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王金環(huán),孫偉正,龍巖△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循《黃帝內經》之伊始,整個中醫(yī)體系是以經絡系統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無論臟腑、氣血、陰陽均圍繞經絡而形成各自學說[1]?!鹅`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敝x利恒結合現代學說指出:“血作為流質存在于人體,并灌注經脈,使身體得以濡養(yǎng),并代謝人體廢物;色暗赤或者鮮紅,循心臟和血管周流全身,并稱之為血液循環(huán)。[2]”可見血液、經脈在古今認知上的一致性。《素問·調經論》指出:“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蔽迮K相互聯系的道路都是經脈,通過經脈以運行氣血,人體氣血不和,就會變化發(fā)生各種疾病,所以診療均以經脈為依據[3]。古今各醫(yī)家多以臟腑、氣血、陰陽論治血液病,雖以峰極,但似有闕遺。薛振聲[4]言:“人身五臟六腑、四肢九竅,通過經絡聯系,形成一個整體。即使人體患病重點部位在局部,亦可從經絡傳導,迅速影響全身,形成整體疾病?!爆F以經絡為出發(fā)點探求血液病之貌,求中醫(yī)思維之蹊徑。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鹅`樞·海論》言:“凡十二經脈者,內藏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苯浗j與四肢、皮肉、筋骨、臟腑等形成一個整體,相互溝通貫穿,來調節(jié)人體各部組織,運行氣血。《靈樞經·經水》云:“經脈者受血而營之”。血液運行人體周身,不可無經脈承載?!鹅`樞經·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通過經絡通暢地運行全身的氣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jié)。
《素問·血氣形志》說:“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毕忍旆A賦決定氣血在經脈中分布的常量。太陽,為三陽,陽氣已極,陽極則陰生;氣屬陽,血屬陰;陽之極故常少氣,陰之生故常多血,故太陽少氣多血。一陽為少陽,陰氣未盛,陽氣方生,故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為二陽,兩陽合明是謂陽明;有太陽之多血,又有少陽之多氣;加之陽明所屬臟腑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因此陽明常多血多氣。少陰,為一陰,小陰,陰未盛故少血;少陰屬君火而寄命門相火,為生氣之源,故常多氣。因此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兩陰交盡,是謂厥陰;血海屬厥陰肝脈,常多血,乃下合沖任之故;生有微陽,實則又為陰盡陽生之經,因而少氣。太陰為三陰之極,陰之極則陽生,故多氣;陰極生變,故少血。所以多氣少血者太陰也[5]。在明確了十二經血氣多少的分布常量,掌握手足十二經表里聯系的基礎,根據所系臟腑的特性,則可運用經絡辨證方法,診斷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的疾病,并根據“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多少”(《靈樞·官能》)而確定其治法。
血液病可歸屬中醫(yī)虛勞、血證等范疇,如《內經》中“血虛”“血枯”,《金匱要略》中的虛勞,《類證治裁》中的黃胖病,多見于今之貧血;《醫(yī)學正傳·血證》將出血之證以“血證”論之,釋為“血液不循常道,上溢口鼻諸竅,下泄前后二陰,或外滲肌膚形成出血疾患?!苯衩庖咝匝“鍦p少癥便可歸于此;喻昌言:“虛勞之征,金匱敘于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勞其精血也,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中昏花見火,耳內蛙聒蟬鳴,口舌糜爛……不死何待業(yè)。”既有貧血、出血癥狀,又有發(fā)熱感染癥狀,與今之再生障礙性貧血相似。這是古代部分醫(yī)家對血液病的闡述,今試從古籍中窺探經絡與血證的聯系?!瓣柦j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保ā鹅`樞·百病始生》)血液外溢乃上表陽絡受邪,可外透而解,即衄血而解,與《傷寒論》中所講的“鼻衄乃解”是一個意思。在下在內的陰絡損傷致血液內溢,而體內的出血亦可由內而外透發(fā)而出,所以“則后血”即是通過從絡出經、逐層透轉實現的[6]?!安【萌肷?營衛(wèi)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保ā端貑枴罚R蒔提出:“血病則絡脈結。”王清任完善為“久病入絡為血瘀”。孫偉正教授根據《血證論》提出“出血既止,溢出之血不能復還經脈而成瘀血”的理論??梢娊j脈為氣血循行通道,輸精排濁。因此,久病入絡,血液病病邪綿延日久,脈絡瘀滯及循環(huán)障礙乃因邪入血分所致[7]。
