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朋
( 鞍山市湯崗子康復醫(yī)院疼痛科 , 遼寧 鞍山 114048 )
由于人們生活壓力加大,許多上班族常年伏案工作很少運動導致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已經(jīng)成為了骨科臨床治療中的常見病癥。這種疾病發(fā)病快、起病急,在發(fā)病時會出現(xiàn)嚴重的下肢放射疼痛及麻木,導致患者腰部活動受限,尤其在行動過程中疼痛會加重,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無法自主行動,甚至臥床休養(yǎng)時不能自主翻身[1]。目前在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一般選擇使用手法復位療法,本研究對手法復位與骶管注射相結合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進行了探討,研究這種治療方法是否能得到優(yōu)于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療效,現(xiàn)對具體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在我院從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使用隨機抽簽的方法選擇60名患者,根據(jù)使用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人。在對照組患者30人中,有男性患者17人,女性患者13人;患者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為(43.47±2.61)歲;患者病程為2-8天,平均病程為(4.73±0.86)天;其中有11人為腰 4-5椎間盤突出,7人為腰 5-骶 1 椎間盤突出,12人為腰 4-5、腰 5-骶 1 椎間盤突出。觀察組患者中有12名男患者,18位女患者;患者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為(44.07±2.61)歲;患者病程為3-8天,平均病程為(4.98±0.86)天;其中有10人為腰 4-5椎間盤突出,9人為腰 5-骶 1 椎間盤突出,11人為腰 4-5、腰 5-骶1椎間盤突出。對比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可以得知,不存在顯著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2 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治療法,主要使用腰椎牽引法、腰部按摩、進行超短波和中頻電料以及硬板床休息這幾種方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骶管注射配合手法復位治療,主要包括以下2部分:(1)骶管注射?;颊吒┡P以便于將骶尾部完全露出,醫(yī)師首先需確定骶骨角的具體位置,有一彈性凹陷在處于兩骶骨角之間,此凹陷就是骶管裂孔,需在此處進行注射[2]。使用3-5 ml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皮下及韌帶麻醉,刺入針頭時需注意與皮膚呈約45°,當出現(xiàn)“落空感”時將針頭保持與皮膚呈20°角繼續(xù)推進3cm左右,回抽無腦脊液或血液,在確認針尖已經(jīng)到達骶管腔后,將針頭留置,注射器抽出,更換另一存在預先配合好的藥品的注射器,將藥物緩慢推進患者體內[3]。(2)手法復位。使用馮氏脊柱定點旋轉法對患者進行復位治療。以患椎棘突向左偏歪為例,醫(yī)師需要先確定患者偏歪棘突情況,可以使用雙拇指觸診方法進行確認。首先患者需在無靠背的座椅上端坐,并分開雙腳至與肩同寬。醫(yī)師從病患左腋下伸手向前,將手掌壓在患者頸后部,除拇指外4指扶住頸部,拇指向下,患者需保持微低頭的動作,同時雙腳落在地面身體不能移動[4]。醫(yī)師助手則需在與患者面對面的位置使用雙手按住患者右腿,雙腿夾緊患者左腿,幫助患者保持正坐姿勢不動。醫(yī)師右手拇指扣住患者棘突部分,然后左手拉住患者頸部至身體前屈達到50°左右,然后彎向左側至45°以上,達到患者最大承受度后向后內側旋轉,同時右手拇指順著棘突向右上方頂推,棘突復位時會聽到“喀”聲。
3 觀察指標: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比較,使用VAS(目測類比評分法)進行評估,疼痛級別分數(shù)最高10分,最低0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程度越高。使用Macbab療效標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主要分為4個等級:優(yōu)秀、良好、及格、較差。優(yōu)秀:患者無身體疼痛,直腿抬高試驗能夠達到70°陰性,可做到行動自如、生活自理,且能進行較輕勞動;良好:患者偶爾會感到身體疼痛,但無明顯癥狀,達到50°陰性的直腿抬高試驗結果,可從事較輕勞動;及格:病情減輕但仍有較輕疼痛感,直腿抬高試驗結果達到30°陰性,雖然可以自主行動但是無法進行勞動:較差:病情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的情況。
5 結果
5.1 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住院治療天數(shù)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無明顯差距,治療后1天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下降,而對照組患者疼痛減輕不明顯,直到治療1周后對照組患者疼痛才有明顯減輕,治療達到4周時,2組患者的疼痛級別都已經(jīng)有明顯降低,但觀察組患者情況更好。2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治療天數(shù)較短,治療效率更高,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和住院治療天數(shù)
5.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33%,而對照組治療較差人數(shù)達8人,治療總有效率僅有73.33%(x=4.3200,P=0.0377),2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更好,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30)
作為一種常見疾病,腰間盤突出主要高發(fā)于中青年人群,尤其以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主。這種疾病在發(fā)病時會出現(xiàn)嚴重的下肢及腰部疼痛感,嚴重時會因為椎間盤變形以及神經(jīng)根和硬膜囊的機械性壓迫導致神經(jīng)受損,出現(xiàn)發(fā)炎、水腫等癥狀,導致患者身體麻木、疼痛甚至無法自理[5]。現(xiàn)如今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會選擇在麻醉下使用手法復位以解除突出組織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緩解疼痛、消除炎癥、減輕患者痛苦。在長期的臨床治療中可以得知,麻醉下手法復位治療法相較于其他治療方法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麻醉下手法復位配合骶管注射治療法在改善患者病情、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