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學前兒童天生氣質(zhì)類型不同,有的活潑開朗,有的膽小敏感,有的魯莽粗心……還有一類孩子,事事漫不經(jīng)心,做事慢慢吞吞,似乎天塌下來也不著急。這類孩子,因其天生偏黏液質(zhì)的氣質(zhì)特征,給人的感覺就像行動遲緩的“樹懶”。如果引導不當,“樹懶”型孩子會養(yǎng)成拖沓磨蹭、怯懦懶惰等不良習慣,從而影響孩子今后的成長。該如何引導黏液質(zhì)孩子擺脫“樹懶”的狀態(tài)呢?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事愛磨蹭主要與時間觀念、情緒控制、個人興趣、專注力、自信心及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要想讓“樹懶”型孩子轉變不良行為習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孩子完成各項任務的效率。
“樹懶”型孩子無論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是不緊不慢的。孩子之所以這樣,大多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不懂“馬上”“等會兒”意味著什么。
教師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感知、管理時間。比如,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擇一個可愛的沙漏,使之成為孩子感知時間的小幫手。孩子每次吃飯穿衣時,教師和他一起計時,明確需要在幾次沙漏內(nèi)完成任務。孩子每次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獎勵他玩喜歡的玩具,幫助他逐漸養(yǎng)成不拖沓的好習慣。
教師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用可視化圖表來呈現(xiàn)一日的作息時間,張貼在教室中與孩子視線等高的位置或者盥洗間、玩具柜等比較醒目的地方。
“樹懶”型孩子很容易被不良情緒裹挾,他們心里一旦升騰起不好的情緒,對外界的反應就會變慢。比如,午睡時,小“樹懶”因為入睡得晚,還沒有睡足起床時間就到了,他的情緒可能會立馬低落,甚至會生悶氣。黏液質(zhì)孩子的特征之一就是反應不夠靈活,因此孩子就會“卡”在這種低落的情緒里,不想起床,遲遲不愿意穿衣服,把教師一遍一遍的催促當成耳旁風。
首先,教師要注重對孩子的情緒疏導,營造友好輕松的氛圍。比如,午睡后,教師應語氣溫和、輕緩地喚醒孩子。教師可以輕輕撫摸著孩子的臉蛋,夸張地對他說:“寶貝睡得真香甜,小臉都變成紅蘋果了。趕緊起來吃點心吧,又會長高高啦!”或者,教師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與起床無關的新話題來吸引他,幫他轉移不良情緒。
教師還可以和孩子開展角色互換游戲,訓練如何應對壞情緒。如:教師扮演突然有不良情緒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大人,哄一哄愛磨蹭又愛生氣的老師。孩子在輕松快樂的互動中體驗不良情緒帶來的一系列麻煩,產(chǎn)生共情,從而逐漸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是否愛磨蹭,與他對眼前的小任務是否感興趣有很大關系。當孩子對要完成的小任務感興趣時,他們就不會再磨蹭;如果孩子的興趣和教師的引導產(chǎn)生沖突,他們就會從心理上拒絕執(zhí)行教師的要求,開始磨蹭起來。
在任務的設計和活動的組織上,教師要盡量用擬人化、“泛靈化”的語言吸引孩子主動完成小任務。比如,孩子磨蹭著不愿意喝水時,教師可以說:“小汽車沒油了,趕緊喝水給小汽車加加油?!焙⒆幽ゲ渲辉敢馐帐巴婢邥r,教師就說:“玩具哭了,請最有愛心的孩子把玩具送回家吧!”孩子飯后不愿意漱口時,教師可以對他說:“哎呀,老師都聽見小蛀牙在開心地笑了!”
“反話正說”也是一個好辦法。比如,小“樹懶”吃飯愛磨蹭,其他孩子早就吃完兩碗飯開始喝湯了,可他才吃了幾小口,教師可以嘗試反話正說:“你真棒,不用老師提醒,就馬上要添第二碗飯了!”
“樹懶”型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比如,孩子本來要去如廁,可是走到洗手間,發(fā)現(xiàn)地上有水,他就忘記如廁,開始玩起水來;正畫畫的時候,孩子忽然聽到“啾啾”的小鳥叫聲,他就會丟下畫了一半的畫,跑去看個究竟。
首先,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注意力即將轉移時,要及時提醒,讓其專心做完手頭上的事情。比如,教師可以說:“孩子,你是來上廁所的吧?”“你的作品馬上就要完成了!”以信任的語氣鼓勵孩子做完該做的事情。其次,教師要盡量排除活動中的無關誘因,營造一個安靜、無干擾的環(huán)境,避免孩子分心。
缺乏足夠的自信也容易導致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樹懶”型孩子總擔心自己出錯,因此做起事情來瞻前顧后、畏畏縮縮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不起來了。如果教師此時再責備、催促、批評,孩子的自信心會受到影響,他的動作不僅快不起來,反而更容易出錯。
孩子做事的動力往往來源于即時滿足,所以教師可以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大任務拆分成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若干個小任務,并及時給予孩子獎勵。比如:需要整理一大堆玩具,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將玩具分成3份,每整理好一份玩具,就立即給孩子一次獎勵。獎勵可以是精神表揚,比如口頭稱贊;也可以是物質(zhì)獎勵,比如心愛的玩具、零食等;還可以建立積分獎勵制度,即孩子做得好或者達到目標,就可以獎勵積分,不同數(shù)量的積分給予不同層次的獎品。
“樹懶”型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還與成長環(huán)境有關。部分父母因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yǎng)。老年人行動相對遲緩,并且寵溺孩子,他們不會要求孩子動作敏捷、做事爽利,還喜歡包辦代替,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養(yǎng)成了磨磨蹭蹭的習慣。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要想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光靠孩子在幼兒園的訓練遠遠不夠,一定需要家長的鼎力配合,形成家校合力,互為補充。只有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才會使“5+2=7”,甚至“5+2>7”!對于“樹懶”型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校充分溝通,采取一致的標準,一樣的引導方法,達成共同的、默契的引導機制,形成合力育人的成長環(huán)境。
對“樹懶”型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藝術地引導,讓孩子的改變從量變走向質(zhì)變。