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奇 李克儉 ——
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千年不變的帝王霸業(yè),唯有亙古流傳的傳統(tǒng)文化。河洛大鼓,起源于民間,輝煌于民間,為河洛兒女帶來了豐富的藝術享受。
鄉(xiāng)村之夜,月明風清。隨著“咚咚咚”的一陣鼓響,鄉(xiāng)親們紛紛搬起凳子,聚到村頭聽“說書”。說書先生用他那蒼涼沙啞而又極富磁性的聲音,在委婉悠揚的墜胡、清脆悅耳的鋼板、錚錚作響的琴弦伴奏下,述說著一個又一個或驚險、或悲壯的故事。這種讓人如癡如醉的場景,仍舊清晰地烙印在很多人的腦海里。這,就是給人帶來無數(shù)歡樂的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是一種較為年輕的曲種,僅在豫西地區(qū)流行。
二十世紀初,豫西地區(qū)有一種洛陽琴書,這種琴書采用曲拍連綴體,節(jié)奏緩慢低沉,在群眾中并不普及。后來,一位姓黃的南陽鼓詞藝人到鞏義獻藝,偃師洛陽琴書藝人段雁、胡西川(又名胡南方)、呂祿恰好在場,三人非常喜歡南陽鼓詞大腔大口的演唱風格和自由靈活的表演動作。為了學藝,三人追隨這位黃先生演出一年,將鼓詞書的鋼板和書鼓引入洛陽琴書,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探索,琴書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個極富豫西地方特點的曲藝新品種,當?shù)厝朔Q為“說書”。
1951 年,洛陽地區(qū)召開第一次曲藝工作會議,將“說書”更名為“河洛大鼓”。不過在民間,人們?nèi)粤晳T性地沿用“說書”的叫法。
這種新的曲藝形式,唱法上采取板腔體,結(jié)構(gòu)、旋律都比較簡單,但節(jié)奏高亢明快、豪爽激越,往往幾句唱詞就能抓住人的注意力,給人以酣暢淋漓的感覺,尤其適合豫西人淳樸、直爽的性格。因此,誕生不久的河洛大鼓,短時間內(nèi)就迅速在豫西民間流傳開來。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相當靈活,不拘場地大小,或田間村頭,或劇場舞臺,不用化裝,無須道具,全憑演唱者一人來敘事說人。少數(shù)時間,也有兩個人對口演唱。表演時,演唱者站在桌前,一手搖動鋼板,一手敲響書鼓,伴奏者有一人、兩人、三人、四人不等,樂器以墜胡為主,伴以二胡、琵琶、三弦等。大鼓書曲目非常豐富,分11 個詞牌、8 種道白。
河洛大鼓誕生后,段、胡、呂三人成為三位開山祖師,形成三大藝術流派。段派以慷慨激越見長,擅長俠義書,代表書目有《水滸》《大八義》《小八義》等,主要在洛陽、鞏義等地流行,代表人物有葉刺猬、陳有功等;胡派以形象、細膩聞名,擅長三國書,代表書目有《趙云截江》《單刀赴會》《劉高小出身》等,主要在孟津、鞏義、偃師、登封、滎陽一帶流行,代表人物有王周道、王占彪等;呂派長于抒情、敘事,擅長家庭戲和苦情戲,代表書目有《金錢記》《杜京郎找父》等,主要在洛陽、孟津、鞏義、偃師等地流行,代表人物有劉林、趙搶柱、張妮等。
河洛大鼓第二代傳人中,有張?zhí)炫唷⑷~刺猬、劉林、王松枝、趙搶柱等,主要活躍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二代傳人中,在洛陽地區(qū),最有名望的要數(shù)張?zhí)炫唷執(zhí)炫嚯m然沒有拜師,無門無派,但是他很有文化,也有一定的京劇底子。他唱的河洛大鼓,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玉林板”,格調(diào)高雅,腔調(diào)細膩,使河洛大鼓逐漸擺脫了創(chuàng)始初期粗糙、庸俗、質(zhì)樸的特點,在藝術上有了質(zhì)的提高。
河洛大鼓表演
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有崔坤、王周道、楊二會、程文和、張朋黨等;第四代傳人有段階平、王占彪、張妮、牛會玲、李宏民等;第五代傳人有李新芬、黃金煥、韓淑珍、楊獻立等。這些人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極深的功力。
