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豪
[北宋]易元吉《猴貓圖》
畫外有話
古人養(yǎng)貓,最初是用來捉老鼠的。大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代,有的貓便成了人們的寵物。深受文人雅士喜愛的貓還被取了“貍奴”“銜蟬奴”的昵稱,常常出現(xiàn)在詩歌、繪畫里。這幅《猴貓圖》就是宋代貓畫中的杰作。
畫中寫話
畫中被拴在木樁上的猴子抱著一只小貓,得意揚揚,一副“看你能把我怎么樣”的神氣模樣,而被抱住的小貓則害怕得張大了嘴巴。一旁的空地上,另一只小貓齜牙咧嘴,弓起身子,像在警告猴子放了它的小伙伴。至于這一切的起因是什么,就留給聰明的你來回答吧!
王雪濤、曹汝賢《貓蝶圖》
畫外有話
歷史上關于貓的畫卷里,最常見的便是貓蝶圖?!柏埖迸c“耄耋”(mào dié)諧音,而“耄耋”指的是年紀很大的老人,因此“貓蝶圖”便有了祝頌長壽的吉祥寓意。
畫中寫話
你看左圖,黑貓和橘貓尾巴直豎,或抬頭或低頭,全神貫注地盯著蝴蝶。雖然圖畫是靜止的,但我們可以想象出它們下一秒動起來的樣子。猜一猜,說一說,你覺得黑貓和橘貓誰能成功地撲到蝴蝶呢?
[唐]周 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畫外有話
從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以來,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歡養(yǎng)寵物狗,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就曾建過“犬臺宮”“走狗觀”。“走狗”在古代指的是“獵犬”,人們帶著狗去打獵、進行賽狗游戲也被稱為“走狗”。
畫中寫話
這是唐代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的局部。頭戴華麗發(fā)飾、身著紗衣長裙的貴族婦女正在悠閑地逗著一只可愛的小黑狗,她手里拿著的不正是古代版的“逗狗棒”嗎?小狗隨著穗子的晃動張嘴擺尾,跳哇,撲哇,好像還有幾聲吠叫在我們耳邊響起??吹竭@幅畫,你有沒有聯(lián)想到你和小狗玩耍的歡樂情景呢?
畫外有話
古人愛狗,認為它有“忠、義、勇、猛、勤、善、美、勞”八種美好的品德,還流傳下來不少“義犬”的故事?!包S耳傳書”就是其中一個:小狗“黃耳”在相隔千里的洛陽與江南之間跋涉,為大詩人陸機傳送家書。
柳子峻《黃耳傳書》
畫中寫話
陸機好久沒收到家中寄來的信了,心里十分擔憂。一天,他撫摸著自己寵愛的小狗黃耳,開玩笑地問它:“黃耳啊黃耳,你能幫我傳信回家嗎?”黃耳聽了,使勁地搖著尾巴,“汪汪”叫了幾聲答應了主人。陸機便把寫好的信放在竹筒里,掛在黃耳的脖子上,聰明勇敢的黃耳就出發(fā)了。黃耳在路上會遇到什么困難?它又會怎樣克服困難呢?小朋友,請合理地發(fā)揮想象,講一講黃耳“歷險”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