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占
(許昌學院教育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在經歷了從沿海大開放到西部大開發(fā),再到東北等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歷史演變后,2004年“中部崛起”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正式進入中央決策?!爸胁酷绕稹卑l(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為河南振興、中原崛起贏得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等諸多優(yōu)勢,有力地推動了河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爸性绕稹辈粌H關乎河南上億人口的發(fā)展大計,對“中部崛起”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眾多事實表明,當一個地區(qū)經濟和科教均落后時,科教優(yōu)先發(fā)展,才能提高地區(qū)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大幅提升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就河南省而言,一直以來,其科教發(fā)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很不相符。近些年,河南省大力推進“創(chuàng)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zhàn)略,的確成績斐然,但毋庸諱言,“科教”仍然是制約河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短板。河南作為人口上億的大省,與全國許多地區(qū)相比,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明顯不足,高層次人才更為缺乏。人才軟實力的落后已嚴重影響了河南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目前,河南省高??萍既瞬艛盗肯鄬^少,尤其是像“兩院院士”這樣的領軍人才,與發(fā)達省份相比,在數量上更是相差懸殊[1]。這固然與河南省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現(xiàn)實有很大關系,但也不能忽視高校當前的人才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影響。在高校管理中,人才評價對人才潛能的發(fā)揮具有重要影響。構建科學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對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造潛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基于河南省情,依據扎根理論,構建了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科研綜合能力評價體系模型,以期為推動河南省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參考依據。該評價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55個三級指標組成。在權重賦值方面,本研究參考已有文獻,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
確定評價指標要素的權重,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主觀經驗法、嫡值法、模糊聚類分析法、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前兩者雖然操作非常簡便,但主觀性強,隨意性大,精度低,結果評價準確性不夠理想,往往不能合理體現(xiàn)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與嫡值法、模糊聚類分析法相比,前兩者的優(yōu)點是無需應用樣本數據,專家僅憑個人知識經驗對評價指標進行理解,即可做出評判,因而其使用范圍相對廣泛,尤其適合對一些定性類的指標進行評判。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層次分析法與德爾菲法的適用范圍差不多,但層次分析法對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分析邏輯性更強,描述更細,并且加入了更多數學(如矩陣)處理,提高了其結果的可信度[2]。由于層次分析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指標重要程度的評判做了較多的數學處理,使之更具邏輯性和科學性,可信度相對較高,因而經過慎重權衡,本研究選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權重賦值。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薩蒂(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系統(tǒng)評價方法,其應用的工具主要是數學矩陣。它基于網絡系統(tǒng)理論,將一些定性、半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處理,使評價的因素層次化,從而能夠逐層比較因素間的關聯(lián),為評價和預測事物發(fā)展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3]。作為一種分層次的權重決策分析方法,AHP的基本思想是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視為一個系統(tǒng),將問題分解為多個組成元素,進而按支配關系分解為多個指標,形成遞階性的系統(tǒng)層次結構,使每層與其下一層均保持一定支配或隸屬關系。使用層次分析法,系統(tǒng)中每一層次的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是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進行確定的(兩兩比較是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常用的辦法)。然后將不同決策者的判斷進行綜合,從而實現(xiàn)對同一層次中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的大小排序。層次分析方法使不易定量描述的評價問題能夠量化研究,將評價體系構建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在能力評價系統(tǒng)中,如果某個因素的指標數不超過九個,一般是比較適合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相對權重的[4]。
人們在對社會、經濟以及管理領域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時,面臨的經常是一個由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的眾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層次分析法則為研究這類復雜的系統(tǒng),提供了一種新的、簡潔的、實用的決策方法。
