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龍,汪圣毅,張 震
我國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較高,大部分為直腸癌患者[1],當腫瘤直徑較大時,可侵犯前方的子宮、陰道、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尿道,也可累及后方的骶前筋膜或骶骨[2]。腫瘤進展可致消化道梗阻、肝肺轉移和死亡[3]。綜合的新輔助治療、新的手術方式[4],依然存在困難和較多的并發(fā)癥,預后較差[5]。因此,對直腸癌的腫瘤直徑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腫瘤部位[6]、某些標志物[7]、藥物、放療等與直腸癌的腫瘤大小有關,但目前研究多基于線性關聯(lián)分析。局部加權回歸散點平滑方法(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可實現(xiàn)數(shù)據(jù)點的曲線擬合[8],廣義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可排除混雜因素[9]。因此,該研究用LOWESS、GAM分析直腸癌患者腫瘤直徑的影響因素,以揭示除線性關系以外的非線性關系,為直腸癌腫瘤直徑的預測、控制提供思路。
1.1 資料收集查閱2014—2020年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的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直腸癌根治術的病例資料。研究變量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腫瘤距肛緣的距離(tumour distance from the anal verge,TDAV)、腫瘤分化、T分期、N分期、TNM分期、血管侵犯、癌結節(jié)、神經(jīng)侵犯(術后病理報告有無神經(jīng)侵犯)、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淋巴細胞(lymphocyte,L)、單核細胞(monocyte,M)、血小板(platelet,PLT)、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入選標準:① 直腸癌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② 未進行新輔助放化療、術前其他治療;③ 臨床和病理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 診斷不明確,缺乏術后病理報告;② 變量有缺失值;③ 變量存在異常值。
1.2 變量定義根據(jù)美國癌癥協(xié)會第8版的標準,分化情況分為: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TNM分期:T1、T2、T3、T4,淋巴結轉移:N0、N1、N2,無遠處轉移為M0,M1為存在遠處轉移;術后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血管侵犯:無、有;無癌結節(jié)編碼為0,有癌結節(jié)為1;無神經(jīng)侵犯編碼為0,有神經(jīng)侵犯為1。
2.1 患者的一般特征納入287例,30例存在缺失值,4例變量存在異常值,排除后共納入253例。其中,男160例、女93例,平均腫瘤直徑(4.162±1.415)cm,中位數(shù)為4 cm[P25~P75:(3~5) cm]。按照中位腫瘤直徑分為2組:<4 cm和≥4 cm組,不同腫瘤直徑組與T分期、TNM分期、CEA有關,見表1。
表1 直腸癌腫瘤直徑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M(P25,P75),n(%),mean(sd)]
2.2 腫瘤直徑與相關變量的曲線關系LOWESS方法分析腫瘤直徑和其他連續(xù)變量之間的曲線關聯(lián)。結果顯示,腫瘤直徑與年齡、TDAV、CEA、N、L、PLT、NLR、PLR均具有一定的非線性關系,見圖1A~H。腫瘤直徑與BMI無明顯的非線性關系,見圖1I。
圖1 相關因素影響直腸癌腫瘤直徑的LOWESS分析
2.3 腫瘤直徑影響因素的GAM分析用s()函數(shù)對連續(xù)變量進行處理,分析腫瘤直徑的影響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CEA、PLT、NLR是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見表2。非參數(shù)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CEA與腫瘤直徑存在曲線關聯(lián)關系(非參數(shù)df=3,F=3.589 2,P=0.014 61)。
表2 連續(xù)變量與腫瘤直徑關系的參數(shù)效應
與腫瘤直徑有關的分類和連續(xù)變量納入模型,僅對存在曲線關聯(lián)的CEA變量進行s()函數(shù)處理。結果發(fā)現(xiàn),CEA與腫瘤直徑存在曲線關聯(lián)關系(非參數(shù)df=3,F=2.887 7,P= 0.036 27),在15 ng/ml和60 ng/ml時,對腫瘤直徑的作用出現(xiàn)轉折和飽和,見圖2A、表3。PLT和NLR對腫瘤直徑的影響表現(xiàn)為直線關系,見圖2B、C,其中,PLT對腫瘤直徑的正向作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分類變量T分期對腫瘤直徑的作用表現(xiàn)為曲線關系,見圖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N分期的作用表現(xiàn)為曲線關系,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2E、表3。
表3 相關變量對腫瘤直徑影響的參數(shù)檢驗
圖2 相關因素影響直腸癌腫瘤直徑的GAM分析
直腸癌患者腫瘤直徑較大、累及臨近臟器時,需行新輔助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在新輔助治療控制腫瘤后的觀察等待期間,部分患者會發(fā)生局部腫瘤再生長、增大以及遠處轉移的可能[10]。因此,明確直腸癌腫瘤直徑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目前缺乏同時包含線性和非線性關聯(lián)分析的研究。本研究首次應用LOWESS和GAM方法,分析了直腸腫瘤直徑的關聯(lián)因素,綜合運用了不同方法的優(yōu)勢,結果更加可靠,目前尚未見文獻報道。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直徑增大與T分期較晚、CEA值增加、PLT增加有關。
本組資料中,隨著直腸腫瘤T分期的增加,腫瘤直徑增大,單因素分析與調(diào)整混雜因素的GAM分析的結果一致。隨著腫瘤的增大,其侵犯的層次越深,逐步向黏膜下、肌層、漿膜層和漿膜外侵犯[11],此外,局部進展期的直腸癌大多可侵犯直腸系膜的筋膜層[12]。因此,直腸癌的腫瘤直徑與T分期增加相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癌腫瘤直徑增大與CEA值存在非線性關聯(lián),隨著CEA值的增加,腫瘤直徑有二次增大趨勢。CEA由腫瘤細胞生成,CEA增加可間接反映腫瘤細胞的活躍狀態(tài),與結直腸癌的進展和復發(fā)密切相關,手術切除腫瘤后,CEA有下降趨勢。腫瘤增大后癌細胞缺氧,線粒體DNA損傷,活性氧濃度降低,與血液中的CEA水平升高有關[13],因此,腫瘤直徑在一定范圍內(nèi)增加,會增加CEA的水平。本組資料顯示,CEA增加到15 ng/ml和60 ng/ml時,對腫瘤直徑的影響達到了飽和,可能與腫瘤直徑達到一定程度后,中央的癌組織因為缺血等原因發(fā)生壞死,導致CEA表達下降有關。CEA對直腸癌腫瘤直徑影響的閾值和飽和效應,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組資料顯示,PLT增加與腫瘤直徑增加存在正向關聯(lián)。腫瘤與炎癥有關,Suner et al[14]報道,在肝癌患者,PLR增大與最大腫瘤直徑增加有關。血小板源生長因子α表達與直腸癌的腫瘤直徑有關。因此,外周血中的PLT數(shù)量增加,可能通過分泌血小板源生長因子α,影響直腸腫瘤直徑,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腫瘤直徑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三維重建技術測量腫瘤大小,分析其影響因素是未來的研究方向。增加樣本量,行不同分期的亞組分析,對腫瘤直徑進行多個分割點的分類分析、進行匹配的病例對照研究,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直腸癌的腫瘤直徑與CEA水平存在非線性關聯(lián),并存在飽和效應,與T分期和PLT計數(shù)均存在正向的關聯(lián)關系,為直腸癌腫瘤直徑關聯(lián)因素的研究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