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娜,趙麗華,盧春燕
1 內蒙古自治區(qū)國際蒙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2 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近年來,相關研究發(fā)現,約有30%~40%的乳腺癌患者其孕激素受體或雌激素受體中有一項為陽性。乳腺組織出現惡變時,孕激素受體和雌激素受體可消失或保留,如上述受體在腫瘤組織中存留,則機體的內分泌調節(jié)可影響其增殖。激素依賴型乳腺癌因對激素療法敏感而被命名,該病需要長期應用抗雌激素藥物治療,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腫瘤復發(fā)轉移、機體免疫力下降、不良反應等,尚無有效解決方式[1-2]。蒙藥哈森十三味丸由訶子、制草烏、石菖蒲、木香、人工麝香、珊瑚(制)、珍珠(制)、丁香、肉豆蔻、沉香、禹糧土、磁石(煅)、甘草等組成。具有祛風通竅,舒筋活血,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蒙語名“協(xié)日烏素”。用于治療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口眼歪邪、四肢麻木、腰腿不利、言語不清、筋骨疼痛、神經麻痹、風濕、關節(jié)疼痛等。本研究采用哈森十三味丸聯合來曲唑片治療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患者5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國際蒙醫(yī)醫(yī)院收治的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患者100例,均為女性,均未出現轉移病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5.6±1.4)歲;病程3~6個月,平均病程(5.1±0.3)個月。對照組50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5.6±1.4)歲;病程3~6個月,平均病程(5.0±0.4)個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納入:1)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3-4]者;2)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或)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為陽性者;3)預期生存期超過3個月者;4)卡氏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超過60分者;5)入院前30天內未接受介入、靶向或放化療等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排除:1)未進行內分泌治療者;2)臨床檢查結果及資料不完整者。
1.4 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來曲唑片(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122,規(guī)格:2.5 mg/片)口服,每次2.5 mg,每日1次;哈森十三味丸(內蒙古自治區(qū)國際蒙醫(yī)醫(yī)院國家蒙藥制劑中心研制,批號:2011081,規(guī)格:0.5 mg/粒)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對照組給予枸櫞酸他莫昔芬片(遼寧玉皇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3608,規(guī)格:10 mg/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2次。兩組均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
1.5.1 月經變化及無進展生存期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的方式,記錄患者的月經變化情況(治療前月經正常來潮,治療后出現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記錄兩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即從開始治療之日起至疾病出現進展或死亡的日期)。
1.5.2 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3、6個月月經周期的第3日或第4日晨起采集患者肘部靜脈血4 mL,檢測患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4-5]。
1.5.3 臨床療效根據發(fā)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食欲不振、疼痛、胸悶、嘔吐惡心、腹瀉等癥狀的積分情況確定療效。根據癥狀輕重程度分為0~3分。顯效:癥狀積分下降2/3;有效:癥狀積分下降1/3~2/3;無效:癥狀積分下降低于1/3,或無變化、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4 隨訪情況采用電話隨訪和門診復查相結合的方式,所有患者均獲臨床隨訪,隨訪截止日期2019年5月,隨訪時間為5年,觀察患者總體生存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FS及月經變化情況觀察組PFS顯著長于對照組,觀察組閉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經期紊亂和經量減少情況的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FS、月經變化情況比較
2.2 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治療后,兩組TNF-α、IL-8和IL-6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0 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TNF-α 64.4±10.9 49.4±8.5*△24.6±7.5*△64.5±10.8 53.4±9.4*49.4±8.9*IL-8 65.7±19.6 53.5±13.9*△41.2±10.4*△65.6±19.7 60.7±18.6*55.7±15.6*IL-6 10.5±5.7 6.5±3.5*△3.5±1.7*△10.4±5.6 8.7±4.9*6.6±4.3*
2.3 血清E2、FSH、NLR及PLR水平治療后,兩組E2、FSH水平較治療前上升,NLR、PLR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上升或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2、FSH、NLR及PLR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2、FSH、NLR及PLR水平比較(±s)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0 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E2(ng/L)78.71±45.32 89.55±50.38*△94.05±49.77*△79.06±43.21 82.04±48.16*84.66±44.28*FSH(mIU/L)25.7±6.6 40.5±7.9*△48.2±9.4*△25.4±6.1 30.7±7.0*40.3±7.6*NLR(分)10.5±5.7 6.5±3.5*△2.2±0.8*△10.2±5.1 8.7±4.9*4.4±1.5*PLR(分)176.3±29.8 143.6±23.2*△122.3±20.8*△174.7±30.6 156.5±27.7*146.0±10.6*
2.4 臨床療效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00%(47/50);對照組顯效24例,有效12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72.00%(3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 回訪情況觀察組中位隨訪時間51個月(9~60個月),對照組中位隨訪時間49個月(7~60個月)。觀察組失訪11例,對照組失訪10例。觀察組中位生存時間為41.3個月,第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82.00%(41/50)、40.00%(20/50)和14.00%(7/50);對照組平均總體生存時間為28.5個月,第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68.00%(34/50),24.00%(12/50)和8.00%(4/50);兩組總體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乳腺正常上皮細胞內存在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細胞出現癌變時,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發(fā)生全部或部分缺失。當乳腺細胞仍然保留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體,乳腺的腫瘤細胞的增殖及生長仍然受機體內分泌的調節(jié)、控制,稱為激素依賴性乳腺癌[6-7]。雌激素是乳腺癌發(fā)生、進展的重要刺激因素,內分泌療法通過對雌激素的抑制或消除進而阻止癌細胞的生長,而非直接殺死癌細胞[8-9]。內分泌療法對于乳腺癌細胞中ER陽性者的有效率為50%~60%[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月經變化、PFS、TNF-α、IL-8、IL-6、E2、FSH、NLR、PLR等指標變化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總體生存率高于對照組,與胡曉林等[13]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隨著腫瘤的進展,腫瘤與機體的抗炎功能之間失去平衡,升高血小板指標,血小板計數是腫瘤系統(tǒng)性全身炎性反應的指標之一,提示惡性腫瘤的進展。血小板被激活后生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誘發(fā)生成腫瘤血管,惡性腫瘤的常見臨床特征為血小板計數增多,而機體淋巴細胞的減低、血小板計數的增長,會引發(fā)PLR顯著增高。蒙藥哈森十三味丸最早收錄于18世紀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所著的《西勒嘎日·莫隆》(《識藥晶鑒》),它是蒙藥的奠基篇[14]。在西藏醫(y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yī)典》里也收錄了哈森十三味丸。當時,其功效為舒筋通絡[15],目前隨著對該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該藥物已經被蒙醫(yī)用來治療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來曲唑片為非甾體類、選擇性芳香化酶抑制劑,可與細胞色素P450酶的亞單位的血紅素競爭性結合,對芳香化酶進行抑制,引發(fā)全部組織內生物合成雌激素水平減低。兩藥聯合應用,可顯著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調節(jié)內分泌、雌激素水平,減低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率。
綜上所述,哈森十三味丸聯合來曲唑片治療激素依賴型乳腺癌,可提高臨床效果,降低細胞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