障:用細繩將稻草捆綁成長約40~45 cm、粗約15 cm草把,豎直栽入沙面,深約25 cm;②雙眉式一字型障:在沙丘迎風坡上與主風方向垂直,水平開挖長約70 cm、上口寬25 cm、深20 cm的橫向小溝,將稻草(用量約0.44 kg)根端向著迎風面,橫著均勻不間斷攤鋪在小溝上,用鐵锨鏟沙壓在橫鋪稻草的中線上,壓沙厚度約20 cm,并用單腳前后移動踩實,使稻草兩端對稱翹起,再用鐵锨從翹起的草障兩邊刮沙淤起與沙面垂直,翹起的草障高出沙面15~25 cm,如同在沙面上埋了一個“U”型雙眉式草障,草障孔隙度20%~30%[8,9,13];③雙眉式直角型障:設置方法類似于一字型障,橫豎兩條障邊緊密相接,形成草方格沙障的一個角,直角沙障邊長均為70 cm,障口朝東南方,每個沙障用草量0.88 kg;④雙眉式方格障[7~10]:在沙丘迎風坡上與主風方向垂直,按2m×2m方格劃線,開溝設置雙眉式方格沙障,每米沙障用草量約0.63 kg。
選擇相鄰3個迎風坡面積≥0.2hm2(斜坡長≥50m)的大沙丘,在每個沙丘迎風坡中段沙坡上與主風向垂直,按草把障、一字型障、直角障造林株行距2 m×3 m,方格式障造林株行距2 m×4 m的標準,在坡面上畫12列2 m×3 m網(wǎng)格線和6列2 m×2 m網(wǎng)格線。2 m×3 m網(wǎng)格線交點為草把障、一字型、直角型障的設障點,加對照試驗,12列網(wǎng)格按三列為一種沙障類型試驗單元,劃成4個試驗單元;2 m×2 m網(wǎng)格線為方格型障設置線,6列方格劃成為1個試驗單元。共設置了5個試驗單元。每個試驗單元供試3種苗木(草方格兩列栽1種苗木,株行距2 m×4 m;其他沙障一列栽1種苗,株行距2 m×3 m。1種苗栽20~25株)。3個沙丘設成3組重復試驗。為消除沙丘迎風坡坡面風蝕危害的水平差異,每個沙丘上設置的5種試驗造林單元采取編號,隨機布設試驗。4種沙障設置時間:2018年10月下旬(沙丘封凍前)。
造林樹種為梭梭、花棒、沙拐棗。苗木規(guī)格:梭梭為一年生本地苗,地徑≥0.3 cm,苗高≥50 cm,主根長≥30 cm;花棒、沙拐棗為一年生本地苗,地徑≥0.4 cm,苗高≥60 cm,主根長≥30 cm。苗木鮮活,生長健壯,根系較好,無病蟲危害,無機械損傷的合格苗。栽苗時統(tǒng)一按留苗基部干長35 cm,短截苗梢。
在每個試驗造林單元內,以列為單位,先用鐵锨鏟去種植點表層干沙,后用鉆頭直徑4~5 cm手提便攜式打孔機鉆孔(孔深約35 cm,通過左右或前后搖動打孔槍桿,形成一個橢圓形的孔口,孔口長徑6~8 cm),再用“長柄植苗鉗子”(柄長50 cm,每個鉗頭焊接厚4mm,邊長為2 cm、3 cm,夾角45°的平行四邊形金屬片,對稱的兩塊金屬片中央壓一個縱向開口寬0.4 cm的小凹槽,便于夾住苗根前端)植苗。前3種沙障試驗造林單元內各栽植一列梭梭、花棒、沙拐棗,草方格沙障每兩列按品字型栽植一個樹種。苗木栽種位置:草把型、一字型沙障在障后正下風向約30 cm處,直角障、方格障(西北角)在障角內栽種苗木,距兩邊沙障30 cm處。苗木栽植時間:2019年3月初(沙丘剛解凍后)。植苗深度為30 cm。栽后踏實種植孔,當日每株苗澆水5 kg,并上覆厚約5 cm干沙保墑。
造林后,連續(xù)3年在8月中旬調查沙障保存情況、障后積沙情況及苗木存活率。
另選相鄰3個迎風坡面積≥0.2 hm2(斜坡長≥50 m)的沙丘,在每個沙丘上采用3種栽植時間、3種植苗方法作造林試驗。即:2018年10月下旬在沙丘迎風坡中段整坡設置9列稻草雙眉式一字型沙障,沙障上下左右間距2 m×3 m,以每3列(3種栽植方法,1列1種栽植法,1列栽20~25株)為1個試驗造林單元,按3種栽植時間布設3個試驗造林單元。3個沙丘做3組重復試驗。供試苗木為一年生花棒苗,苗木規(guī)格同上。沙障材料及設置方法同上。苗木栽植位置位于障后正下風向30 cm處。
植苗時間:分3種。①2018年11月初(沙丘封凍前,屬秋季造林);②2019年3月初(沙丘剛解凍后,屬早春造林);③2019年4月初(河西地區(qū)普遍開始造林,屬晚春造林)。