中醫(yī)學把人體的經絡和臟腑一一配屬,二者各自獨立但聯系密切,即用藏象經絡理論來歸納藥物主治功效。當一經受病,某藥可治療此經對應臟腑之病,即可以確定此藥之歸“經”,確定藥物的靶向性作用。以臟腑的歸經理論來確定藥物的歸經。從《神農本草經》時期開始,藥物功效與臟腑經絡已初有聯系,到東漢《傷寒雜病論》、唐代《千金方》等著作中用藥思想已受到經絡理論的影響,宋代《證類本草》《小兒藥證直訣》等,已經出現了用經脈概括藥物功效的跡象。金元時期,張詰古、李東垣、王好古等名醫(yī)將“藥物歸經”的理論逐步完善。張潔古最早提出了“藥物歸經”學說。王進之又將藥物與三陰三陽及十二經脈相配,闡述了藥物的“歸經”認識,并在其指導下完善用藥法度。至明清時期,徐用誠在臟腑經絡和方劑相配中體現了“藥物歸經”與之間的聯系。沈金鰲第一次將“歸經”作為描述藥物的一個方面,并將“歸經”的定義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提煉歸納總結[8]。歸經學說在春秋時期興起,發(fā)展于金元時代,并在明清時代完善,從而深化了傳統的經絡理論[9]。
藥物歸經是中藥的屬性之一,而引經之藥則是在歸經基礎上引他藥直達病所的舟楫,可突破藥物治療的局限性,以達到治療目的[10]。如朱丹溪依據仲景六經辯證之法,以“病經用藥”思想指導臨床[11],見表1。
表1 病經對應及引經藥
孫偉正教授治療缺鐵性貧血一例:趙某,女,53歲。2019年7月8日初診。主因“頭暈乏力3月,伴間斷性便血5年”來診?,F癥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恍惚健忘,面色萎黃,脫發(fā),爪甲色淡,飲食尚可,食后腹脹,寐差,有時便干,便血,其色鮮紅,有時排便伴疼痛,小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血常規(guī)示:紅細胞計數3.07×1012/L,血小板計數427×109/L,血紅蛋白81 g/L,平均紅細胞體積73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19.8 pg,血清鐵3 μmol/L。中醫(yī)診斷:萎黃,心脾兩虛型。西醫(yī)診斷:缺鐵性貧血,處方:黃芪35 g,黨參20 g,茯苓20 g,當歸20 g,熟地20 g,白術20 g,牡丹皮25 g,白芍20 g,陳皮10 g,砂仁10 g,五味子10 g,烏梅15 g,山藥25 g,側柏炭15 g,棕櫚炭15 g,蒲黃炭15 g,甘草10 g,14劑,早晚溫服,同時口服右旋糖酐鐵、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12。2019年7月23日二診:患者無便血,頭暈乏力好轉,飲食及睡眠好轉,舌質淡紅,苔薄,脈略細。血細胞分析:血紅蛋白量92 g/L,上方去側柏炭,棕櫚炭,蒲黃炭,砂仁,方中加入菟絲子15 g,淫羊藿15 g,14劑水煎服,繼續(xù)口服右旋糖酐鐵、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12。2019年9月7日三診:患者已施痔瘡切除術,并原方服用1月,現患者精神狀態(tài)明顯好轉,頭暈乏力明顯減輕,無心悸氣短,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脈略細,血細胞分析:血紅蛋白量115 g/L,予前方去五味子,烏梅,服7劑鞏固治療,繼續(xù)口服右旋糖酐鐵,維生素C。隨診:臨床痊愈,囑患者逐漸減少右旋糖酐鐵用量直至停用。
按:該患者前后系統診治2月余,現患者貧血癥狀消失,舌象及脈象正常,血紅蛋白量正常。根據缺鐵性貧血的證候特點,現代中醫(yī)認為應歸屬于“血虛”、“萎黃”“虛勞”“虛損”“黃胖”范疇。其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久病失血,飲食、勞倦失度等,致使脾胃功能減退,氣血化生不足。因此,孫偉正教授以自擬方“陶壺飲”辯證加減,方中以四君子湯加山藥、陳皮、砂仁健脾益氣;當歸、熟地、黃芪、白芍養(yǎng)血補血;五味子、烏梅酸甘化陰;側柏炭、棕櫚炭、蒲黃炭急塞其流以止血,去除誘因。其中牡丹皮、菟絲子、淫羊藿用意頗深,孫師言:古籍記載,“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以經絡思維覃思此患之神志不足癥,神不足者,手少陰心,志不足者,足少陰腎,故加入此藥,補神志之不足;而肝脾腎三陰之經亦不足,菟絲子味甘辛,性平,入足三陰之經,強陰益精,溫而不燥,不助相火,可凝正陽之氣,以化生陰血;淫羊藿可補命門火,且入肝腎,李東璧言:淫羊藿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之藥。故用淫羊藿補命門之火,且淫羊藿入手足陽明之經,助大腸與胃各行其職?!北静〖葟男钠庋撝?,又從經絡角度闡釋,不囿于一隅,收效甚佳。
以中醫(yī)角度分析各醫(yī)家的學術思想,經絡思維在指導疾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無論針灸、中藥、方劑均可以運用經絡思維,從整體入手診療疾病,體現從宏觀到微觀的中醫(yī)思維,將中醫(yī)辨治的思路拓寬?!胺蚴浢}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靈樞·經別》)說明人體的生成,健康與否,疾病痊愈與否,都與十二經脈有著密切的關系。竇材[12]云:“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如傷寒三陰三陽,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經脈可定死生?!斌w現了經脈在人體疾病形成及痊愈過程中的重要性。今中醫(yī)血液病理論體系已日臻完備,但在治療中仍有瓶頸,在窮思之時,我輩不妨尋古探今,在五千年的中醫(yī)之路上再尋醫(yī)道,讓經絡思維這塊祖國醫(yī)學的瑰寶,在血液病的治療中再放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