胡西川、張?zhí)炫嗟壤弦惠叴蠊乃嚾说妮x煌,如今已經(jīng)難覓蹤跡,但從一些老藝人的經(jīng)歷中,隱約可以想見河洛大鼓昔年的輝煌。
當年,一些著名的河洛大鼓藝人到村子里演出時,其影響力和當今的影星、歌星差不多。據(jù)老藝人回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名藝人到村里演出幾天離開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總要少上幾個。這些女子往往自費跟隨藝人數(shù)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不僅觀看演出,一些人甚至以身相許,其情形頗似當今的“粉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王周道到孟津平樂鎮(zhèn)平樂村演出,一場演出就賣了價值200 多元的票。當時,每張票才5分錢。這個紀錄即使在今天也很了不起。
“唱戲一大勸,說書一小勸”,河洛大鼓從誕生起就有勸人為善的教化作用。1983 年冬,登封大鼓藝人耿榮妮到新密市牛店鄉(xiāng)張溝村演出《金錢記》,演出剛開始,就下起了大雪,一陣緊似一陣。她幾次想暫停演出,群眾都不答應。由于雪下得很大,大家被雪落得如白羊一般,卻沒有人中途退場。
當時,該村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由于孩子都很不孝順,一個人住在村邊一孔破窯洞里,日子過得很艱難。孩子們聽了《金錢記》后,被主人公李鳳英背著老公公要飯的故事深深觸動。演出結(jié)束后,大兒媳給公公送棉衣棉褲,二兒媳送棉鞋,三兒媳干脆把老人接到家中居住,老人樂得臉上開了花。這件事在當?shù)乇粋鳛槊勒劇?/p>
一種曲藝形式的興盛,離不開強勁的載體。新中國成立后,洛陽曲藝說唱團成立,承載了這一歷史使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洛陽青年宮、百貨樓、上海市場等地有很多書棚,相互競爭、競獻絕活,一時盛況空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盡管書棚漸次關門,洛陽曲藝說唱團也宣告撤銷,但河洛大鼓藝人們將演出陣地轉(zhuǎn)向鄉(xiāng)村,在田間村頭,延續(xù)了河洛大鼓的輝煌。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河洛大鼓遭遇陣陣寒流:偃師一年一度的大鼓書會偃旗息鼓;創(chuàng)作人才極缺,幾乎沒人為大鼓書創(chuàng)作劇本,藝人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創(chuàng)作劇本;年輕一代專注于考大學、打工、做生意,幾乎無人愿意學習河洛大鼓;隨著電視和網(wǎng)絡的普及,農(nóng)村河洛大鼓演出陣地也漸漸被蠶食。
值得慶幸的是,我省有關部門于2003 年9 月份啟動了為期十年的“河南文化遺產(chǎn)搶修工程”。2006 年5 月20 日,河洛大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牡丹文化節(jié)、河洛文化節(jié)、文化遺產(chǎn)日等重大節(jié)會以及我省各色文化活動中,河洛大鼓均有身影出現(xiàn)。
而老藝人們不僅繼續(xù)活躍在舞臺上,更為培養(yǎng)傳承人、弘揚文化傳統(tǒng)費盡心血。現(xiàn)在,洛陽已有數(shù)所高校和部分中小學開設了相關課程或舉辦了培訓班,為河洛大鼓的傳承發(fā)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歲時風俗,鼓之唱之。鼓槌一起一落間,都應和著非遺傳承人們的精氣神。作為豫西地區(qū)獨有的藝術形式,大腔大口、豪邁激越的河洛大鼓,為河洛兒女帶來了豐富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