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夢,向文麗,劉 浩,李 甜,付 強,趙 亮*
(1.四川省涼山州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西昌 615000;2.四川省寧南縣南絲路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寧南 615400)
試驗基地位于西昌市西寧鎮(zhèn)高堆村二組涼山州農科院西寧試驗基地。6月30日大豆播種,持續(xù)觀測至10月31日。期間,累計降雨量651.4mm,平均氣溫21.1℃,平均相對濕度74%,無霜期124d,日照時數(shù)1570h。供試桑品種為安寧河流域廣泛栽植的 “川涼桑1號”,大豆品種為南充農科院選育的“南豆5號”。
試驗設計3個處理,分別為處理A:行大豆間作;處理B:林下放養(yǎng)雞鴨;CK:桑樹凈作。每個處理設計重復3次。
桑樹采用四川蠶桑創(chuàng)新團隊推薦葉桑種植規(guī)格200cm×60cm×60cm寬窄行錯行種植,約870株/667m2。
處理A:在桑園200cm寬行,距離桑樹40cm,施過磷酸鈣25kg/667m2作底肥,翻挖土壤,整細耙平。秋播大豆4行,行距30cm,穴距30cm,每穴定苗2~3株,帶寬90cm。大豆2葉期施尿素5kg/667m2兌清糞水提苗。處理B:桑園側建禽舍120 m2,柵欄圍園。大豆播種當天放牧5周齡肉雞20只/667m2、3周齡肉鴨20只/667m2。每天飼養(yǎng)。CK:與常規(guī)桑大田管理相同。
開始調查時,在每個重復5點法取樣,選擇長勢大致相同的5株桑樹,其中:株高140±20cm,根頸粗4±0.5cm。調查時間從2021年6月30日起至10月30日止,每15d測量1次桑樹株高和根頸粗。調查結束時分別秤量每株桑樹米葉重。開始和結束調查時,分別檢驗3個處理土壤的N、P、K和有機質含量。
運用Excel和SPSS軟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顯著差異法,分桑樹株高生長量、根頸生長量和米葉重3個數(shù)據(jù)組,比較不同處理間差異。
6月下旬,3個處理進入旺盛生長期,生長曲線相互交織,穩(wěn)步上升(圖1)。7月中旬,處理B曲線快速拔高,生長量躍居第1。10月上旬,處理A和CK主干高度達到年度最大值,分別為353.7cm和360.9cm。10月下旬,處理B主干高度達到年度最大值455.7cm。主干高度達到峰值后,受降雨量、氣溫、土壤肥力、桑遺傳特性等因素影響,桑樹細胞含水量減少,原生質黏度增大,3個處理的主干高度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萎縮。處理B較處理A和處理C出現(xiàn)萎縮的時間延遲。
圖1 主干高度生長曲線
隨著主干伸長,桑樹根頸也逐漸增粗。10月上旬,CK根頸直徑達到最大值6.54cm(圖2)。10月下旬,處理A和處理B根頸直徑達到最大值,分別為6.21cm和7.50cm。根頸直徑達到峰值后,也出現(xiàn)一定程度萎縮。處理A和處理B較之對照,出現(xiàn)萎縮的時間延遲。
圖2 根頸生長曲線
表1顯示,處理A與CK的平均值差值為32.000,對應的概率P值為0.045>顯著性水平0.01,處理A與對照的株高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無顯著差異;處理B與對照的平均值差值為112.400,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0<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對照的株高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B與處理A的平均值差值為80.400,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1<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處理A的株高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
表1 不同間套模式桑樹株高生長量的多重比較檢驗結果
表2顯示,處理A與對照的平均值差值為0.045,對應的概率P值為0.873>顯著性水平0.01,處理A與對照的根頸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無顯著差異;處理B與對照的平均值差值為1.067,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8<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對照的根頸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B與處理A的平均值差值為1.022,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9<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處理A的根頸生長量在99%置信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
表2 不同間套模式桑樹根頸生長量的多重比較檢驗結果
表3顯示,處理A與對照的平均值差值為96.693,對應的概率P值為0.035>顯著性水平0.01,處理A與對照的米葉重在99%置信區(qū)間無顯著差異;處理B與對照的平均值差值為144.547,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7<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對照的米葉重在99%置信區(qū)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B與處理A的平均值差值為47.853,對應的概率P值為0.228>顯著性水平0.01,處理B與處理A的米葉重在99%置信區(qū)間無顯著差異。
表3 不同間套模式桑樹米葉重的多重比較檢驗結果
在試驗準備和試驗結束時,對桑園土壤檢測化驗。不同時期土壤檢驗報告(表4)顯示,1個生產周期后,3個處理的有機質和N含量均增加,增加量處理B>處理A>CK;P含量均降低;K含量除處理B外均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增加,對照的鹽堿化程度最為嚴重。
表4 不同間套模式不同時期土壤檢驗報告
為明確不同間套模式的成本支出及收益情況,計算分析了不同間套模式成本比較和生產效益比較。結果表明(表5),處理B成本最高,為7154元/667m2;處理A成本最低,為1000元/667m2。三種模式發(fā)生成本主要來自人工,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80%以上。不同間套模式的成本投入依次為:處理B>CK>處理A。
按每張蠶飼喂桑葉850kg計,折算飼蠶張數(shù)。按每張蠶產繭45kg計,根據(jù)2021年寧南縣平均繭價45.5元/kg計算養(yǎng)蠶收益。處理A:產桑葉3050kg/667m2。年,可養(yǎng)蠶3.58張,成繭161.1kg,蠶繭收益7330.05元。產大豆120kg/667m2,按6元/kg計算,大豆收益720元;處理B:產桑葉3683kg/667m2、年,可養(yǎng)蠶4.33張,成繭194.85kg,蠶繭收益8865.68元。出欄雞20只、鴨20只,按120元/只計算,雞鴨收益4800元;CK:產桑葉2262kg/667m2、年,可養(yǎng)蠶2.66張,成繭119.70kg,蠶繭收益5446.35元。
從不同間套模式的生產收益看(表6),處理B>處理A>CK。從不同間套模式的凈利潤看,處理A>處理B>CK。從不同間套模式的產投比看,處理A>CK>處理B。
桑禽套養(yǎng)模式能促進桑樹長勢,延長桑樹年生長周期,增加土壤肥力,顯著提高桑園產葉量。間作套養(yǎng)模式的應用,能減緩桑園土壤鹽堿化。桑禽套養(yǎng)模式投入成本最高,生產收益最高,凈利潤比桑豆間作模式低;桑豆間作模式成本最低,凈利潤最高,產投比最大。
(1)3種間套模式,勞動力成本均達到80%以上,引入飼喂、翻耕、除草、灌溉、收獲等機具,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戶增收。
(2)林下養(yǎng)禽具有除草除蟲簡便,樹勢生長旺盛,提升土壤肥力較快等優(yōu)勢。而生產成本高,產投比低是其劣勢。因此科學合理的提升養(yǎng)殖密度是提高桑禽套養(yǎng)模式生產收益的關鍵。此外,禽類養(yǎng)殖過程中會產生病原菌,桑葉飼喂家蠶時應注意做好消毒。
(3)桑豆間套具有政策支持,改土效果好,產投比高等優(yōu)點。在涼山地區(qū),應積極探索間套作物錯季上市、特色高產高質品種引育研究,進一步提升桑豆間套模式的農產品綜合價值。
(4)單一生產模式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收益低、產業(yè)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可以考慮多種模式復合經營。
(5)調查時間只有1個年度周期,土壤肥力對桑樹生長的影響還應持續(xù)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