層次分析法可用于幾乎任何領域的多目標評價,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5]、煤礦安全評價[6]、食品安全評價[7]、就業(yè)質量評價[8]、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評價[9]、組織績效評價[10]、管理水平評價[11]、旅游競爭力評價[12]等?;趯哟畏治龇ǖ难芯?,通常先構建評價體系,接著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給出綜合得分排序[13]。
本研究的一級指標有四個,適合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賦值。這種賦值方法通常采用專家對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的方式,比較的結果采用矩陣方式予以呈現(xiàn)。矩陣運算過程可以手動進行,也可以借助計算機軟件如MATLAB[14]。利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通常需要進行五個步驟的操作,依次是: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構建、比較判斷矩陣構建、指標相對權重計算、層次序列一致性檢驗及權值確定[15-16]。
2.1.1 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構建。在使用層次分析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將評價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tǒng)性遞階處理,將各因素按屬性分為若干組別,并按支配和隸屬關系,形成不同的層級。通常上一層的因素是作為準則支配下一層因素的。系統(tǒng)性遞階處理時,通常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準則)和決策對象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底層,用框圖形式繪出層次結構圖,展示因素所處的層次遞階,用以說明因素間的隸屬關系。最高層是指決策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最底層是指決策時的各種備選方案。中間層也稱準則層,是指考慮的因素、決策的準則。對于相鄰的兩層,稱高層為目標層,底層為因素層。本研究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共有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55個三級指標。
2.1.2 比較判斷矩陣構建。層次分析法的第二個步驟就是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判他們關于上一層次的某準則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構造出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兩兩比較不同于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進行總體比較,前者采用的是相對尺度,從而盡可能地減少不同性質的各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以提高評判的準確度。判斷矩陣中各因素的值反映評價者根據某一準則對其下的各方案(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認識,是對重要性的等級評定。構建判斷矩陣,通常采用Saaty提出的1-9及其倒數標度法(如表1所示)。表2給出了由任意四個不確定名稱的指標構建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表1 Saaty指標相對重要性1-9標度法
表2 任意四個指標的判斷矩陣
參照表1,采用表2所示的Saaty 1-9標度法構建本研究中4個一級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首先邀請某高校主持有省部級以上課題項目的5位教授組成專家組,根據現(xiàn)有的指標體系,參照Saaty的相對重要性標度表對同一級別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打分,最后將收回的份問卷運用層次分析法軟件進行處理得出判斷矩陣和相對重要性程度。表3呈現(xiàn)了其中一位專家對本研究中4個一級指標的判斷矩陣賦值情況。
表3 本研究一級指標判斷矩陣示例
表3中的判斷矩陣結構可以矩陣式表示如下:
計算評價指標權重,需要首先運用方根法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優(yōu)先級)向量。計算步驟如下:首先計算矩陣P各要素的優(yōu)先級向量。矩陣P是一個四階矩陣,下面計算該矩陣各行元素的連乘積的4次方根:
這里,0.707 1、1.414 2、1.934 3、0.353 5這四個值之和不等于1,因而無法進行比對,需要對將這四個值相加進行歸一化處理,才能進行相互比對。通過數據的歸一化,即可得到基本能力素質、教學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社會影響力的特征(優(yōu)先級)向量W。
至此,完成了一位專家給四個指標賦予的相對權重計算。
2.1.4 層次序列一致性檢驗。由于專家打分所形成的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因而需進行層次序列的一致性比率檢驗。該檢驗需要根據4個一級指標構建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來進行。只有當一致性比率CR值小于0.1時,才可以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令人滿意的,因而專家對4個指標所賦予的權重是合理的;反之,則表明判斷矩陣誤差較大,需要重構判斷矩陣,直至一致性比率CR值小于0.1。檢驗公式為這里,CI為一致性指數,其計算公式為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其計算公式為λmax=其中,(PW')i表示向量PW'的第i個元素;RI是多階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其值隨指標數而變化[6]。詳見表4。
表4 多階判斷矩陣RI值
檢驗如下。
由上可知,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比率CR為0.040 6,該指標遠小于0.1,因而可以認為該判斷矩陣構建是有效的,權重的分配是合理的。
2.1.5 指標權重的確定。由于一致性比率CR值遠小于0.1,該專家構建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令人滿意的,因而該專家判定的4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160 4、0.320 7、0.438 7、0.080 2。該指標是根據一位專家的打分獲得的4個一級指標的權重。按照同樣的方法,我們要計算出了另外4位專家打分后每位專家所確定的4個一級指標的權重。5位專家給出的一級指標權重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令人滿意,權重分配較為合理,評定結果是有效的。對5位專家給出的一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最終的一級指標(基本能力素質、教學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社會影響力)在河南省高??萍既瞬旁u價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分別為0.167 1、0.325 4、0.432 3、0.075 2。
