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華——
三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商王來到今天漯河臨潁與郾城交界處,在一條清澈的小河邊停下腳步。他不知道,因為他的到來,這條河后來被命名為“小商河”。
關于小商河名字的來歷,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說此河叫作“溵河”“潁河”,《鄭氏通志》說溵水出自陽城東,至西華、汝陽與潁水合流,古人將其并稱為“小商河”;一說潁河故道經此,且為水陸交通要道,商務頻繁,故稱“小商河”。
就在這條小商河上,于隋開皇四年(公元584 年)修建了一座橋,在一千多年后被發(fā)現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小商橋。
小商橋貌不驚人,但每次走近它,都讓人心懷敬畏。這座橋不僅飽含了歲月的風霜,還有一代又一代人綿長的思緒。橋北岸東邊青石界碑上有一段文字,介紹小商橋的大致情況:這座石拱橋建成后,經歷代整修,現存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筑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它用紅砂巖石砌成,南北長21.3 米,寬6.45 米,主拱橫跨12.14 米,矢高3.06 米,橋欄上保存有精美的石刻藝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小商橋造型優(yōu)美、小巧玲瓏,以其獨特的敞肩式結構吸引人們的目光。它把以往橋梁建筑中采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小拱臥于大拱的肩膀上,像兩個調皮的孩童與長輩嬉鬧,既可節(jié)省石料、減輕橋的自重,又可在河水暴漲的時候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也使橋身更美觀,是真正的“虹橋臥波”。小商橋的大拱并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采用了小于半圓的弧度,像一張弓,作為拱橋的承重結構。在相同跨度的情況下,這種小于半圓的拱比半圓拱大大降低了橋梁高度;反之,在橋梁高度一定的時候,小于半圓的拱可以得到比半圓拱更寬的跨度,兩者結合,使拱橋技術得到了發(fā)展。小商橋上的大拱和小拱均由20 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主孔每塊拱石間均由咬鐵連接。大小拱相交處還鑲有龍頭,伸出橋外足有半米。文物專家認為,這個刻有龍頭的石條長達兩米,深深地插入橋身之中,不僅是為了外表美觀,而且能像鎖石一樣,對整個橋起到橫向加固作用。
小商橋的珍貴價值還表現在其石雕藝術上。從外觀看,小商橋采用紅色石英砂巖建造,通體顯紫紅色,這種堅硬的石頭表面經過細致的打磨加工,光滑整齊。橋面兩邊刻有青石欄桿。橋通體雕有花紋,拱券上通體飾以精美雕刻,正中的龍門石上刻著饕餮,它是一種吸水猛獸,面目猙獰,作吞吐洶涌水流狀。有的券石上則刻著流云、飛馬、獅子、蓮花等圖案。主拱與腹拱的連接處也各有一獸頭伸出,北端為龍,南端為龜。這些雕刻圖案形象怪異、風格古樸、工藝精湛,為研究我國古代石雕藝術提供了重要而又豐富的實物資料。橋體西側,主拱鑲面石刻有龍云圖案,正中龍門石刻因風化而難辨,南端拱鑲面石雕蓮花,北端鑲面石雕蓮枝、牡丹。小商橋主拱拱腳為三層石砌基礎,橋下鋪滿石砌海漫,在主拱基石四角各雕刻著一個負重的金剛力士像,他們體格健壯,肌肉發(fā)達,怒目圓睜,雙手按膝,屈膝負重,大小一尺左右,似以千斤之力承托著整個拱橋,雕刻得惟妙惟肖。小商橋的橋墩是經過細致打磨的六層石條砌成的,表層光滑,砌體整齊。經測量,兩側的橋墩至今仍在同一水平線上,并未發(fā)現有不均勻的沉降現象。
小商橋被橋梁專家發(fā)現與宋代名將楊再興有密切關系。1982 年6 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李穎霖先生從一篇介紹楊再興陵墓的文章中,發(fā)現了小商橋依然存在的線索。消息傳到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那里,立刻引起了他的重視。
茅以升立刻派袁德熙、胡達和、李穎霖三位專家赴臨潁實地調查。三位專家向茅以升提交的考察報告得出一個令人驚喜的結論:小商橋是隋代石拱橋,年代早于河北趙縣的趙州橋。
這可是個天大的發(fā)現!因為我國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主要表現在木結構方面,是東方建筑體系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在磚石結構建筑方面的成就卻鮮為人知。但在我國古代,也有一種磚石建筑在結構、技術和造型等方面曾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那就是像小商橋這樣的石拱橋。
小商橋被發(fā)現之前,世界公認的石拱橋的杰出代表是趙州橋。從時間上說,趙州橋比歐洲類似形式的橋早出現了一千多年,并且它結構科學、造型優(yōu)美、藝術精湛,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但在我國,趙州橋這樣的石拱橋數量并不多,橋梁專家們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發(fā)現。新中國成立前,梁思成先生在趙縣先后發(fā)現了小石橋和濟美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橋梁專家在山西和河北又發(fā)現了幾座,從此這類古橋就“銷聲匿跡”了。正因為這樣,小商橋的發(fā)現立刻震驚了國內外學術界。