植苗方法:分3種。①挖穴栽植:先用鐵锨鏟除種植點表層干沙,后挖栽植穴,規(guī)格:40 cm×40 cm×30 cm。將苗木放入穴中央扶正填土踏實,苗木栽植深度30 cm;②縫植法[2~4]:先用鐵锨鏟除種植點表層干沙,后用鐵锨直插沙面深約35 cm,并前后搖動鐵锨柄,在沙面上形成開口寬4~6 cm、深30 cm的種植縫,再用植苗鉗子將苗木栽入后踏實;③鉆孔植苗法:先用鐵銑鏟除種植點表層干沙,后用打孔機鉆孔(地表口徑6~8 cm,孔深約35 cm),再用植苗鉗子植苗,苗木栽植深度30 cm,栽后踏實種植孔。
栽苗后當天每株沿苗干澆5 kg定根水,并上覆厚5 cm干沙保墑。
連續(xù)3年在8月中旬調查設置的4種沙障對栽植苗木的保護效果。①草把障:第1年,坡面中下部有30%的草把在障后有積沙,形成與主風同向的小沙壟,沙壟長30~40 cm,靠沙障前端寬10~20 cm,積沙厚5~10 cm。第1年、第2年、第3年沙障保存完好率分別為62%、35%、13%;障后積沙占比分別為37%、29%、10%;苗木存活率分別為55%、36%、9%。對照試驗區(qū)3年苗木存活率分別為47%、21%、5%。說明設置草把沙障后,因擋風面積小又不透風,部分障后雖有積沙,但對苗木的保護作用有限,僅比對照稍好一些。受風蝕下切掏蝕影響,坡面中上部草把沙障、苗木大多數(shù)每年有不同程度傾倒,部分苗根有不同程度外露現(xiàn)象,造成逐年沙障受損加重、苗木存活率大幅降低。②雙眉式一字型障:第1年,近86%的一字型障后形成與主風同向的舌狀積沙,其長60~80 cm、靠沙障前端寬40~50 cm,積沙厚10~15 cm。第1年、第2年、第3年沙障保存完好率分別為86%、82%、76%;障后積沙占比分別為88%、83%、75%;苗木存活率(成活率或保存率)分別為82%、78%、71%。坡面中下部沙障完好率93%,苗木存活率87%。其固沙效果比草把沙障顯著。③雙眉式直角型障:第1年,近90%的沙障在障后形成與主風同向的盾狀積沙,其長80~100 cm、直角障內靠障邊多積了沙。第1年、第2年、第3年沙障保存完好率分別為90%、87%、80%;障后積沙占比分別為89%、87%、78%;苗木存活率分別為84%、81%、75%。坡面中下部沙障完好率95%,苗木存活率90%。其固沙效果比一字型沙障好些。主要是由于直角障比一字型障防護面要大一倍,坡面上部設直角障明顯比一字型障防護作用要強,但坡面中下部二者相差不大。④方格沙障:第1年,設障區(qū)活動沙面整體被固定,障格內因易形成渦旋風力,沿沙障四周積沙明顯[8~10]。第1年、第2年、第3年沙障保存完好率分別為94%、92%、87%;障內積沙占比分別為95%、90%、84%;苗木存活率分別為88%、83%、79%。坡面中下部沙障完好率98%,苗木存活率90%。坡面上部受風蝕危害重,個別出現(xiàn)草障受損,加之受夏伏旱影響,仍使一部分苗木因受旱枯死。但就整體來說,設方格沙障固沙效果更好于設直角障,尤其是沙坡上部沙障完好率和苗木存活率要明顯高于直角障、一字型障。見表1。
表1 沙障固沙試驗結果分析
4類沙障相比,固沙效果:方格式最好、直角型和一字型次之,草把障最差。用稻草設置方格式、直角型、一字型沙障,因稻草耐風化、耐腐性,設障深且穩(wěn)定性好,保存期可達3~4年。按照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治沙思路,前期3~4年在沙坡上設置沙障,能有效阻止和固定流沙前移,苗木在沙障的保護下,成活生長。待過3~4年,草沙障雖出現(xiàn)風化、腐爛,但栽植成活的苗木以強大的根系逐步發(fā)揮承擔其固沙作用[2~4]。依據(jù)在沙丘迎風坡上部風沙活動強于中下部的特點,若在沙丘迎風坡上部設置方格式沙障,在其中下部設置直角型或一字型沙障,兩者有機組合設置,加上種植的灌木,可達到在迎風坡整坡設置方格沙障固沙的效果,在生產中被證實,正開始推廣。按設667 m2草沙障計算投資費用:設2 m×2 m全方格沙障,用草量450 kg,需1200元;設“方格(坡面上部1/3)+一字型(坡面中下部2/3)”障,用草量202.5 kg,需540元;設“方格(坡面上部1/3)+ 直角型(坡面中下部2/3)”障,用草量225 kg,需680元。由此,在半固定沙丘地上采取“草方格+直角障/一字型障+沙生灌木”的治沙模式,設障成本為設全方格障的45%~57%,前者節(jié)省財力、物力顯著。