表5 5位專家一級權重評定結果
本研究共提煉出18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與一級指標相同,也是采用層次分析法算出每位專家對每個一級指標統(tǒng)領下的一組二級指標給出的權重及CR值,然后計算5位專家給出的權重的平均值,從而確定一組二級指標的最終權重。本研究首先給出“基本能力素質”這個一級指標所統(tǒng)領的一組二級指標的權重的最終確定步驟。結果見表6。
表6 5位專家對“基本能力素質”下的二級指標權重評定結果
由表6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隨機一致性,權重分配比較合理,評定結果有效。對5位專家給出的“基本能力素質”下的一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這組二級指標(職業(yè)道德、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資歷經歷、知識技能、學習能力、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終在“基本能力素質”中的權重分別為0.144 3、0.150 7、0.091 5、0.170 7、0.164 0、0.145 8、0.133 0。
本研究其次給出“教學能力素質”這個一級指標所統(tǒng)領的一組二級指標的權重的最終確定步驟。結果見表7。
表7 5位專家對“教學能力素質”下的二級指標權重評定結果
由表7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隨機一致性,權重分配比較合理,評定結果有效。對5位專家給出的“教學能力素質”下的一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這組二級指標(基本教學能力素質、教學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能力)最終在“教學能力素質”中的權重分別為0.644 8、0.211 4、0.143 8。
本研究接著給出“科研能力素質”這個一級指標所統(tǒng)領的一組二級指標的權重的最終確定步驟。結果見表8。
表8 5位專家對“科研能力素質”下的二級指標權重評定結果
由表8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隨機一致性,權重分配比較合理,評定結果有效。對5位專家給出的“科研能力素質”下的一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這組二級指標(基本科研能力素質、科研創(chuàng)新、科研績效、科研投入、科研傾向、科研誠信)最終在“科研能力素質”中的權重分別為0.182 0、0.156 0、0.511 3、0.051 9、0.038 3、0.060 5。
本研究最后給出“社會影響力”這個一級指標所統(tǒng)領的一組二級指標的權重的最終確定步驟。結果見表9。
表9 5位專家對“社會影響力”下的二級指標權重評定結果
由表9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隨機一致性,權重分配比較合理,評定結果有效。對5位專家給出的“社會影響力”下的一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這組二級指標(學術影響、社會參與)最終在“社會影響力”中權重分別為0.662 6、0.337 4。
本研究共挖掘出55個三級指標。三級指標權重的確定方式與一級和二級指標相同,也是采用層次分析法算出每位專家對每個二級指標統(tǒng)領下的一組三級指標給出的權重及CR值,然后計算5位專家給出的權重的平均值,從而確定一組三級指標的最終權重。鑒于三級指標數量較多,每個指標權重計算的方法和程序是相同的,為了節(jié)省篇幅,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本研究僅給出“基本科研能力素質”這個二級指標所統(tǒng)領的一組三級指標的權重的最終確定步驟。結果見表10。
表10 5位專家對“基本科研能力素質”下的三級指標權重評定結果
由表10可知,每位專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隨機一致性,權重分配比較合理,評定結果有效。對5位專家給出的“基本科研能力素質”下的一組二級指標權重進行平均,得到這組三級指標(項目申報、科研訊息、經驗總結、團隊協(xié)作、支持利用、靈活調節(jié)、信息分析、管理能力)最終在“基本科研能力素質”中的權重分別為0.205 8、0.050 6、0.143 2、0.158 0、0.047 7、0.057 1、0.178 3、0.159 3。
綜合上述權重計算結果,河南省高??萍既瞬趴蒲芯C合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如表11所示。
表11 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科研綜合能力評價體系權重判定表
本研究前期階段已經基于質性研究的經典方法——扎根理論,通過訪談數十位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構建出了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科研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該模型包括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和55個三級指標。前期工作的成果是鼓舞人心的,但該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只能說明對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才進行科研綜合能力評價,應從哪些維度或因素著手,并不能表明這些維度或因素在人才評價中的重要程度。為此,本研究接續(xù)前期研究成果,經過對各種方法的反復比較、考量,最終采用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具有更多數學處理的層次分析法來解決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賦值問題。本文詳細介紹了四個一級指標權重確定的具體步驟和運算過程,對于二級和三級指標,由于其權重賦值的方法與一級指標相同,故而僅列出最后的結果步驟。高??萍既瞬旁u價工具的開發(fā)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期的檢驗、修改和完善,才能獲得信效度滿意的工具。本研究雖將前期研究獲得的評價體系模型賦權,但這并不意味著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人才測評,因為三級指標在實施人才評價時具體的評分標準尚待給出,而這正是課題組下一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
本研究在對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權重賦值時,采用了層次分析法。運用該方法時,需要邀請多位專家對各指標關于上一層維度的重要性進行評估。因而,專家人選可能對賦值結果有一定影響。如果所選出的五位專家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異質性,且均具有較高的學術成就,那么所得的權重結果可能比根據五位知識結構相似、學術成就一般的專家打分所計算出的權重結果要更準確可靠一些。為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后續(xù)研究可以多選幾組專家打分,最后取平均值作為權重,以期獲得更為準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