小商橋上的精美石雕
1982 年11 月3 日,《北京晚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fā)了題目為《河南發(fā)現一座隋代石拱橋》的通訊,數十家媒體紛紛轉載,橋梁建筑界由此掀起一股研究小商橋的熱潮。1986 年,小商橋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出版發(fā)行,書中專辟一節(jié)對小商橋進行了詳細論述。他認為:小商橋建于隋朝初期是可以相信的,但現存的橋式是否是創(chuàng)建時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由此可以推知,敞肩式圓弧石拱橋在隋代趙州橋以前已有相當的發(fā)展。這一論斷給小商橋戴上了“世界第一”的桂冠,讓其得以聲名遠播。
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小商橋已經破舊不堪,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出現了坍塌。1992 年1 月,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到小商橋考察。后來,在《河南臨潁小商橋》一書中,他寫道:“小商橋是中國古橋中的一個奇跡。它創(chuàng)建于隋,經歷代重修,現存橋身主體建筑的風格和飾面雕刻為宋代遺存……此橋現存的情況非常不好,破壞甚重,應當搶救維修。”
1994 年,國家文物局撥款100萬元對小商橋進行大修,維修工程于1995 年竣工。2001 年,小商橋被公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 年3 月29 日,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中國古橋——拱橋》郵票,其中第二枚為小商橋。
為什么開皇四年小商河上會建起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
“開皇”是隋文帝楊堅在位時的年號,歷史上有“開皇之治”的說法,說明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經濟發(fā)展。
開皇四年,隋文帝即位不久,國家尚未統一,隋文帝以渭水多沙、深淺不一、影響漕運為由,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余里,名為廣通渠,漕運通暢。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
遠眺小商橋
此前,隋文帝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并進行了一項重要改革: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開皇二年,重頒均田令,行租庸調制,使賦役比前代大為減輕。
于是我們就會明白,在重視水利、重視民生的隋朝初年,在中原重地,有一條十分繁忙的官道,需要小商橋貫通南北。
小商橋建成后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但也因為其關鍵的地理位置,多次受到戰(zhàn)爭損害,《臨潁縣志》中有“數萬人至小商橋”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再興血戰(zhàn)小商橋。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 年)七月,南宋小朝廷急于向金求和,在對金作戰(zhàn)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竟下詔全面班師回朝,使得長驅破敵的岳家軍孤軍對敵作戰(zhàn)。金元帥兀術決意與岳家軍“并力一戰(zhàn)”。七月初八,金兵趁岳家軍尚未集結,進攻郾城。是役,岳家軍大破兀術“拐子馬”。慘敗之后的兀術收集殘部,并從各地征調援軍,又拼湊了十二萬人,企圖再戰(zhàn)岳家軍。七月十三日正午,兀術大軍與楊再興率領的三百騎遭遇。楊再興率眾奮勇沖殺,殺敵兩千多人。不幸的是,小商河的淤泥陷住了將軍的馬,鋪天蓋地的箭雨射向被困的英雄楊再興。其時,金兵箭如飛蝗,楊再興身上每中一枚敵箭,就隨手折斷箭桿,繼續(xù)殺敵,最后馬陷泥中,這才壯烈殉國。金兵焚燒他的尸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余。
楊再興的陵園位于小商橋東北200米處,陵園里樹木蔥蘢,清幽古樸,前院雄闊的大殿上方書寫著“忠烈殿”三個大字,殿內供奉著楊將軍的坐塑像,四壁掛著歷代名人瞻仰的詩詞和挽聯。楊再興的墓冢高約10 米,底圍百余米,周圍用土圍成半圓形的土堤,上面松柏茂密成林。
八百多年前的那場慘烈戰(zhàn)爭給小商橋抹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但也成就了楊再興長達千年的英雄形象。戰(zhàn)爭中,小商河的淤泥陷住了將軍的戰(zhàn)馬,紛飛的箭羽擋住了將軍的步伐。原本是方便通行的拱橋,此時卻成了一道天塹,橫亙在人世與地獄之間。小商橋因楊再興名聲漸顯,楊再興因小商橋而英名長存。
近千年過去,戰(zhàn)云不再,狼煙已散,只留下這座古橋屹立在小商河之上,見證著歷史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