試驗表明:①設置草把障中,梭梭、花棒、沙拐棗苗第1年造林平均成活率分別為51%、60%、58%;第2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29%、40%、32%;第3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8%、11%、9%。說明設置草把障造林成效差,到第3年苗木平均存活率約10%,與對照試驗第3年苗木保存率5%相差不大;②設置一字型和直角型草障中,梭梭、花棒、沙拐棗苗第1年平均造林成活率分別為79%、84%、85.5%;第2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73%、82.5%、81%;第3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65.5%、78.5%、75%。說明設置一字型和直角型沙障造林成效比設置草把障造林成效顯著,同時3種苗木造林,第3年苗木保存率花棒好于沙拐棗,沙拐棗又好于梭梭;③設置方格式草障,梭梭、花棒、沙拐棗第1年成活率分別85%、91%、90%;第2年存活率分別為80%、87%、83%;第3年平均存活率分別為75%、83%、80%。梭梭、花棒、沙拐棗三者的成活率、保存率相差不大,僅是梭梭成活率稍低一點,說明方格式沙障整體固沙好。沙障設置后因下墊面粗糙度增加,降低了風速,流沙活動被有效遏制、固定,同時有利于障內雨水聚積和保墑,有利于苗木存活和生長[2~4]。在實際生產中,因造林后撫育管護成本高,除造林時澆水補墑外,一般后續(xù)不進行人工澆水補墑,苗木靠雨養(yǎng)生存,前3年會因干旱造成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逐年下降。到第4年,經(jīng)自然稀疏,逐步形成靠雨養(yǎng)承載的合理存活密度[11,12](60~80株/667 m2)。見表2。因3種苗木生長習性有差異,在設置的一字型沙障和直角型沙障中,梭梭由于苗根不分蘗,障后積沙受風蝕影響,有的苗木即使第2年、第3年仍成活,但根基部因風蝕危害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外露,仍會影響后續(xù)苗木的存活,但花棒和沙拐棗苗根分蘗和苗基部及枝條被沙埋處萌發(fā)不定根能力較強,較梭梭成活率和保存率明顯提高,尤其是花棒不僅萌蘗能力較強,且自身產生的枯枝等凋落物易與沙障材料自然融為一體,形成“工程+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叢狀固沙物,在同等條件下固沙成效更好。
表2 造林樹種存活率試驗結果分析
試驗表明:①同等條件下,秋季造林、初春造林、晚春造林3個造林時段中,苗木當年成活率分別為79%、86%、74%。說明在沙區(qū)初春造林優(yōu)于秋季造林,更好于晚春造林。主要是初春沙丘剛解凍時,栽植苗木時地溫回升與苗木萌動同步,苗木更容易成活;秋季沙丘封凍前造林,雖然沙丘水份在正常年份屬最好,干沙層最薄(約3~5 cm),旬均氣溫3.6 ℃,空氣相對濕度69%,但苗木栽植后過1周左右土壤將封凍,苗木隨之處于休眠期,在冬季至早春休眠過程中,因北方降水少,多干旱,加之有不同程度的風蝕危害,坡面沙層水份逐步下移,干沙層會由薄變厚,從而影響了苗木的成活率。晚春4月上旬造林,旬均氣溫升至9.6 ℃,因當?shù)卮汉担囡L,空氣干燥,相對濕度變小,多在35%,作業(yè)時苗根易失水,且剛栽植的苗木還處于緩苗期,受地表干熱空氣的強烈活動,苗根吸水功能尚未恢復,枝條在強蒸騰作用下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抽條,進而影響了苗木的成活率,導致三者中趨于最低。②采用挖穴法、縫植法、鉆孔法栽植花棒苗,當年成活率分別為78%、82%、85%,說明采用鉆孔栽植法造林,作業(yè)過程中對種植點多年形成的沙結皮土壤物理結構人為機械損傷最小,土壤的保墑能力更好,且澆水補墑時所澆的水更有利于集中下滲到苗根[16,17];人工造林中,相比前兩種方法更省力、高效。見表3。
