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俞雪芬,徐群麗,王欣芝,普 睿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浙江省口腔生物醫(y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杭州 310016
近年來,口腔種植修復技術不斷發(fā)展,盡管種植體存活率和成功率較高,但口腔種植失敗仍不可避免。種植體周圍細菌感染是導致種植失敗的重要原因,感染防治一直是口腔種植治療的關注重點[1]。為控制牙菌斑,減少種植術后感染癥狀的發(fā)生,術后會應用含漱液進行口腔清潔。含漱液種類繁多,目前臨床多為抗生素類含漱液,長期使用后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抗藥性不斷增加,因此研發(fā)一種安全有效的、不易耐藥、患者易于接受的非抗生素類中藥含漱液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將五倍子制作成含漱液,并與目前臨床選用較多的西吡氯銨含漱液進行療效對比,以探討五倍子含漱液用于減輕口腔種植牙術后疼痛及預防感染的有效性及可行性?,F(xiàn)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準文號:2018倫審研第031號。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8~75歲;3 個月內未用過抗生素、免疫制劑及非甾體抗炎藥;單牙缺失;術前經(jīng)X線檢查骨質條件良好;術前一周進行全口常規(guī)潔牙,口腔衛(wèi)生狀況良好,由同個團隊完成種植牙手術,術中未進行附加手術;取得患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全身系統(tǒng)性疾?。蝗焉锊溉槠谡?;有吸煙、酗酒嗜好;無法配合者;變態(tài)反應體質患者。選取2019年3月至9月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種植牙位、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種植體植入手術。在術后24 h開始使用不同含漱液,觀察組患者使用五倍子含漱液,對照組患者使用0.1%西吡氯銨含漱液。兩組患者均于每日三餐飯后和睡前先用清水,然后使用15 mL含漱液漱口,每次含漱時間不少于3 min。含漱時緊閉雙唇,充分鼓動兩腮,用舌在齒、頰、腭面攪動含漱液,使含漱液與口腔各個部位充分接觸,含漱后30 min內暫禁飲食。使用至術后7 d停用含漱液。觀察組患者使用的五倍子原藥材經(jīng)中藥專家鑒定,由醫(yī)院制劑實驗室配制。五倍子含漱液配置方法:取五倍子原藥材15 g,敲開后除去蟲垢及雜質,沖洗、清潔、干燥,粉碎后過篩,加150 mL注射用水浸泡2次,每次5~6 h,第2次浸泡后加入70~75 mL 95%乙醇,使含乙醇量達到68%~70%,靜置24 h取出上層清澈液體,做脫醇處理,得100 mL溶液,加0.1 mL香蕉味食用香精,制備成五倍子含漱液。
1.3.1切口疼痛情況
在術前教會患者使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進行疼痛評價,0分表示無痛,評分 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2]。由責任護士于術后第2天對兩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記錄患者對切口疼痛情況的自我評價。
1.3.2切口愈合情況
于患者術后第7天切口拆線時,由研究團隊的醫(yī)生根據(jù)愈合分級標準[3]評估患者切口愈合情況。甲級為切口愈合,無不良反應發(fā)生;乙級為愈合欠佳,伴有積液、血腫、破裂等反應,尚未出現(xiàn)切口化膿;丙級為切口化膿,需切口引流或是敞開切口。
1.3.3手術區(qū)域鄰牙牙周情況
術后第7天,由研究團隊的醫(yī)生檢查,護士記錄手術區(qū)域鄰牙的牙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以評價手術區(qū)域的牙周情況[4]。方法:檢查手術區(qū)域鄰近的2顆牙,每顆牙檢查4個牙面,即近中頰面、正中頰面、遠中頰面以及舌面。每顆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之和除以4[5],手術區(qū)域鄰近2顆牙的記分之和除以2即為該患者的PLI。分級表示如下:0分表示在近齦緣處的牙面上無菌斑;1分表示在近齦緣處的牙面上有薄的菌斑,但是肉眼看不到,只有用探針的側面劃過牙面時才可見;2分表示在齦緣區(qū)或鄰面有肉眼可見的中等量菌斑;3分表示在齦溝內和(或)齦緣區(qū)及鄰近牙面有大量軟垢。
由2位經(jīng)統(tǒng)一、專業(yè)培訓的研究人員開展口腔檢查,考核后,經(jīng)過一致性檢驗,kappa=0.79。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檢查器械均在使用前經(jīng)過完好性檢查,嚴格控制測量誤差。對電話隨訪人員進行隨訪的目的、內容、詢問方式及記錄要求等的培訓,用統(tǒng)一性語言詢問患者相關情況并記錄。
觀察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切口疼痛情況比較 例(%)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例(%)
觀察組患者手術區(qū)域鄰牙PLI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區(qū)域鄰牙PLI比較 分
五倍子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鞣質(又稱單寧酸、鞣酸),鞣質具有抗黏附、抗菌、抗侵蝕特性[6]。劉暢等[7]認為,鞣質能凝固微生物的蛋白質,有抑菌、抗耐藥菌作用,且可促進切口愈合。有研究表明五倍子成分中的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能與變形鏈球菌葡聚糖蔗糖酶結合并抑制其活性,進而減弱變形鏈球菌生物膜在牙表面的形成[8];席清平等[9]的研究亦顯示,五倍子成分中的鞣質、EGCG可以有效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改變牙釉質和牙本質表面生物膜的超微結構,并降低牙釉質表面生物膜的細菌活力,對變異鏈球菌、茸毛鏈球菌、粘性放線菌、血鏈球菌等口腔浮游細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有研究表明,五倍子具有抗感染和鎮(zhèn)痛作用,可提高干預對象的疼痛閾值,可作為治療炎癥和疼痛相關疾病的候選藥物[10]。
本研究分別將五倍子含漱液和西吡氯銨含漱液用于口腔種植牙術后患者,結果表明,使用五倍子含漱液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Sun等[10]研究結果類似,該研究對動物模型的評估證實五倍子具有有效的中樞鎮(zhèn)痛和外周鎮(zhèn)痛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區(qū)域鄰牙PLI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席清平等[9]研究結果類似,證明五倍子提取物可減少牙菌斑聚集,對口腔細菌生物膜有較好的清除作用。綜上所述,五倍子含漱液具有抗感染、鎮(zhèn)痛、抑菌及抗耐藥菌作用,中成藥制劑安全性高,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但本研究納入樣本例數(shù)較少,觀察對象未拓展至復雜種植牙患者,未來在此基礎上可進行進一步研究,并對含漱液開始使用的最佳時間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