表3 不同造林時間和栽植方法對花棒當年造林成活率試驗結果分析
(1)經(jīng)對比試驗,用稻草作4種沙障,固沙效果雙眉式方格型沙障優(yōu)于直角型沙障,直角型沙障又優(yōu)于一字型沙障,更優(yōu)于草把型沙障;其次,用稻草作沙障材料,因其比較柔韌,耐風蝕、耐腐蝕,保存時間可達3~4年,作業(yè)施工方便、快捷、又易壓入沙內成障,且穩(wěn)定性好。
(2)用梭梭、花棒、沙拐棗苗造林,配合設置稻草雙眉一字型沙障,當年造林成活率別為77%、84%、84%;第2年株數(shù)保存率分別為70%、82%、80%;第3年株數(shù)保存率分別為63%、77%、73%。綜合固沙效果,三者中花棒更優(yōu),沙拐棗次之,梭梭較差,主要在于花棒萌蘗和基部、枝條沙埋處產生不定根能力強于沙拐棗、梭梭,且自身產生的枯枝和凋落物易與稻草障相融合集結于一體,多形成“植物+沙障”的叢狀固沙結合體。
(3)在沙丘迎風坡面上按上下左右間距2 m×3 m設置稻草雙眉式一字型障,障后30 cm處分別于11月初、3月初、4月初用鉆孔法栽植花棒苗,3個時段造林的當年成活率分別為79%、85%、74%;用3種植苗方法、3個時段植苗造林,初春造林當年的平均成活率81.6%,也高于晚秋和晚春造林成活率。表明在沙區(qū)造林初春優(yōu)于秋季,更好于晚春。其次,在早春采取挖穴法、縫植法、鉆孔法栽植花棒苗木,當年苗木成活率分別為78%、82%、85%,表明鉆孔栽植法相比其他2種栽植法不僅對種植點多年形成的沙結皮土壤物理機械結構損傷小,利于保墑,提高苗木成活率,且施工更省力、高效。
(4)在甘肅河西干旱沙漠地區(qū),近年通過大力實施封沙育林草項目,項目區(qū)沙化土地類型大多由流動沙丘地變?yōu)榘牍潭ㄉ城鸬?,在后續(xù)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復補植補栽中,隨著治沙由近鄰綠洲向沙漠腹地推進過程中,治理難度加大,治理成本會顯著增加。在傳統(tǒng)應用“草方格+沙生苗”治沙模式基礎上,針對風沙活動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精準治沙要求,綜合配套推廣“草方格+一把草(一字型草障或直角型草障)+一株苗”治沙模式技術,在達到同等治沙成效的同時,設沙障費為設全方格沙障的45%~57%,節(jié)約財力、物力顯著。
(5)由于甘肅河西地區(qū)屬干旱區(qū),年降水量不足200 mm,沙丘的含水率2%~4%,固沙造林以雨養(yǎng)為主,從沙障設置、造林樹種選擇與配置、造林密度設計需根據(jù)當?shù)刈匀粭l件和沙化土地類型、風沙活動的具體特點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1,11,12],如涼州區(qū)半固定沙丘地采取“草方格+一把草(一字型草障或直角型草障)+一株苗”造林技術中,沙丘迎風坡上部草方格可設為2 m×2 m,造林株行距按2 m×4 m;沙丘迎風坡中下部若主風向單一,設一字型沙障,沙障與主風向垂直,上下左右沙障間距設為2 m×3 m,造林株行距2 m×3 m;若主風與次風均活動強列(主風向西北風,次風向東北風),沙丘中下部選設直角障且障開口朝上設為“V”字型直角障,上下左右障間距設為2 m×3 m,造林株行距2 m×3 m,這樣設障保護苗木的效果更好。造林初植密度1260~1665株/hm2,受干旱危害影響,第三年造林保存率按≥65%標準計算,其保存最小密度819~1082株/hm2,與河西走廊雨養(yǎng)能力最適造林密度900株/hm2基本一致[6]。而對于樹種梭梭、花棒、沙拐棗三者不同混交配置造林技術,后續(xù)成林生態(tài)效能的穩(wěn)定性表現(xiàn)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